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水地区城镇地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清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的末尾,天水地区城镇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到达了顶峰,城市繁荣,交通便利,贸易兴盛。
本文所指清代天水地区指的是清代秦州辖区、秦安县、清水县、礼县、两当县、徽县及县以下的基层理民体系,包括堡寨、镇、铺等。
城市的选址继承自历史时期,州城位于河谷地带,呈东西分布,是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典型的河谷型城市,这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城市形态方面,区内城市属方形和不规则形。
其中州城是方形,也是典型的分城结构,修筑了自西向东陈列的五城,分别为伏羲城、西关城、中城、大城、东关城。
大城面积最大,州治也位于此,伏羲城正如其名,太昊庙(伏羲庙)在此城中。
中城南北狭长。
行政区在大城,在城中占据了有利位置城市职能中州城的城市职能最为丰富,县的职能较单一。
本区的城市发展虽一直较缓慢,但也形成自身的城市发展体系,该区的城市体系为州-县,县下有较多的基层部门。
县城中秦安县最为典型,面积也较大,从北至南依次为北郭城、大城、南郭城。
行政区都分布于大城,其中有南北向街道贯通于三城,商业区和住宅区零散分布于其中。
清水县面积较小,在城市功能区等方面都较简单,但主要功能区齐全。
关键词:天水地区;清代;城镇地理
Abstract
The Qing Dynasty was the end of China's feudal dynasty.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in Tianshui reached its peak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ity was prosperous, the transportation was convenient, and trade was prosperous. The Tianshui area in the Qing dynasty referred to in this article refers to the grassroots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Qing Dynasty in Qinzhou, Qin'an County, Qingshui County, Li County, Liangdang County, Hui County and below, including the fortified villages, towns, and shops. The location of the city is inherited from the historical period. The state city is located in the river valley and is distributed in the east and west. It is a typical valley city in modern urban geography. This i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action of natural geography and human geography.
In terms of urban form, the cities in the area are square and irregular. Among them, the state city is a square, and it is also a typical sub-city structure. Five cities dispclayed from west to east are built, namely Fuxicheng, Xiguan, Zhongcheng, Dacheng, and Dongguan. The largest city has the largest area, and the state governor is also located here. As its name suggests, Fuxicheng has Taihao Temple (Fuxi Temple) in this city. The city is long and narrow. The administrative area is located in a big city, occupying a favorable position in the city. The city function is the most abundant in the state city,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ounty is relatively single.Although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this district has been slow, it has also formed its own urban development system. The urban system of this district is state-county, and there are more grassroots departments under the county. Among the county towns, Qin'an County is the most typical and has a large area. From north to south, it is Beiguo, Dacheng, and Nanguocheng. Th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are all distributed in Ayutthaya, with north-south streets running through the three cities, and commercial districts and residential districts are scattered among them. Qingshui County has a small area and is relatively simple in terms of urban functional areas, but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s are complete.
Key words:Tianshui area; Qing Dynasty; urban geography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绪论 (1)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
(一)选题缘由 (1)
(二)研究意义 (1)
二、相关研究回顾 (2)
(一)历史城镇地理研究 (2)
(二)清代城镇地理研究 (7)
(三)天水地区相关研究 (9)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0)
四、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1)
第一章天水地区城镇形成的历史地理条件 (12)
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 (12)
第二节人文地理条件 (14)
第三节天水建置沿革 (18)
第二章清代天水地区城镇职能、体系和其他主要部门 (19)
第一节清代天水地区城镇的职能 (19)
第二节清代天水地区州县城市体系 (24)
第三节清代天水地区市镇体系及其他主要部门 (25)
第三章清代天水地区城镇的空间结构及形成机理 (37)
第一节城市形态的概念及特征 (37)
第二节清代天水地区州级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机理 (40)
第四章清代秦安、清水的市镇规模、城市空间及形成机理 (49)
第一节秦安、清水县城市镇规模和空间分布特点 (49)
第二节秦安县城市空间特征和机理分析 (51)
第三节清水县城市空间特征和机理分析 (55)
结语 (57)
参考文献 (59)
致谢 (64)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65)
清代天水地区城镇地理研究
绪论
天水位于陇东南,一直有“陇上江南”之称,是古秦人兴起之地,置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汉唐时曾是作为军事重镇存在。
古代王朝定都长安时期,是从关中去西域的重要通道,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过渡区,更是中原王朝抵御西北少数民族,与之作战的前线阵地。
作为古“丝绸之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在缓慢的发展,清雍正时升为直隶州,辖五县。
在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天水较东南沿海城市发展较慢,但对比自身在历史时期的发展,已是前所未有。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天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史前文明有伏羲祭祀文化和大地湾遗址,之后有秦文化,以上都为天水所特有。
而天水至今发展缓慢,这与当地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密不可分。
清代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古代城市的经济高度繁荣,筑城制度逐步完善,有丰富的文字资料,县志作为研究历史城市地理最重要的资料,关于清代的天水方志较多,民国一些方志也有关于清代的记载,可以为本文提供资料支持。
笔者十三岁之前一直在天水市秦州区下辖的一个农村长大,后来中学六年在天水市求学,曾在周末去天水市博物馆参观,了解天水的历史,或和朋友爬山,在南山上看市区景色,对天水的历史和东西狭长的城市形态产生浓厚的兴趣,萌发了了解这座城市历史的好奇心,想去探究这座西北小城的发展变迁。
研一在学习历史城市地理这门课程时,钟建安老师介绍了马正林的《中国城市历史地理》这本论著,在阅读了这本书以后,又陆续看了一些其他有关历史城市地理的著作,逐渐对历史城市地理学这门学科有了一点了解。
清代处在封建社会末期,现存方志较多,这也是本文选题的原因之一。
笔者和导师冯淑华老师对写这个方向的论文进行了讨论以后,认为有一定的可行性。
经过对学术史和有关文献的梳理,最后将选题定为《清代天水地区城镇地理研究》。
(二)研究意义
天水城镇地处中国西北,其自身的发展,受自身因素和外力的影响。
历史上其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在汉唐时是有“畜牧为天下绕”、“人烟扑地桑柘稠”等称的繁荣之地,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共同居住在这里,此地区得到开发,各
硕士学位论文
镇发展逐渐停滞。
宋金对峙等时期,由于战争破坏,阻碍了城镇的发展。
在明清时也远远落后于江南市镇,清代前期社会稳定,天水城镇缓慢的发展,后期同治时起于陕西境内的回族起义,战火烧至天水,境内回族一呼而应,另有太平天国起义,连续不断的战乱给城镇造成极大的破坏。
近代到现在,落后的面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故对此经济落后和城镇建设缓慢的地区的研究,对其发展有借鉴意义。
天水城镇的发展问题,一直面对的难题是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贫乏,地理位置方面相对优越,也缺乏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丝绸之路”北段的必经之路,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城镇的发展愈受重视。
随着中国城镇的迅速发展,城镇问题逐渐成为学术前沿热点,有关城镇问题的比如城镇人口、城镇经济等成为焦点。
许多学科也涉及到了城镇研究,诸如城市史、城市规划学、古都学、城市建筑学、城市学等等学科。
城镇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虽已较多,但还有很多待开发之处。
当前中国城镇的发展,都是在继承历史时期城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对现在城镇的研究,必须要考察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才可以全面掌握城镇发展的脉络和结构特征。
从以上讲,研究清代天水城镇问题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历史城镇地理研究
侯仁之先生所著《北平历史地理》一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最早关于研究历史城市地理的典范,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结合,详细的阐述了北京城市的变迁;①李长传的著作《开封历史地理研究》是国内学者早期对古都城市研究的代表;②曾昭璇的著作《广州历史地理》中上半部分描写广州地区的自然地理,下半部分研究广州城历史地理,较全面涉及上古到清末广州城市的发展。
③同类研究还有褚绍堂《上海历史地理》等。
④
国内第一本系统的研究我国城镇的兴起、发展的著作,是顾朝林先生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所写的《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一书,这本著作从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产生等到现代城镇的发展,揭示了在不同时空下,中国城镇体系内部结构、职能、类型的规律。
⑤另外几本关于城市地理的重要著作是周
①侯仁之:《北平历史地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
②李长传:《开封历史地理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
③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广州:广东出版社,1991年。
④褚绍堂:《上海历史地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清代天水地区城镇地理研究
一星的《城市地理学》、①马正林先生所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②和李孝聪先生的《历史城市地理》等。
③
周一星在著作《城市地理学》中,分别总结世界城镇化的和中国城镇化的特点,也选取了部分国内城市作为样本总结城镇发展的地理条件,作者在书中提出,城镇发展的均衡性和经济发展均衡性类似,短时间内不能达到。
马正林先生在《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一书中,考察了中国城市的起源、城墙、城市形状、城址选择、城市类型和规模、水源等十个方面,城市内部要素涉及的有园林等建筑,虽对其他城市内部结构未作详细探讨,也未全面探讨城市发展的机制,但仍旧是当时中国历史城市地理代表之作。
李孝聪先生所著《历史城市地理》一书,是一部较完整的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系统性著作,将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同中国古代史、社会史结合起来,注重内部要素和城市外部形态的并重,对城市发展背后的政治、经济等动因也作了探讨。
张驭寰所著《中国城池史》,是作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做了诸多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综合性的著作。
书中有对早期城池的考察,如郑州商城、东周王城等;春秋战国时代的临淄城、郑韩故城等;秦咸阳城、西汉长安城、李固城等,唐东都洛阳城以及吐鲁番高昌城、渤海国东京城;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也有西夏、辽、金时代的城池,及元明清时代著名的一些城池。
从时间上既包含统一王朝时期,也有分裂时期。
书的后几部分是对城池选址、城池的建造和形状、城池内部道路及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其中有很多城池的案例,从诸多的案例中总结关于中国古代城池的理论,将个例也尽量在内容中展示出来,让我们认识到普遍中也有个案,我国城市的研究是非常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
关于城池的内容描写全面而又具体,是一部关于古代城池史的经典之作。
④
毛曦在《中国城市史研究:源流、现状与前景》一文中梳理了中国古代文献对城市历史内容的记载,到现代城市史研究领域分支更多的过程,以及对未来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展望,希望加快城市史学的学科建设、拓展研究视野和领域、城市史研究的整体研究与跨学科研究。
⑤同类研究有毛曦先生另外一篇著作,《城市史研究的范围与方法—试论历史地理学、古都学及城市史学之关系》⑥和朱世
①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②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③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④张宇寰:《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年。
⑤毛曦:《中国城市史研究:源流、现状与前景》,《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⑥毛曦:《城市史研究的范围与方法—试论历史地理学、古都学及城市史学之关系》,《史
硕士学位论文
光先生的《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理论建设刍议》。
①
严艳、吴宏岐在《历史城市地理的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一文中,提出历史城市地理学新的研究方向是复原以往时期城市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研究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②
吴宏岐教授所著的《西安历史地理研究》,以西安及附近地区为研究对象,涉及西安城和周围建筑、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及河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西安在不同时期城市更新模式各不相同,作者分为新旧分制类型、新城在旧城一侧或几侧发展类型、新城围绕旧城发展类型、缩小旧城类型、拓展旧城类型和因袭旧城改造更新类型六种模式。
③
包伟民在著作《唐宋城市研究学术史批判》中提出城市经济是唐宋城市发展的直接动力,史学研究多依靠存世历史信息,不能主动寻求研究信息,这也是史学研究者所要面临的难题之一。
④
冯文勇在博士论文《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过渡性地区城市体系成形快,将该区城市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特征。
该区域城市形态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但地理条件的限制,长方形城市形态多于正方形城市形态。
以文献和考古资料为基础,考证了过渡区古城归属,对城市进行研究的同时,也探究了生态环境问题,这一区域的城市废弃率较高,是军事和政治因素的产物,城市成形快。
关于过渡区城市发展的机制,作者认为最基础的是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军事地理环境,还总结了这一地区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的内部结构。
⑤蓝勇、彭学斌在《古代重庆主城城址位置、范围、城门变迁考——兼论考古学材料在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的运用方式》提出,对于上古中古历史地理的研究要重视考古材料的运用,但也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更要在整理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好考古资料。
⑥
林小昭《福建汀州城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认为军事政治控制和商业发展需求对城市形态演变起主导作用,中央政府和地方社会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两大因
①朱世光:《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理论建设刍议》,《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②严艳,吴宏岐:《历史城市地理的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2016年第3期。
③吴宏岐:《西安历史地理研究》,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年。
④包伟民:《唐宋城市研究学术史批判》,《人文杂志》,2013年第1期。
⑤冯文勇:《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⑥蓝勇,彭学斌:《古代重庆主城城址位置、范围、城门变迁考——兼论考古学材料在历史
清代天水地区城镇地理研究
素。
①古帅、王尚义《密州城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从起源、地理基础等背景,探究各个朝代以来密州城市形态的变迁。
②
李嘎在著作《青州城市历史地理初步研究》中,通过对地理环境和城市起源、奏折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及与周边城市在经济、文化、人口方面的互动,最后得出青州城一带地理环境优越及处于山东半岛中部等,是青州城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③
成一农在《中国古代地方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一文中认为,当前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现状,方法上存在错误,应当把城市形态中的各个要素分开研究,再组合起来组成抽象模型,成一农先生将这种方法称为要素研究法。
他在文中详细归纳学界研究成果,将城市形态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并分析其内容是否合理,是一篇以全新视角看待问题和提出新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文章,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形态有重要意义。
④张晓芳在博士论文《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通过对蚌埠自然环境的论述分析,和铁路修筑对蚌埠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得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共同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的结论。
⑤武亨伟的博士论文《汾涑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分时间段对这一流域内的城市进行研究,并总结了各个时间段的城市特征及形成机制。
⑥李久昌在《古代都城的“洛阳模式”》中以洛阳都城空间为研究对象,讨论宫城和坊市,认为洛阳都城建造是古代都城建造的原型。
⑦
任云英博士论文《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近代西安的城市功能和结构较古代城市而言有许多不同之处,文章以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视野入手研究,宏观上为城市得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历史上的发展等,中观上以交通运输等为主线,微观上以城市内部结构等方面,比较细致的分析了西安城市的发展。
文章对城市微观方面的探究值得借鉴,可以更深入的把握城市空间内涵。
⑧
严巍博士论文《兰州近现代城市形态变迁研究》,使用城市社会地理学和城
①林小昭:《福建汀州城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3卷第1辑。
②古帅,王尚义:《密州城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城市史研究》,2015年第32辑。
③李嘎:《青州城市历史地理初步研究》,《历史地理》,2010年第24辑。
④成一农:《中国古代地方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⑤张晓芳:《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07年。
⑥武亨伟:《汾涑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8年。
⑦李久昌:《古代都城的“洛阳模式”》,《中州学刊》,2018年第4期。
⑧任云英:《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硕士学位论文
市形态类型学的方法,结合古地图进行研究,将城市空间研究和社会结构结合,崭新的视角研究城市形态问题,虽属于城市规划学科的文章,但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值得学习。
①
王淑兰博士论文《历史地理视角下的辽代城市研究》,提出辽代城市有其特殊之处,契丹族受汉族文化影响,建立城市定居,这些城市既有汉族城市特征,也保留契丹族文化,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②
李良博士论文《历史时期重庆城镇景观研究》,结合景观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梳理文献并开展田野调查,对历史时期重庆城镇的发展展开研究,总结历史时期重庆的城市景观特点和规律,为现在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现实意义。
③
李嘎的博士论文《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以西汉至元城市群体与中心城市的演变为中心》,是对西汉至元时期山东半岛城市群体的详细考察,将时间又分为数段研究,探究中心城市的变迁,最后得出明代是山东半岛的政治中心由青州迁到济南的关键时期,这也是宋元城市发展的结果。
该文认为城市地理位置,政治军事形势,经济因素是城市中心变迁的机制。
山东半岛作为重要的城市群所在地,④该研究成果在区域性城市研究中具有代表性。
肖爱玲的《徐州城市历史地理浅论》,以徐州城市发展起来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条件,探讨历代城市发展布局和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其中他认为区域经济开发、便捷的水陆交通和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徐州发展最主要的三个人文地理条件。
⑤同类研究有薛晓强《新绛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是关于新绛长时段的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不同之处是多了关于祭祀遗址的研究。
⑥
舒莺在《重庆主城空间历史拓展演进研究》一文中,认为重庆城市空间扩张最主要的原因是自然和社会因素,又和长江流域的武汉、南京等城市进行对比,重庆自然环境方面作为山城,没有像武汉一样处于江汉平原此类地形开阔的平原,也没有南京优越的交通条件,发达的内河水网,及历史上长时间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历史条件,但重庆在现代也发展成大都市,她提出自然环境左右城市发展的影响力在近现代越来越小,但仍不能忽视自然环境力量。
⑦
席会东在《中国历史城市研究的基本问题与研究取向》一文中,提出把城市
①严巍:《兰州近现代城市形态变迁研究》,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16年。
②王淑兰:《历史地理视角下的辽代城市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③李良:《历史时期重庆城镇景观研究》,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④李嘎:《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以西汉至元代城市群体与中心城市的演变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⑤肖爱玲:《徐州城市历史地理浅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⑥薛晓强:《新绛城市历史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清代天水地区城镇地理研究
研究和区域研究相结合,分区域来研究中国城市发展演进的脉络;拓展传统的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视野,选取具有空间意义的地理事物,从空间上分析城市制度;从城市研究切入城市政治史和制度史;站在城市史的视角探索城市居民的精神世界。
①
(二)清代城镇地理研究
刘景纯博士论文《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是关于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的代表作,作者从城镇数量变化、城镇经纬度、距府州距离、等级规模、内部特征等多方面对黄土高原的城镇进行了研究。
作者认为黄土高原处于农牧交界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环境是影响这一地区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政策和当地民众开放的观念是重要因素;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其生产方式决定了这一地区城镇分布的不均衡;沿主要河流分布的重要交通线对沟通黄土高原地区的城镇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县级城镇也在战争中的影响下消失了,至今未恢复,以后能否再出现未可知;黄土高原地区的城镇只有政治、军事、经济三种职能;该地区大多数城镇有城墙,城镇内部有了特定的功能区。
全文很详细的从城镇的发展、功能特征及空间格局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对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发展研究有重要意义,揭示了黄土高原多数城镇的功能特征和内部空间结构,选取范围较大,以众多的城镇为例,将不同类型、等级的城镇进行对比,对研究区域城镇地理具有示范意义。
②笔者本篇论文涉及的地区天水就处于黄土高原地区,受益匪浅。
唐乐硕士论文《清代合肥县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文章首先对清代合肥县自然地理和空间格局进行了梳理,也对文化空间进行了探索。
③
何一民教授在著作《清代城市研究的意义、现状与趋势》中,认为清代是中国城市承前启后的时期,前接农业社会,后接工业社会,提出目前清代城市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研究方法上还未探索出新的适合中国城市的,施坚雅的集市体系和区域体系理论不适用于中国除四川之外其他地区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研究空间范围上应增加对西部城市的研究,时间范围上清代中前期城市的研究较少。
④
何一民先生和赵斐合作的两篇文章《清代黄河水系城市空间分布和数量规模变化研究》分析黄河沿岸城市分布特点,和长江沿岸城市在人口和城市面积等方面进行对比。
⑤另外一篇《清代黄河沿河城市的发展变迁和制约因素研究》,文①席会东:《中国历史城市研究的基本问题与研究取向》,《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15卷第3期。
②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③唐乐:《清代合肥县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④何一民:《清代城市研究的意义、现状与趋势》,《湘潭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