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预设和生成完美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使预设和生成完美结合
长安中心小学蔡菊娟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预设,教师每节课都按预先设计的教案上课,课堂教学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使教学成为一种封闭式的教学,从而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
新课程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不同的思维火花发生激烈的碰撞。
这里,就“预设”与“生成”如何得到完美结合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想。
一、精心预设,精彩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要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在备课时得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头脑中预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问题,再设想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进行教学环节的精心预设。
(一)设计精确明了的问题
一节精彩的课堂,少不了师生真正的对话,双方要达到心灵的共振,也少不了问题的准确设计,使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目的所在,解决的方向如何,这样,学生的思维才得以顺利地展开。
【案例】——《分类》
教师精心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投影:各种学具杂乱地摆放。
师问:这样放,好吗?为什么?
生1:这样放一点都不好,不整齐,太乱了。
生2:我觉得这样不美观,我们应该养成好习惯,把各种东西整齐地摆放。
师:那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把这些学具放整齐,说说该怎么放呢?
学生操作,不一会儿,学具摆得有条不紊,此时,老师顺水推舟,引出课题:“生活中像刚才这样,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
教师课前仔细研究了按照学生的认知经验学生会怎样回答,设计的问题“这样放,好吗?为什么?”简单明了,有目的性,突出如何“放”,再加上适时引导“把这些学具放整齐”,从“乱”到“齐”,体现“分类”的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使学生对“分类”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可见,课堂上遇到的这样的生成性问题处理起来就变得得心应手。
相反,另一名教师在教学“分类”时,没有考虑到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她出示了课本的主题图——商店里的商品整齐地把相同的物品摆在一起后,师问:“看到这些商品,你发现了什么?”
生1:“摆放得很整齐、很整洁。
”
生2:“这样摆可以买到很多东西。
”
生3:“如果不摆放整齐,就会这里一个,那里一个,不好找。
”
……
学生一直回答下去,却没有得出教师期盼的“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的结论,而老师也没有想到学生说不出,所以,在此环节浪费了几分钟,从而使后面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大家可以看到,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结果,原因是教师没有清楚地了解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他们往往只能看到物体的表面,一句笼统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怎能明白教师的意图呢?
可见,有效地预设问题,可对一节好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反,学生可贵的生成资源则远离而去。
(二)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动态生成是否落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进取。
有了这样的环境,学生才能自由表达、放飞个性,才能在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才能体悟数学的思想方法,生成的资源才会更丰富。
【案例】——《左、右》
课始,我跟学生玩了一个游戏——上、下、左、右,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当学生都沉浸在喜悦中时,我也趁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你们玩得真棒!老师奇怪了,你们用什么办法把左右手这对好朋友分得这么清楚,能说说两只小手可以做什么吗?”于是学生在刚才愉悦的环境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兴奋,都想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1:我知道右手可以写字,左手压本子。
生2:我知道右手用来举手发言。
生3:我妈妈开摩托车送我上班时,我发现她是用右手加油的。
生4:我爸爸开汽车时,他告诉我用右手挂档,还有按雨刮键,我发现人们好像用右手的机会多一些。
生5:我看电视知道了用右手开灯比较安全,用左手按开关容易触电伤到心脏,而右手开的话,电就会从心脏旁边擦过。
……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如此的丰富!当我想结束这个问题开始下个问题时,学生仍然是小手高高举起,还想表达对此问题的想法。
可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可使一节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创设开放动态的空间。
开放的课堂能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运用知识、创新思维以及实践活动的时间与开放的空间,在教学中做到资源开放、问题开放、方法开放、答案开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告别“死记硬背,套公式”的时代。
【案例】——人民币的使用
据了解在我们这个地区,同学们每年收的压岁钱也不少,为了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压岁钱的习惯,于是在学完“人民币的换算”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你如何使用30元压岁钱?
学生通过一个晚上的思考、调查和实践后回校汇报,结果如下:
生1:我昨晚让妈妈带我去图书馆了,我决定买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捐给我们教室的图书角,这本书用了20.8元,售货员阿姨找回我9.2元,后来我还买了一把尺子2元和5支铅笔4元,剩下3.2元,我放进了我的“小猪储蓄罐”。
师:同学们觉得她这样做好不好?
生2:我觉得这样做值得我学习,XX同学看的书比我多得多,以后我也要多买书看。
生3:我以后也要把零用钱存起来,做更多我想我的事。
师:是啊!XX同学不仅很合理地使用了这30元钱,而且还为我们的图书角增添了一本这么有意义的书,咱们用掌声谢谢她!还有谁说说自己的做法?
生4:过5天是我妈妈的生日,于是我去买一件礼物送给妈妈,花了29.8元,还剩下2角钱,我在回家的路上给了一个可怜的老爷爷。
师:XX同学真是一个有孝心和爱心的孩子,通过这种用法,我们就知道了29.8元+0.2元是30元了,又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生5:我也想说说我的做法:……
……
学生通过这样的机会发表自己的做法,受益匪浅,知道了如何合理地使用人民币,也巩固了对人民币的计算,思想上也受到了教育。
一个“开放”的活动设计,为学生创设了无限的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只要我们教师更多地去挖掘开放动态的资源,就能为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
可见,只有精心、全面的预设,才有学生动态的生成,教师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数”,才会“左右逢源”,才能和学生在互动中生成“亮点”。
二、驾驭生成,优化预设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着频繁而密切的信息交流,并因此而产生互动。
正是由于这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了,产生的意外也是不可预料,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错误也就往往成了课堂上最有价值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案例】——《几分之几》
在教学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时,当时出现了这样一幕:
3,接着: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蓝色的3份是它的
4
师解释道:其中4叫分母,你知道3叫什么吗?
生:分公。
教师愕然一惊,学生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于是师问:为什么3会叫“分公”?
生很大方地回答:母和公是相反的,有母鸡就有公鸡呀!
师:哦,我明白了,你们想得很有道理,但是3不叫“分公”,想想看,有母鸡、公鸡之外还有什么鸡?
学生异口同声:小鸡。
3的3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师:对呀!再想想
4
生: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3表示这其中的3份。
学生回答完之后,马上茅塞顿开,很兴奋地说:“我知道了,3应该叫分子,这4和3呀,应该是母子关系,3是从4里面产生出来的!”
师:你们真了不起!
在这个细节中,也许很多老师会觉得“分公”这个名字是一个“小滑稽”,并不以为然,恰恰在这里巧妙地利用学生这个可爱的“小滑稽”顺藤摸瓜,结果使学生对分数的“分子”这个新名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很好地结合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母”和“分子”的关系,有这样的结果何乐而不为呢?
总而言之,真正的新课程不排斥预设,重视生成,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课堂将变得缺乏生命力。
就是说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我们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