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重点名校2024届中考语文仿真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重点名校2024届中考语文仿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
1.在以下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晋朝人读诗,是兰亭集会、曲水流觞。

唐朝人读诗,是高朋满座、冠盖京华。

革命者读诗,是狱中绝笔、肝胆相照。

而我们的方式,就是《中国诗词大会》。

①世易时移,诗心不改
②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③天才诗人青史留名,但他的身后却并不寂寞,因为诗意是属于每个人的
④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纪念、传承
A.③②①④B.②③①④C.①④②③D.②①④③
2.同学从《论语·公冶长》中积累了以下四个成语,其中都是用于赞美他人的一项是()
①闻一知十②敏而好学③巧言令色④不耻下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邻居大妈虽然今年芳龄
..68岁,但是身体还是很硬朗。

B.音乐课上李老师经常用她那双有神的眼睛睥睨
..我们,显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

C.随着微信朋友圈的扩展,朋友圈的各种广告信息鱼龙混杂,让人觉得锐不可当
....。

D.在这次的全国绘画比赛中,这两幅油画倒是铢两悉称
....,很难分出谁优谁劣来。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同样,一个人会好到什么程度,。

得意的时候看他做什么,落魄的时候看他不做什么,。

A.看他困厄的时候就知道了看他张狂的时候就清楚了在放纵和坚守里,露出的,往往是最真的品性
B.看他困厄的时候就知道了看他张狂的时候就清楚了在坚守和放纵里,露出的,往往是最真的品性
C.看他张狂的时候就清楚了看他困厄的时候就知道了在放纵和坚守里,露出的,往往是最真的品性
D.看他张狂的时候就清楚了看他困厄的时候就知道了在坚守和放纵里,露出的,往往是最真的品性
5.诗文名句填空。

某小组同学举行古诗文中常用意象知识的梳理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组长』意象是鉴赏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审美元素。

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作品的关键。

请大家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举一例说明。

『小明』月——常引发离愁别绪,寄托思乡思人之愁。

如杜甫《月夜忆舍弟》: (1)_________, 月是故乡明。

『小红』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2)_________。

『小亮』落花——常传递伤春、惜春之愁绪,感叹人生之无常。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3)_________。

『小云』羌笛——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边塞诗中常见。

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4)_________。

『小明』东篱——表达悠然自得、超凡脱俗之情趣。

如陶渊明的《饮酒》:(5)_____,(6)______;又如李清照的《醉花阴》:(7)_____,(8)_________。

『组长』被赋予典型意义的意象还有很多,如“青鸟”、“梧桐”等等。

这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柳”这一意象通常表惜别,但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柳”就丝毫没有惜别伤怀之意。

所以具体意象还应具体分析!
『小红』哇,经过这次学习,越发觉得自己不够了,怪不得《虽有嘉肴》中说:(9)_____。

『小亮』子曰“(10)_________”,说的就是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

大家一起继续加油哦!
6.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在《我们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谈到,“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
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而新颖
.......。

”请结合自己读过的名著,具体谈谈你“独特而新颖”的阅读体验。

(100字左右)
二、阅读
7.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
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

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

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

四面高山,回环深映。

有象耕鸟耘①,人甚知礼,野鸟名鸲,飞行似鹤。

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

有一老人,为众所伏,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


见外人,亦甚惊异。

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②,时政何若。

具以实告。

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

”为置饮食,申以主敬。

既而辞行,斫树记道。

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①象耕鸟耘: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

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

一说,耕者以象行为法,耘者如鸟之食,早期吴越之地的耕作方式。

②袁是贼平未:袁晁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762年,次年被平定,至这位老者问话的时候已经过去8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B.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阡陌:田间小路。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不足
..为外人道也不足:不能够。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语段(一)结尾两段为什么要反复写桃花源的“寻而不得”?
4.钱钟书说顾况的《仙游记》是“刻意拟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析钱钟书作此评价的原因。

8.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雨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救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拂:衡: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从选文来看,作者认为要成为人才需要具有怎样的条件?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9.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②余挐.一小舟(____)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④客.此(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下列句子对文章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B.“拉余同饮”表现出客人难掩的兴奋喜悦;“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则表现作者的豪爽和遇到知音的愉悦之情。

C.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D.本文开头记叙交代看雪时间地点;中间描写雪景,借景抒情;最后以舟子话抒情结尾,似褒实贬,表达了舟子作为普通人对于作者行为的不解。

4.《湖心亭看雪》和《答谢中书书》中都有精彩的写景句子,请你从写景方法的角度点评两者的不同之处。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谢中书书》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

世界上最高雅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

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
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材料二:
古人云:“开卷有益。

”确实,博览群书能使人拥有高深的学问,能言善辨,受人尊敬。

古代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杜甫所博览过的群书不可记数,虽然许多书都被他翻烂了,翻破了,但书中的知识去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子里,在他写文章,作诗的时候,一连串的好词好句便从笔尖顺流而下,一篇篇的佳作名诗便流传千古,被人们传诵。

所以,多读一些有益的书,是能帮助我们写出好文章的。

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知识的源泉,就像一个文明的国度如果失去了书的文化,那么着个曾经富丽繁华的国度便会遭受到灭亡的威胁。

所以说,人是决不能离开书籍的。

在这个信息化的世界里,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之一。

多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量,丰富我们的文学修养,对日后的说和写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的知识就像水库,大量的阅读使我们的水库能够保持储存大量的知识,而我们在补充知识的同时,知识也在不停的往外泄漏。

这时,如果我们停止读书,或者读的书少了,水库的水很快就会枯竭。

只有不停的、丰富的课外阅读,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见见丰富,而不会大量流失。

大量的知识可以给你的作文提供足够的素材,不然你憋半天也就才写出那么几句毫无疑义且重复罗嗦的话。

开卷有益的由来是宋太祖说过:"只要是读书,总会有好处的"。

自此,开卷有益便成为一个成语。

材料三:
梁启超认为:中国写字有特别的工具,就成为特别的艺术。

中国书法的美是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现个性的美。

他说:“美术一种要素是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

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

”我赞成梁启超先生的意见。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卫恒《四体书势》说:“昔在黄帝,创制造物。

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

因而遂滋,则谓之字。

”汉字有六义:曰指事,曰象形,曰形声,曰会意,曰转注,曰假借。

汉字的创造、使用、发展、演变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流光溢彩和辉煌灿烂,造就了五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华文明。

一部中国书法史,是一部汉字的演化发展史,也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文化史。

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基础和缩影。

材料四:
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徐麟9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于5月15日在北京隆重开幕。

这是今年继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中国的又一场重要外交活动。

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倡议一经发出,就在国际社会产生了积极()。

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与有关的国家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活动,为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创造了良好条件。

此次大会上,将有柬埔寨、希腊、新加坡、斯里兰卡、亚美尼亚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蒙古国领导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大会,亚洲47个国家以及域外的其他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文化、教育、影视、智库、媒体、旅游等领域的代表共计2000余人,参加大会的开幕式和分论坛。

来自亚洲各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演艺明星和各界人士将参加亚洲文化嘉年华、亚洲文明周等活动。

孟夏的北京,正值牡丹盛开的季节。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举行,无疑将()亚洲文明、()亚洲共识、()亚洲新未来,推动构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期待着,亚洲文明之花在中国北京灿烂绽放。

1.下列对三则材料中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涕泅qiú谀词yú扶掖yè
B.枯竭jí书契qì增光zēng
C.创痛chuāng缩影yǐn抚慰fǔ
D.绽放zhàn挫折cuō尊敬zūn
2.下列对三则材料中加波浪线的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善辨流光溢彩园艺
B.泄漏博览群书罗嗦
C.幸福不可记数构建
D.书籍自知之明开幕
3.依次将词语填入三则材料的括号里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反应汇聚凝聚创建
B.反应凝聚汇聚开创
C.反响汇聚凝聚开创
D.反响凝聚汇聚开创
4.材料(三)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汉字的创造、使用、演变、无穷组合和发展,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流光溢彩和辉煌灿烂,造就了五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华文明。

B.汉字的创造、使用、演变、无穷组合和发展,造就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流光溢彩,造就了五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华文明。

C.汉字的创造、使用、演变、发展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流光溢彩,造就了五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华文明。

D.汉字的创造、演变、使用、发展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流光溢彩,造就了五千年一以贯之的
中华文明。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四的内容。

6.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自己阅读名著的感受。

(要求50字以内,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7.对下列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运笔章法严谨,流畅洒脱。

B.线条变化自如,粗细适当。

C.笔墨干净利落,浓淡相宜。

D.布局整齐有序,彰显楷书气势。

11.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

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②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

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③槐花香,香在枝头。

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

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

“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

“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④槐花香,香在嘴里。

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

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

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

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⑤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

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
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⑥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

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

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

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⑦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

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

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⑧槐花香,香在田间。

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

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

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

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⑨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

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

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1.结合第③段,简要分析文中怎样通过绘其声描其行来表现儿童的特点的。

2.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

请结合加点词语,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
....。

....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
3.下面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由小区里的槐花开了,联想到飘着槐花香的故乡,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故乡的回忆,行文简洁自然。

B.有小孩子“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是因为他们经不住槐花香味的诱惑,已经等不及吃槐花蒸菜了。

C.作者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心理,比如在写等待槐花蒸菜出锅时,用“心不在焉”一词,就形象地刻画出孩子们的期待心理。

D.我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爱上了槐花蒸菜,拿筷子夹了一块,我们家的故乡情愫也开始传承到儿子身上。

E.伯父院里的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在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着对伯父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4.文章以“槐花飘香”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应用
1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逝者如斯夫,不shě()昼夜。

人类,世世代代都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

遥望苍穹,星空闪烁着先人qí()福的尼喃和虔诚的祷告;那梦想是如此真实,又如此遥远,因为那是心中不灭的追求,是浮于现的繁华与幻想。

②寻着古人的来路,我们听到了杜工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呼唤,这是舍
身忘己,忧国忧民的呐喊,是他心中最大的梦想。

我们还听到了范希文(范仲淹)遥望洞庭的感叹“,(《岳阳楼记》),用梦想书写着生命的厚重与责任。

我们仿佛看见,文山(文天祥)在零丁洋边的笑容,
“,”(《过零丁洋》)这是先生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是他在绝境中仍心怀家国的理想;收回目光,我看到了鉴湖女侠(秋瑾)虽为女子,却比男儿更壮烈的梦想,“,”(《满江红》),她用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意志迎接未来波澜壮阔的波涛。

他们,都用自己追梦的执着在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请根据拼音和语境,完成第①段中汉字的拼写与错字修改。

①不shě昼夜②qí福③()改为()根据提示,完成第②段中的古诗文默写。

第②段划线的传统称呼很有特点,你有怎样的发现?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任选一题作文。

(1)因为______,我不想放弃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虾看到螃蟹身上有时呈现出好看的红色花纹,很是羡慕,于是就向螃蟹请教。

螃蟹告诉虾,它常常跑到陆地上晒太阳,当强烈的阳光照耀之后,身上就会呈现好看的红色。

虾听后兴奋不已,也立刻一跃跳到岸上,学着螃蟹晒起了太阳,结果却被晒死了。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

②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600字。

③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B
【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句子的排序。

排序题要理清逻辑,可以借助“首先”“其次”“再次”等关联词语,或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判断。

首先整体把握,找出中心句、起始句或总括句,然后按时间、空间、逻辑或认知不同进行梳理。

阅读语段可知,此题是阐述“中国诗词”的句段。

通读句段可以发现,②句将目光投向漫长的岁月长河,由此引出③句,“诗人将诗意馈赠每一个人”,故②③相联。

①④从另一角度指出诗文的传承,时代变化,但每一代都会有自己的纪念方式,④句领起画线句后面的句子。

所以应排序为:②③①④。

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