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下的张力 阿尔瓦罗·西扎访谈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SIGNER设计师
id+c:纵观您的建筑作品,我们能看到诸如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阿道夫·路斯、费尔南多·达沃拉等众多设计大师以及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影子,其中对您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哪位?为什么?
阿尔瓦罗·西扎(以下简称“西扎”):我认为,建筑是一个整体。
事实上,建筑在世界艺术史上原本就占有一席之地,人们很难从艺术的范畴内将其剥离。
正因此,建筑与艺术的关系也成了长久以来一直为人们所讨论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的设计和想法是由许多前人的经验和范例所组成,不管出于理性还是非理性的原因,这些都是我们喜爱并依赖着的。
所有的艺术家、建筑师都因为不同的原因而显得重要。
在你提到的这些大师中,有些是我见过并给予我很大帮助的,而有些则是素未谋面的;但不管怎样,我都认为他们的作品极其重要,也对我影响颇深。
id+c:在您的作品中,不仅能看到立体主义、现代主义风格,还能看到很多对古典建筑形制的传承。
从20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学生宿舍到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学院等众多项目中,古典式的柱廊元素被大量运用,并在秩序中加入了微妙的变化,比如双柱、单柱、转角圆柱的变化,以及柱体与柱体之间距离的长短……这些都表现出有趣的节奏感。
您如何看待风格的传承?
西扎:你所提到的这些建筑中的元素和变化,都是对项目本身、场地以及方位所做出的必要回应。
当然,不同的原因造就了不同的设计方式。
我们在同一时期内所积累的经验,包括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其他一些领域的知识,也决定了我们所做的选择。
很多时候,人们或一些评论家能在我的设计和建筑中看到一些不那么显而易见的部分或规律;但就我而言,设计中的这些部分并非是刻意为之的结果,因而也就没有为什么这么做的解释了。
id+c:您的建筑有个很鲜明的特点,即外部的几何形体显得简约静谧,但内部空间却极为丰富,空间与空间之间相互咬合、折叠,常常给人带来一种无穷无尽的空间感。
能跟我们聊一下这种无尽的空间感具体想要表达什么吗?这与当下受到年轻设
计师追捧的非线性建筑形体的性格恰好相
反,请问对建筑形体和内部空间视觉丰富
度的营建您是怎么看的?
西扎: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你说的那
样,我觉得简单的外部几何结构形体是为
了在必要与非必要之间取得平衡而进行的
无尽研究的结果,这是一个相当困难且漫
长而丰富的过程。
同时我认为,室内设计的过程确实与
室外部分完全一样。
当然,空间的功能不
同,其使用的方式就不同,但过程是相同
的,都是为了达到必要的目的而进行的一
种削减。
无论是室内空间还是室外空间,都是
由形体、体量、空间、光、影和人共同构成。
而这样的空间又必须是变化的、极具动态
的,必须能给使用者一种这就是为你构建
的空间的感受。
无论是安静、舒适、庇护,
或许是相反的感受,我认为,这就是空间意
义的所在。
id+c:在您的建筑中,“光线”是一个时常被
提及的元素。
您曾经说过,相对于空间,更
想表达的是光线。
在纯白色的室内,空间
与空间、体块与体块之间的起承转合往往
需要通过光线的给予,才能更好地表达和
呈现。
能跟我们谈谈,您在光线运用中的
一些心得吗?
西扎:光是本质,即使它非常暗淡甚至接近
黑暗,也能以形状或阴影的方式来表现一
个体量。
而在黑暗中,我们是很难塑造空
间感的。
即使依靠记忆,那也是因为我们
知道这个空间曾经被照亮时的样子,因此
我说光是空间的本质。
人工照明确实可以在空间塑造上给建
筑师以帮助,但这与我刚刚说的光完全是
两码事。
对于建筑师而言,如何控制,甚至
操纵自然光,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和挑
战,同时它对于感知形态、阴影和空间也是
至关重要的。
id+c:您在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项目中,外
立面采用了波纹铝板;而在中国国际设计
博物馆项目中,外立面则采用了红色砂
岩。
您一改以前白色石膏和石材饰面是出
于什么原因?
西扎: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和中国国际设
计博物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项目,不同的
客户、不同的场地。
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项目中使用红
色砂岩,是其所在的场地和周边的环境所
要求的。
同时,客户也请求在该项目中能
够采用有色彩的立面,使其能够从周边占
主导的大面积灰色建筑中凸显出来。
而本次你们所报道的华茂艺术教育博
物馆的业主方倒是没有在建筑立面上提出
太多要求。
在项目开始时我就采用了自然
色的波纹铝板,主要因为它是一种能够更
好体现和适应连续波浪形体量的材料。
后
来,当我们提出将自然色的铝板换成黑色
时,业主,甚至所有人,都对这个即将出现
的通体黑色的巨大建筑感到震惊和一丝怀
疑。
幸好,因为客户对我们的信任,预想方
案最终得以实施。
现在他们对建成的结果
非常满意,我本人也对当初做出改变的决
定而感到高兴。
id+c:从第一次参与中国项目的设计到现
在,应该差不多10年了。
请问在这10年
来,你觉得中国的建筑设计领域有哪些显
著的变化?
西扎:我想说,一切都变了。
中国在过去的
10年中,发生了令人惊讶的变化,仿佛一
切都发生了改变。
当人们多次访问同一地点
时,会因为已经产生的习惯性,而忽略或很
难感知身边正在发生着的日新月异的变
化。
中国变了,中国建筑也变了。
我想,这
大概与中国建筑类院校的教学、与其他建
筑文化的交流以及国外建筑师在中国和中
国建筑师在国外等状况息息相关。
当然,
也并非一切都是积极的。
id+c:能问一下你的设计哲学理念是什么吗?
西扎:感谢你把最难的问题留到了最后。
很难说我有什么属于自己的设计哲学;我
相信,关于我的设计理念,从我所做的项目
和建筑中去看会更容易理解。
当然,必须
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去解读。
感谢Carlos Castanheira先生对本文的支
持与帮助。
收稿日期:2020-12-20
静谧下的张力
阿尔瓦罗·西扎访谈录
AN INTERVIEW WITHÁLVARO SIZA 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