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案1(5篇)
第一篇:乡愁教案1
乡愁
一、教学思路
《乡愁》是余光中“乡愁”系列诗歌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

《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教读本课,应该充分注重朗读的训练,注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意象的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欣赏诗歌水平的目的。

在赏析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余光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从意象入手体会诗歌主题和通过体会意境来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作者由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家国之思的深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诗人绵绵情怀,把握诗歌主题。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合作探究法:采用“听——读——品——说”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倡导教师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注重师生互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

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回家,一个温馨而又让人回味的词语。

同学们,短片《回家》勾起了我们的思乡之情,故乡是柚子心中最温馨、最留恋的港湾。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政治的原因、海峡的阻隔,他们有家难归,浓浓思乡情,谁解愁滋味?今天我们来欣赏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抒情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诗歌赏析
(一)、听诗——走进乡愁
播放名家配乐诗朗诵,让学生仔细聆听。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感受诗中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2.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重音、语速和语调。

(二)、读诗——感受乡愁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明确诗的感情基调和语速。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稍平淡,回忆)(深深地失落和哀痛)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增加遗憾的语气)(表现如今的惆怅)
2.教师进行范例诵读,让学生整体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3.学生代表诵读,要求感情真挚,声音饱满。

(三)、品诗——细读乡愁1.品味细读(1)、“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美在哪里,他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

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
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

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

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

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

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

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

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2)、“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用法妙在何处,“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运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2.小组探究
(1)、描绘诗歌中所展现的四幅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2)、赏析诗歌精巧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继而体会到诗歌深沉的意境美。

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
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

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说诗——挥洒乡愁
1.回归诗歌:再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全诗,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仿句练习:引导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进行仿句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抒发自己心中的故乡之情。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之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触发你的情感,引起你的愁绪。

请同学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并说明理由。

如:
乡愁是一座桥梁/乡愁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等
四、课堂总结,归纳板书
通过今天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结构、情感等方面对诗歌进行小结,提升学生的概括和学习能力(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乡愁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邮票小小船票窄窄
母子别
个人故乡之思
夫妻别


坟墓矮矮生死别
故国别
普遍家国之思海峡浅浅
五、布置作业
选取诗歌中的任意一节,发挥想象,扩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要突出“乡愁”的主题,要求感情真挚。

六、结束语
《乡愁》是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凄美的恋歌。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弥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

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去体会这种情感,用心去聆听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第二篇:1余光中《乡愁》教案
------------------武邑县职教中心九年级(下)·教案·刘世斌
1余光中《乡愁》教案
武邑县职教中心
刘世斌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教学方法:诵读法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教学过程: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

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
一、导入新课:
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介绍作者创作《乡愁》时的情况:
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

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49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年由南京迁居香港,1954年赴台。

一方面,两位诗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深情,四、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极其钟爱,他们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露出来。

创作了不少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作。

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
引用古人和现当代抒发乡愁之思的诗作,让学生体会游子思乡感情和乡愁诗的特点,导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

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入新课。

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

生离死
二、作者介绍:
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

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

最后一节,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

福建永春人。

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

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系学习。

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

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天国夜市》等。

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

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三、
整体感知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五、难点分析
1余光中《乡愁》教案
------------------武邑县职教中心九年级(下)·教案·刘世斌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是小小的邮票。

技巧:托物寄情,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

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六、朗读比赛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
七、小结课文
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概括这首诗歌的主题。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学生发言。

小结要点:永远地隔开了!
诗人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我”、“母亲”、“大陆”等形象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

到这里,诗人的表现乡愁,抒发了对故土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朗读课文。

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成为具体的事物,变成了具体触摸到
八、布置作业:背诵诗歌的东西: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这样,诗人的乡愁就有了依托。

这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
1余光中《乡愁》教案
第三篇:乡愁1
乡愁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第七中学李婧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
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马思聪的《思乡曲》磁带。

教学课时
2课时
一、新课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海峡两岸,多少亲人不能团聚,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的时候,不禁唱出淡淡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

当代诗人,
散文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

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

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三、文体链接
这首诗写于1972年。

同所有漂泊到海岛的人一样,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又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柔情而又真挚的《乡愁》。

四、整体感知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慢板”,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精读
1.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的?
邮票——写信可寄家愁船票——乘船可解相思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2.其实,除了这些形象事物之外,还有很多事物能触动我们心中的痛、触发我们的情感,引起我们的愁绪。

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形象?你能以句型“乡愁是____________”再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那根灵魂深处搏动的血管乡愁是雨中渴盼虹桥的芭蕉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
这首诗,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妻爱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绪祖国,
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请同学们带着深情再去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

一、巩固理解
1.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十几亿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意象之上,这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是全诗的诗眼,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4.《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5.《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6.诗中化抽象的乡愁为具体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在我国古诗词中是经常使用的。

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和课前收集的资料,列举含有“乡愁”的诗词句。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教师点拨: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下,“愁”有了重量,可以搬上船;“愁”有了动感,如同汹涌澎湃而绵绵不绝的春水;“愁”如影随形,漫天飞舞。

“愁”无处不在,有多少游子,就有多少离愁——
7.比较阅读,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把传统文化中的永恒主题——乡愁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籍贯在内蒙古,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那里的土地。

而在这之前,她只有在梦里、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上,她的《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二、文章脉络
《乡愁》:
第一节:写小时候离家外出读书,小小邮票封封家书寄乡愁——思念母亲。

第二节:写长大后奔走他乡谋生,窄窄船票趟趟归路连乡愁——思念爱人。

第三节:写到后来时空隔离沟通,矮矮坟墓生死分离断乡愁——怀念母亲。

第四节:写眼下两岸分离聚首艰难,浅浅海峡中华儿女凝乡愁——思乡思聚。

三、文章主旨
这首诗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四、写作特点
《乡愁》(1)借物喻情,富有形象美。

诗人从广泛时空中提取四个意象,借物喻情,用“邮票”代表小时候对母亲的思念,用“船票”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用“坟墓”表现与母亲的死别,用“海峡”抒发家国之思。

全诗用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抽象的“乡愁”,富有形象美。

(2)结构精巧,富有音韵美。

全诗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对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形式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同时各节在同一位置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其中“乡愁是……”与“我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以及四节中“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词的运用,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五、板书设计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故乡之思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家国之思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教学反思
由单纯幼稚的孩童到多愁善感的少年,初中生多了些腼腆,多了一份深沉,但有时洒脱的外表下其实藏着追求独立、张扬个性的一颗不羁的心,的确,初中生成熟了许多,在课堂上很少举手,但不等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