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层CT灌注成像监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6层CT灌注成像监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前后脑血流动
力学变化
张军;张天瑜;潘嘉伟;周书怡;耿道颖
【摘要】目的:探讨256层CT灌注成像(CTP)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前后脑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共2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急诊行256层CTP及CTA并且在溶栓后24h内复查CTP、MRI.获得CBF、CBV、MTT、TTP 灌注参数,测量患侧及健侧各5个区域的灌注参数,并计算溶栓前后患侧/健侧相对比值(rCBV、rCBF、rMTT、rTTP),采用配对t检验或者配对秩和检验,比较溶栓前后CT灌注参数值及相对值变化.结果:溶栓前MCA供血区的CBF、MTT、TTP,PCA 供血区的TTP,基底节区的CBF、MTT、TTP,梗死核心CBF、MTT、TTP均与健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溶栓后,梗死核心的CBF、MTT、TTP、ACA及MCA供血区的TTP依然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溶栓后MCA供血区的rMTT及rTTP较溶栓前明显缩小,PCA供血区的rCBF较溶栓前明显增
加,rTTP较溶栓前明显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CTP检查不仅可以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流灌注情况,还可以对溶栓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监测.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年(卷),期】2016(022)005
【总页数】5页(P393-397)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T灌注成像;溶栓
【作者】张军;张天瑜;潘嘉伟;周书怡;耿道颖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42
256层CT灌注成像通过检查床的快速穿梭显著扩大扫描范围,能探测到全脑的血流异常灌注区域,更容易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脑血流动力学评价,本研究旨在探讨256层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时脑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作用。

1.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于华山医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年龄53~74岁。

排除标准:CT平扫高度怀疑脑出血患者;对比剂过敏患者;无法行MRI检查的患者等。

筛选出符合标准者入组,行溶栓治疗。

2.扫描方法
所有患者使用256层CT(iCT, Philips)行入院CTP(CT perfusion,CTP)和CTA(CT angiography,CTA)检查。

均使用双腔高压注射器先以5ml/s的速度通过肘正中静脉注射50ml碘对比剂,再以相同速度注入盐溶液35ml。

CTP扫描参数:JOG模式,球管电压为80kV,电流为125mAs,层厚5mm,准直
128×0.625mm,旋转时间0.4s,矩阵512×512,扫描长度120mm,扫描平面位于眶顶以上,以防止辐射对晶状体损害。

所有患者于24h行CTP检查,检查方法与第一次相同,随后行头颅MRI检查,使用场强为3.0 T的磁共振机器(Magnetom Verio, Siemens Healthcare,Erlangen, Germany)。

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和DWI[1]。

3.溶栓治疗方案
对所有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内科医师评估符合溶栓指征后予以溶栓治疗,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0.9 mg/kg,最大输入剂量为90 mg/人,其中10%静注,余静滴,时间>1h。

记录溶栓前及溶栓后的NIHSS评分以及治疗
后90d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

4.图像后处理方法
每位患者的CTA及CTP图像均由256层CT自带的Philips软件重建图像。

CTP
图像则由同一软件自动产生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四种参数的灌注图。

本研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划定确保ROI位于某一血管分布区域,在本研究中总共在额叶白质、枕叶白质、颞叶白质以及基底节区手动勾画4个ROI,分别代表大脑前
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大脑中动脉(medium cerebral artery,MCA)及穿支动脉的
供血区域[2]。

以发病后24h内MRI-DWI显示的梗死灶作为梗死核心的“金标准”,在对应层面CTP的对应区域内勾画ROI。

在患者的病变侧脑组织手动选取ROI,软件即可在轴对称的镜像区自动生成正常脑组织的ROI,最后计算两侧大脑半球镜像ROI灌注参数值的比值作为相对灌注参数(relative CBV、CBF、MTT、TTP,患侧/健侧)。

对两侧大脑半球ROI的绝对及相对灌注参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5.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用± s 表示,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

分别比较溶栓前及溶栓后
的绝对灌注参数、溶栓前后相对灌注参数,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的数据采用配对秩和检验。

分析结果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溶栓前,两侧大脑半球绝对灌注参数比较
ACA供血区的患侧与健侧各灌注参数未见明显差异,MCA供血区的CBF、MTT、TTP,PCA供血区的TTP,基底节区的CBF、MTT、TTP与健侧相比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图1),梗死核心与健侧相比CBF、MTT、TTP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1。

2.溶栓后,两侧大脑半球绝对灌注参数比较
溶栓后患侧与对侧脑组织相比,仅梗死核心的CBF、MTT、TTP、ACA供血区及MCA供血区的TTP有统计学差异(图2)。

具体见表2。

3.溶栓前后,两侧大脑半球相对灌注参数比较
溶栓后MCA供血区的rMTT及rTTP较溶栓前明显缩小,PCA供血区的rCBF较
溶栓前明显增加,rTTP较溶栓前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3。

1.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
CTP是基于核医学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CBF=CBV/MTT[3]。

灌注成像的图像质量受对比剂注射速度、CTP扫描条件等各种因素影响。

对比剂
注射速度必须足够快,从而确保在图像采集的最初时间内,对比剂均在组织内[4]。

一般国外学者均采用延迟5 s、扫描50 s,注射速度5.0~20.0 ml/s,与本文条件基本相符。

在扫描设备方面,在纵轴上基本覆盖全脑,称为全脑CTP [5]。

本研究即采用全脑CTP,显著扩大扫描范围,能探测到更多的血流异常灌注区域。

2.脑卒中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溶栓前,MCA供血区、PCA供血区、基底节区均出现CBF明显下降,而MTT及TTP显著延长。

在缺血状态下,即使有血管代偿以及侧支循环的形成,血流通过
细小的侧支循环到达病灶区域的速度较慢,无法满足受累脑组织的正常代谢,导致在缺血区域的血流量降低,即MTT和TTP的峰值延迟,CBF下降。

梗死核心各灌
注参数均差异显著,反映了无论是否存在侧支循环,其血流灌注都无法满足脑组织需求。

Eastwood等人的研究表明缺血病灶在MTT及TTP的图像上显示最敏感,病灶体积显示的范围最大[6]。

König等人也证实,对于那些近端动脉闭塞且有良好侧支循环出现的患者,即使CBF及CBV未见明显变化,MTT及TTP也可以敏感地显示出灌注异常[7]。

溶栓后CTP各参数,除了梗死核心的CBF、MTT、TTP仍旧与健侧有显著差异之外,其他供血部位的CBV、CBF、MTT均恢复至与健侧无明显差异。

这是因为梗死、软化的病灶内组织崩解,以致对比剂无法进入[8]。

CBV的保持不变与这些区域周围代偿性的血管扩张有关[9]。

在本研究中还发现,溶栓后ACA、MCA 供血区与健侧相比TTP仍旧差异显著,反映了溶栓后脑灌注虽改善,但较健侧仍有灌注不良,而且这种显著差异只有TTP能够敏感地反映出。

Wang等人的研究也表明TTP可以准确显示梗死早期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情况[10]。

3.溶栓前后CT灌注成像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结果发现溶栓后MCA供血区的rMTT、rTTP与PCA供血区的rCBF、rTT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溶栓后原闭塞血管再通,经过侧支循环到达病灶区域的血液可直接经由原先供血血管到达,峰值大幅度提前,表现为该区域MTT及TTP显著缩短;由于原先由侧支循环供应的病变区改为由再通的动脉供血补偿,所以rCBF值出现了明显增加。

Kucinski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rCBV及rCBF的改变与脑组织的结构密度改变有关[11]。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样本量较少,需要更大样本量减少统计误差,也可进一步对不同危险因素影响血流再灌注的情况进行回归分析。

总之,CT灌注成像不仅可以对急性脑卒中的脑组织灌注情况进行评估,还可以对溶栓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监测,为溶栓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溶栓后的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意义。

[ 1 ]Pan J, Zhang J, Huang W, et al. Value of perfu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diagnosis of infarct core and penumbra.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Tomography, 2013, 37: 645-649 [ 2 ]Zhang J, Wang J, Geng D, et al.Whole-Brain CT perfusion and CT angiography assessment of moyamoya disease before and after surgical revascularization: preliminary study with 256-Slice CT. PLos One, 2013, 8:
e57595
[ 3 ]Hoeffner EG, Case I, Jain R, et al.Cerebral perfusion CT: technique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Radiology, 2004,231: 632-644
[ 4 ]张丽,沈加林.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7,4: 247-249,253
[ 5 ]Murayama K,Katada K, Nakane M, et al. Whole-brain perfusion CT performed with a prototype 256-detector row CT system: initial experience. Radiology, 2009,250: 202-211
[ 6 ]Eastwood JD,Lev MH, Azhari T, et al. CT perfusion scanning with deconvolution analysis: pilot stud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roke. Radiology, 2002,222: 227-236
[ 7 ]König M.Brain perfusion CT in acute stroke: current status.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03, 45: S11-S22
[ 8 ]Campbell BC, Christensen S, Levi CR, et al. Comparis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erfusion-diffusion mismatch in ischemic stroke. Stroke, 2011, 42:3435-3440
[ 9 ]Sauvageau E, Hanel RA, Wehman JC, et al. Reversal of a 30h fixed deficit with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technical note.
Neuroradiology, 2006, 48:259-263
Conclusion: The 256-slice CTP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cerebral hemodynamic chang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相关文献】
[10]Wang J, Li Y, Zheng B, et 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 may predict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first-time anterior circulation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2016,32:671-677
[11]Kucinski T, Majumder A, Knab R, et al. Cerebral perfusion impairment correlates with the decrease of CT density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 Neuroradiology, 2004, 46:716-7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