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短小的十个民间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在中华传统⽂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的地位。
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化。
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短⼩的⼗个民间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短⼩的⼗个民间故事
相传,妈祖姓林,住在我国闽[mǐn]南地区,家⾥共有兄弟姐妹五个,只有她⼀个⼥孩⼉。
按照当地的习惯,只有男⼈能出海,⼥⼈只能待在家⾥。
所以,即使林姑娘⽔性很好也只能在家⾥帮助母亲⼲活⼉。
⼀天,林家四兄弟出海捕鱼去了。
忽然,海上起了百年不遇的⼤风暴,风将海浪掀起⾜有⼏百尺⾼。
村⾥的⼈都急坏了,⼗分担⼼海上的亲⼈,却⼀点办法都没有。
起初,林姑娘和⽗母⼀起在家⾥等待风暴过去,可是,风暴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过了⼀会⼉,林姑娘忽然双眼紧闭,脸⾊苍⽩,不省⼈事。
这可把林家两位⽼⼈吓坏了!⼉⼦们没有消息,⼥⼉⼜昏迷不醒。
他们颤[chàn]抖着双⼿,⼜推⼜拽,费了好⼤的劲⼉,终于把⼥⼉弄醒了。
两位⽼⼈长舒了⼀⼝⽓。
林姑娘却满眼含泪,⼀⾔不发。
过会⼉风暴停了。
⼜过了⼏天,林家兄弟回来了,却唯独不见⽼四。
三兄弟含泪向⽗母叙述了风暴当天的经历:猛烈的海风把他们的船刮到了⼤海深处,巨⼤的海浪把他们的船掀翻了,他们都落⼊了⽔中。
正在他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个姑娘踏浪⽽来,如履平地,将三兄弟⼀个个救了上来,当她还要救⽼四时,却忽然不见了。
于是,⽼四被海浪吞没了。
林家两位⽼⼈这才知道⼥⼉那天为什么晕倒,原来是去救哥哥了。
如果他们没有把⼥⼉叫醒,⽼四就不会死了。
两位⽼⼈为此⾃责不已。
⾃此,林姑娘被允许驾船出海,往返于各个岛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
多年来,林姑娘凭借⾃⼰的⽔性和菩萨⼼肠,搭救了不少渔民和过往商⼈的性命,当地的⼈都称她为神⼥、龙⼥妈祖。
后来,她升天做了神仙,仍然不忘渔船和过往商船的安全。
⼈们为了感谢她,为她修建了“妈祖庙”。
即使到了现在,妈祖庙的⾹⽕还很旺呢!
2.经典短⼩的⼗个民间故事
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民,是中国古代⼀位有名的伟⼤母亲,她与孟⼦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岳飞的母亲⼀起被尊
为“四⼤贤母”。
湛⽒出⽣在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在⼗六岁那年嫁给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
⽣下陶侃没⼏年,陶丹就去世了,湛⽒不得不带着年幼的陶侃回到新淦娘家。
母⼦俩孤苦⽆依,以纺织为⽣,湛⽒⼩时候读过⼀点书,因此她⼗分重视对⼉⼦的教育,为了让陶侃学到更多的知识,她⽇夜不停地纺纱。
⽽陶侃也深知母亲的良苦⽤⼼,发奋读书,渐渐地便精通了各种兵法,后来还被太守范遥举荐做了⼀名县令。
在⼉⼦即将起程赴任的时候,湛⽒将⼉⼦叫到跟前,语重⼼长地说:“侃⼉,我这个做母亲的苦了⼀辈⼦,现在总算盼到你有了出息。
我希望你能做⼀个清正廉洁的⼈,要为民办事,不要误国害民。
我为你准备了⼀份礼物,你到了官府再将它打开·"说着,湛⽒递给⼉⼦⼀个扎好的包袱。
带着母亲送的礼物,陶侃来到了县衙。
他⼩⼼翼翼地打开包袱,只见⾥边有⼀块⼟、⼀只旧碗和⼀块⽩⾊的粗布。
他先是⼀愣,随即便明⽩了母亲的⽤意。
原来那⼀块⼟是叫他要永远记得家乡的故⼟,那只旧碗是叫他不要贪图荣华富贵,⽽那块⽩⾊粗布则是叫他做官要廉洁⾃律、恪守本分。
陶侃⼀直将母亲的嘱咐牢牢记在⼼⾥,成为了⼀名有⼝皆碑的好官。
3.经典短⼩的⼗个民间故事
北宋年间,有⼀年春季,桃红柳绿,风光⽆限,苏东坡携书童前来泰⼭游玩,两⼈⾛⾛停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佑庙前。
佑庙⾥有不少碑刻,⼤都是历代帝王将相所⽴,名家名⼈所书,苏东坡与书童随⼈流进了铺庙,观赏碑林。
这时,打东边过来⼀位⽓宇轩昂,风度不俗之⼈,苏东坡仔细⼀看,不觉⼤喜过望,那⼈竟是他的好友⼤⽂豪王安⽯。
苏东坡连忙招呼:“王⼤⼈,怎么这么巧,你也来泰⼭了?”
王安⽯见是苏东坡,⼀边观赏碑⽂,⼀边回答:“只许你这位⼤诗⼈观赏泰⼭风光,铺庙碑刻,就不许我也来凑凑热闹?”苏东坡急忙辩解:“哪⾥话,能与王⼤⼈同游笛庙碑林,实乃⼈⽣⼀⼤幸事!”说完⽤⼿⼀指⾝后:“这是书童福德。
”王安⽯⽤嘴⼀撇右前⽅那位年轻⼈,说:“我的书童学智!”
王安⽯话⾳刚落,福德便跑过去与学智打招呼,谁知学智⼀副拒⼈千⾥之外的样⼦,只是“哼”了⼀声,算是打招呼。
四⼈不紧不慢边看碑⽂,边朝前⾛去。
来到⼀块微微向东倾斜的⽯碑⾯前时,四⼈⽌步,评头品⾜。
福德因刚才看了学智的脸⾊,⼼中不快,就上前⼀步,抢先说道:“安⽯不正影⼦歪!”学智何等聪明,⼀听⼈家福德在讽刺⾃⼰的主⼈抛岂肯罢休,脱⼝接道:“东坡前倾根基斜!”
听见两位书童⽃嘴,王安⽯插话说:“学智说得⼀点没错,此碑确实因为根基斜了,才东坡前倾啊!”苏东坡“嘱”了⼀声,
说:“王⼤⼈⾔之有理,不过,咱福德说得更有道理,⾝⼦不正影⼦才歪么!”说完,王安⽯与苏东坡相视着“哈哈”⼤笑起来。
见主⼈⼤笑,福德与学智也跟着吃吃地笑了。
4.经典短⼩的⼗个民间故事
于仲⽂曾在隋朝做过⼤官。
在他⼩时候,有⼀年,村上有任家和杜家都丢失了⼀头⽜,两家都倾巢出动分头寻找,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
后来别⼈总算为他们找到了⼀头,两家都抢着说那头⽜是⾃⼰的,双⽅争执不下,把官司打到州⾥,州官也难以判断,案⼦就挂了起来。
这时,益州长史(官职名)韩怕俊灵机⼀动,对州官说:“少年于仲⽂聪颖过⼈,为何不召他来断案?”
州官不以为然他说:“嘴上⽆⽑,办事不牢!此案⼤⼈都不⾏,何况少年?”
韩伯俊说:“⼤⼈此⾔差矣。
”说着,就向州官介绍了于仲⽂9岁时跟着⽗亲去晋见隋⽂帝的轶事:
皇帝向于仲⽂问道:“听说你喜欢读书,书⾥记载着哪些事啊?”
仲⽂从容地回答道:“奉养⽗母,服务国君,千⾔万语⽆⾮是‘忠孝’两字⽽已。
”
隋⽂帝惊异于仲⽂概括能⼒之强,连连赞叹道:“说得好!说得好!”
韩伯俊说:“⼤⼈,您看能否让于仲⽂这⼩⼦试⼀试处理此案?”
州官欣然应允,即命左右持着⼤红请帖前往于家。
于仲⽂到达州府,问明前后情况,微笑道:“这个案⼦很容易判定。
”
说着,便叫任、杜两家各将⾃⼰的⽜群全数赶到州府前的⼤操场上。
他便喝令道:“放⽜!”
说完,那头⽜直往任家⽜群奔去。
场上⼈群欢呼起来:“是任家的,是任家的!”
于仲⽂冷眼见杜家不服,便叫道:“慢,把那头⽜单独赶出来。
”
⽜出来了,仲⽂命差役⽤鞭⼦狠命地抽打,任家的⼈奔上前,拚命地抵挡,还将鞭⼦夺了下来;杜家的⼈只是在旁边喊道:“莫打了,莫打了。
”那喊声有⽓⽆⼒,像在演戏。
于仲⽂看了,便厉声盘问杜家⼈:“如果查出这头⽜不是你家的,⽽你们硬要冒领,除了⼗倍罚款,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啊!”
杜家⼈知道瞒不过于仲⽂,只得承认⾃⼰有冒领之罪,诺诺连声,告退⽽去。
于仲⽂神断⽜案的名声,从此传了出去。
5.经典短⼩的⼗个民间故事
曾经有⼀个⼩和尚居住在⼀座⾼⼭上的庙⾥⾯,因为只有⾃⼰,所以经常是挑⽔喝的,但是后来⼜来了两个和尚,那么他们取⽔的任务是怎么分配的呢?
⼀座⾼⼭上有座庙,⾥⾯住着⼀个⼩和尚。
他每天都要到⼭下去挑⽔。
夜⾥,⽼⿏出来偷东西吃,⼩和尚就拿着⽊棍去打,经常把屋⼦弄的乱七⼋糟。
后来庙⾥来了⼀个瘦瘦的和尚,但是仍然是⼩和尚每天下⼭挑⽔,瘦和尚就知道玩乐,只喝⽔不挑⽔。
⼩和尚就让瘦和尚去挑⽔,瘦和尚却让⼩和尚去,两⼈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让,都不肯去挑⽔。
最后他们决定⼀同去抬⽔。
⽽且要把⽔桶放正中间,谁也不肯吃亏。
晚上,⼩和尚让瘦和尚去打⽼⿏,瘦和尚让⼩和尚去打,两⼈⼀直推来推去,⼀直到天亮也没⼈去。
不久,⼜来了⼀个胖和尚,他⾃⼰不想去挑⽔,就让另外两个⼈去,⼩和尚和瘦和尚都摇摇头去念经了。
胖和尚⾃⼰去挑了两⼤桶⽔,然后,⾃⼰“咕咚咕咚”全部都喝光了。
于是,三个⼈都不肯去打⽔。
⽇⼦⼀天天过去,⽔缸⾥每天都是空的。
他们⼜渴⼜饿,经也不念,⽊鱼也不敲了,每天睡得东倒西歪。
庙⾥越来越冷清了。
⼀天夜⾥,⽼⿏出来了,有了粮⾷,有的啃桌椅。
⼀只⽼⿏不⼩⼼撞到了桌⼦上的蜡烛,幔布烧着了。
⽕苗慢慢地蔓延,眼看着就要爬上房顶了,可是三个和尚还在呼呼⼤睡。
⼩和尚被烟呛醒了,连忙喊:“着⽕了,着⽕了,快救⽕!”三个和尚这才⼀起奋⼒救⽕,⼤⽕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
从那以后,三个⼈再也不偷懒了,⼀⼈⼀天轮流挑⽔,再也没有争吵过,⽇⼦过得可快活了。
6.经典短⼩的⼗个民间故事
从前,四川的西部有个叫作蜀国的国家,⼟地肥沃、物产丰富,很是富庶。
离它不远的秦国早就对这块富饶的⼟地垂涎三尺,想要把它划归⾃⼰所有。
可是通往蜀国的道路⾮常险峻,有陡峭的悬崖绝壁和万丈深⾕隔在路途上,⼀跌下去就会摔个粉⾝碎⾻,进军的路线⽆法畅通,任凭秦国虎视眈眈,可⼀时也⽆可奈何。
蜀国的国君⽣性贪婪,总是⼤肆搜刮民间财富来满⾜⾃⼰对⾦钱的贪欲,有时甚⾄不惜⼀切代价。
秦国的国王秦惠王从派去探听消息的⼈⼝中得知了蜀王的性情,觉得有机可乘。
苦苦思索了很久以后,秦惠王终于想出了⼀条计策。
秦惠王命令⼯匠打造雕刻了⼀头巨⼤的⽯⽜,在⽯⽜的*后⾯放了好多⾦银绸缎,放出消息说这头⽯⽜会屙⾦⼦。
蜀国的探⼦把关于这头屙⾦⼦的名⽜的奇闻告诉了蜀王,蜀王听了羡慕得不得了,暗道:要是我有这么⼀头⽯⽜,天天给我屙⾦⼦,那该有多好啊!正在这时候,秦国的使者来了,他向蜀王说,秦惠王为了表⽰秦蜀友好的诚意,决定把会屙⾦⼦的⽯⽜送给蜀王。
蜀王⼤喜过望,他听使者说⽯⽜的⾝形巨⼤,要从秦国运到蜀国来恐怕很不⽅便,急忙保证说:"这个不成问题,贵国国君既然肯把⽯⽜迭给我,我哪⾥有不想办法把它运到我国来的道理呢,就请你们的国君放⼼好了。
"
蜀王也不顾⼤⾂们的极⼒反对,在国内征调了⼤量民⼯,把悬崖挖开了,把深⾕也填平了,为了能让⽯⽜顺利到达,把通向蜀国的险径都修成了平坦⼤道。
然后他派了五个⼤⼒⼠到秦国去迎接⽯⽜。
贪⼼的蜀王哪⾥料得到,秦惠王早已派遣军队悄悄跟在⽯⽜后⾯,随着⽯⽜蜂拥⽽⼊,⼀举灭掉了蜀国。
蜀王为贪⼀点⼩便宜反⽽吃了⼤亏,失掉了整个国家,被天下⼈耻笑。
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把眼光放得长远些,以免为了眼前的⼀点⼩利⽽利令智昏,损害了整体的利益。
7.经典短⼩的⼗个民间故事
从前,有⼀个⽼农,住在⼭脚下,开垦了点荒地,⼀个⼈过⽇⼦倒也没有什么难处。
⼀天,他从⼀块⽯头底下挖出了⼀个⼩⾦缸。
他赶忙把⼩⾦缸拿回家中,把⼀点⼩⽶放在了⾥⾯。
⼀连⼏天,光吃⽶也不见缸⾥的⽶少。
他⼼中奇怪,便⽤勺⼦⼀劲地向外挖,把所有能盛东西的都挖满了,可缸内的⽶还是不少,他就⽤布袋背着分给穷苦的农民,使穷⼈也吃顿饱饭,就不⽤给地主扛活了。
这事没隔⼏天,被地主知道了,便带着两个狗腿⼦⽓势汹汹地来到⽼农家,硬说⼩⾦缸是从他家偷来的,便命狗腿⼦去抢。
⽼农⼿抓⾦缸⼤声说道:“你们敢抢,我马上把它摔坏。
”财主⼀看⽼农要摔⼩⾦缸,这下⼼可慌了,赶忙说:“不抢,别摔!”就“哼”了⼀声领着狗腿⼦⾛了。
财主回家后,⼀⼼想把⾦缸弄到⼿,便⼜准备了⾦银,到县衙诬告说⽼农的⼩⾦缸是从他家偷的。
县官听说是个宝缸,连忙命衙役去带⽼农,不⼤会⼉,衙役们把⽼农连⼩⾦缸⼀块带来了。
县官哪是审官司,⼀见⼩⾦缸,得意地两眼笑成了⼀条线,命衙役把⽶倒出来,可越倒越多。
县官⼀看真是宝缸,拿了⼀两银⼦放进缸⾥,⼜拿出来,⾥⾯还有,再拿出来还有。
他再也不理地主和⽼农了,光⼀个劲地往外拿银⼦,公堂⾥乱哄哄的。
县官他爹在后堂听说这事也赶来观看,他见⼉⼦拿得慢,⾃⼰也亲⾃动⼿,时间长了把他累的也不轻,可他还不肯离开,结果⼀头栽进了⾦缸⾥。
县官赶忙去拉,可拉了⼀个⼜出来⼀个,怎么也拉不完,最后把县官⽓极了,命衙役把⾦缸砸了。
这时,县官可分不出那是真爹哪是假爹了,便⽤喊的办法,谁答应谁就是真爹,可⼀喊个个都答应,县官连⽓带吓⼀会⼉便咽⽓了。
8.经典短⼩的⼗个民间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个画家,作画往往随⼼所欲,令⼈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
⼀次他刚画好⼀个虎头,碰上有⼈来请他画马,他就随⼿在虎头后画上马的⾝⼦。
来⼈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
⼤⼉⼦见了问他画的是什么,他说是虎,⼩⼉⼦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外出打猎时,把⼈家的马当⽼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
他的⼩⼉⼦外出碰上⽼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虎活活咬死了。
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诗⾃责:
“马虎图,马虎图,似马⼜似虎,
长⼦依图射死马,次⼦依图喂了虎。
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
9.经典短⼩的⼗个民间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条名叫蒲苇河的⼤河⾥,住着⼀条修炼了三千多年的鲢鱼精。
他每⽇刻苦修炼,希望⾃⼰能早⽇修成正果,从鱼精变成鱼仙。
⼀天,鲢鱼精正在⽔下静静地修炼。
忽然,河岸上传来嘈杂的声⾳,还夹杂着凄惨的哭喊。
于是,鲢鱼精摇⾝⼀变,变成了⼀个慈眉善⽬的⽩胡⼦⽼公公,来到了河岸上,打算⼀探究竟。
他看到,河两岸跪满了虔诚祭拜的⼈。
鲢鱼精感到⾮常奇怪,就问⾝边⼀个⽼翁:“⽼哥哥,你们这是在做什么呀?”“难道你不知道吗?"⽼翁回答说:“唉!因为战乱,我们这⾥年轻⼒壮的男⼦都被抓去从军了,家⾥的⽥地只能靠我们这些⽼弱病残之⼈来耕种。
可是,我们⾟⾟苦苦种了⼀年的粮⾷,还没收割就遇上了蝗灾。
⼤家只好挖野菜、啃树⽪度⽇,已经有不少⽼⼈和孩⼦饿死了。
眼看冬天就要来了,只有这蒲苇河⾥的鱼、虾可以勉强充饥。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河⾥游动的鱼、虾很多,但却⼀点都打捞不上来。
今天⼤伙⼀起来祭拜河神,就是请他多赐些鱼虾给我们,让⼤家能活过这个冬天。
"
听了⽼翁的话,鲢鱼精默默地离开了。
因为他知道,这蒲苇河⾥,根本没有什么河神,只有他这个鲢鱼精在尽⼒保护⾃⼰的⼦孙不被⼈们捉去。
回到⽔⾥后,⽼翁的话却⼀遍遍在他⽿边回响。
终于有⼀天,他决定牺牲⾃⼰保护了多时的鱼、虾来拯救⼀⽅百姓。
⼀阵旋风过后,在鲢鱼精的法⼒之下,蒲苇河⾥成千上万的鱼、虾都被冲到了岸上。
靠着这些“从天⽽降"的救命粮,村民们度过了这个冬天,没有⼀个⼈被饿死。
可是,河⾥的鱼、虾们却恨死了鲢鱼精。
它们在⽟皇⼤帝那⾥状告,说鲢鱼精害死了它们⽆数的亲⼈。
这⼀下,⽟皇⼤帝为难了。
因为,鲢鱼精拯救⼀⽅百姓本没有错,鱼、虾为死去的亲⼈讨公道也没有错。
最后,⽟皇⼤帝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将鲢鱼精拔去银鳞三⽚,罚他在⽔牢中受苦⼀千年,永世不得成仙。
鲢鱼精再也不可能修炼成仙了,但他拯救⼀⽅百姓的事也因此得以昭告天下。
为了永远记住鲢鱼精的救命之恩,蒲苇河的百姓们在岸边为他修建了⼀座庙宇,名⽈“鱼仙庙",尊称鲢鱼精为“鲢鱼仙翁"。
从此,鱼仙庙内⾹⽕不断,鲢鱼仙翁的美名也永远永远地留在了百姓⼼中。
10.经典短⼩的⼗个民间故事
古时候有个富阳⼈名叫董昭之,有⼀次乘船过钱塘江。
船到江⼼的时候,忽然发现江中漂着⼀截三尺长的芦苇。
芦苇上有⼀只蚂蚁急匆匆地爬来爬去,不住地从⼀头爬到另⼀头,眼看就要掉进江⽔⾥淹死啦。
董昭之是个好⼼肠的⼈,他让船驶近芦苇,想把芦苇连同蚂蚁拾上船来,同船的⼈反对道:“这是蜇⼈的毒⾍,你敢拿上船,我们就踩死它!”董昭之没办法,就⽤绳⼦⼀头缚住芦苇,⼀头拴在船舷上,拖着蚂蚁靠了岸。
蚂蚁死⾥逃⽣,爬到陆地上飞快地跑掉了。
这天晚上,董昭之做了个梦,梦见上百个穿着⿊⾐服的⼈来找他。
为⾸的⼀个⿊⾐⼈向他⾏礼道谢,对他说:“我是蚂蚁的王,今天不慎掉进江⾥,幸亏您救了我的命。
今后您要是有什么需要的地⽅,⼀定告诉我,我会尽量帮助您。
”
董昭之醒后,觉得这个梦很荒诞,就没有理会。
数年后,董昭之因为四处维权得罪了官府,被抓进⼤牢,申诉⽆门,⽆法脱⾝。
万般⽆奈之下,他想起了那个荒诞的梦,觉得不如试试看,也许是个办法。
他从牢⾥找到⼏只蚂蚁,对它们说:“我是富阳董昭之,我被关在牢⾥啦,快去告诉你们的王,让它想办法救救我吧!”
蚂蚁们愣了⼀会⼉,匆匆忙忙爬⾛了。
可是,接下去⼀连三天都没有动静,董昭之有点绝望了,甚⾄感到⾃⼰太⽆聊,竟然傻乎乎地去跟蚂蚁说话。
三天后的深夜,下着⼤⾬,电闪雷鸣。
睡梦中的董昭之⼜梦到那个⿊⾐蚂蚁王,蚁王⼤声叫喊着:“快起来!快起来!”董昭之猛地惊醒,四下打量了⼀番。
忽然,牢房⼀⾓的墙壁“哗啦”⼀声塌陷出⼀个窟窿,成千上万只蚂蚁密密⿇⿇地从窟窿⾥爬⾛了。
董昭之知道这是蚁王带领蚂蚁们蛀出来的逃⽣通道。
他满怀感激地向蚂蚁们拜了⼀拜,趁着雷⾬之夜越狱逃跑了。
后来董昭之⼀直告诫他的后代⼦孙,积德⾏善要从点滴做起,莫以善⼩⽽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