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海市金山区、杨浦区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一模)(附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金山区、杨浦区高三(上)期末历
史试卷(一模)
一、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00.0分)
1.中华文明巡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博物馆准备举办主题为“中华文明巡礼”的展览活动,邀请同学们参与布展。
(1) 根据展品信息,将如图展品匹配相应展馆。
______ (填写字母)
(2) 观察下列待展展品,若要据此增加一个展馆,你认为新展馆应被设置在______
展馆之后。
(单选)
A.先泰馆
B.秦汉魏晋馆
C.隋唐馆
D.明清馆
(3) 上述展品是按照时序布展的,但也可按照内容专题布展。
依照示例,试拟定专题,并选择与之匹配的展品重新布展。
示例:
专题:从文字看早期国家
展品:甲骨卜辞、青铜器何尊铭文
专题:______ 。
展品:______ 、______ (至少选择两项)
2.食物的传播
食物与人类历史的关系密不可分。
伴随着人类的活动,食物物种从原产地逐渐走向全世界,在文明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1) 大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农耕时代。
将下列食物物种与原产地相匹配。
①小麦、大麦
②水稻
③粟
④玉米、甘薯
(2) 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的生产各有特点,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图2中为公元前6世纪末某地的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当地人收获橄榄的情景。
推测这一地区应是______ (单选)
A.古代埃及
B.古代中国
C.古代美洲
D.古代希腊
(3) 西汉以后,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椒、胡萝卜等传入中国是通过______ (单选)
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欧亚航线
D.大西洋航线
(4) 15、16世纪,马铃薯和番茄等作为观赏作物传入欧洲的背景是______ (单选)
A.新航路开辟
B.奴隶贸易
C.蒙古西征
D.奥斯曼帝国建立
(5) 结合下列材料,谈谈食物物种的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竽、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
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清代)袁景晖《建始县志》
3.外交文书中的翻译问题。
语言文字的互通互译是不同文明交往的重要途径。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是中英官方直接交往的开端。
使团出发前夕,英方致书于清朝广州官员,以为事先沟通。
该文书原由英文写成,经清朝官员翻译后,作为奏折附件上呈朝廷。
译文如下:
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广贸易,素沐皇仁,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进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
今我国王命亲信大臣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沽乐利,物产丰盈,我国王感激不尽。
1928年,随着故宫档案的开放,研究者在整理故宫档案时,发现了深藏禁宫的外文原件,认为上述译文“辞气事理未能吻合”,故加以重译:
敬启者,敝国君主大不列颠国王兼法兰西国王、爱尔兰国王佐治第三声名远播及于寰宇,前闻中国皇帝八秩正寿,原冀其侨居广州之臣民应派委员赴京祝嘏(祝寿),乃嗣闻祝嘏委员未克及时遣派,良用歉疚。
兹欲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特定派遣枢密大臣皇弟佐治马戛尔尼充特派大使,
其人贵胄显秩,历更国家要职,德行、才能兼赅俱备,兹以全权代表敝国君主聘于中国皇帝御前,并代致其恳切之词。
若本敝国君主之意向以立基础,则可以证示敝国君主之诚心挚意,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敝国君主实深愉足。
——两篇译文均出自《清代档案史料选编》问题:
(1) 比较两种译本,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 从译本的差异可以推测出乾隆时期上奏官员怎样的心态?这一现象导致了怎样
的历史影响?
(3) “辞气事理未能吻合”外文原件的译本,却在乾隆时期作为官方文书真实发挥了作用。
综合上述材料,从译者意图和史料价值的角度,你如何看待英国文书的翻译问题?
4.革命的“全球旅行”
“革命这一巨人自17世纪以来,开启了持续不断的“全球旅行”。
材料一:法国革命,如同英国革命开创了新政体的纪元那样,在欧洲开创了新社会的纪元。
——米涅《法国革命史》(1824年)材料二:从格拉斯哥到伦敦的整个工人阶级对富有者的极大的愤怒,这些富有者有系统地剥削他们,然后又冷酷地让命运去任意摆布他们。
这种愤怒经过不长的时间(这个时间几乎是可以算出来的)就会爆发为革命,和这个革命比起来,法国第一次革命和1791年简直就是儿戏。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材料三:十余年来,世界革命之怒潮,澎湃腾激,无远弗届。
以例举之,葡萄牙革命矣,墨西哥革命矣,吾华革命矣。
他如印度、土耳其之青年革命运动,亦有渐即燎原之势矣。
——李大钊《俄国革命之远因近因》(1917年3月)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
时代之精神不同,革命之性质自异,故迥非可同日而语者。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材料一中的“新政体”指的是什么?材料三的“吾华革命”“俄罗斯之革命”
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恩格斯预言的“这个革命”的社会根源。
(3) 结合材料二、三,概述20世纪初,革命最终成为“怒潮”的原因。
(4) 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革命的“全球旅行”?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先秦馆:BE;秦汉魏晋馆:AFH;隋唐馆:C;明清馆:DG。
【小题2】C
【小题3】从文化遗存看对外关系,“汉倭奴国王”金印,郑和宝船大舵杆
【解析】(1)展品:根据材料中展品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甲骨卜辞、青铜器何尊铭文属于先秦时期的文化遗存,因此先秦馆对应BE;“汉倭奴国王”金印、“晋归义羌侯”金印以及和林格尔墓葬中的壁画“举孝廉图”示秦汉魏晋时期的文化遗存,因此秦汉魏晋时期馆对应AFH;大雁塔进士题名贴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因此隋唐馆对应C;驻藏大臣令牌是清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郑和宝船大舵杆反映的是明朝的对外关系,因此明清馆对应DG。
(2)依据展品内容可知,八思巴文《百家姓》、壁画《契丹人饮马图》反映的是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纸币“交子”反映的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因此该馆的时间是宋元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位于隋唐时期之后,明清之前,因此本题选C。
(3)依据示例,结合展品的内容按照内容可以得出专题是从文化遗存看对外关系,依据材料中的展品可选取“汉倭奴国王”金印,反映的是汉代的对外交往状况,郑和宝船大舵杆反映的是明朝的对外关系。
故答案为:
(1)先秦馆:BE;秦汉魏晋馆:AFH;隋唐馆:C;明清馆:DG。
(2)C。
(3)专题:从文化遗存看对外关系。
展品:“汉倭奴国王”金印;郑和宝船大舵杆。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
第一问,依据展品内容,结合先秦时期、秦汉魏晋时期、隋唐时期以及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分析;第二问,首先依据展品判断出时间,即宋元时期,然后结合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解答;第三问,依据示例,结合展品信息从内容上提取主题,然后选取相应的展品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以及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以及对外关系,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
【小题5】
【解析】(1)由所学人类文明的产生可知,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稍后,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
由所学中国原始农业的产生可知,中国早期农作物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发展格局,因此①小麦、大麦对应B;②水稻对应C;③粟对应D;④玉米、甘薯对应A。
(2)由所学人类文明的产生可知,希腊素有“橄榄之国”之称,古希腊人至少在克里特米诺斯文明早期(公元前3500年)就开始种植橄榄树,后来随着希腊城邦的扩张流传于地中海周边国家,自古以来,希腊人民就对橄榄树有着特别的感情,视其为智慧、和平与胜利的象征和为人民提供营养和光明的圣树,故D项正确。
(3)西汉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将西域的农作物品种传到中国,A是正确;海上丝绸之路没有沟通和西域之间的关系,B排除;欧亚航线和西洋航线在西汉时期并没有开通,CD排除。
(4)马铃薯和番茄是原产自拉丁美洲的农作物,传到欧洲,主要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A是正确的;BCD都不符合题干的意思,排除。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
从材料的诗句可以看出,玉米属于高产农作物,可以解决粮食不足问题;抗旱能力强,易于大面积推广种植。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玉米在中国广泛的种植,丰富了食品的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大量垦荒,也导致了水土流失,破坏了自然环境。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物种的传播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过来,社会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物种的传播。
故答案为:
(1)①小麦、大麦对应B;②水稻对应C;③粟对应D;④玉米、甘薯对应A。
(2)D。
(3)A。
(4)A。
(5)物种的传播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物种的传播。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文明交流。
第一小问要结合人类古代文明兴起和发展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古希腊文明的特征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第四小问要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第五小问要结合物种交流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古代人类文明兴起和发展的特征,特别是搞清楚物种的交流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3.【答案】【小题1】差异:中方官员并没有严格按照原意进行翻译,而是进行了夸大,并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如“素沐皇恩”、“惶恐不安”等;英方的原意体现出平等观念,中方的翻译体现出等级差异,如将英方称“夷”、以及“表慕顺之心”等;英方原意体现出平等观念,目的是为了增进商业关系,而中方翻译的“夷商”、“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则带有等级差异和朝贡关系。
【小题2】心态:虚骄自大、固步自封。
影响:中国官员虚骄自大的落后心理和固步自封的保守心态严重影响了中国发展进程,为后世中国的被动挨打埋下隐患。
【小题3】看待:①两个文本的差异体现的是文明的迥异:英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开始时期,而中国正处于农业文明的最后辉煌时期。
英方要表达的原意是:“为了增进……商业关系。
”这是由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积极向外拓展,借助工业革命向外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而中方翻译成:“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
”这是由于自康乾盛世以来,闭塞的封建小农经济造就了天朝上国的虚骄自大心态,而且中国长期以来的朝贡贸易体制、加上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方不了解世界形势。
②文本的差异也体现了中西方对外政策与思想文化的不同:中国长期闭关锁国,而西方积极对外扩张;中国的思想禁锢、封闭无知,未能及时察觉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本国带来的威胁。
而西方在城市复兴,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崇尚自由,平等的思想,这都使得中西方的文本在措词上产生很大的不同。
总之,中方官员的译文虽保留英方信件的通商意愿,但其中所选用的词汇语言则体现了在18世纪末世界各国争相崛起的世界形势下,中国官员虚骄自大的落后心理。
这种固步自封的保守心态严重影响了中国发展进程,为后世中国的被动挨打埋下隐患。
【解析】(1)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差异,差异:根据材料“敬启者,敝国君主大不列颠国王兼法兰西国王、爱尔兰国王佐治第三声名远播及于寰宇,前闻中国皇帝八秩正寿,原冀其侨居广州之臣民应派委员赴京祝嘏(祝寿),乃嗣闻祝嘏委员未克及时遣派,良
用歉疚。
”“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广贸易,素沐皇恩,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晋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
”;根据材料“敬启者,敝国君主大不列颠国王兼法兰西国王……”“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根据材料“兹欲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先归类再提炼信息作答。
(2)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对比,心态:根据第一问分析从中国官员的词汇语
言上提炼信息作答。
影响: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知识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对比,看待:由所学鸦片战争前中英不同的发展状
况可从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政策等背景方面理解得出。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中英实力对比,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答案】【小题1】新政体:君主立宪制。
“吾华革命”:辛亥革命。
“俄罗斯之革命”:俄国十月革命。
【小题2】根源:工业革命的开展。
【小题3】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
【小题4】革命“全球旅行”指的是革命在全球的传播,其根源在于经济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向前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西方政治制度。
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第二问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总结;第三问结合20世纪革命的背景分析;第四问结合革命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总结。
本题主要考查了东西方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