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 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关系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传
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

2.组织形象: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的总体评价,是社会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
中的反映。

3.公众:是对某一组织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关系,并且对组织的目标与政策具有
相当影响力的个人和团体。

4.传播:指个人间、群体间或群体与个人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感情
的信息过程。

这种传播是双向性的信息交流与分享。

是人类赖以生存及
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5.认识度:一个社会组织被社会公众所认识、知晓的程度,其包含被认识的深度、
被知晓的广度两个方面。

6.美誉度:一个社会组织活动公众赞美、称誉的程度,受公众给予美丑、好坏评价
的舆论倾向性指标。

7.公共关系意识:属于一种现代经营管理思想、观念和原则,是公共关系实践在人
们思维中的反映,且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8.消费管理:对消费者进行消费教育、消费引导,组织消费者的系列化。

9.内部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内部横向的公众关系与纵向的公众关系的总称。

10.广告性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广告是通过购买专业传播媒介的使用权,为社
会组织自身树立良好形象,提高认知度、美誉度、和谐
度的广告。

11.人际沟通性公共关系活动:人际沟通性公共关系专题活动,是指在确定专题内
容后,直接通过人际交往、沟通、协调来进行组织
与公众的关系协调。

(以公共关系协调为本质、人
际交往为形式)
12.新闻策划:是在服务于组织的公共关系总目标的原则下,对以事实为根据、以
最新为特点的信息的制造、选择、加工、编辑、传播、反馈等一系
列活动的运筹谋划过程。

13.新闻制造:指谋划、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或事件。

14、公共关系策划:是公共关系人员根据组织形象的现状和目标要求,分析现有
条件,谋划、设计最佳行动方案的过程。

15、公共关系评估:根据公共关系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所构成的特定标准,
对公共关系的计划、实施及效果进行检查、评价,以判断其优劣的过程。

16、净影响效果:指排除了其他因素所起的任何作用后,完全是由于公共关系活
动本身产生的影响效果。

17、公共关系新闻是指有利于一个社会组织建立、维持、发展和完善其形象的,
并受到新闻媒介重视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8、创造性公共关系新闻:以创新思维指导,筹划、组织、举办具有新闻价值的活
动或事件,以吸引新闻传播媒介与公众的关注和兴趣,使组织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以提高组织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

二、填空、简答
1.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及每个要素含义
∙社会组织(主体):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团体。

∙公众(客体):是对某一组织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关系,并且对组织的目标与政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个人和团体。

∙传播(中介):指个人间、群体间或群体与个人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感情的信息过程。

这种传播是双向性的信息交流与分享。

是人
类赖以生存及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
∙组织内部的公共关系部
∙社会上的公共关系公司
∙各种公共关系社团
3.公众的特征
整体性、共同性、多样性、变化性、相关性
4.传播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硬件)
(1)信源和信宿
信源:信息的发布者,即传者。

(社会组织)
信宿:信息的接受和利用者,即受者。

(公众)
(2)信息(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观点、态度、情感)(3)媒介(记录、保存、重现信息的载体)
(4)信道(信息传递的途经、渠道)
其性质和特点决定对媒介的选择。

(5)反馈(受者对传者发出信息的反应)
∙隐含要素
(1)时空环境
* 时间(守时、单位时间内的有效信息量、传播时机) * 空间(传播活动的物理环境)
(2)心理因素(主指受者的情感心理状态)
(3)文化背景
传播是一种文化现象。

文化差异影响传播效果。

(4)信誉意识
①传播内容的可信度;
②传播者被受众所信赖的程度。

* 权威效应、名人效应、首因效应
人际沟通性公共关系活动类型:1.社交活动2.营销活动3.谈判活动
5.如何进行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P277
6.公共关系沟通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法
∙双向沟通原则
实施:1)沟通双方具有共同的经验范围(共识域)。

2)沟通双方必须具备反馈意识。

反馈要主动、及时、适路和适量
3)沟通双方应根据反馈来作自我调节
∙平衡理论原则
实施:1)提倡平行沟通,沟通双方是平等关系
2)注重情感沟通在沟通中诉诸情感,增进情感互动和思想交流,产生亲密感和认同感,达到关系平衡。

∙整分合原则
实施:1)综合多种沟通方式
垂直沟通(信息在上下级之间的传递)
横向沟通(平行沟通,在同级不同部门间的沟通)
非正式沟通(小道消息传播,非组织职能路线内的沟通)
2)综合多种信息载体:语言、人体动作
∙有效原则
实施:1)知晓阶段高信息量的方式沟通,能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强化
所传信息的渗透力、刺激度,以唤起注意。

2)兴趣阶段需要诱导,主动发话,直到能基本控制导向。

3)评价阶段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陈述好处,满足受者反复权衡利
弊的心理需要。

4)行动阶段在“促”字上下功夫,促使其尽快达成交易
7.公共关系工作职业道德
1)恪尽职守,真诚老实 2)努力学习,有效工作
3)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4)公道正派,谦虚团结
8.现代公共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职业化程度日益提高
∙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增强
∙技术手段日益现代化
∙社会管理功能多元化
∙理论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民族化和公共关系意识的普及化
∙规模日趋扩大,影响进一步加深
9.公共关系对组织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对组织的功能:监测环境、帮助决策、宣传引导、沟通协调、全员教育
对社会的作用:1)社会互动环境的优化2)社会心理环境的优化3)社会经济环境的优化4)社会政治环境的优化
10.如何处理好内部公共关系
一、员工关系的沟通与协调
(一)物质利益—维持劳动热情的基本保证
(二)精神鼓励—激发工作潜能的有效手段
1、让员工分享足够的组织信息,借助企业刊物促进上下左右间的交流与合作
2、倡导民主管理,鼓励每一位员工参与经营决策,在组织内部修建“玻璃屋”
二、部门关系的沟通与协调
正式团体的沟通与协调:1、强化成员的“团体意识”2、编印内部刊物3、积极开展各种团体文化活动
非正式团体的沟通与协调:1、认知沟通与协调2、人际沟通与协调3、组织沟通与协调
三、股东关系的沟通与协调:1.配合股票发行开展宣传活动。

2.尊重股东权益,
定期向股东通报经营状况3.编制股东年度报告,监督企业、公司的经营活动
四、内部公共关系的障碍及消除对策:
∙ 1.创造最佳的组织沟通气氛
∙ 2.做出主动沟通的姿态
∙ 3.遵循内部公共关系“沟通十戒”
沟通前做好准备,预备可能发生的事件及其应变措施;
认真考虑本次沟通的真正目的,选择适当的沟通语言和沟通方式;
全面审查沟通的环境和氛围因素;
沟通的信息内容准确客观;
善于利用最有利的沟通时间;
重视沟通中的“体态语言”
信息沟通发送者的言行一致,讲究信用;
克服不良的聆听习惯,学会做一个“好听众”;
重视沟通中信息接收者的反馈;
在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时,酌情使用图表、数据和实物资料以说服对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