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沿⾰
南京⼯业⼤学⽆机⾮⾦属材料⼯程专业的前⾝,系1952年南京⼯学院(现东南⼤学)化⼯系的⽔泥及⼯业⽤瓷专业;1958年南京化⼯学院独⽴建院,硅酸盐⼯学专业(⽔泥和陶瓷两个专业⽅向)设在⽆机系;1978~1979年,分⽔泥⼯艺和陶瓷⼯艺两个专业招⽣;1980年后分别成⽴了⽆机⾮⾦属材料、硅酸盐⼯程两个专业;1998年,国家专业⽬录调整后,两专业合并为⽆机⾮⾦属材料⼯程专业(专业代码080203)。

本学科1953开始招收研究⽣,1981年获硕⼠学位授予权,1983年获⽆机⾮⾦属材料博⼠学位授予权。

1994~1995年分别被江苏省和化⼯部评为重点学科。

随着学科调整,⼜先后创建了材料科学与⼯程⼀级学科博⼠点(2000年)和博⼠后科研流动站(2001年)、⼆个部省级中⼼和⼀个新型复合材料科研基地,2002年材料学获江苏省重点学科。

该专业覆盖⾯宽,优势和特⾊明显,是材料学院的主导学科,在江苏省占有地位,在国内具有较⾼的知名度。

四⼗多年来本专业为我国的建材、冶⾦、新材料、电⼦信息、化⼯、轻⼯等⾏业培养了5000名优秀的⾼级⼯程技术⼈才,受到⽤⼈单位的⾼度评价。

他们中有的已成为国家、省市级领导⼲部、院⼠、⼯程设计⼤师,绝⼤多数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管理⾻⼲、⾼校的学术带头⼈。

⼆、专业实⼒
多年来,校、院两级在本专业建设中投⼊了⼤量的⼈⼒、物⼒和财⼒。

投⼊2000多万元购置了⼀批国际上最先进的现代分析测试⼤型仪器设备与材料制备装置,如核磁共振、透射电⼦显微镜、扫描电⼦显微镜、红外-拉曼光谱系统、热分析系统、粒度分析仪、分光光度计、多功能⾦属纳⽶、⾮晶材料连续制备与⾮平衡凝固研究装置、⽓流磨与精密分级(德国进⼝)试验流程等20多台套。

良好的实验室条件,为拓宽⽆机⾮⾦属材料⼯程专业⽅向,培养⾼素质⼈才,确保⽆论在传统材料,还是在新材料研究⽅⾯打造国际⼀流⽔准的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专业现有在读本科⽣600名左右。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优势和特点,在教学计划制定、⼈才素质培养、教学改⾰、教材编制等⽅⾯锐意进取,⼤胆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培养模式上:以提⾼⼈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办学⽅针,加强研究型、⼯程应⽤型⼈才的培养。

在专业⽅向上: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向,整合新的培养⽅案,提⾼办学质量。

在教学内容上:充实增加最新科技动态课程的分量和时数,让学⽣了解所学专业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激发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加强⼈⽂教育,提⾼学⽣的综合素质。

此外,建⽴和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坚持教学督导员制度,实⾏优胜劣汰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的提⾼。

本专业先后获得优秀教学成果⼀等奖,国家⾃然科学⼆等奖,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四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等奖,成为国内同类院校和专业中为数不多的同时获得教学科研四⼤奖的专业之⼀。

本专业⽬前建有江苏省⽆机及其复合新材料重点实验室、部级建材⾏业集料碱活性检测中⼼、部级功能复合新材料研究基地、南京⼯业⼤学⽔泥混凝⼟重点实验室、现代分析中⼼、材料科学中⼼、材料⼯程中⼼、纳⽶材料研究所、⾼技术陶瓷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保证了⾼⽔平科学研究教学实验、实践环节的进⾏,使学⽣能接触到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参与科研,追踪材料学科的学科前沿,为他们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近期学校在江浦校区为本专业建设约4000m2新的材料科学和⼯程实验中⼼,为本专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师资⼒量
本专业⽬前拥有中国⼯程院院⼠1⼈,教授20⼈,博⼠⽣导师13⼈。

教师中有国家973项⽬⾸席科学家、全国政协委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江苏省“333”⼯程和江苏省教育厅“青蓝⼯程”学术带头⼈培养⼈选、江苏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和省级师德先进个⼈等,组成了⼀⽀梯队结构合理、年富⼒强、凝聚⼒强和整体实⼒强的学术队伍。

本专业现在的负责⼈是许仲梓教授,郭露村教授,潘志华教授,叶旭初教授,周勇敏副教授和张振忠副教授。

四、⼈才培养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发展,综合素质⾼,具备⽆机⾮⾦属材料科学与⼯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程技术知识,具有从事⽆机⾮⾦属材料⽣产、⼯程设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作能⼒的⾼级⼯程技术⼈才。

业务要求:(1)具有较扎实的⾃然科学基础和较宽厚的⼈⽂社会科学基础和⼀定的管理知识;(2)掌握⽆机⾮⾦属材料结构、组成、⼯艺过程及设备、性能与应⽤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3)掌握材料微观结构、性能的现代测试⽅法和宏观⽣产过程的⼯程测试技术;(4)初步掌握材料改性、新材料研制和⼯业⽣产过程、设备开发、过程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法;(5)具有较⾼的外国语(⼀门)⽔平,较强的计算机应⽤能⼒,较强的⾃学能⼒,较强的⼯程实践能⼒和⼀定的创新能⼒。

本专业修业四年,授⼯学学⼠学位。

五、课程结构
本专业主⼲学科为材料科学与⼯程。

现有课程结构(已修订,2003级开始使⽤)积四⼗五年办学经验教训,兼顾办学历史、国情、省情,集材料学科专业发
展、⾼教改⾰最新成果,秉承和光⼤优良传统特⾊,涵盖传统材料和先进材料、材料科学和材料⼯程,实施因材施教、分类教学。

概括起来就是“1236”:
⼀个主⼲学科:材料科学与⼯程。

即以⼀级学科为专业建设的龙头。

⼆种培养模式——“三上”学⽣分流,⼀是⾯上普通班,以培养本科就业型⼈才和未来材料⼯程师为⽬标;⼆是专业强化班,以培养考研深造型⼈才和未来材料科学与⼯程学的研究性⼈才为⽬标。

三层课程平台——坚实宽厚的公共基础课平台,精良扎实的专业基础课平台,⼴博前沿的专业课及专业⽅向课平台。

六个专业⽅向——“三下”学⽣⾃选⽅向:⽆机⾮⾦属材料⽅向,材料⼯程⽅向,电⼦信息材料⽅向,⽣态环境材料⽅向,纳⽶材料⽅向和粉体⼯程⽅向。

具体的课程结构为:
共性主⼲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英语、⾼等数学A、⼤学信息技术基础B、C++程序设计、⼤学物理A、线性代数、概率论、⼯程制图与CAD(A)、⽆机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C、⼯程⼒学D、电⼯与电⼦学B、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程原理A、材料现代测试⽅法、⽆机⾮⾦属材料⼯学。

⽅向主⼲课程包括:⽆机⾮⾦属材料⽅向(⽆机⾮⾦属材料进展、材料物理性能、粉体⼯程);电⼦信息材料⽅向(固体物理导论、材料物理性能、电⼦与⼯程陶瓷材料、电⼦信息材料测试技术);⽣态环境材料⽅向(⽣态环境材料、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材料物理性能);纳⽶材料⽅向(统计物理与量⼦⼒学、纳⽶材料导论、纳⽶材料表征技术进展、纳⽶材料制备技术);材料⼯程⽅向(⼯程测试技术与仪表、反应⼯程概论、粉体⼯程、⼯程热⼒学与节能技术);粉体⼯程⽅向(⼯程测试技术与仪表、粉体科学与⼯程、功能粉体材料)。

各⽅向要求最低学分为186.5,总学时为2442。

集中实践环节为40周,包括⾦⼯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机械零件设计、专业课程设计(论⽂)、毕业设计(论⽂);教学实验等。

六、就业去向
⽆机⾮⾦属材料是我国的基础⼯业,范围涵盖了国民经济诸多领域,如建材、环保、新材料、化⼯、建筑、航空、航天、船舶、冶⾦、机械、电⼦、信息、⽣物医药等⾏业。

毕业⽣⼤多在科研院所和企业从事⼯程设计、⼯程改造与建设、⽣产过程管理、技术⾰新、新材料、新⼯艺、新装备的开发与研制、⽣产管理与质量监督、营销等⽅⾯的各项专业⼯作,是该产业发展的中坚⼒量。

从⽆机⾮⾦属材料⼯程专业⼈才培养的社会背景、产业和⾏业背景、职业背景分析可以看出,专业⼈才的需求量⼤,近五年平均需求与供给⽐达到4:1;需求地区不仅有经济发达省份、沿海地区,西部地区需求尤为迫切。

本专业历年的就业情况较好,在省内院校同类专业中就业率居⾼,近年来⼀直保持在90%以上。

研究⽣录取⽐例逐年递增,占就业率的10%以上。

七、成果与特⾊
近年来,本专业点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国家⾃然科学基⾦、国家九五攻关和国家新材料项⽬等120余项部省级以上科研项⽬,获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成果转化率达到80%。

特别在功能陶瓷材料、纳⽶材料、新型复合功能材料、⽔泥混凝⼟材料、材料制备技术、新型⼲法⽔泥⽣产⼯程技术等研究领域的⼯程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研究居国内地位。

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令⼈瞩⽬的成就,使得本专业在国内赢得了较⾼的声誉,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如碱集料反应研究,曾先后获得国家⾃然科学⼆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等奖等,研制国家标准两项,成果被列为法国、加拿⼤国家标准⼆项。

近五年来,先后为长江三峡⼯程、南京长江第⼆⼤桥⼯程、核电站等上百个国家重点⼯程提供寿命与安全技术⽀撑,⼀直是国际上重点关注的研究单位。

新型⼲法⽔泥窑外分解技术理论与技术开发,为我国⼤型⽔泥⽣产设备的国产化提供了基础,⽔泥⼚综合改造技术,充分利⽤⼯业废渣,已在得到推⼴应⽤,产⽣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PTC功能陶瓷研发成功,所提供的专门技术促使江苏出现⼀批PTC特陶企业。

发扬陶瓷材料的优势,使该领域江苏的科技⽔平和⾏业规模保持全国。

在环境材料、⽣态材料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主持的“973”、“863”项⽬,科研发展势头强劲,技术应⽤基本在江苏实现产业化。

⽬前,本专业⼒争在特种功能陶瓷材料、⾼端⼯业陶瓷及制备技术、材料制备的⼯程设计与改进、⽔泥混凝⼟材料的耐久性、纳⽶材料、⽣态环境和能源材料等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教学改⾰和科学研究。

⼒争在学科点建⽴材料学重点学科,将使之在相关领域成为我国⼈才和技术的⽀撑基地之⼀,成为⽤⾼新技术提升传统材料和新材料研究开发的主要基地,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建成国内的品牌专业。

本专业教学⽅⾯的成果也颇丰。

1993年,硅酸盐⼯程专业建设获得优秀教学成果⼀等奖。

2002年,成为南京⼯业⼤学校级品牌专业;2003年,确⽴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

2000年,“热⼯过程及设备”获江苏省⼀类课程优秀奖;2002年,“⽆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获江苏省⼀类课程优秀奖。

正在建设当中的“材料科学与⼯程⼀级学科强化班”已成为本专业建设的⼀⼤特⾊和亮点。

从2000级学⽣进⼊三年级后开始组织实施,⾄今已组建了三届。

第⼀届强化班30名学⽣已于2004年顺利毕业,免试推荐我院研究⽣8⼈,16⼈考取研究⽣,其中3⼈考⼊中科院上硅所,1⼈考取中科院北京化学所,2⼈考取上海交⼤;CET-4和⼆级计算机均为100%,CET-693.5%;该班有学⽣党员(含预备党员)24名,荣获2004年省级先进班级称号。

2004届⼀名学⽣通过参加博⼠⽣研究课题,直接介⼊“材料设计”这⼀材料学科的前沿课题,毕业论⽂获省⼤学⽣优秀毕业论⽂⼀等奖。

⼋、发展规划与设想
本专业将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改⾰为中⼼,以⼈才培养为切⼊点,以教学和⼈才质量为⽬标,继续推动专业建设整体发展。

⽴⾜⼆级学科,⾯向⼀级学科,柔化、消融、交汇传统中的各种⽆机⾮⾦属材料、传统材料与先进材料,以及材料科学与材料⼯程间的壁垒界限,以从材料电⼦、原⼦、分⼦量级上的微观结构与性质到材料的⼯业化⽣产⼯艺、⽣产过程、设备⼯作原理、过程控制等为经线,以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共性规律为纬线,经纬交织,不断深化教学改⾰,架构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纵向的主⼲课程和横向的平台课程)。

随时跟踪国内外材料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密切联系国家和本省⽆机⾮⾦属材料⼯业发展现状,不断拓展专业覆盖⾯,根据学科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有计划地对现有的课程进⾏长期制度化的调整和完善,适时增添新的课程,整合改⾰教学内容,开设学科前沿动态讲座,采⽤现代教学技术⼿段,增强学⽣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开拓眼界,培养⾼素质、复合式、创新型⼈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