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B)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八年级(上)期末物
理试卷(B)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27.0分)
1.小东和小明分别购买了两种橡胶球。

小东说:“我的橡胶球弹性比你好。

”小明回答
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

”请你帮助小东选择下列哪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A. 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
B. 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
C. 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
D. 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静止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
2.《西游记》里,孙悟空“腾云驾雾”,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

这些镜头通常采用
“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动作,同时在他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烟雾等一起摄入镜头;放映时,观众就会感觉孙悟空在腾云驾雾。

这里观众所选的参照物是()
A. 演员
B. 平台
C. 急速飘动的白云
D. 摄像机
3.某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前4秒的路程为40米,那么在第8秒时的速度是()
A. B. C. D.
4.物理上常通过声波的波形图来反映声波的特点。

如图所示,根据甲、乙两个音叉振
动时发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甲音叉比乙音叉振动得快
B. 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音调低
C. 甲、乙两音叉发声的频率相同
D. 甲音叉发声的响度比乙音叉发声的响度大
5.我国的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B.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钟能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
C. 人耳能区分不同大小的编钟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D. 用手按住被敲击的钟,该钟的发声立即停止,这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声音
6.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
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
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 当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当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7.如图所示的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A. 轮胎上制有花纹
B. 给自行车轴加润滑油
C. 用起瓶器夹紧瓶盖
D. 防滑垫表面做得凹凸不平
8.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物体质量时,右盘已放入了砝码,游码也移动到了某一位置,
这时发现指针向分度盘中央刻线右侧偏离少许。

此时应()
A. 将右盘中的某只砝码换小一些
B. 将游码向左移少许
C. 将游码向右移少许
D. 旋动平衡螺母向左移少许
9.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甲、乙两个长方体长分别为a和b,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
中正确的是()
A. 若两长方体质量相同,则甲:乙:b
B. 若两长方体质量相同,则甲:乙:
C. 若两长方体材料相同,则甲:乙:b
D. 若两长方体材料相同,则甲:乙: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0.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 露珠下叶脉看起来变粗
B. 平面镜中形成小狗的像
C. 景物逆光形成“剪影”
D. 筷子好像在水面“折断”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3.0分)
11.几种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
(1)如图甲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 cm;
(2)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 s。

12.将齿数不同的轮子固定在同一轴上(如图所示)。

上面
齿轮齿数较少,下面齿轮齿数较多,当轮子转动时,用
同一纸片分别接触上、当接触______(选填“上面”或下
面)齿轮时,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高,这是因为纸片接
触该齿轮时,振动的频率较______(选填“高”或“低”)。

13.A、B两辆汽车各自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比是3:
2,当它们各自运动的时间之比为3:4时,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______。

14.小红同学多才多艺,不仅钢琴弹得好,小提琴拉得也很棒。

当她用不同的力弹钢琴
时,钢琴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当她用相同的力弹奏不同的琴键时,钢琴发出______声音的不同;当她弹钢琴、拉小提琴时,你是根据______的不同来分辨琴声的。

15.炎热的夏天,小明和小刚到国际海水浴场游泳,刚到海边时他们看到悬挂着彩带的
巨大气球漂浮在海面上空。

当他们戴着潜水镜(平玻璃制作)潜入水中时,从水中
仍能看到这个“气球”,此时看到的“气球”是由于光的______所成的______像,在水中看到的“气球”高度比在海边看到的气球高度要______。

16.冰的密度为0.9×103千克/米3,质量为4.5千克冰块的体积为______米3,若该冰块
熔化成水,则水的质量为______千克,水的体积为______米3。

17.如图所示,“打陀螺”和“跳橡筋”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游戏,其中图1主要表示了力可
以使物体发生______改变,图2主要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改变。

18.有甲乙两种物质,它们的质量跟体积关系如图所示,从图象
中获取的信息可以知道:
ρ甲______ρ乙(选填“>”“<”或“=”),其中乙物质可能是______。

19.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将烛焰放在距凸透镜35cm
的位置,调节光屏位置,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选填“等大”、“放大”
或“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制成______。

实验中他不慎用手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此时光屏上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出现手指尖的像。

20.北京和张家口将在2022年联合举办冬奥会。

冰壶是
比赛项目之一,冰壶比赛冰壶的最上面覆盖着一层特
制的微小颗粒。

如图所示,一名队员将冰壶掷出后,
另外两名队员用冰刷刷冰面。

目的是为了______冰壶
与冰面之间的摩擦,______冰壶滑行的距离。

(两空
都选填“增大”或“减小”)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7.0分)
21.甲、乙两车从同地出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是10m/s,乙车的速度是甲车
速度的1.5倍,甲车出发1min后,乙车才出发去追甲车。

求:(1)乙车出发时距甲车多远?
(2)乙车追上甲车需用多长时间?
(3)乙车追上甲车时离出发点多远?
22.如图所示,一个容积V0=500cm3、质量m=0.5kg的瓶子里
装有水,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就衔了很多的小石
块填到瓶子里,让水面上升到瓶口。

若瓶内有质量
m=0.4kg的水。

求:(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石块密度ρ石块=2.6×103kg/m3)(1)瓶中水的体积V1;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V2;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m。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23.小明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装置如图甲所示时,烛
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图甲中光屏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A.28cm
B.18cm
C.8cm
(2)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调节一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填“左”或“右”)调节。

(3)若步骤(2)中未调整光屏的位置,则需在凸透镜前加一个______(填“凸”或“凹”)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的像。

(4)若将印有字母“F”的纸片(图乙)放在离凸透镜5cm的地方,我们能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图丙中的______(填序号)。

24.小明同学为了测量“浦楼牌”陈醋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______,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处,然后调节______,使天平横梁平衡。

(2)接下来进行以下三项操作:
A.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陈醋的总质量m1;
B.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陈醋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陈醋的体积V,
C.将待测陈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陈醋的总质量m2,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3)由图可得陈醋的体积为______cm3,陈醋的密度是______kg/m3。

25.如图所示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器材有:木块A一块、
砝码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长木板一块和棉布一块
(1)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A,使其在长木板上做______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甲实验中,木块A才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N;
(3)比较甲、乙实验,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有关;比较______实验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4)比较甲、丁实验,发现甲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丁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明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你认为他的结论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5)本实验采用的探究方法是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解:A、两球向墙掷去,两球反弹的大小与用力的大小有关,不能根据反弹时离墙的距离区分它们弹性的大小,故A不合理;
B、球的硬度不能决定弹性的大小,故B不合理;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小球反弹的高度与用力的大小有关,故C不合理;
D、两球从离地等高处由静止下落,除了球自身所受到的重力,不受其它作用力,比较它们反弹的高度。

故D合理。

故选:D。

物体受外力作用变形后,除去作用力时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弹性。

将每一个方案仔细分析,找出能证实皮球的弹性的方案即可。

注意外力能影响小球的反弹情况,而弹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在探究物理规律时,设计的方案要全面考虑,要简单、直观、可操作性强。

2.【答案】C
【解析】
解:
“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在他的背后有急速飘动的白云;放映时,观众以急速飘动的白云为参照物,孙悟空与白云之间的位置发生改变,所以观众认为孙悟空是运动的,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

故选:C。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要看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1)运动的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选定为参照物。

(2)判断物体的运动还是静止,看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了位
置的改变,如果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3.【答案】B
【解析】
解:某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任何时间的速度都是相等的,
v===10m/s.
所以在第8秒时的速度是10m/s.
故选B.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整个过程中都进行匀速直线运动,任何时间的速度都是相等的.
要注意区分:①物体在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0m,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0m,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0m,物体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10m/s,物体在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0m,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0m,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0m.
4.【答案】A
【解析】
解: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A、由波形图可知,相同的时间内甲音叉振动的次数多,甲音叉振动快。

B、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甲音叉振动快,甲音叉发声的音调高。

C、发声的频率表示发声体振动的快慢,甲音叉振动快,甲音叉发声的频率高。

D、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音叉乙振动幅度---振幅大,所以响度大。

故选:A。

由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的波形图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时间内甲音叉振动的次数多,振动次数多久说明频率高,而发声体发声的音调与频率有比
较密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响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由振幅
---发声体振动的幅度,由图可知,音叉乙振动幅度大,所以音叉乙发声响度
大。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于波形图的认识以及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

5.【答案】C
【解析】
解:
A、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但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A错误;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钟,其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而同
一个钟发出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故B错误;
C、不同大小的编钟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人耳能区分不同大小的编钟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故C正确;
D、用手按住被敲击的钟,该钟的发声立即停止,这是在声源处控制声音,故
D错误。

故选:C。

(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音调、响度等无关;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3)不同大小的编钟振动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4)控制噪声可以在声源处、传播中和人耳处。

本题通过“编钟”考查声音的产生、乐音的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区别,注重了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

6.【答案】D
【解析】
解: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16cm 时,所以
f=8cm.A错误.
B、当u=12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错误.
C、当u=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
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D正确.
故选D.
(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7.【答案】B
【解析】
解:
A、轮胎上制有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A错;
B、给自行车车轴承中加润滑油,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故B正确;
C、用起瓶器夹紧瓶盖,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故C错;
D、防滑垫表面做的凹凸不平,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故D错。

故选:B。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

本题考查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是解题的关键,体现了物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8.【答案】B
【解析】
解:当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物体质量时,先在右盘放入了砝码进行粗调,然后移动游码进行微调,如果发现指针向分度盘中央刻线右侧偏离少许,说明砝码和游码的总质量偏大,所以可以将游码向左移少许;
故选:B。

如果发现指针向分度盘中央刻线右侧偏离少许,说明砝码和游码的总质量偏大,所以可以将游码向左移少许。

调节完天平后,在称量时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只能通过添加砝码和调节游码进行调节至平衡。

9.【答案】D
【解析】
解:
由题知,甲、乙两个长方体的形状相同,其长分别为a、b,则它们长、宽、高的关系都是a:b,体积之比为a3:b3,
AB、若两长方体质量相同,由ρ=可得,ρ
甲:ρ

=:=V

:V

=b3:a3,
故AB错;
CD、若两长方体材料相同,即密度相同,由ρ=可得,m
甲:m

=ρV

:ρV

=V
甲:V

=a3:b3,故C错、D正确。

故选:D。

由题知,甲、乙两个长方体的形状相同,其长分别为a、b,则它们长、宽、高的关系都是a:b,体积之比为a3:b3,
(1)若两长方体质量相同,利用ρ=求密度之比;
(2)若两长方体材料相同,即密度相同,利用m=ρV求质量之比。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难点是根据“甲、乙两个长方体的形状相同,其
长分别为a、b”得出它们的体积之比为a3:b3。

10.【答案】AD
【解析】
解:A、露珠相当于一个小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而放大镜是凸透镜的一种应用,因此露珠下叶脉看起来变粗,属于光的折射
现象;故A正确。

B、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原理,故B错误;
C、景物逆光形成“剪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景物挡住了光线而形成的。


C错误。

D、筷子“弯折”了是由于水面下的筷子反射的光进入空气时反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造成的。

所以属于光的折射,故D正确。

故选:AD。

①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②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③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
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包括: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等;
光遇到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平面镜成像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光从一种介
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钢笔错位、筷子变折、海
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11.【答案】2.14 228.7
【解析】
解:由图知: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刻线对齐,右侧在2.1cm和2.2cm 之间偏向2.1cm一侧,估读为2.14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14cm;
(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5min=210s;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18.7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8.7s,即秒表的读数为210s+18.7s=228.7s。

故答案为:(1)2.14;(2)228.7。

(1)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2.【答案】下面高
【解析】
解:当纸片与齿轮接触时,齿轮越多的可以使纸片在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越多,纸片发声的音调就会越高;由图可知,下面的齿轮数最多,因此在相同的时间内会振动次数最多,音调最高;最上面的齿轮数最少,因此在相同的时间内会振动次数最少,音调最低。

故答案为:下面;高。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频率快,音调就越高,振动越慢,频率慢,音调就越低。

此题结合齿轮和纸片接触发声的实验考查了物体振动频率与其音调的关系,是道易错题目。

13.【答案】9:8
【解析】
解:
故答案为9:8。

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路程之比等于速度之比乘以时间之比。

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以及速度公式的应用。

14.【答案】响度音调音色
【解析】
解:
(1)当小红用不同的力弹钢琴时,琴弦振动幅度不同,钢琴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用力越大振幅越大,钢琴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2)当用相同的力弹奏不同的琴键时,振动频率不同,故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3)弹钢琴、拉小提琴时,钢琴和小提琴发出的音色不同,所以可以依据音色的不同来区分琴声。

故答案为:响度;音调;音色。

(1)声音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响度与振幅有关;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3)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通过音色能辨别物体,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

此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三要素及区别,属于一道声学基础题,难度不大。

15.【答案】折射虚高
【解析】
解:因为他们是从水中向空气中看,此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
又因当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所感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低一些,故答案为:折射、虚、高。

不论是入射光线还是折射光线,都是在空气中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大于在水
中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6.【答案】5×l0-3 4.5 4.5×l0-3
【解析】
解:
(1)由ρ=可得,这块冰体积:
V

===5×l0-3m3。

(2)由ρ=可得,该冰块熔化成水后的质量:
m
水=m
冰1


V
冰1
=0.9×103kg/m3×5×10-3m3=4.5kg。

由ρ=可得,水的体积:
V

===4.5×l0-3m3。

故答案为:5×l0-3;4.5;4.5×l0-3。

(1)已知冰的质量和密度,根据公式V=可求冰的体积。

(2)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根据公式m=ρV可求熔化冰的质量,也就是水的质量。

本题考查体积、质量等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要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形状、状态、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常见题目。

17.【答案】运动状态形状
【解析】
解:打陀螺,在力的作用下,陀螺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发生变化,表明了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脚勾橡皮筋变形,说明了力能够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运动状态;形状。

力的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判断。

本题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打陀螺”和“跳橡皮筋”考查相关的物理知识,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18.【答案】>水
【解析】
解:(1)由图象可知,当甲乙两种物质体积相同时,甲物质的质量比乙物质的质量大;
根据ρ=可知,甲物质的质量大,密度就大;
(2)由图象可知,当乙物质的m=3g时,对应的体积V=3cm3,
所以乙物质的密度ρ===1g/cm3,
所以乙物质可能是水。

故答案为:>;水。

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体积相同时,质量越大、密度越大;在图象中读出乙物质任意一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乙物质的密度,进一步判断乙物质可能的种类。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和计算,关键是根据图象得出相关的信息。

19.【答案】缩小照相机不会
【解析】
解: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将烛焰放在距凸透镜35cm的位置,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生活中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手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物距u<f,手指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光屏上不会出现手指尖的像。

故答案为:缩小;照相机;不会。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关键是熟记凸透镜成像特点。

20.【答案】减小增大
【解析】
解:
两名队员用冰刷刷冰面的过程中,因摩擦生热使得部分冰面熔化产生水,减小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减小了冰壶与冰面之间的摩擦,增大冰壶滑行的距离。

故答案为:减小;增大。

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彼此离开。

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结合体育运动情景考查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要会结合相关知识进
行分析解答。

21.【答案】解:(1)甲车的速度v甲=10m/s,甲车行驶的时间t甲=1min=60s,
由v=可得,乙车出发时距甲车:
s=v甲t甲=10m/s×60s=600m;
(2)甲车的速度v甲=10m/s,乙车的速度v乙=1.5v甲=1.5×10m/s=15m/s;
乙车追上甲车时,两车通过的路程相同,
则s=v甲(t乙+t甲)=v乙t乙,
所以乙车所用的时间:
t乙=甲甲
==120s;
乙甲
(3)乙车追上甲车时离出发点的距离:
s=v乙t乙=15m/s×120s=1800m。

答:(1)乙车出发时距甲车600m;
(2)乙车追上甲车需用120s;
(3)乙车追上甲车时离出发点1800m。

【解析】
(1)已知甲车的速度和甲车行驶的时间,可以求出乙车出发时距甲车的距离;(2)已知甲车的速度,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1.5倍,据此可以求出乙车的速度;乙车追上甲车时,两车通过的路程相同,根据此关系列出等式,可求乙车所用的时间;
(3)根据(2)中计算出的时间可以求出乙车追上甲车时离出发点的距离。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考查追及问题,难点是计算追车所用的时间,重点是公式及其变形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