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5篇
《五柳先生传》教案篇一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学生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如陶渊明简介、作品介绍、陶渊明的思想、历代文学家对陶的评价等等。
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探究,力求有所发现。
2.朗读法。
这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文字平淡而富含真意,朴实而又凝练,需要在多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
要保证课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3.讨论点拨法。
对课文的翻译、对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资料汇演,设置开放性问题供学生探究思考,深层研讨,突破难点;品味鉴赏,赏析课文个性鲜明的写法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
以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的文学传记作品——《五柳先生传》。
设计(二)
今天,我们学习《五柳先生传》。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
作者故意隐去了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实则蕴涵深刻。
五柳先生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去看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1.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平淡而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语调。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嗜酒辄尽吝情短褐
箪食汲汲欤黔俦
(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明确:(1)shì zhé lìn hè dān í ú qián chóu
(2)传说、传记呼号、号召好坏、爱好快乐、智者乐山日期、期年年少、多少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词句,自行翻译课文,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小组内交流,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
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问其他组的同学,也可向老师请教。
3.教师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展开课堂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督促他们深入课文,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竞赛试题如下,多媒体逐题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赞曰亦不详其姓字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每一组底分为100分,每一道题单号题由第一组完成,双号题由第二组完成,每一小题分值5分。
由小组推选代表答题,每组不得少于5人答题,个人得分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学生回答,明确:(1)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2)之(他,代词;的,助词)
言(说,说话;言语、话)
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揣测、反问)
甚(详细;重要)
意(意旨;神情)
得(得到;益处)
志(标志;志向;志趣)
去(离开;距离)
(3)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
今义指称赞、赞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
今指文字)
(4)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四、合作研讨,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文意。
(多媒体显示)
(1)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2)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3)课文第二段中的“赞”如何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赞”语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小组内讨论,以达成共识。
明确:(1)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有:“闲静少言……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这些语句刻画了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
分四个方面写。
“好读书”四句,写他读书自娱;“性嗜酒”八句,写他醉酒陶情;“环堵”五句写他安贫乐道;“常著”四句,写他著文娱志。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刻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鲜活如生,风神宛然。
“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
“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达
的体现。
“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常著自娱”,著文不为求取名利,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
总之,全文突出反映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2)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3)“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
“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
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质,拓展了的境界。
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这正好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精神实质,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五、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借史传的形式写自传,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如有图片,交给老师投影显示;如有文字资料,学生自己介绍或投影显示。
学生交流参考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思考、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师也可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的主旨。
学生自由发言。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
《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作者的创作中得到印证。
因此,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为他人作传,只是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是创作而非实录。
教师不宜作评判,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2.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可请教别的同学,也可向老师提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学生明确:(1)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
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2)五柳先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
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六、品味赏析,美点寻踪
1.学生齐背课文一遍。
2.教师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学习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1)本文的语言简省凝练,试举几例谈谈。
学生明确。
生1:第一句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一个号,表现
了先生不随世俗的品性。
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显示了他的志趣。
寥寥几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语极平淡,味极深厚。
生2: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总结性的语言,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又都包含大量的事实,写他读书、饮酒、著文,莫不如此,简约中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丰满的生活意境,而且有诗一般的韵味。
生3:本文乍读起来,发现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但细品起来,又包含了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怀氏之民欤?葛无氏之民欤?”叙事中有颂扬,颂扬中见傲世。
(2)本文多用否定句,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否定句。
明确:钱钟书说:“‘不’字为一篇眼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钱钟书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
”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3)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并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或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老师。
学生构思,发言。
七、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素平淡,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而又意味隽永,我们都不禁陶醉其中。
我们应该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
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用成语造句。
《五柳先生传》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了解并品析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展示画像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谁知道有关他的故事轶闻?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
(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
1、自读质疑
教师引语:这位五柳先生可是个性格鲜明的人,同学们一读就知道了,请先对照注释和课后习题自读课文,读出声来,边读边圈点勾画,有问题可以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疑,学会自学。
2、听读体会
教师引语:看见同学们读,老师也想吟读一番,听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初步体会作者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
3、齐读感悟教师引语: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4、寻读探究
教师引语:
通过几遍朗读,
我们对五柳先生有了个大体认识,
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
尽可能依据文中的语言想像出来。
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边读边讨论。
学生交流,教师只听,不作评价,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与讨论,了解五柳名字的来历,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立传,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自娱及东晋的历史背景,能从中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及追求即可。
)
5、品读交流
教师引语:陶渊明以自赏自嘲的语言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语言特别有味。
你最喜欢哪一句?找出来进行赏读。
学生交流,师生共赏共品。
①"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关资料:很多文章引用
"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却往往忽略"每有会意",事实上,陶渊明强调的是看书要讲究心领神会,求其真谛,不能死抠字句。
陶渊明喜欢读《山海经》,曾写过首关于读《山海经》的诗,说有一次读《山海图》,他觉得自己仿佛穿越时间、空间,窥破了宇宙间的玄奥,兴奋得手舞足蹈,无以复加。
这便是"会意"的境界。
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相关资料:东晋文人嗜酒,是一种逃避生活的方式。
③"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晏如也。
"重点理解。
教师引语:好句子就要背下来,师生同读佳句及段落,当堂背诵。
三、能力拓展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即将结束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之旅上会有更多收获。
网络、书店、图书馆,都是学语文的好去处,有收获,可以告诉我,有困惑,也可以告诉我。
四、作业:整理自己的小传,写在作业本上。
资料链接篇三
一、关于作者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05年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420年之后,以安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
其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
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二、补充注释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
又常与友邻讨论,曾写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娄。
战国时齐人。
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持不受。
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
死时衣不蔽体。
其妻亦有贤德。
“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
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理解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把握并体会了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词汇
5
O
M
柳先生传优秀教案篇四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标为依据指导。
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长春版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作品。
作者陶渊明运用记传体,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与世俗苟同的内心情怀,通过对自己的志趣、爱好体现出一名高洁的隐士不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
教学本课,重在指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以点拨为主,多练习朗读。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通过讨论,感悟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
教学本课,我确定了两方面的学习重点:一是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文言常识等双基知识进行落实;另一重点为通过对传记文章的写法的解读,即把握文中从传记任务的籍贯、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形,来感悟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高远。
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让语文课有着朴素的。
语文味。
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课前我让学生做了朗读、解决字词工作的预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眼前的
学生在学习中犯有不深入文本、学习应付被动的劣性,况且一贯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心理。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预习、习题巩固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可以说学习经常是临时突击,为了考试而学习。
学生的认知及感悟能力是有限的。
三、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特点。
3、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4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及对陶渊明读书方式“不求甚解”的领会。
教学方法:讨论、朗读
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预习)
(一)导入: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中,东晋时期的历史上,只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书法家王羲之,另一个人物是诗人陶渊明。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有这样一句话;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
由此可见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今天我们来学习《归去来辞》的姊妹篇《五柳先生传》。
(二)学生熟读课文,初悟文章。
1、学生出声反复读文章,三遍以上。
2、教师范读,正音,规范朗读停顿节奏。
学生齐读,看诵读情况。
3、学生有感情再读,教师了解学生领会情况。
(三)解决字词问题,进一步领会内容。
1、把握实词的音形义。
2、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以及记忆方法。
3、翻译全文。
(四)结合文体知识、作者介绍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1、介绍文体知识:本文是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大屏幕)传记文,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
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它的内容是真实的。
之后教师举例介绍传记文章的特点。
2、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常识知识以及东晋时代的社会情况:
学生先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之后教师提炼要点:
资源:(大屏幕)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
东晋末年,社会的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
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
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
从此不再做官。
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五)布置思考题:阅读本传记后,思考: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六)作业:1、翻译全文并练习背诵课文。
2、整理本文字词及文学常识。
课文《五柳先生传》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五柳先生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⑴、破房、破衣、陋食自得其乐。
⑴、文静而不多言谈寻求真知。
⑴、嗜酒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2、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古人的性情品德
教学过程:
1、简介传文体的特点。
2、简介作者。
3、简介此文写作的背景。
4、教师范读课文。
5、应注意的字词
辄()吝情()短褐穿结()箪()晏()黔()汲汲()俦()衔觞()欤()
6、分析课文结构
⑴、(1节)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习性及其志趣。
⑴、(2节)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理想。
7、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应注意如下词语:
何许:何处
许,地方,处所。
详:详细地知道。
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表决定,相当于矣。
(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性字、籍贯。
)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
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
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
旧:指老朋友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