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10篇(分师生版附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10篇·学生版
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⑤然则
..何时而乐耶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具体体现是;【甲】【乙】两段都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4)【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仲淹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请简述一例。
2.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
③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⑤亦甚矣。
”令弟子趣⑥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lǐn)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说(shuì):游说。
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⑤丘:孔子,名“丘”。
⑥趣:催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B.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奉: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已: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者长已.矣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语段(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语段(一)和语段(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段(一)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对“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语段(一)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语段(二)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
3.【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⑤亦甚矣。
”令弟子趣⑥驾,辞而行。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说(shuì):游说。
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⑤丘:孔子,名“丘”。
⑥趣:催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乏:贫苦,缺乏)
C.孔子辞.不受(辞:推辞)
D入谓.弟子曰(谓:认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道之.人弗受录毕,走送之.
B.万钟于.我何加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景公致廪丘以.为养以.刀劈狼首
D.辞而.行思而.不学则怠
(3)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②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对“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开明君主。
4.【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衣①敝衣②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③焉,曰:“请以此修衣④。
”曾子不受。
反⑤,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⑥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⑦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⑧以全⑨其节也。
”
(节选自《说苑•立节》)
【注释】①衣(yì):穿。
②敝衣:破旧的衣服。
③邑:封邑、封地。
④修衣:添置衣物。
⑤反:同“返”,返回。
⑥奚:疑问词,为什么。
⑦不我骄:即“不骄我”,不对我显露骄色。
⑧足:足够。
⑨全:使……得以保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②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③人皆.有之皆:
④纵子有赐.赐:
⑤使人往贻.邑焉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乙】文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的高贵品质。
(4)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5.(2014•盐城模拟)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
黔敖
..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
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
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黔敖为食.于路④其谢.也,可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甲】文阐述了一个什么观点?孟子是怎样提出这个观点?【乙】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4)两篇文章都谈到的一个共同话题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2015•广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
A.是.亦不可以已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入则.无法家拂士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空乏其身.乡为身.死而不受
D.生于.忧患万钟于.我何加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
A.甲文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不为名利所动;乙文则讲明了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B.两则文段都运用了排比和对比的手法,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C.甲文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尊严比生死更重要;乙文告诉我们:战胜苦难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条件。
D.甲文警示我们:在生死和礼义面前,蝇头小利可以考验人的品德;乙文启发我们:增强抗挫折能力,可以使人的性情更加坚韧。
7.(2018秋•翁牛特旗期末)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然所欲也。
义,亦然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生,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
②化:同化。
③鲍鱼:咸鱼。
④肆:店铺。
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故不为苟得也
②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生于.忧患
B、即与之.化矣春冬之.时
C、久而.不闻其臭临溪而.渔
D、亦.我所欲也亦.与之化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
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8.(2019•郑州二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二)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①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②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
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
孟子曰:“皆是也。
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③;辞曰:‘馈赆。
’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
’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
无处而馈之,是货④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⑤取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注】①兼金:好金,上等金。
②镒:单位名称。
③赆:临别时赠送的礼物。
④未有处:指没有理由接受礼物。
⑤货:动词,贿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万钟于我何加.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此之谓.失其本心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舍生而取义.者也引喻失义.
D.故患.有所不辟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启之不受/非也了
B.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C.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D.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4)结合语段(一)的内容,谈谈你对孟子语言风格的认识。
(5)对待金钱问题,你从孟子身上得到什么启发?请结合语段(一)(二)简要谈谈。
9.(2016•万宁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12分)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孟子曰:“……丈夫(成年男子)之冠(加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丈夫)!'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宽大的房子),立天下之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来比喻“仁“),行天下之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节选自《孟子•膝文公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③往之.女家之:
④以顺.者为正道,妾妇之道也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
10.(2016•本溪)[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孟子对(齐王)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①;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②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③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注释]①耨(nòu):除草。
②制梃:拿起木棍。
③彼:这里指秦、楚两国。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2分)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2)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A.入.以事其父兄入.则无法家拂士
B.王如施仁政于.民皆以美于.徐公
C.王往.而征之朝而往.,暮而归
D.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邹忌修.八尺有余
(3)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②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4)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2分)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10篇·教师版
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⑤然则
..何时而乐耶既然这样,那么⑥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义,【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具体体现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甲】【乙】两段都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4)【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仲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请简述一例。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高官厚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加,益处,好处。
②句意为:认识的那些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感激。
③句意为:从前宁肯死也不接受。
乡通向,从前。
④句意为:这样还不可以停止吗?已,停止。
⑤句意为: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⑥句意为:没有这种人。
微,没有。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
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与,给。
弗,不。
句意: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他,乞丐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②重点词语:则,就。
加,好处,益处。
句意:(有的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
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细读两文,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
甲文中的本心指的是义,也可以说是人本来就有羞耻之心。
乙文中的古仁人心之指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心理也直接影响作者的政治抱负。
甲文用有本心与没有本心的不同表现作对比。
乙文用以物喜以已悲之人和古仁人作了对比。
所以两文都用到了对比的手法。
(4)本题考查语文积累。
本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作答本题时,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一件舍生取义的名人事例表述即可。
答案:
(1)①益处②通“德”,感激③通“向”,从前④停止,放弃⑤既然这样,那么⑥没有
(2)①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他,乞丐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②(有的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答“义”也可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对比
(4)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
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
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
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2.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⑤亦甚矣。
”令弟子趣⑥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lǐn)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说(shuì):游说。
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⑤丘:孔子,名“丘”。
⑥趣:催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B.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奉: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已: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者长已.矣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语段(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语段(一)和语段(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B.语段(一)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语段(二)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语段(二)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开明君主。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是:这种/这种做法;
B.穷:贫穷/走到尽头;
C.奉:侍奉/供给品;
D.已:均为“停止”;
故选:D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乡:通“向”,从前;第一个为:为了。
句意: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