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幼儿的感知觉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幼儿的感知觉教案
课题: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目标:
学习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了解感知觉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
重点: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难点:
感知觉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1课时
过程: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而且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状态。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对事物的反映不是指事物各种感觉刺激的简单总和,而是对事物多种属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综合反映,是比感觉复杂的心理过程。
(二)感知觉的关系
1.共同之处:
1)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
2)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发生,事物消失了,感觉和知觉就停止了。
2.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3.区别:
1)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2)感觉只需要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要各种器官共同的活动。
3)知觉还包含其他一些心理成分,如过去的经验以及人的倾向性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因而当我们知觉一个对象时,可以作出不同的反映。
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
因此,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
(三)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1.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感知觉开始的。
2.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
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3.感知觉虽然是低级的认识过程,却给高级认识过程提供了必需的材料。
感知觉是认识客观现实的第一步。
(四)感知觉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1.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
2.幼儿的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
对直接感知过的形象的记忆,比
对语词记忆的效果好。
3.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
4.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识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的行
为有一定的意义。
❖感知的返回传导:
即通过感知的纠正这个中间机制,能促使有目的的行动的发展。
小结:
作业:
1.什么是感觉?
2.什么是知觉?
3.感知觉与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关系?
课题:
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目标:
了解幼儿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的发展特点
重点:
幼儿视觉、听觉的发展特点
难点:
眼手协调动作的标志及条件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2课时
过程:
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
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
①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
④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
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
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二)听觉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
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
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
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3)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4)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以通过轻松的音乐来发展幼儿听觉,通过学习语言训练幼儿的听力辨别力。
(三)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
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2)动觉
幼儿动觉的感觉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具体表现为幼儿初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
到幼儿末期,感知的错误明显减少。
此外,反映唇、舌、声带等言语器官运动的言语运动觉也在幼儿的活动中不断发展。
小结:
作业:
幼儿视敏度发展的特点?
幼儿颜色视觉发展的特点?
课题:
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目标:
了解幼儿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特点
重点:
方位知觉的发展特点
难点:
时间知觉的发展特点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2课时
过程:
(四)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1.方位知觉:
1)定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
2)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特点:
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能正确辨别上下前后,但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辨别能力较为困难。
2.距离知觉
1)定义:
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幼儿可以分清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或场所的远近,对于比较广阔的空间距离,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
2)幼儿距离知觉的发展特点:
幼儿可以分清所熟悉物体或场所的远近,但不能正确认识较广阔的空间距离。
还不懂得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楚,远物模糊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
3.形状知觉
1)定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如对几何图形的辨别等;2)幼儿形状知觉的发展特点:
3岁能区别一些几何图形,4岁到4岁半是辨认几何图形正确率增长最快的时期,5岁能正确辨认各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幼儿叫出图形名称比辨认图形要晚。
(五)时间知觉
1. 定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
任何变化速度均匀的现象都可以作为时间的标尺,其中包括外界的变化,也包括人体内部的一些生理状态。
2. 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特点:
1)幼儿前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幼儿期逐渐能以外界事物作为时间的标尺。
2)幼儿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
3)幼儿中期可以理解“昨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和“晚上”等词,但较难理解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
4)幼儿晚期开始能辨别“前天”“大后天”等,并能学会看钟表等,但较难辨别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分钟等。
小结:
作业:
1、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特点?
2、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特点?
课题:
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目标:
学习感知的特性与幼儿的活动之间的关联
重点:
适应和对比
难点:
感受性与幼儿的活动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2课时
过程:
(一)感受性与幼儿的活动
1.适应
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
2.对比
同一分析器和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就是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对比有两种,即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
3.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
提高感知的效果,不仅有赖于当前的刺激,同时也有赖于个体已有的感知经验。
4.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教师应当利用幼儿感受性的各种规律,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小结:
作业:
1. 什么是适应?
2. 什么是对比?
课题: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目标:
学习知觉的特性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重点:
知觉的特性
难点:
知觉的特性
方法:
讨论、讲授
课时:
2课时
过程: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1.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同一时间内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而人总是有选择地以个别或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
幼儿在集体活动时,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是很多的,但是,幼儿往往把老师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其他事物,虽然有的也感受到了,但是印象不清晰。
2.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即使是不完整的斑点图,幼儿也能将其知觉当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与幼儿活动
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理解性。
幼儿对事物理解了,知觉就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
知觉的理解性有赖于幼儿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4.知觉的恒常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知觉的恒常性中最主要的是视觉的恒常性。
视觉恒常性包括亮度、大小和形状的恒常性。
其中,亮度恒常性研究甚少。
亮度恒常性是指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视觉亮度保持不变。
大小恒常性是指对远处的一个客体尽管它明显地变小,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的大小。
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就是形状恒常性。
幼儿在活动中,也具备这些知觉的恒常性。
小结:
作业:
1、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2、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
课题:
幼儿的感知觉
目标:
学习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以及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重点: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
难点:
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
方法:
讨论、讲授
课时:
2课时
过程:
5.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
人在感知事物时,并非是面前所有的刺激都能被同时清楚地反映,人总是清晰地感知一些刺激,这些刺激便成为知觉的对象,其它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
知觉中对象与背景关系的规律:
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到以下几种条件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在一般情况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区分出来;反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
2.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
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同或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对象。
4.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教师作言语指导,使语言和直观结合起来,这对幼儿感知和理解知觉对象有很大的作用。
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一)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的客观现实认识的主动形式。
1. 可以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 并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
3. 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
4. 教给幼儿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3.保护幼儿的感官
幼儿感觉器官的健康发展,是其感知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
要经常提醒幼儿注意用眼、用耳的卫生,对有感官缺陷的幼儿给予必要的帮助。
小结:
作业:
1. 知觉中对象与背景关系的规律?
2. 如何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七年级英语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的难易程度定位在面向大多数学生。
该份试卷紧扣教材,突出重点,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题型分析:
1.单项选择
单项选择题共15道小题,知识覆盖面较广,重点、难点和疑点比较突出,注重能力考查。
考查以动词为主,兼顾其它词类,并考查句法和语言点。
考查的方式突出了语境。
2.完形填空
文章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重点突出了对单复数和语言点的考查。
3.阅读理解
本大题包括五篇文章,安排较合理,难度适中,既有日常生活的题材,又有表格图片解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五级有关读的目标描述,问题符合“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等目标描述。
阅读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的理念。
通过阅读短文,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阅读的难度不很大,完成任务的环节也比较简洁。
4.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中仿写与课本内容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是对教材的深加工,做到了学以致用。
创新写作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课程标准》有关写的目标描述,考查了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三、典型错误分析
第一大题单项填空中,错误率较高。
主要问题是对单词没理解透,平时讲过的语法没记住,不能灵活应用。
交际运用失分较多,主要是课文掌握不到位。
书面表达中考生的主要错误有:
1)在完成句子时不尊重原句的中文意思,改变了句意;
2)不会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的能力较差;
3)思路不清晰。
4)语言的基本功不扎实,病句较多;
(5)书写习惯不好,卷面不整洁。
书面表达部分中常见错误形式:
1.时态错误。
a.时态混淆 b.时态前后不一致 c. 主谓不一致
2. 句子结构错误。
3.单词错误如:make写成mate等。
四、问题及对策
(一)主要问题
1、学校两极分化明显。
因此如何有效地抑制两极分化,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的转化提高,大
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对大多数学校来说,任务依然艰巨。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学生对一些基本词汇、语法、句型的掌握不够熟练,也就谈不上运用了。
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合理、有效地训练,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3、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强,试卷中有许多试题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独立解决。
但考查的结果却暴露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而不是单纯地教师讲语法,学生背语法。
4、学生的书面表达中中国式的英语较多,拼写错误也较多,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的训练仍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对策及建议
英语老师要更好地把握《英语课程标准》对日常教学的指导。
英语测试强化“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这一原则,基础知识的考查从注重语言形式转变为注重语言意义,并要求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其特定的含义,在情景设计上更加灵活和实用。
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在注重语法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增加综合性与语境化的因素。
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语言的应用价值。
1、抓好听力训练关。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把习惯变成能力。
按《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有关五级听的要求,加大听力训练量。
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技巧, 还要扩大听力资源,使学生能尽可能多的获取语言输入量,使其听力水平逐步提高。
2、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积极创设情景,促进口语交流。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正确使用语言。
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编写有助于开展口语交流活动的材料,要设法创设交流活动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强化阅读,正确引导,开阔视野。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行,对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中考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已由过去五个W的浅层考题过渡到找出短文主旨、推断深层涵义、文中细节和猜词解义,特别要注重语篇和应用。
为此,在初中阶段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提高考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而且要帮助考生掌握阅读技巧。
4、循序渐进,加强训练,提高写作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句---段---篇”的训练程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在平时的训练时,要分阶段进行,有内容,有侧重。
要学生学会谋篇布局的能力,找准切入点。
要学会互评作文。
同时教师应加强辅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注意书写习惯,增强写作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考试已经过去了,但它给我带来的思考却时刻伴随我,由于这学期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上力不从心,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不能这样下去,我要克服困难,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七年级英语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的难易程度定位在面向大多数学生。
该份试卷紧扣教材,突出重点,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题型分析:
1.单项选择
单项选择题共15道小题,知识覆盖面较广,重点、难点和疑点比较突出,注重能力考查。
考查以动词为主,兼顾其它词类,并考查句法和语言点。
考查的方式突出了语境。
2.完形填空
文章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重点突出了对单复数和语言点的考查。
3.阅读理解
本大题包括五篇文章,安排较合理,难度适中,既有日常生活的题材,又有表格图片解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五级有关读的目标描述,问题符合“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等目标描述。
阅读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的理念。
通过阅读短文,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阅读的难度不很大,完成任务的环节也比较简洁。
4.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中仿写与课本内容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是对教材的深加工,做到了学以致用。
创新写作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课程标准》有关写的目标描述,考查了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三、典型错误分析
第一大题单项填空中,错误率较高。
主要问题是对单词没理解透,平时讲过的语法没记住,不能灵活应用。
交际运用失分较多,主要是课文掌握不到位。
书面表达中考生的主要错误有:
1)在完成句子时不尊重原句的中文意思,改变了句意;
2)不会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的能力较差;
3)思路不清晰。
4)语言的基本功不扎实,病句较多;
(5)书写习惯不好,卷面不整洁。
书面表达部分中常见错误形式:
1.时态错误。
a.时态混淆 b.时态前后不一致 c. 主谓不一致
2. 句子结构错误。
3.单词错误如:make写成mate等。
四、问题及对策
(一)主要问题
1、学校两极分化明显。
因此如何有效地抑制两极分化,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的转化提高,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对大多数学校来说,任务依然艰巨。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学生对一些基本词汇、语法、句型的掌握不够熟练,也就谈不上运用了。
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合理、有效地训练,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3、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强,试卷中有许多试题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独立解决。
但考查的结果却暴露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而不是单纯地教师讲语法,学生背语法。
4、学生的书面表达中中国式的英语较多,拼写错误也较多,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的训练仍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对策及建议
英语老师要更好地把握《英语课程标准》对日常教学的指导。
英语测试强化“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这一原则,基础知识的考查从注重语言形式转变为注重语言意义,并要求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其特定的含义,在情景设计上更加灵活和实用。
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在注重语法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增加综合性与语境化的因素。
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语言的应用价值。
1、抓好听力训练关。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把习惯变成能力。
按《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有关五级听的要求,加大听力训练量。
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技巧, 还要扩大听力资源,使学生能尽可能多的获取语言输入量,使其听力水平逐步提高。
2、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积极创设情景,促进口语交流。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正确使用语言。
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编写有助于开展口语交流活动的材料,要设法创设交流活动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强化阅读,正确引导,开阔视野。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行,对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中考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已由过去五个W的浅层考题过渡到找出短文主旨、推断深层涵义、文中细节和猜词解义,特别要注重语篇和应用。
为此,在初中阶段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提高考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而且要帮助考生掌握阅读技巧。
4、循序渐进,加强训练,提高写作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句---段---篇”的训练程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在平时的训练时,要分阶段进行,有内容,有侧重。
要学生学会谋篇布局的能力,找准切入点。
要学会互评作文。
同时教师应加强辅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注意书写习惯,增强写作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考试已经过去了,但它给我带来的思考却时刻伴随我,由于这学期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上力不从心,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不能这样下去,我要克服困难,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