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北流第六中学高二数学理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榆林市北流第六中学高二数学理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是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抛物线y2=ax(a≠0)的焦点到其准线的距离是( )
A. B. C.|a| D.-
参考答案:
B
2. 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分别为()
A .
B . C. D .
参考答案:
D
略
3. 为了解儿子身高与其父亲身高的关系,随机抽取3对父子的身高数据如下:
则y对x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 )
A.
B.
C.D.
参考答案:
B
4. 观察按下列顺序排列的等式:,,,,猜想第
个等式应为()
A. B.
C. D.
参考答案:B
解:因为:,,,,则可以归纳猜想第个等式应为,故选B
5. 数列{a n}的通项公式是a n =(n∈N*),若前n项的和为,则项数为( )
A.12 B.11 C.10 D.9
参考答案:
C
6. 已知非零向量、满足向量与向量的夹角为,那么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是()
A. B. C. D.
参考答案:
B
7. 已知i是虚数单位,若复数为纯虚数(a,),则()
A. 1
B.
C. 2
D. 3
参考答案:
A
由题意得为纯虚数,所以
,故。所以。选A。
8. 已知直线l1:x+y+1=0,l2:x+y-1=0,则l1,l2之间的距离为()
A.1 B. C.
D.2
参考答案:
B
9. 已知,若,则( )
A .9
B .3
C .1
D .2 参考答案: C
10. 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y=x 4,则y'|x=2=32
B. 若,则
C. 若
,则
D. 若y=x ﹣5,则y'|x=﹣1=﹣5
参考答案:
C 略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1. 已知函数
(其中e 是自然对数的底数).若关于x 的方程
恰好有4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参考答案:
作出函数f (x )的草图
,
由此要想关于的方程
恰好有
4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故只需次二次非常产生两个
不同的根且一根在(0,1)一根大于1即可,故:
,
故答案为:
12. 下面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算法: S1 输入x S2 若
则执行S3,否则执行S4
S3 使y=2x-3 S4 使
S5 输出y
当输入的值为 时,输入值与输出值相等。
参考答案:
0.73 略 13. 曲线
在点
处的切线斜率为 ▲ .
参考答案:
14.
的解集是______
参考答案:
【分析】
根据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直接解出不等式的解集. 【详解】由
得
或
,即
或
,故不等式的解集为
.
【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15. 已知
,且
,则
的最小值是 。
参考答案:
16. 已知+=1(a >b >0),M ,N 是椭圆的左、右顶点,P 是椭圆上任意一点,且直线PM 、PN 的斜率
分别为k1,k2(k1k2≠0),若| k1 |+| k2 |的最小值为1,则椭圆的离心率为_____ ___.参考答案:
略
17. 等体积的球和正方体,它们的表面积的大小关系是___
参考答案:
解析:设,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2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8. 如图,已知三点A,P,Q在抛物线上,点A,Q关于y轴对称(点A在第一象限),直线PQ过抛物线的焦点F.
(Ⅰ)若的重心为,求直线AP的方程;
(Ⅱ)设,的面积分别为,求的最小值.
参考答案:
(Ⅰ) ;(Ⅱ)
【分析】
(Ⅰ)设A,P,Q三点的坐标,将重心表示出来,且A,P,Q在抛物线上,可解得A,P两点坐标,进而求得直线AP;(Ⅱ)设直线PQ和直线AP,进而用横坐标表示出,讨论求得最小值。
【详解】(Ⅰ)设,,则,所以,所以,所以
(Ⅱ)设
由得所以即
又设
由得,所以所以
所以即过定点
所以
所以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的最小值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抛物线的方程与性质、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属于抛物线的综合题.解决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几何意义,特别是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平面几何的有关结论来解决,非常巧妙;二是将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然后根据函数的特征选用参数法、配方法、判别式法、三角函数有界法、函数单调性法以及均值不等式法.
19. (本小题满分12分)
5个人站成一排,求在下列情况下的不同排法种数。
(1)甲不在排头,乙不在排尾;
(2)甲乙两人中间至少有一人;
(3)甲、乙两人必须排在一起,丙、丁两人不能排在一起;
(4)甲、乙两人不能排在一起,丙、丁两人不能排在一起。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