语文八年级下学期阅读理解检测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阅读理解检测试卷含答案
一、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手
林少华
①父亲病倒了。

突然之间。

脑溢血。

②急救室。

我坐在他的病床前。

他闭目合眼,昏迷不醒。

但他的手仍在动,似乎只有手是清醒的。

我握住他的手,叫了声“爸爸……”他的手明显回握了我一下。

我再叫一声,他又回握了一下。

③我低头看着我手中的他的手。

毕竟父子,他的手和我的手差不多。

④不是典型的男人的手。

手掌不宽、不厚。

手指不粗。

手背没有老人斑。

青色的血管在又白又薄的皮肤下十分清晰。

整只手暖暖的、软软的。

⑤我看着、攥着、抚摸着。

忽然察觉,我还是第一次接触父亲的手——自懂事以来的半个世纪时间里我居然从未接触过父亲的手!我感到惊愕。

事情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因是父子,见面或分别固然不至于握手,但此外就没有接触的机会吗?没有,没有,是没有。

我疏远了父亲的手。

想到这里,我心疼地把父亲的一只手捧在怀里,注视着,摩挲着,眼睛随之模糊起来……
⑥尽管生活工作在乡下,但父亲这双手几乎没做过农活,更没做过家务,也不会,甚至侍弄房前屋后的小菜园都不太会。

但我必须承认父亲是个很聪明也很努力的人。

父亲解放初期只念到初一就工作了,由乡供销社到县供销总社后来转到人民公社即现今的镇政府。

⑦同样这双手,却打得一手好算盘,写得一手好钢笔字和好毛笔字,写得一手好文章,下得一手好象棋。

别说十里八村,即便在整个县当时都是有些名气的。

⑧可惜他脾气不好。

同样一句话,从他口中出来往往多了棱角,尤其让领导听起来不大舒坦。

所谓手巧不如口巧,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辈子都没升上去。

⑨我继续搜寻记忆,搜寻父亲的手在父子感情之间留下的痕迹。

记得大学三年级那年初夏我得了急性黄疸性肝炎,住在长春偏离市中心的传染病医院里。

“文革”尚未结束,物资奇缺,连白糖都凭票供应,平时喝口糖水都不容易。

而对肝炎患者来说,糖是最基本的营养品。

⑩一天中午,我在医院病床上怅怅地躺着。

几个病友都睡了,我睡不着,想自己的病情,想耽误的课,想入党申请能否通过。

正想着,门轻轻地开了。

进来的竟是父亲。

依旧那身半旧的蓝布衣裤,依旧那个塑料提包,依旧那副清瘦的面容。

⑪我爬起身,父亲在床沿坐下。

父亲平时就沉默寡言,这时也没多说什么。

只是简单问了问病情,然后一只手拉开提包,另一只手从中掏出一包用黄纸包的白糖,又一个一个小心摸出二十个煮鸡蛋,最后从怀里摸出二十元钱放在我眼前的褥单上。

⑫父亲一个月四十七元五,母亲没工作。

八口之家,两地分居。

作为长子,我当然知道这二十元钱意味什么。

我说钱我不要。

父亲没做声,一只手把钱按在褥单上。

而后打量了一下病房,又往窗外树上看了片刻,说:“我得走了,你好好养病。

”说着,拎起完全空了的塑料提包。

我望着他走出门时单薄的身影,鼻子有些发酸。

⑬我家在长春东边,他工作所在的公社在长春北边,各相距一百里——父亲是从百里外
的家赶来,又赶去百里外的公社的。

他在那里做公社党委宣传委员。

我更紧地握着自己从不曾握过的父亲的手。

我知道,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双手再不会为我做什么了。

⑭是的,父亲是个不善于用话语表达自己正面感情、尤其对子女感情的人,这双手也就给了我更多的回忆。

⑮时间迅速向后推进,也就在一年半以前,父母在我所在的青岛生活了两年,两人的身体都还好,我就在市区较为热闹的地段租了房子给他们单住。

每星期去看望一两次。

⑯客厅有个不很长的长沙发,父亲总是坐在沙发一头看电视、看报。

我去的时候也坐在长沙发上,有时坐在另一头,有时坐在稍离开他的中间位置。

一次无意之间,我发现原本父亲靠着的靠垫正一点一点往我这头移动。

细看,原来他用一只手悄悄推着靠垫。

我佯装未见,任凭靠垫移到我的身旁。

显然,父亲是让我靠这靠垫。

但他没有说,也没有直接递给我,而是用手慢慢推移,生怕我察觉……
⑰如今,父亲的手永远地去了,去了三四个月了。

化为青烟,化为灰烬,留在了一千多公里外的故乡一座荒山坡上。

那里已经飘雪了,风越来越冷。

⑱世界上还会有一双男性的手为我从塑料提包里一个一个摸出煮鸡蛋、一点一点往我身旁推靠垫吗?
(1)诵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父亲的手”的妙处。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⑤段画线句。

想到这里,我心疼地把父亲的一只手捧在怀里,注视着,摩挲着,眼睛随之模糊起来……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⑯段中划线词语。

细看,原来他用一只手悄悄推着靠垫。

(3)文末说“世界上还会有一双男性的手为我从塑料提包里一个一个摸出煮鸡蛋、一点一点往我身旁推靠垫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2.文学作品阅读
老赛与瓦子
蔡楠
①这个夏季的傍晚,每当白洋淀上的太阳没入莽莽苍苍的芦苇尽头,一群瓦子(方言,学名“须浮鸥”)就互相招呼着飞到老赛的农家院休闲岛。

瓦子先是在他养蟹池的上空像海鸥一样振翅飞翔一番,接着就在农家院环场一周,飞过菜园,飞过草莓园,飞过果园,飞到点菜的食客面前“哦——哦——”长叫一阵,然后,就飞到休闲岛厨房后窗口对面的核桃树上歇了,唧唧短叫。

瓦子们知道老赛在厨房里在给客人炒菜。

瓦子们还知道,一旦老赛发现它们来了,就会把手里的活计交给一旁的儿子,然后顾不得洗手,就会跑出来和它们相聚。

②那真是人鸟一天内最快乐的时刻。

老赛光着黝黑的膀子,晃着一身的肌肉提着一把铁锨,朝一口大铁锅走去。

他掀开锅盖,用铁锨将锅内早就准备好的饲料搅和均匀,铲出一铁锨,向核桃树下扬去,然后又是一铁锨……饲料就被老赛扬成了一张又一张的网,散落在
核桃树下。

A瓦子们翅膀铺展开,哗地从树上落下,带着一阵风,扑向了饲料,然后又收拢翅膀,伸出尖尖细细的长嘴,啄出了一地的“音乐”。

(批注:________)老赛听着“音乐”,扶着铁锨,望着鸟们愣神。

愣神间,发现一只瓦子被挤出了啄食的“音乐”圈儿。

他近前一看,是一只翅膀受了伤的瓦子。

别的瓦子都长着淡紫色的嘴,而这只瓦子的嘴却是醒目的红。

红嘴儿瓦子抢不上食物,望着老赛沙哑地低鸣。

老赛就进了厨房,端来了满满一碗小河虾,送到了那只受伤的瓦子面前……
③本来老赛的农家院就是在千里堤上的,只是后来搬到了淀里。

按他儿子赛舟的话说,这叫人挪死,院挪活。

儿子整个春天都没闲着。

他在老赛承包的五亩苇地上大兴土木。

刨了苇根,挖了一个大池子,筑土为台。

池子里蓄水养蟹,台子上搭起了一排钢结构板房,建起了淀上农家院休闲岛,有吃有住有玩儿的。

院子里种了蔬菜,种了果树,种了草莓,美其名曰采摘园。

休闲岛与千里堤有一道壕沟相隔,儿子空出十只柴油桶,上面焊上一块厚厚的钢板和护栏,中间设计两条长长的锁链,一个轮渡就制成了。

有客人来,只要在对面用力拉锁链,轮渡就会慢慢地摆到农家院了。

说来也怪,就是这样一捣鼓一变化,景致别有不同,休闲岛的生意自然比在岸上火爆。

④瓦子们原来就栖息在他的苇地里。

苇地变成了农家院,瓦子们就散去了。

看着瓦子鸟时不时扎入水中,时不时飞上天空奋不顾身的饥饿样子,老赛拿起铁锨,试着将铁锅里剩下的喂蟹的饲料,向一片空地扬去。

然后,他冲鸟们招招手,指指饲料。

鸟们呼啦一下就扑了上去,伸出尖尖细细的长嘴,滴滴答答地啄食,啄出了一地的“音乐”。

⑤赛舟又有了新的计划。

他在养蟹池里搭起了十几个凉亭和一个大戏台。

戏台上摆上了卡拉OK设备。

一条水上木板长廊将饭桌从屋里延伸到了水上。

老赛对儿子说:“这哪是吃饭哦,这是摆花架子。

”赛舟就对老赛说:“你不懂,客人喜欢一边欣赏着,一边浪漫着,一边让蚊子咬着吃饭!”
⑥儿子说的还真对,凉亭上和戏台上的人的确比屋里多。

⑦瓦子鸟却变得胆怯了。

那棵核桃树离木板长廊很近。

老赛再喂食的时候,瓦子鸟啄出的不是一地“音乐”,而是一地惊恐和慌乱了。

终于,在一个食客逮住那只受伤的红嘴瓦子之后,鸟儿再也不来了。

⑧老赛没能及时救出那只红嘴瓦子。

他赶到凉亭餐桌的时候,那只红嘴瓦子已经被炖成了一盆汤。

B老赛拨拉开客人,将汤盆抢了过来。

他脚步蹒跚,端着汤盆,来到了核桃树下,挖出了一个坑,将汤倒了进去,掩埋了红嘴瓦子被煮烂的小身体。

(批注:________)
⑨赛舟急扯白脸地跑了过来,用脚跺着核桃树下的新土说:“你疯了吗?难道一桌客人还不如你的一只破鸟?”
⑩“不如!”老赛硬硬的说。

⑪“像你这样,这休闲岛早晚得黄!”儿子又说。

⑫“黄了才好,黄了才叫休闲!”老赛扔下这话,又扔下五百块钱,“给,那桌的饭钱我付了!”
⑬儿子没接,红红的钞票像只瓦子一样,飞了起来,又飘落在地。

⑭老赛上了岸,和老伴儿在千里提上的旧址又开起了农家院,取名叫瓦子家园。

⑮在厨房对着后窗的空地上,老赛也种上了一棵核桃树。

那口铁锅,老赛将它搬到了千
里提上。

每到傍晚,他搅拌好饲料,像在淀里那样,铲出一铁锨,向核桃树下扬去,然后又是一铁掀……
⑯瓦子鸟们就都飞到了瓦子家园。

⑰一年后,雄安新区设立。

白洋淀开始水域生态修复,赶上退耕还淀、退商还水,赛舟的农家院得到补偿后,被水填平了。

⑱赛舟带着媳妇儿来到了老赛跟前。

赛舟不说话,他让媳妇和老赛说:“爹,瓦子家园算俺们一份呗!”
⑲老赛也不看儿子儿媳,一边给瓦子喂食,一边轻轻地嘟囔:“瓦子,又叫淀鸥,学名‘须浮鸥’,喜欢在辽阔的水面迎风飞翔——”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11月第21期,有删改)(1)〖任务一:整体把握,理清情节〗阅读小说要注意理清情节。

通读全文,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完成下面的空格。

老赛在堤上建农家院,①________→②________,瓦子失去美好家园→老赛精心喂食瓦子,瓦子按时飞来就食→赛舟在池上搭凉亭戏台,③________→老赛旧址重开农家院,④________→雄安新区设立,赛舟农家院被水填平。

(2)〖任务二:赏析语言,添加批注〗品读第②段、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句写批注。

(3)〖任务三:思考探究,体会写法〗小说结尾老赛对儿子媳妇答非所问,而是说:“瓦子,又叫淀鸥,学名‘须浮鸥’,喜欢在辽阔的水面迎风飞翔——”,这样写有何用意?
(4)〖任务四:深耕文章,理解主旨〗《微型小说选刊》的编辑将《老赛与瓦子》这篇小说收录在“人与自然”栏目中,请结合小说内容和你的阅读体会,分析编者这样编排的原因。

3.文学作品阅读

杨轻抒
①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曲子。

夕阳淡黄,越过老墙,左一划右一拉地抹在只剩下一片半片青瓦的屋顶上。

②台子是水泥的,但已经看不出水泥的痕迹了,因为上面积了厚厚的一层灰。

灰尘这东西很有意思,就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

其实,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

③看一个人有没有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开始怀旧。

但老邓觉得自己好像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他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长坂坡前的赵子龙,虎牢关前的吕布,江东的周瑜,萧生,武松……那些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老邓眼前,他们威猛、精神,他们的声音响亮高亢,直迫云天……
④老邓不认为自己老了,比如刚才用铁钳拧园子门锁的时候,居然一下就拧开了,那锈黄了的铁锁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铁锈特有的沉闷的声音,十分的悦耳,很有点像戏剧的开场锣鼓。

⑤拧开铁锁那一刻,老邓从腿肚子往上蹿起一股让人战栗的激动。

他从灰色的楼梯拐角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应该是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的灰尘,每上一级台阶,老邓都会停一
小会儿。

那一小会儿时间里,老邓回头,看见自己的脚印印在一级一级的青灰色的台阶上,像朝珠一样,一直串到台子正中央。

⑥这时,老邓抬起头,看见墙头外的夕阳正啪啦啦地烧。

⑦老邓站到了台子中央——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站在这个台子中央,那时,老邓觉得这个台子就是天地,自己是站在天地的中央,四面霞光升腾,自己的影子映在身后没有背景的白墙上,如同庙里的菩萨,光芒万丈。

⑧台子正对面刷过石灰的墙已经斑驳,掉了皮,露出下面的青砖。

⑨园子的地面是青灰色的,青灰色的泥地上乱七八糟地扔着几条长短不一的木棍,那其实不是木棍,是长凳子的腿。

之前,园子里摆着一排排的长条凳,每一条凳子上都紧紧地挤着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

现在,那儿人没了,连条狗都没有,老邓觉得自己眼中唰地生出了厚厚的青苔。

⑩夕阳下去了,稀落的青瓦由黄变蓝,变黑。

老邓站在台子中央,像风中的一片叶子。

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抬不起来。

抬不起来腿的时候,老邓心里突然觉得有一丝酸,有一道刀光突然从脸上划过去,带着清脆的寒意。

⑪老邓看见一只麻雀突然落在对面的墙头上,满眼迷惑,一声不吭。

⑫那个下午,在老邓的印象里,一切都很安静:青瓦上的夕阳一声不吭,掉了石灰的老墙一声不吭,那只麻雀一声不吭,连风吹过来,都一声不吭。

但是,那只是老邓的感觉,事实上,那个下午,是有一个人偶然走过院墙的外边的,走过墙外的那个人听见了很久都没打开过的园子里传出了一个嘶哑的声音,那声音像是在歌唱——不,是唱戏。

那个人站在乌桕树下仔细听了一会儿,听出了断断续续的句子:只见那番营蝼蚁似海潮,观不尽山头共荒郊……
⑬早就没人了的园子里怎么会传出唱戏的声音?那人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⑭后边的事情比较玄,说是周围好多人都听到了老园子里有人唱戏,但园子里怎么会有人唱戏呢?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这没啥奇怪的,一座上百年的戏园子,也曾多次被关过,被做过其它用途——不同的是,这回听说不久就要拆掉了,拆掉干什么,谁都说不明白,就像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把园子关掉一样。

更玄的是,说有好事的听见声音还专门跑去看了,看见门锁掉在地上——门实在太破了,破得已经挂不住一把锁—园子里边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连只麻雀都没有,只有一楼梯的灰尘,像时光一样,层层叠叠地堆在一起,像旧书页一样,层层叠叠地摞起来。

⑮但的确是真的,好多人都说听到了园子里清越的唱戏的声音。

而且,还听见了河水一样澎湃的叫好声。

(有删改)(1)读完本文,小彤和小琳开始了下面的对话,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将空格处补充完整。

小彤:一口气读完文章,跟着老邓走了一趟戏园,但总觉得这个戏园有些不一样。

小琳:是啊,戏园本该灯光炫目,舞台华丽,服饰精美,热闹非凡的。

小彤:但小说中的戏园却满眼都是冷色调,你看:一片半片青瓦、①________、
②________。

小琳:除了借助画面色彩奠定小说的感情基调,小说在写法上也颇具匠心,小说中成段的句子,也寓意丰富,比如第⑥段和第⑪段。

小彤:是的,我就特别喜欢第⑥段,作者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所见到的夕阳用听觉的方式来表达,啪啦啦地烧着夕阳,为暖色调,与前文的冷色调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温暖的回忆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体现老邓对曾经美好的怀念,写得真妙!
(2)小琳:没错,⑪段也是别有韵味的, ________。

小彤:除此之外,小说还为我们设置了重重疑团,“那个下午,在老邓的印象里,周围的一切都‘一声不吭’”,但是园子外的人却传起了一个又一个玄乎的传说。

你说,那些玄乎的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作者写这些传说有什么用意呢?
(3)小琳:我觉得________
小彤:说到“戏”,我想到了这学期学过的鲁迅的《社戏》,我觉得两文中的“戏”都蕴含着小说主人公的深情,你觉得呢?
(4)小琳:是啊, ________
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的母亲
①我的母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母亲。

她小姐出身,上过大学,不会做任何家务,走在街上永远挺胸抬头,在年轻的时候,吃过北京所有的馆子,去过北京所有的公园。

在那一辈妇女中,像她那样的女人是不多的。

②我是一个南方孩子。

刚到北京的时候,由于外地口音浓重,且个子矮小,常常被人欺负。

最初几个月,没有一天我不是哭着从学校回来。

有一次,我在饭桌上哭得泣不成声,外婆看着心疼,对母亲说:“你总要管一管,去找找校长或者其他孩子的家长。

”母亲瞟了我一眼,问了一个我那个岁数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孩子只欺负你,却不欺负别人?”
③这个问题几乎伴随了我整个成长——无论我受了什么委屈,无论我得到多么不公平的待遇,我永远会先问我自己:为什么是你不是别人?有没有你自己的问题?
④个子矮小我无法改变,但是口音我则彻底改掉了——现在即使我告诉别人我是南方人,人家都会说不可能,为什么你没有一点口音?你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我是跟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舌学出来的!
⑤记得刚工作的时候,第一次出差,下了火车发现钱没有带够,给母亲打长途,希望她能从我的工资卡里给我取出1000元钱快寄给我,母亲愤怒地说:“你去出差为什么不带够钱?你妈妈不是家庭妇女,哪有那么多时间给你干这些事情?”
⑥我在电话里哭了——后来她当然是给我寄了钱,但是警告我下不为例。

的确,后来我再也没有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麻烦过她,因为她不止是一个母亲,还是一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她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

我也明白:即使身为你的母亲,也没有义务为你提供你所要的一切。

⑦2003年,某一天深夜,我被送到医院急诊,母亲当时正负责宝钢项目,她赶到医院时,大夫告诉她我病情严重,刻不容缓,需要马上化疗。

她当机立断办了退休,从此整整半年的时间,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

她甚至对亲戚说:“如果能够一命换一命,就让我换
了她吧。

”那天,我明白:她不是不肯为我做出牺牲,她只是不肯为我做出不必要的牺牲。

⑧在我生病的时候,她从来不像有的母亲那样说些“善良的谎言”,她直截了当跟我说:你生的病叫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如果不化疗,你活不过半年,如果化疗,你有50%的胜算。

即使化疗结束,你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过日子,你必须常常到医院检查,防止复发。

⑨我当时差点疯掉,我对她说,我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我不打算治疗,我要用最后的时光去周游世界。

⑩她冷静的告诉我:第一,现在不是最后的时光;第二,你的生命不完全是你的,你这条命是我给你的,你要为我活下去。

⑪我想,如果我的母亲不是这样一位母亲,我现在还能活着写这些文字吗?她让我成为我自己,又让我懂得:我的生命并不是任性地属于我一个人,生命之所以可贵,并不仅仅在于它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而且还在于它的广度和厚度。

⑫我的母亲不是那种传统型的母亲,我曾经因此而yíhàn,但是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命运给了我这样的母亲,而她也造就了我独特的个性,为此我真的很感激她——因为她,所以才有我,因为她有个性,所以,我才有个性。

(1)根据拼音写汉字
yí hàn(________)
(2)紧扣加下划线的词语,赏析下面的句子:
她当机立断办了退休,从此整整半年的时间,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

她甚至对亲戚说:“如果能够一命换一命,就让我换了她吧。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5)对于文章结尾段的理解,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我曾因为母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母亲而感到遗憾。

B.我感激母亲,是因为有她才有了我,是她给了我生命。

C.结尾的内容照应文章第一段,形成首尾呼应。

D.点明文章的写作意图,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5.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①表哥种了20多年桃树,有几十亩的桃园。

几年前,我从他那儿移了棵嫁接好的桃树苗,栽在院子里。

②“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见钱”,这农谚准得很。

桃树栽下后的第二年,料峭春寒尚未消退,它的枝丫间便冒出了一个个花骨朵。

紧接着,随着“春风又绿江南岸”,仿佛一夜之间,那小小的桃树,竟“满树和娇烂漫红”了。

③我兴奋地打电话向表哥报喜,表哥却叮嘱我,每条枝上只留五六朵桃花,其余的都摘掉。

电话这端的我差点惊掉了下巴,问他为什么,表哥告诉我,不仅如此,等结了桃,还要疏掉多余的果,每个枝上只留一两只最大最好的。

因为桃树太小,枝丫太细,桃子多了怕经不住……
④就这样,在表哥的叮嘱下,我虽是万般不舍,但也只好忍痛割爱,按表哥说的办。

不过看看桃树那稚细的“胳膊”,我也的确有点儿担心它承受不了太多的重负……那年夏天,我收获了6只又大又甜的蜜桃。

⑤第二年,桃树虽粗壮了许多,但仍显得有些“身单力薄”。

我怕它还是不能承受累果之重,便主动疏掉一些繁花,摘去一些赘果,只是比去年留的要多了许多。

这一年,我收获了更多的桃子。

只是个头不太均匀,有的品相也不怎么好。

⑥桃树渐渐长大,不再担心它的承受能力,我期待它结出更多的果实。

于是,不肯再辜负每一朵花蕾,更舍不得糟踏结出的每一个果子。

可是,最终收获的桃子竟小了许多,感觉也不如原先的甜。

我以为这桃树得了什么病,打电话询问表哥。

表哥问明原委,告诉我——该疏的花一定要疏,该去的果坚决得去。

他说: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⑦我如梦初醒。

是啊,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⑧想想我们的人生,不同样如此吗?在人生的航程中,生活就如同一棵开花的树。

有时候,我们的梦想很多,想做的事很多,想要的“花”和“果”很多,理想的树上花团锦簇。

可是,现实却屡屡冷酷地告诉我们:尽管世界因生命而美丽,生命因梦想而精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贝壳里都有珍珠,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能焕发光彩,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开花结果。

为了实现人生最大、最美好、又最接近现实的结果,我们不得不学会取舍,适时摘掉那些多余的“花”和“果”。

⑨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精力有限而事无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诸事成功。

不然,貌似满树之“花”、累枝之“果”,却终是得不到几个像样的“桃子”。

舍弃,并不是放弃,而是为了得到最好的结果。

“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有删改)(1)第⑥段加下划线词语“糟踏”中的一个错别字是________,它正确的书写应是________。

(2)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4)下列对本文中心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在该放弃时要学会放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