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景观设计中的场景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景观设计中的场景精神
[摘要]:现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变得越来越大,变化也越来越快,道路越来越宽广、越来越长,城市的景观越来越几何化,出现千城一面的景观,不同的城市,没有太大的区别,景观设计的场景精神在哪里?更为震惊的是城市场景给城市居民带来了生活、娱乐和交往的不便利。
为此我们从自然性的场景精神、历史景观场景精神和人性场景精神三个阶段来探讨景观设计的场景精神。
[关键词]:景观设计场景精神
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城市化进程加大,如此改变着所有的城市。
一些二线城市,城市的面积在不停的扩大,正向郊区逐渐蔓延扩张,原来的郊区成为城中村,更加遥远偏僻的农村,又成为了郊区,如此循环。
城市中的建筑,视觉形象的平面直线式的方盒子以及多一点装饰的后现代,从西海岸的加利福利亚到东海岸的上海,从挪威的奥斯陆到大洋洲的悉尼,都同样上演着一个相似的主题,建筑以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和地标的形式出现;街道和广场如此宽广,道路如此宽阔,城市正成为一个汽车的城市和荒漠的城市。
虽然人在都市,心似乎永远没有找到根,如浮萍般不知所踪。
在这个景观世界中,我们的根在哪里啊?场景精神又在哪里啊?现代景观设计的场景精神在哪里呢?在此,我们进行相关的探讨。
一、自然性场景精神
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地质变化,经历的地质年代,使得地球各个地方的地质地貌和地表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和个性特征,这就是地域性。
地域性的形成受到生态影响力如地质变化、地壳运动、水文、冰河作用、风力、风化、土壤的形成、生态过程形成了特有的自然地域独有特征。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茨在《精髓所在:建筑的现象学研究》中所表述的,地域就是鲜明的个性空间。
场所精神就是设计把人和地域结合联系起来。
John·L·Motloch认为地域感是一种认知效应,是当地地貌特性传达出的鲜明个性、表达出特定的位置是作为一个形象,当视线转移到其他环境中的时候,地貌仍然留有许久的效应。
景观设计中关注的是地域精髓,能够集中精力在含义上,并提升地域感。
广东的丹霞山、云南的石林、安徽黄山的黄山等等,美国的优胜美地的巨杉、玄武岩和雷暴景观,都是地域性的景观,特有的。
这种自然性的特有现象,我们称为地域精髓,可是因为它们非常自然,常常不被人所重视而忽略。
难怪俞孔坚先生被认为有些偏执地认为大地母亲景观被一严重破坏,乡村景观逐渐被破坏,指的就是自然性地域性的景观的消失。
在经济社会,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变得更加商业化,一个
地域特有的湖泊逐渐被填埋,自然弯曲的河流先是被截弯取直,然后是被渠化、水泥护坡,更有水泥全部覆盖成为一个完整的水泥形成的河流,在武汉市东西湖有个叫马池的地方就有这样一条河流。
结果是土壤的渗透、过滤、吸收和植物的生态过程,包括了自然蒸发过程和微生物的分解降解过程都一起消失了。
湖泊中的湿地因为湖泊的减少,地球之肺的作用,消失。
在现代城市景观工程中,因为城市形象工程,大量的从偏僻乡村或者囤积的风景树被千里迢迢移到城市,这些风景树大量的是樟树、银杏等,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的观念在许多城市都缺乏应有的作用,湖泊河流沿岸滩涂本来是生态和娱乐的场地,结果是被用作建筑商业化。
有一种现象,野草通常是指当地的植物,正是这种野草或者当地的野树,就是地域精髓。
首先生长适宜于当地,容易成长,浪费的水和物力恰恰是最少的。
在原始的乡村,曾经大量地存在一些皂角树,当时的条件是用来浆洗衣服的,因为当时的农村条件有限,几乎在荆州农村如八岭山乡,在湖南澧县的农村,在我6岁左右所见到,常常可以见到一棵巨大的皂角树,长在一弯水塘边。
土墙屋之后就是竹园,竹园是专门提供农用的扫帚、簸箕、箩筐、竹篮、洗锅刷用的,因此在当时自己自足的农村时代,皂角树、竹林、茅草土墙屋、一弯水塘这几乎就成了上世纪70年代每户农家的特有地域性景观。
在中山市岐江公园,俞孔坚撰写了野草之美的地域景观;在沈阳建筑大学,俞孔坚先生表达了一个水稻田的地域精髓。
野草是美的,在诸多的湿地,芦苇、荷梗、茅草等谱写自然性场所的情节。
在武汉市紫阳湖公园,一棵多年生的枸树,谱写了普通地域的自然性,在安徽宏村的村口,有两棵普通的500年的枫杨树成就了地域精神的最好诠释。
二、历史性场景精神
历史的场所精神,就是生存在地域中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城市中不同的时期存在的历史街区。
在传统的中国,每一村落都有精神寄托的场所,土地庙、关帝庙、宗祠祠堂、族人的墓地等等,尽管有些是封建的东西,在西方,尽管科学非常发达,但基督教堂依然每周礼拜,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没有宗教如同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如同盲人。
”,科学与宗教相行不悖。
在中国古代的村落,在村口的著名的风景树,这棵树生长多年,俨然就是当地的庇护神,按照中国古代风水的布局,前面(南面)有岸山、有朝山、在村落入口有水口;左右分别是护山,在西边是道路,在东边是河流,一切尽如迂回曲折的道路和河流,所谓风界水而止,孕育生机和繁荣;北部是祖山,高大,而且是山林繁茂,比喻生机勃勃,实际上也是物产丰富、生态和谐的所在。
进入村落的过程中,平原的就会有塔来做岸山,也及屏障、屏风,村落之北是繁茂的森林,走进这个村落,经过石拱桥,看到高大的风水树,看到高大的山体下面低矮的粉黛黑瓦的建筑,一番曲折迂回之后,看到宗祠、关帝庙,在后山晋谒祖先的墓地,一种浓浓的、崇敬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不如说是因为现实中的建筑、树木、道路等形成的景观场景深深地吸引了人,让人有家族感,有回家的感觉,有一种浓重的地方、乡村和文化的吸引,这就是历史的场景。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传统的历史街景、也有近代的建筑、同样有现代工业文化的遗迹,有现代文化的建筑,如何使得它们相互融合,和谐地在一起,这就是不同的历史场景,犹如历史电影一幕一幕地呈现一样,让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回忆,有一个村庄的回忆、一个城市的回忆、一个民族的回忆。
在历史遗迹的恢复和保存过程中,既要保护和恢复历史的建筑、文物,历史的建筑布局和格局,又要保护好与历史的建筑、文物和建筑规划布局和格局相关的环境,如河流、植被等景观场景,不能是单纯的所谓历史的建筑、街区或历史建筑规划布局,如果,没有周围的历史环境景观,植物、河流、地形,特别是自然风景,保持城市与自然相容的协调关系,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使其在发展中继续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限制人口的发展,限制交通,并重新划分和界定城市的功能和发展。
在古代的城市或者村落里,历史文化遗迹中的山、寺庙、庵祠、桥、塔、树、牌坊、古井、骑楼、古城墙、古城门、古代的河、塘等,以及街区的建筑和建筑规划格局,都是历史的场所精神维护和恢复的重要框架和节点。
三、人性场景精神
现在城市发展的规划,或者说景观规划有两种,一种是视觉形式的,一种是功能性的,前者是从形式上进行的规划,并不一定就是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的尺度;后者是从不同功能进行的规划,能够将公共场所或者场所进行分散的规划,从功能划分,最初是因为受到医学和健康的影响,比如日照、通风、采光、朝向、生态绿化、娱乐和公共空间的考虑和划分。
于是功能性的建筑不再是以街道为中心沿街布置,从而避开了人性交流的广场,这在中世纪的城镇延续了上千年的格局被汽车时代的功能城市景观格局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