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的故事
弟子规的故事
弟子规的故事1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是在幼儿园里老师就教我的。

我当时觉得很好玩,就背会了前面的总叙。

回家给妈妈一显耀,妈妈说我背得很好,能做到更好,但她又说不急,随着你的长大,理解力自然发展,自然知其义,会努力做到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让我背熟的。

我当时觉得和小学生行为规范差不多,大概是教我在家里怎么做。

果不然,我总是念在口中,连没文化的爸爸也被我教会了。

当他有事叫我半天我不答应时,他便背出来问我啥意思,我不好意思地赶紧问他有啥事吩咐。

同样,当爸爸不听奶奶招呼时,我也会用弟子规的语言来“管”他,他总是乖乖“就范”。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是上小学二年级时老师启发我做到的。

由于我贪玩,“反必面”做得好而“出必告”做得差,主要是怕父母不让我出去玩,悄悄跑出去好几次,妈妈都用弟子规里的话让我下定决心改。

而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觉得老师没收的同学的尺子很诱人,便偷偷拿回家玩,妈妈知道后,很伤心的说:“你学的弟子规都用到哪儿去了?”第二天,妈妈亲自到学校把尺子还给老师。

这使我明白了“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的真正意思。

“亲有疾药先尝……事死者如事生”,这几句是我爷爷去世后的三年里,我经常看父母侍候生病的奶奶;还有妈妈、大姨、舅舅们得知姥爷得癌症后,一个个尽心尽力地孝敬姥爷。

每次我看到妈妈要回老家时,我就会问她不回行不行,妈妈就会让我用心去体会弟子规里的这些句子。

当我亲自披麻戴孝、亲眼目睹完姥爷的葬礼,并两周回去给姥爷上一次坟时,尤其是姥爷生日时妈妈包了饺子祭奠姥爷,她说姥爷永远活在儿女们的心里,我更明白了“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的道理。

弟子规伴我成长的故事很多,这只是其中几件,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学习《弟子规》的故事会更有趣、更有意义。

弟子规的故事2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听着低年级小学生朗诵的《弟子规》,我不禁联想到了二年级时,老师让我们背《弟子规》的情景。

暑假里,张老师让我们每天抽出一段时间来练习背诵《弟子规》。

不到两个星期,我就已经背诵的滚瓜烂熟了,圆满地结束了假期背《弟子规》的任务。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假期结束了,我们又回到了学校。

老师检查作业时,我背的非常熟练,因此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心里得意洋洋,为自己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感到高兴。

其实,我当时并未真正理解文中的内涵,只为完成任务而背诵。

记得一次周末,爸爸妈妈要去奶奶家,爸爸见我闲着便问“颖萱,我们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想:奶奶家的屋子没有我们家的屋子干净,进门又不能换鞋,还是不去了。

我大叫:“不去了,我还要写作业呢,你们去吧。

”爸爸妈妈走后,我就津津有味地看起了电视。

一天早上,我值日。

走进校园听见一年级同学正在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想到之前我对待爷爷奶奶的态度,我的脸一下子就红了。

我越想越难受,连路边的小树也似乎在嘲笑我对爷爷奶奶的不尊敬。

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又是一个周末,我主动要求和爸爸妈妈去奶奶家,一进门,我看见奶奶正在打扫院子,连忙跑过去帮忙,奶奶见我这么懂事,眼角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

以后,虽然我有许多事不情愿去做,但一想起《弟子规》的教诲,我便努力去做到。

《弟子规》,一本讲道理的书,一本能使人进步的书。

《弟子规》,我的老师,我成长的好伙伴!
弟子规的故事3
我学了《弟子规》以后,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爸爸妈妈也经常夸我比以前懂事多了。

有一天,妈妈生病了,爸爸不在家。

我下楼去给妈妈买药。

回家后,我赶
快倒了一杯水,把药拿给妈妈。

我说:“妈妈吃药吧,吃完药就不难受了。

”|妈妈看了看我高兴地说:“谢谢你,你长大了,懂事多了。

”我听了妈妈的夸奖,心里美美的。

晚上,爸爸回来了读后感,听了妈妈的话,不停地夸我,还给了我一个刚买回来的苹果。

我把苹果洗干净给了妈妈,又洗了一个给了爸爸,自己最后吃,因为《弟子规》里这样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弟子规的故事4
黄舒,生活在距今一千七八百年前的西晋时代。

黄舒以孝敬父母而著称乡里。

他家境贫寒,父母又年高体弱,他只有卖力干活,才能勉强维持家计;他心地善良,十分懂事。

生活虽然艰苦,但孝亲礼仪却从不懈怠。

他每天干完活回到家,一定要穿戴整齐,侍奉父母吃饭,以示恭敬;即使是盛夏酷暑,也不摘冠帽,不宽解衣带。

只要是父母要求他做的事情,即使有千里之遥,他也欣然前往,从未有一点畏难情绪,全都尽心尽力做好,让父母高兴。

当父亲故去时,黄舒悲痛欲绝。

为了让父亲入土为安,他一筐筐从远处背土为父亲造坟。

坟成后,在旁边搭起了一个茅草棚。

白天侍奉母亲,晚上为父亲守坟。

那时的沙井人烟稀少、很荒凉,豺狼虎豹四处出没,野兽的吼叫此起彼伏,而他安然处之,没有一丝的畏惧。

每当想到没有让父亲过上一天富裕的日子时,黄舒就不禁声泪俱下,凄厉的哭声传入村中,乡人无不为之动容。

守孝期间,他不喝酒不吃肉,每天只喝一碗稀饭。

时间久了,越来越瘦。

人们不忍心,多次劝他节制悲哀,调养身体,但他一如既往。

就这样守了三年。

后来,母亲去世时他也是如此。

开始人们并不理解他这样做的心情和意义,但随着北方移民的增多和中原文化的传播,大家明白了,这就是孝道。

宝安人对黄舒生养殁哀的孝道非常敬佩,将他比作大孝子曾参。

曾参,字子舆,是春秋战国时的鲁国人,孔子的学生,以孝闻名。

用曾参作比是对黄舒的最高评价。

黄舒的孝名传出后,当地官府即上报朝廷,晋帝钦旌他为孝子,死后祀为乡贤,并命名他住的地方叫“参里”,他住的村子旁边的一座山命名为“参里
山”,后简称作“参山”(在今沙井中学附近)。

参山上有云溪寺,古木参天,风景秀丽,“参山乔木”还被列为著名的新安八景之一。

南宋后,历朝历代的《东莞县志》、《新安县志》都把黄舒排在“乡贤”或“孝友”人物传的首位。

既然是乡贤,就有资格建立纪念馆,来接受人们的祭祀。

明代万历元年新安县刚成立,万家荫(今沙井街道万丰居委会)潘甲第和汪桂等人便出资在大钟山(今万丰大边山)下建立一座黄孝子祠。

这座祠堂在清康熙年间的迁海事件中被荒弃了。

弟子规的故事5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能为你们解读《弟子规》,愿我的拙见能带给你们想要的收获。

在《弟子规》中,“谨”单独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部分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谨慎小心、规矩低调、有自我尊严的生活习惯。

今天早上我解读的是“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意思是说早晨要早起,晚上要适当地晚睡,年老是非常快的事情,朝华易逝,你要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

先给大家讲一个《论语》中的小故事吧——
孔子的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正好要找他。

别人告诉他:老师,宰予在睡觉。

孔子很生气,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意思是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
孔夫子基本上是温文尔雅的,动怒的情况不多。

如果我们去看《论语》,这大概是老夫子比较动肝火的一次,这个话说得很重,要传达的意思无非还是要大家珍惜光阴。

说到珍惜光阴同学们一定听过过“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闻鸡起舞”的故事吧,可我今天不说这些故事,我要给大家讲一个闻“季”起舞的故事。

季先生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几十年如一日。

所以北大校园里有一句话,闻
“季”起舞。

鸡还没起呢,季先生已经起来忙半天。

很多人一直不明白,说季先生,您过去遭受过那么多挫折,有十几年还不让您工作,您又担任了一百多个学会的会长,经常要开会,您怎么能写出那么多东西啊?季先生哈哈一笑,说当你们起来用早餐的时候,我已经工作了三个小时了。

《季羡林文集》长达二十多卷,他的大量论文和文章就是这三个小时写出来的。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就是要求孩子们爱护生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早晨起来,要洗脸,还要漱口;上洗手间后,要洗洗手。

提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不禁想到台湾作家刘墉的一篇文章《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文中写到两幅画面:在台北市一家大型停车场,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给她的狗擦屁股,只见那位小姐擦完,打开车门,先把刚用完的卫生纸放进车里,再把狗抱上车。

还有在纽约中央车站,一位穿着华丽的贵妇蹲在大厅中央的地上,当着旁边上千经过的人,用卫生纸擦她刚刚打翻的咖啡。

同学们,画面中的漂亮小姐不乱扔纸屑,华丽贵妇自扫咖啡的行为丢人吗?不,她们反而更让人感到,令人肃然起敬。

由此我想到我们中有的人睡前醒后不洗漱,饭前便后不洗手,更有甚者,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在公共场所吸烟破坏公共环境,真是害人害自己。

要知道,一个人的生活卫生习惯并不是一个人的事,它还是一种社会公德的表现,我们中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同学们,“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个小故事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的方向,一本好书如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的心房。

好好阅读我们手中的《弟子规》吧,愿这本书能做大家成长中的伙伴,学习中的搭档,生活中的朋友,带给你“沙”的温暖,“花”的芬芳,为你们插上自由的翅膀,飞向成功的远方……
弟子规的故事6
开学了,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位新朋友——《弟子规》,老师告诉我们,《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只要跟它交上了朋友,就会变成一个讲文明、懂礼貌,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弟子规》真有那么神奇吗?可是,它既不像童话故事那样精彩,也不像
唐诗那样琅琅上口,读起来还有点拗口,刚开始,我有点不喜欢它。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对《弟子规》的看法,使我渐渐喜欢上了它。

那天,像往常一样,老师又给我们讲解《弟子规》。

在教“入则孝”时,老师详细讲解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的含义后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同学们,我们要将孝顺父母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包括长辈、老师,比如,给爷爷、奶奶捶捶背,端杯水,回报爷爷、奶奶对你们的爱,做一个孝亲尊师的好孩子!”这时,我的肚子咕咕地唱起了空城记,想起早上的那件事,我的脸不由得一阵阵发烫,早上发生的那一幕又浮现在我眼前。

“可可,快来吃早饭啦,奶奶给你盛好了。

”我背着书包下了楼,一看,又是稀饭,“怎么又是稀饭?真烦人!奶奶,您就不能变点花样呀?真讨厌!”我把嘴巴嘟得老高,奶奶望着我,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结果,我空着肚子上学去了,因为妈妈狠狠地批评了我,一赌气,我丢下碗筷——不吃了。

这下好了,肚子在抗议啦!想想老师的话,再对照自己的行为,真恨不得地上有个洞让我钻进去。

接着,老师又讲了许多典故,老师说,几千年前的古人都懂得尊师孝亲,更何况是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呢?是呀,当我还在甜美的梦乡里,奶奶早早起床为我准备早餐;当我在灯下做作业,妈妈放弃了自己爱看的电视剧陪伴我……可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同学们高声地齐读着,我恨不得时间走得快些,再快些,我要向奶奶和妈妈承认错误,向她们道歉,因为《弟子规》让我知道自己错了。

渐渐地,我不挑吃、穿了,因为《弟子规》告诉我们“衣贵洁,不贵华”、“对饮食,勿拣择”,跟同学闹矛盾了,我不再“以牙还牙”,因为《弟子规》告诉我们:“兄道友,弟道恭”,“言语忍,忿自泯”……慢慢地,我发现,喜欢我的同学越来越多,爸爸、妈妈和奶奶夸我长大了,懂事了,《弟子规》真神奇!看来,老师说的没错!
妈妈说,《弟子规》就像我的另一位老师,在我成长的道路上陪伴着我,教导着我,使我变得更文明、更礼貌,我爱《弟子规》,希望更多的小朋友喜欢
弟子规的故事7
我们所应该做的,所应该了解的,都可以做到了,有多余的时间,还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内涵,充实自己。

“学文”,它有多种含义,学艺文也是学文的一种。

生活的品质能提升,人生才过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美满。

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

人的学问,应该随着阅历的丰富,随着人生的历炼,相对的要提升才对。

做学问如此,做人也是要如此,外在与内在都要同时的进步才可以。

纸上谈兵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这个故事说明只照搬兵书,凭书本知识夸夸其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大器晚成的故事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

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

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

”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这个故事说明一定要坚定自己有能力,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

对自己要有自重自爱之心。

不能随便抛弃自己,放弃自己。

要自己尊重自己,就要珍爱自己,珍爱自己就能自立自强。

布袋诗人的故事
宋代诗人梅尧臣,外出时总少不了带上一个小布袋,每当读到佳句妙语,就把它们写在纸片上,然后投入小布袋中。

做学问时,便从小布袋中取出所记的纸条,或予以引用,或启发思维,终成一位出色诗人。

唐朝著名诗人李贺七岁就能即席赋诗。

据说为了收集创作素材,李贺经常是天没破晓就出门,他身上背个布袋,骑着小毛驴,到处游历,观察生活。

每当触景生情或想到好的句子,就随手记在纸上,然后放入布袋。

等晚上回到家中,就点上灯,把布袋里的纸条全部取出来,然后把零散的诗句加工成一篇篇完整的诗。

这个故事说明知识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只有不断的进取,充实和完善自己,事业才有可能成功。

弟子规的故事8
弟子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融四岁,能让梨。

”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
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

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重义轻财
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

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后来繁殖到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

而这时弟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

卜式不仅不贪图财物,而且为了照顾弟弟,还把自己的财产让给弟弟,这一行为感动了当时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懂礼的子路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学识渊博,并以懂礼貌著称。

有一天,孔子走过庭院,要到门外去,恰好子路在庭院里读书,子路看到老师,立刻放下手中的书,对老师行礼。

那时的“礼”是要鞠躬的,孔子并没有看到他,只是看到了庭院里的樱花而停下脚步,子路就躬身站着,一直等到孔子看到他,那时他的身体已经酸麻得失去了知觉。

孔子称赞他说:“子路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学生啊!”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做到像子路一样恭敬有礼,但生活中有些细节也应该注意,比如:我们放学回家,一定要同父母坐下来,给父母泡杯茶,坐10分钟后,会感到心情很愉快,也许父母这时就会有感受要同你沟通,话就可以慢慢流露出来。

假如坐10分、20分钟父母无话,我们要跟父母交待一下,如果没事,就告诉父母我要回房间去了,这叫“长无言,退恭立”。

现在的孩子很卑慢,对长者的话听不进去,更不会恭敬地向长者请教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无形当中给自己的德行造成了很大损失。

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

在21世纪的今天,礼仪已成为一个文明发达国家发展或民族进步、进程的衡量及体现。

今天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必须学习和讲究礼仪。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馀
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敬老尊贤)。

粗心的司机
刘老师有一天看到一位老者的脚受了伤,就问他:“你的脚为什么受伤?”他说:“搭朋友的车子,脚还没有放进车内,这个司机朋友在前面没有看到我的脚还在外面,就用力关车门,结果脚受伤了。

”这位长者的脚三个月才好。

可见我们在这一方面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如果老者乘坐交通工具时,我们要特别谨慎,保护他们的安全。

送长辈离开,我们也要记得不是只有送出门就好了,而是要保证长者安全地离开,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晚辈应尽的责任。

弟子规的故事9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弟子规》。

让我一边背一边看书,这样就能背得又快又好了。

我非常高兴,捧着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后经贾存仁修订并改名为《弟子规》。

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对儿童言语行动提出要求。

全书分了很多部分,最吸引人的就是“入则孝”,说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言行中要讲信用,和别人交往时要平等,要时常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向他们学习。

我觉得,“入则孝”里面的那些事要想做到真的很不容易,比如“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这个说的就是我们冬天要留意父母穿的是否暖和,居处是否温暖。

夏天到了的话就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快。

早晨起床,我们一定要向父母请安,晚上回家了,也要向父母先问安。

父母所喜爱的,我们都应尽力去做,父母不喜欢的事情都不能做。

我合上书,心想:《弟子规》中的很多东西我还没能够做到,一直在家里做着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从不知有“辛苦”二字,现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我一定要改变自己,努力学习,用好成绩来报答父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弟子规的故事10
亲子共读弟子规、启蒙故事《城门被阻》
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对以名;
吾与我,不分明;
译文:将要进门之前,应该先问:“有人吗?”不要冒冒失失就跑进去。

进入客厅之前,应该提高声音,让屋内的人有人来了。

如果屋里的人问:“是呀?”应该回答的名字,而不是“我!我!”让人无法分辨“我”究竟是?
妈妈:还是先来背弟子规!看先背会乐乐!
儿子:好!我一定先比妈妈背会,你只要和我比着背,我背书速度很快的。

妈妈:嗯,我乐乐爱和妈妈比着背,比着背乐乐很卖力的。

儿子:知我着妈妈也!
妈妈:不到五分钟,我和儿子都背会了,那就接着往下进行!
儿子:轮到我来用的话把译文复述一遍!
妈妈:嗯,真乖!开始!
儿子:我将要进门时,应该先问,不能冒冒失失就跑进去。

进入客厅要提高声音告诉屋里的人说有人要进来了。

如果屋里的人问是来了,应该把的名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