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中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的困惑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课堂教学中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的困惑与对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理念的转变指导着教学行为的转变,然而,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科学的教学行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对农村中学教师而言更是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

“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课堂教学却涛声依旧”
的现象依然存在,其重要原因是在新旧理念的碰撞过程中,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多困惑,而如何处理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是最大的困惑。

一、侧重于探究、调查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处理
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人教版新教材设计了多种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支撑。

然而“探究”“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
1、科学探究活动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有的探究连续用时较长或时间跨度大,当堂难以完成,更有许多活动是需课外进行的,缺乏必要的材料用具和社会、家庭的支持,如许多小制作和调查等等。

在接受式教学长期一统课堂的背景下,科学探究作为本次课改的一项重点内容,困难重重是显而易见的。

《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提到:“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教师应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的安排好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活动,充分利用周围的教学资源。

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学期初作好统筹安排,建立学期活动计划档案
<2>巧妙整合相关内容,开放实验室,保证探究活动的时间、场所
<3>创造条件,选择替代材料保证探究活动的实施
学生的亲身实践对其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作用是其它教学方式
不可代替的,因此,应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

另外,还要把这种创造条件积极探究的意识渗透给学生,以保证学生尽可能多的主动地进行课外实践。

如提醒学生用一次性透明茶杯代替烧杯、广口瓶、培养皿,透明胶带代替盖玻片后,由此唤起的学生丰富地创造性,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2、科学探究活动实施难度过大
不乏有这样的现象,轰轰烈烈的搞过不少探究活动,却没有什么结果,即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一个个具体的科学探究问题理解了,也最终难以自主的进行活动,甚至对新的探究问题可能表现出完全不理解,致使耗费的时间不少,效果却很差,尤其是考试中有关探究的题目学生丢分严重。

于是产生这样的观点:科学探究有很强的程序性,完整性,是科学家式的学习,对初中生而言太难了。

由此产生了悲观情绪,影响了课改探索的热情。

其实,这些认识的产生除受教师个人业务素质影响外,主要原因是对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理解不到位造成的。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自《课程标准》)。


过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情感和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能力不是“教会”或“学会”的,而是在体验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因此,不能过分追求探究结果,而应注重探究过程。

3、科学探究活动影响学生考试成绩
有的老师以为,学生很喜欢参加各种活动,但费时费力,减少了学生“正规”学习时间,影响学生考试成绩。

产生这种误解一方面与当前各地的评价机制(包括考试命题的立意)有关,另一方面与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全面,导致组织实施活动不当有关。

课程目标是三维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不能顾此失彼,更不仅仅指“成绩”。

学生不仅要有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情感,还需要有有效参与的方法指导,这样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达成上才会富有成效。

总之,“活动”是改变学习方式的手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有效的组织科学探究活动而不流于形式是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与提高学生成绩不矛盾。

二、侧重于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讨论的探究活动的处理
新教材中有许多“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等栏目,非常有利于实施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

然而,不少老师对下列现象有同感: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沉闷、问而不答、只等你“灌”;对自主探究问题所作出的结论不能切中要害,引导时又“启而不发”浪费大量课堂时间;讨论时出现冷场等。

如何改变这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呢?
1、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2、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并有学法指导
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要善于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太难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对容易出现不定向结论的问题情景要加以限定,以防探究结论过于偏离主题,影响学生自主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

对问题描述务必准确,避免造成思维障碍。

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法予以指导,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探究顺利、高效的实施。

3、合理分组,倡导讨论基础上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即男生和女生、学习好的和有困难的、性格外向与内向的分别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每小组4——6人为宜,并定时调整。

我们学校每班48人,分成12组,并按座位确定,调整座位就是调整小组。

分组后,讨论有了固定的阵地,交流空间稳定,有利于课堂对“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等实施合作学习。

讨论可以训练交流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启迪思维并合作取得成功。

在讨论问题的设计上,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和开放性。

讨论时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我一般是根据学生的表情、声音高低、交流状况等来确定终止讨论的时机,也可以提前说明用时几分钟。

组织好了讨论的过程,就等于把探究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总之,各类科学探究活动构成了人教版新教材的“筋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髓,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我们不仅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机会,还要努力提高活动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