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综合解释2.0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6*5=30
简答:5*9=45
计算:1*10=10
论述:1*15=15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思考题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
1)地震子波:在震源附近,地震波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此时的地震波被称为地震子波。
2)反射系数:在垂直人射的情况下,纵波入射时将只考虑产生的反射纵波和透射纵波的情
况。
这时界面的反射系数定义为:
3)弹性参数:地震波是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在弹性力学中,引入了一些物理量来描述弹性体的弹性特征,在研究地震波动力学时经常用到的弹性参数如下:杨氏模量E、泊松比σ、切变模量μ、体变模量K、λ系数、λ、μ合称拉梅常数
2)波阻抗:波在某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定义为该介质的波阻抗。
3)信噪比:所谓信噪比,通俗地讲就是有用的地震波与无用地震波的能量(振幅)之比。
4)振幅:质点振动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幅度)称为振幅。
5)频谱: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性与其频率的关系的总和,就称为这个振动的频谱
6)正花状构造:与压扭性走滑断裂相对水平运动相伴生的构造样式,在走滑断裂上部形成背形构造
7)负花状构造:与张扭性走滑断裂相对水平运动相伴生的构造样式,在走滑断裂上部形成向形构造
8)地震相:是一个可以在区域内固定的,由地震反射层组成的三维单元,其反射结构、振幅,连续性、频率和层速度等要素,与邻近相单元不同。
9)底超:是在一个沉积层序底界上的超覆尖灭现象,它又分为上超和下超两种基本类型。
(1)上超:是一套当初是水平的地层对着一个原始倾斜面超覆尖灭,或者是一套原始倾斜的地层对着一个原始倾角更大的斜面逆倾向的超覆尖灭。
(2)下超:是一套原始是倾斜的地层对着一个原始水平倾角或者倾斜面沿下倾方向前进超覆。
10)地层下其上覆地层之间(顶界)的接触关系有顶超和削蚀。
(1)顶超:是在一个沉积层序的上界面处地层的退覆侧向消失现象。
(2)削蚀作用:是某一地层因侵蚀作用而引起的侧向消失。
11) 亮点技术:所谓“亮点”狭义地说是指地震反射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气藏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异常,同时也利用反射波的极性反转、水平反射的出现、速度的降低及吸收系数的增大等一系列亮点标识综合指示地下油、气藏的存在,进而直接寻找油、气藏的技术
12)AVO:利用CDP道集资料分析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规律,估算界面的弹性参数泊松比,进一步推断地层的岩性和含油气情况的一种方法
13)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垂直穿过某一层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14)均方根速度:每层的速度传播时间()加权后平均再开方的值,记为,即:
15)叠加速度:在资料处理时,对一组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的速度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对道集内各道进行动校正;当取某一个速度值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得到最佳叠加效果)时,则该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的叠加速度。
16)地震的分辨能力: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垂直方向的分辨能力,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的层厚度;第二,沿横向的分辨能力,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
17)薄层:厚度相当于或小于波长λ的属薄层。
有时又会把薄层定义为λ/4(调谐厚度—厚度分辨的极限厚度),甚至λ/8(能量可分辨的极限厚度)
18)地震正演:由地下地质信息得到地震信息的过程;唯一的
19)地震反演(seismic inversion):由地震信息得到地下地质信息的过程。
多解的20)地震反射波等于反射系数与地震子波的褶积,而某界面的垂直反射系数就等于该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阻抗差与波阻抗和之比。
21)地震波阻抗正演:将由地质的地层波阻抗剖面得到地震反射波剖面的过程。
22)地震波阻抗反演:将由地震反射剖面得到地层波阻抗剖面的过程。
23)可容纳空间:可供潜在沉积物堆积的空间。
它是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构造沉降二者之间的函数,因此可容空间主要受相对海平面变化的控制。
(沉积物表面到基准面之间的所有空间)
24)层序:一套相对整合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和底以不整合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
25)准层序:一套相对整合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以海泛面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岩层(bed)或岩层组(beds)。
26)断层的生长指数:断层两侧,同一地层单元上升盘厚度除下降盘厚度。
27)地震层序:在成因上有相互联系的同一套地层。
由反射段的末端来划分出它的顶界和底界即不整合面或相当的整合面。
28)体系域:一连串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
根据层序边界类型、地层几何形态、在层序中的位置以及准层序的重叠方式可划分低位、海侵、高位和陆棚边缘体系域(海相)。
海相层序:
29)层序界面:
2、什么是地震解释?
地震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其主要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
3、什么是地震地质综合解释?
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以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合理判别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的意义?
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油气勘探任务更为艰巨,油气勘探的难度越来越大,油气勘探活动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在新的勘探地区遇到十分复杂的地表条件和地下地质条件,且油气类型十分复杂;在老油区面临着如何寻找隐蔽油气藏,提高油气勘探潜力等问题。
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地球物理勘探和解释方法在解决地质问题时都存在多解性和片面性。
与之相对应,人们对地球物理信息的综合分析与解释予以更大的关注,并提出了地震地质综合解释。
即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以获得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
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等资料)合理判别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4、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含义?
(1)工作流程的一体化;
(2)共享CMP道集和速度模型以及地下地层模型数据;
(3)构造解释一体化模式;
(4)储层特征描述一体化模式;
(5)圈闭评价描述一体化模式。
计算题:分辨能力与最高信号频率的关系(重点★)
(1)由横向分辨能力如何导出对最高信号频率的要求
定义地层厚度大于四分之一波长,才可以分辨,并且地层波速为V,子波的主要周期是
,主频,则有,故
是信号的主频,不是信号的最高频率。
根据一些经验公式,对零相位子波,它的主频
与最高频率之间有如下关系:
例如对子波,=1.43;对雷克子波=1.3,所以对
子波,它的最高频率与波速V和地层厚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2)由水平分辨能力如何导出对最高信号频率的要求
由菲涅尔带半径L与波长和地质体埋藏深度h的关系,进而可得出信号主频与V、h、L 的关系,即,
故,如果子波是零相位子波,有,则最高信
号频率是
6、合成地震记录的原理和作用(★)
1)原理:从测井资料得到每一小层的层速度资料(声波测井)和密度资料(密度测井或由声波测井资料换算),从而得到每一地层的波阻抗(速度密度之积),进而求得每一地质界面的反射系数R(界面上下地层的波阻抗之差比波阻抗之和);根据换算出的R(t),并选用合适的地震子波s(t),就可以公式计算出该井点处的一维合成地震记录。
2)作用:
7、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区别(★)(待完善)
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藏着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面中都应有所反映
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
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反射波形态与地下结构,反射层与地层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由于地震反射界面是波阻抗有差异的物性界面,对应的情况:
地质上可构成物性差异的界面有:层面、不整合面、剥蚀面、断层面、侵入体接触面、流体分界面,以及任何不同岩性的分界面,均可构成地震反射面,对于此种情况,反射面与地质分界面是一致的。
在某种情况下,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是有差异的,不一定与地层或岩性界面具有对应关系。
不对应的情况:
(1)颜色和颗粒大小变化
相邻地层由于颜色和颗粒大小变化具有层面,但没有形成具有明显波阻抗界面,不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
(2)流体的变化
同一岩层的地层既无层面也无岩性界面,但由于岩层中所含流体成分的不同(例如,水层和油层的分界面、油层和气层的分界面),而形成明显的波阻抗界面,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该地震反射面不一定代表地质界面。
(3)薄层
由地震垂向分辨率可知,在薄互层地区,地震记录上的一个反射波,并不是单一界面产生的单波,而是几十米间隔内许多反射波叠加的结果。
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界面不能严格的与某一确定的地质界面相对应。
(4)特殊界面
在有些地区,尽管地质界面的物性差异较大,构造形态明显,但由于界面过短或界面过于粗糙,在地震剖面上也并无明显的反射界面。
例如古地形风化剥蚀面、珊瑚礁、断层破碎带等地质界面,只能得到一些零星的杂乱反射。
地震反射界面与地层界面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确定反射波所代表的地层层位和进行地震分析和岩性预测时,不能直接利用地震反射剖面进行时间—地层单元划分。
8、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
(反射标准层: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
)
(1)反射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容易识别、分布稳定、地层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2)反射标准层具有明显的地震特征
(3)反射标志层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基本特征。
9、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
(1)根据剖面上标准波的基本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
(2)利用联井地震剖面确定反射标准层
(3)利用区域地质资料确定反射标准层
(4)利用邻区的地震资料对比确定反射标准层
(5)利用层速度资料推断反射标准层
(6)利用合成地震记录确定标准层
(7)利用地震测井和垂直地震测井(VSP)确定标准层
10、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对比方法(★)
1)基本原理:
(1)相位相同:来自地下同一物性反射界面的反射波,在相邻的共反射点上的t0时间相近,极性相同,相位一致。
(2)波形相似:同一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间激发、接收条件相近,当传播路径和穿过地层的性质差别较小时,波形也基本相似。
(3)振幅增强: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能量一般比干扰背景能量强。
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峰值突出、黑色梯形面积较大,边线变陡。
(4)连续性:连续性是作为衡量反射波可靠程度的重要标志。
反射波在横向上的相位、波形和振幅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延伸一定的长度。
2)实际对比方法:
(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
(2)相位对比
(3)闭合对比
(4)干涉带的对比
(5)联合对比
(6)剖面间的对比
(7)对比次序
11、绕射波、断面波和多次反射波的特点
1)绕射波: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且比同to值反射波时距曲线弯曲度大。
用一次波做动校正时,会因校正量不足,仍为双曲线。
(2)时距曲线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由绕射点R产生绕射线。
2)断面波:
(1)断面波一般是大倾角反射波
(2)断面波能量强弱变化大;
(3)断面波常与绕射波、凸界面反射波和回转波伴生并相切。
(4)断面波可连续追踪,通过闭合对比可做出断面深度平面图;但断面波追踪范围受断层倾角、断面深度等因素控制,不能随意延伸
3)多次反射波:
在时间剖面上,水平界面的多次波同相轴仍保持水平,出现多次波的时与一次波成倍数关系;倾斜界面的多次波同相轴比一次波倾角要陡一些,这主要与多次波旅行时有关。
多次波的波形特征、想位数、反射结构都与一次波相同,但能量变弱。
12、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假象
1)表层变化引起的假象
在地表地形条件变化较大的地区,反射波同相轴会发生很大畸变,动校正后不能实现同相叠加,剖面信噪比不高,反射层连续性变差。
在表层低速带厚度变化较大的地区,也会引起各种假象
2)速度变化引起的假象
时间剖面是以时间为纵坐标的,速度中的任何变化,都将使时间剖面上的反射形态出现某种假象。
影响速度变化的地质因素有:盐丘构造泥底辟构造、火山岩体、逆冲片体、基底断块等均能引起速度变化,在时间剖面上造成假象。
13、构造解释的步骤
(1)确定反射标准层,主要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选择特征明显的反射同相轴,结合地质解释赋予其地质意义
(2)波的对比,运用地震波在传播规律方面的知识,对地震剖面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把不同剖面间真正属于地下同一地层的反射波识别出来
(3)根据反射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给各种典型构造样式类比与分析,解释剖面上同相轴所反映的各种构造地质现象,以及相关的地震响应与成因机理等
(4)根据工区内地震剖面解释,作出反映某一个地层起伏变化的构造图;并根据有关含油气方面地震地质信息,对其含油气性作出评价
14、断面波的特点是什么?断层的识别标志有哪些?(★)
1)断面波特点:
(1)断面波一般是大倾角反射波
(2)断面波能量强弱变化大;
(3)断面波常与绕射波、凸界面反射波和回转波伴生并相切。
(4)断面波可连续追踪,通过闭合对比可做出断面深度平面图;但断面波追踪范围受断层倾角、断面深度等因素控制,不能随意延伸
2)断层的识别标志:
(1)反射波发生错断。
断层两侧同相轴发生错断,但反射波特征清楚、波组或波系之间关系稳定,这一般为中、小型断层的反映。
由于断层的规模大小不同,可表现为波组或波系的错断
(2)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加、减少或消失。
波组间反射波同相轴数目发生变化,表现为下降盘同相轴数目逐渐增多,上升盘同相轴数目突然减少,这一般是盆地或凹陷内同生正断层的地震剖面特征
(3)反射波同相轴形态突变,反射零乱并出现空白反射。
由于断层错断引起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断层的屏蔽作用造成下盘反射同相轴零乱并出现空白反射,一般指示为边界同生大断层。
这主要由断层上盘长期隆升剥蚀为基底变质岩、火山岩或其他褶皱岩系组成,不具备形成层状反射的条件
(4)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和强相位振幅转换等,一般是小断层的反映。
但有时这类变化可能是由于地表条件或以下岩性变化以及波的干涉引起的,解释时要注意区别
(5)异常波的出现。
时间剖面上反射波错断处往往伴随发育异常波,最常见的是断面波、绕射波,这些特殊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一种标志,但同时也使地震记录复杂化
15、断层要素的确定(★)
1)断层面的确定:
将剖面上浅、中、深反射同向轴的中断点,即断层棱点连接起来就是断层面。
在确定断层棱点处反射同相轴的中断点时,要与回转波、断面波干涉造成的假断点区别开。
利用与断层有关的的特殊波确定断层面。
当时间剖面上存在明显的绕射波,可将上下盘反射断点处绕射波极小点联系起来,在偏移剖面上,如果处理参数适当,断面波既代表断层面。
在确定断层时要注意:
(1)断层不能穿过可靠的反射波同相轴;
(2)断层造成牵引现象要与绕射“尾巴”的弯曲以及饶曲地层反射加以区别;
(3)在相邻的平行剖面上,同一断层面的形态、倾角大小及断层性质基本一致;对不同方向测线,同一断面倾角大小不同,与断层走向垂直的断面倾角最大。
2)断层要素的确定:
断层面确定之后,断层上、下盘及落差应根据标准层在两盘的关系来确定。
断层两边反射断点上相对应的时差(△t),就是断层的垂直落差。
如果断层下盘由于屏蔽作用而引起的反射剖面某段发生畸变,则不能利用畸变处的产状计算落差
断层面的倾角的确定:
当测线与断层面走向垂直时,剖面上断层的倾角为断层面的真倾角;当测线与断层面斜
交时,剖面上断层面的倾角为视倾角。
视倾角的大小可以从剖面上直接量取。
断层走向、延伸长度要在断点平面组合后才能确定。
从地震剖面上判别断层位置,既要考虑测线方向与断层走向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同时又要注意时间剖面偏移对断层位置和断层面产状所造成的影响。
注意:
(1)当断层倾斜,时间剖面上的断点都向地层下倾方向偏移,偏移距和倾角大小与埋藏深度成正比。
(2)当断层两侧地层倾向一致,倾角相近时,其断点间时距变化较小;但当两侧倾角相差较大时,断点间距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3)当断层两侧地层倾向相背时,时间剖面上断点间的水平距离明显变大,当两侧地层倾向相同时,断点间水平距离变小,甚至叠覆。
(4)当地层倾角大于20o时,偏移距较大,应进行空间校正后才能确定真实位置。
16、断层组合的一般规律
(1)先主后次:断点组合应先组合断裂特征明显、断层规模较大的区域控盆和控制次级构造单元的大断层。
(2)先简单后复杂
(3)同一断层在平行的时间剖面上性质相同,断层面、断盘产状相似,断开的地层层位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靠近确定的断点位置,相邻剖面断距相近,或沿断层走向有规律地增加或减少
(4)同一断块内,地层产状的变化应有规律。
(5)断层两侧波组具有明显特征,且在平行测线方向数十千米范围内特点相似
(6)断点组合要遵循断裂力学机制的规律,对岩石的力学性质,受力方式所产生的断裂系统要充分理解。
(7)尽可能弄清控制断层的构造性质和成因机制。
(8)断点的组合有一个认识—修改—再认识的过程。
17、不整合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不整合是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剥蚀面或沉积间断面,按不整合面上下地层接触关系分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角度不整合
2)特点:
18、古潜山的识别(★)
(1)古潜山顶面具有不整合面的反射波特点(波阻抗大,能量强,频率低,相位较多,相邻时差大);伴有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异常波出现。
(2)综合研究重、磁、电、地震勘探和地质、钻井资料,初步确定古潜山的位置。
重、电、地震吻合,则存在古潜山的可能性较大;磁、地震资料一致,则可能是火成岩或砾岩产生的强反射
(3)利用速度确定潜山界面。
潜山披覆构造上下层在岩性和时代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因而引起层速度的差异。
(4)古构造分析。
恢复不整合面以上古构造形态和演化历史,有利于分析古构造可能发育的部位。
19、绘制构造图的方法和步骤
1)方法:
(1)以地震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对比出反射层后,用人工方法绘制深度剖面,读出深度剖面上的数据,绘制等深度(视铅直深度)构造图。
(2)以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直接读出某一层的t0值,作出t0图。
(3)以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先作等t0,再进行空间校正,得到构造图。
是广泛采用的较好的方法。
特别是在盆地勘探初期资料较少或复杂构造地区,是必须采用的方法。
(4)以经过三维偏移的三维数据体为基本资料,利用水平切片,可以方便快速地作出等t0图,由等t0图进行时深转换,不需要空间校正。
2)步骤:
等深度构造图或等t0构造图的绘制,基本步骤:包括:绘制测线平面位置图,取数据,断裂系统的平面组合,勾绘等值线。
(4步)
20、利用构造图绘制地层等厚图
21、地震层序及其基本原理
地震层序是指在成因上有相互关系的同一套地层,由反射段的末端来划分出它的顶界和底界,即不整合面或相当的整合面
地震层序分析就是识别所谓地震层序的主要反射波组(reflection package),描述由不整合面或相当的整合面所划分的基本沉积(地层)单元
22、地震层序顶底界面的识别标志
23、层序地层学的三大理论体系和四大方法体系(★)
三大理论体系:海相层序地层学、陆相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四大方法体系:地震层序地层学分析、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测井层序地层学分析、层序地层学模拟分析
24、什么是体系域?海相层序有哪三个主要的体系域?如何划分体系域?
(★)体系域:一连串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
根据层序边界类型、地层几何形态、在层序中的位置以及准层序的重叠方式可划分低位、海侵、高位和陆棚边缘体系域(海相)。
海相层序:
(1)低位体系域(Lowstand system tract,简称LST)
在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中,当海平面快速下降,继续缓慢下降至最低点,而后又缓慢上升这个时期所形成的体系域称为低位体系域。
低位体系域位于层序的最下部
(2)海侵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 tract,简称TST)
指在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中,在海平面快速上升期所形成的一个体系域。
(3)高位体系域(Highstand system tract,简称HST)
在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中,快速海侵期形成海侵体系域后,当海平缓慢上升,到达海平面的最高点,而后再缓慢下降这个时期所形成的体系域称为高位体系域。
体系域的划分:
(1)确定最大湖泛面,存在下超面的情况下,下超面作为最大湖泛面;不存在下超面的情形下,根据地震剖面上上超最远点或强反射的特征确定最大湖泛面。
(2)确定初始湖泛面,当具坡折时,坡折点以上第一个上超点处为初始湖泛面;
(3)划分体系域,在无坡折点时最大湖泛面以下为湖侵体系域,最大湖泛面以上为湖退体系域;若有坡折点,则在初始湖泛面以下为低位体系域,初始湖泛面与最大湖泛面之间为湖侵体系域,而最大湖泛面以上为湖退体系域;在合适的条件下根据内部地震反射特征也可识别出同一层序内的不同体系域。
(4)用井下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成果对井旁地震剖面进行对比标定,用井下沉积特征来进行体系域划分的相互验证。
25、测井约束反演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