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畅想的空间-最新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畅想的空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初为人师时,当然把这句话当成真理。

作为教师首先要博览群书,先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这是当时的理所当然的看法。

第一次教《七根火柴》时,为了把课教好,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尽可能地传授给学生,我反复钻研教材,又翻译一些资料,设计好几套方案,几次推敲终于确定讲课方案。

先出示教学目标:①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②自然环境的烘托作用。

上课伊始,我要求学生读两遍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挑出生僻字,安排思考问题完成第一个目标。

师:“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生1:卢进勇。

生2:七根火柴。

生3:草地。

师:“线索是指贯穿全文的人、事物等,你们好好再想想。


生1:草地。

生2:无名战士。

师:“你们再想想,这个线索是人还是物?”
学生在教师的急燥的情绪下显得有点紧张,开始小声的嘀咕,到底是人还是物呢?由于我把问题局限在“线索”这一点上,脱离教材牵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思维的没有了信息源,凭空想象,忽视了教材的背景,使思维受到阻碍。

我注意到学生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说:“同学们请看一看文题。

”学生马上回答:“线索是七根火柴。

”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我马上追问:
“本文是怎么展开故事情节的呢?”学生一时又沉默了(这个问题问得太宽泛了),以至于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我又问:“那你们想想什么叫故事情节?”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很好,那么本文的这几个部分在哪呀?你们找一找吧!”学生开始看书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终于把故事情节找出来了。

我又忙问:“那本文的线索和故事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马上回答:“贯穿全文。

”师:“是‘贯穿’还是‘紧扣’?”生:“紧扣!”
第一个目标终于完成了,下课铃也响了。

这节内容不多,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现在看来,原因有三:①教师的角色没定好位,没有把学生当成这节课的主角。

教师用自己的想当然的所谓“启发”式思维,结果恰恰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没发挥的畅想的余地。

②没有处理好教材。

教师把教材看懂了,而学生只看了两遍课文,就急忙应付教师的提问。

③把理解感悟教材的意境,变成了寻找答案的智力游戏。

第二次学习《七根火柴》时,我重新做了安排。

课前做好铺垫,指导学生回顾有关长征的历史,印发了有关小说方面的常识、王愿坚小说的特点、长征时期小故事等信息源,创设了跟课文很贴近的“草地”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己试着寻找新有关长征方面的信息。

第一节课上课,我先让学生把自己搜集来的信息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

其中有一个学生给全班讲了《粮食的故事》,我
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讨论:
师:“如果我们饿了好多天忽然发现了粮食,我们会怎么样呢?”
生:“赶快的用粮食做饭吃!”
师:“那么,《粮食的故事》的主人公,为了粮食却失去了儿子,这不是有些离谱吗?”
生1:“也不是,这得看是什么时候”。

生2:“那得看是为了什么?”
生3:“那不是长征时期嘛!”
师:“为什么在长征时期为了粮食失去儿子就正常呢?”
生1:“可能那时的人们都是无私的吧。


生2:“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你们再想一想,如果这事发生在今天,你会怎么看这件事呢?”
生1:“现在不可能,现在不缺粮食。


生2:“若是说现在发生这事多可笑呀!”
……
师:“这么说,故事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还有限定啊,这说明故事必须在什么环境下发生呢?”
生1:“故事发生在典型的环境下!”
生2:“要围绕什么事物才能发生。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所围绕的这个事物就是故事的线索。

同学们讨论一下《七根火柴》的线索是什么?”
生:“七根火柴!”
这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思维已进入到“长征中的草地里”了。

于是,我决定趁热打铁,安排学生讨论:①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②请你描述出主人公是在什么环境下出场的?③你试一试把这个故事换成是今天的环境,讲给大家听一听你的设想。

学生们开始热烈的讨论,意见各不相同,有的认为主人公是卢进勇,有的认为是无各战士,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有个同学问我:“老师,你说说该怎样判断谁是主人公呢?”我看到学生们能够自己提出问题了,高兴之余,我卖了个关子:“这要看这两个人谁更能突出红军精神的高尚呢?”学生高兴了,马上回答:“当然是无名战士了!"”又有学生提出了疑问:“那卢进勇起什么作用呢?”“没有卢进勇,能显出无名战士吗?能发现火柴吗?”一个学生快速回答道。

还有的同学说:“没有卢进勇就不能找到七根火柴,也就没有这个故事了。

”学生的思维火花被这七根火柴点燃了,“关于卢进勇在本小说中起倒什么作用,同学们再明确的叙述一下好吗?”我说。

生1:“衬托了无名战士!”
生2:“他推动了故事的情节的发展!”
师:“起到这种作用的人或事,我们在以前学过的文章中遇
到过没有?”
学生们思考了一会儿,说:“《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
师:“小弗郎士把故事从开始演到结束,那个故事发生在德国法西斯统治时期,我们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呢?”
生:“红军长征时又潮又湿的草地里!”
师:“如果把这个故事搬到今天的大商场里会怎样?”
学生有的开始笑了:“那怎么成,如果在应有尽有的大商场中,卢进勇捏着被雨水打湿的青稞面舍不得吃,太滑稽了!”有的说:“无名战士拿着七根火柴郑重地交给卢进勇不太虚伪了吗?”我连忙问:“那你们说为什么人在草地那个环境就觉得合适呢?”学生抢着回答:"“典型的环境对主人公的形象起到烘托作用呗!”……
这节课学生学得很开心,从他们自由的表达和自然的笑容中我捕捉到了教育的契机:那就是教师一定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教材当天空,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地畅游在其中。

我们当教师的一定要正确理解孔夫子说的那句话,不能简单的“传”道,而应该当一个引导学生“悟”道者,教师应该成为一只领头雁,一旦把学生领入美丽的天空中,学生的思维就会畅想无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