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辉煌读后感(锦集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难辉煌读后感(锦集3篇)
历史流下的不只是波澜壮阔的诗篇、旧时王谢的堂榭,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辉煌,而把苦难选择性的遗忘,更鲜有人去思考如何在一片黑暗中寻找辉煌投射出的微光。
《苦难辉煌》一书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通过一个个斑斑点点的镜头,一组组有血有肉的人物,记叙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高屋建瓴滴阐述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并且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然性。
历史如椽的巨笔仍在续写华章,虽然没有了内忧外患、生离死别的丰富经历,规则也从“一次游戏”变成“多次游戏”的波音,但不妨碍不变以观之,从《苦难辉煌》中获得三点启示。
首先应该合乎道,什么是道?人心所向即是道,作为“以其道易天下者”的毛泽东,其“道”大抵是致力于结束国家分裂混乱的局面,创建一个以共产主义价值为符号的公平、正义的社会,正也是其施政方向切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因此红色的星星之火在重重绞杀下,最终能在神州大地成燎原之势。
但这并不是完全的合乎道,毕竟许多胸怀济世之志的战友和毛泽东同志的“道”在此层面是没有太大的差异,可见合乎道不是简单孤立评价出发点正确与否,需要秉持着“常无”的心态与现实条件的紧密结合,毛泽东同志多年在乡村领导农民革命之体验,已具体感受到共产
国际指挥下的许多政策和实践与中国社会环境之间存在严重冲突,因而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发展革命根据地的路线,正因为其来源于实践,所以实践也一再证明其道路的正确性。
其次是术的权变,术主要指的策略、方法,是道的凭籍。
权即秤砣用以四两衡千斤之重,权变则是围绕基本法则进行调整,也就是通常说的因形就势。
基本法则讲究奇正结合、正合奇胜。
所谓正,实质是一种依托,这种依托不能建立在自己无法控制而且变数又很大的因素,,立足于自立更生。
早期中国共产党希望借助于其他组织团体实现其就过理想,却为注重真正掌握革命军队,因此面对反目等变数时,其反击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只有依托根据地、建设根据地稳步地巩固和发展自身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党和军队的发展壮大,而不是步黄巢流动作战以致覆灭的后尘。
所谓奇,余零,并不是没有,而是指的中心,即核心能力。
奇是正的能力分配,属于正的一部分,如何产生奇主要依靠因势利导,通过“走”这种运动示形,在运动中主动调动从而找出问题的关键节点,在局部集中优势力量以“打”破解问题,这个关键节点通常是他人所疏忽或者缺乏的。
在反围剿作战,长征过程中无论运动与休整、内线与外线、防御与进攻的转换都是为出奇创造条件。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读《苦难辉煌》就是在读中国的苦难史和辉煌史,作者在大时空背景下,对各类历史资料进行了融会贯通,以充满激情的文字对每件事、每个人的来龙去脉都做了
详实交代,感情细腻却又荡气回肠。
透过故事情节我们隐约触摸厚重的中国历史,静心思考,文字的背后却又带来对中国未来的思考。
它向世人再现了一幅20世纪初期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走向辉煌的历史全景画——硝烟弥漫、峥嵘岁月、舍生忘死、百折不挠、永不放弃,历经挫折和苦难,最终走向成功与辉煌。
书中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不时浮现,让我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读《苦难辉煌》最令我感慨的是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具体环境中的具体人,不带任何史传文学那样的政治成见,实事求是,善恶并存,功过分明,客观公正。
在很多课本和文章中对蒋介石的评价总是负面形象,本书却从另一个角度把他作为一位有志于改变中国现状的领袖人物,在国共合作中放到与共产党平等的地位来描述,更加映衬了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取得成功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文中大段文字的描写让我本不清晰的头脑和简单的思维受到思想上的洗礼,对历史人物的认知也更清晰而客观。
正可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须识时势。
阅读中我跟随作者置身于历史事件之中,设身处地地感受历史人物于特定环境中的思想动态和决策过程,从而寻觅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书中林林总总历史世界的叠加促成了中国历史进程的突变,再次展现了作者鲜明的历史观——量变堆积历史,质变改变历史。
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我们能从中学到一些精神和毅力。
曾被人们誉为汉奸代表的汪精卫,也曾有“慷慨歌燕市,不负
少年头”的豪言壮志;令人扼腕的张国焘蜕变,让人唏嘘的陈独秀、李立三等烈士的悲惨;人们熟知的方志敏、方志敏、刘筹锡等被俘后的大义凛然。
再就是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一个800人的部队竟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力的核心,其意义颇为深远;张学良将军在西安事变中力挽狂澜不容置疑;就连用兵如神的伟人毛泽东也曾有兵败土城和四渡赤水的纠结。
书中所涉猎的人物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们影响并改变着历史瞬间,他们用生命和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碰撞出带有自己特色的浪花。
无论是共产党人、国民党人、苏联人还是日本人,书中情节描述都是生动、真实的再现,作者教会我们平视那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我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沉重。
近日读了《苦难辉煌》一书,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回顾历史,是为了心灵更好的共响。
列宁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我们是新时期的共产党人,在和谐安宁的环境中,在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前,我们更要看到今天面临的挑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能忘却曾经的苦难,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去面对任何险阻艰难,去铸造新的辉煌。
《苦难辉煌》最根本特色就是进一步还原历史,让史实说话,让真实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成长史展现在人们面前,丝毫没有掩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幼稚与单纯,也没有遮掩早期共产党人的大量背叛与退缩,但一切都是成长的必然阶段,大浪淘沙,方显英
雄本色,苦难的历程换来了革命的真谛和最后的成功。
作者不想让那些高大全、那些造神式的描述再次重复出现,以“重新思考”的姿态,不断发现历史的价值,这恐怕是本书成功的根本原因。
我们党和军队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赢得了无数辉煌胜利。
《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性问题,表现了可贵的问题意识。
从问题开始,将以肯定结束;从肯定开始,将以问题告终。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
有一种说法:不满现状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
《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的问题比较好,提炼的思想也很深刻,这也是我们当前需要大力提倡的治学态度,要不断地提出问题,给自己提问题,给别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激活我们的思想,才能做好学问,培养一流人才。
《苦难辉煌》这本输的客观性让我油然生出一股敬意。
从这本书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众多我们敬仰或熟知的大人物,如:毛泽东、陈毅、彭德怀、李立三等,同时也描写了众多迄今任默默无闻的英雄,这让我更加敬重历史的伟人,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走向辉煌,而不是从苦难跌入深渊,就是以为他们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艰苦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
所以,不要为自己籍籍无名而忧伤,却
要树立起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极其有限的生命融入永恒的人民的事业中去。
历史是相对的,辩证的。
过去相对未来是历史。
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