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2024届物理高一上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2024届物理高一上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如图所示,粗糙水平面上,用弹簧系住一重60N的物块,物块保持静止,已知物块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μ=0.3,那么该弹簧的弹力大小不可能是
A.0 B.10N
C.15N D.20N
2、质点从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则( )
A.t = 0.5 s时该质点离出发点最远
B.t = 1 s时该质点回到出发点
C.t = 1 s时该质点离出发点最远
D.0到1 s时间内该质点的平均速度为0
3、手机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多便利,某些出行软件极大地方便了某些“不识路”的驾车一族,按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1小时24分”、“1小时22分”、“1小时31分”指的是时刻
B.图中的“90公里”“103 公里”“115公里”指的是位移
C.图中推荐的第一种方案驾车距离最短,则路程等于位移大小
D.图中研究汽车在导航图中的位置时,可把汽车看作质点
4、在研究下述运动时,能把物体看作质点的是()
A.研究地球的自转效应
B.研究乒乓球的旋转效应
C.研究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需要的时间
D.研究一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的时间
5、沿光滑水平面以速度v 匀速直线运动的滑块,滑行一段距离后,紧接着沿一粗糙水平面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又滑行相等的一段距离后停止运动,该滑块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等于()
A.2
3
v
B.
2
v
C.
3
v
D.
3
2
v
6、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移—时间(x-t)图象和速度—时间(v-t)图象中,给出了四条曲线1、2、3、4,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线1、3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
B.x-t图象中0~t1时间内物体1和2的平均速度相等
C .v -t 图象中t 4时间内3的加速度大于4的加速度
D .两图象中,t 2、t 5时刻分别表示2、4开始反向运动
7、如图所示,一冰壶以速率v 0垂直进入三个矩形区域做匀减速运动,且刚要离开第三个矩形区域时速度恰好为零,则冰壶依次进入每个矩形区域时的速度之比和穿过每个矩形区域所用的时间之比分别是( )
A .v 1:v 2:v 3=1:2:3
B .v 1:v 2:v 3=3:2:1
C .t 1:t 2:t 3=3:2:1
D .t 1:t 2:t 3=()()
32:21:1-- 8、在0t =时刻,甲、乙两汽车从同一地点由静止开始往相反方向沿同一条直线行驶,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

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
B .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
C .两车在第一次相遇之前,相距最远为90km
D .两车第一次相遇的地点距出发点距离为90km
9、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某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
B .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
C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
D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相等
10、质量为1 kg 的物体静止在水平粗糙的地面上,在一水平外力F 的作用下运动,如图甲所示.外力F 和物体克服摩擦力F f 做的功W 与物体位移x 的关系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物体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B .物体运动的位移为13 m
C .物体在前3 m 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为3 m/s 2
D .x =9 m 时,物体的速度为32 m/s
二、实验题
11、(4分) (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A 点,另一端系两个细绳套.实验中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拉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施加拉力,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纸面上某一位置O ,如图甲所示.下面①⑥是接下来的实验步骤,请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用铅笔描下结点位置,记为O ;
②记录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1F 和2F 和每条细绳(套)的方向;
③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仍拉到位置O ,记录测力计的示数F 和细绳(套)的方向; ④按照力的图示要求,作出拉力1F 、2F 、F ;
⑤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1F 和2F 的合力F ;
⑥通过比较F 和______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结论.
(2)为什么两次拉橡皮条都要将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 ?______.
(3)在图乙所示的正方形方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求作出1F和2F的合力F ,若选定相邻两个小方格边长的长度表示大小为1N的力,则合力为_____N.
12、(10分)兵团二中某同学在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实验中的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B.若测力计外壳与木板间有摩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用两个测力计和一个测力计分别拉橡皮筋时,两次使橡皮筋伸长的长度相同,都只需记录测力计的示数
D.甲图中,两测力计间的夹角必须是900
(2)图乙中的F与F’ 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_.(选填F或F’)
(3)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____.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橡皮筋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C.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注意使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面平行
D.拉橡皮筋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近些
三、计算题: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9分)甲、乙两辆车在相邻的两条平行直轨道上同向匀速行驶,甲车的速度为v1=16m/s,乙车的速度为v2=12m/s,乙车在甲车的前面。

当两车相距L=6m时,两车同时开始刹车,从此时开始计时,甲车以a1=2m/s2的加速度刹车,7s后立即改做匀速运动:乙车刹车的加速度为a2=lm/s2。

求:
(1)在哪些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2)两车有几次相遇?在哪些时刻两车相遇?
14、(14分)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轻质弹簧相连接的物块A、B,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 A、m 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C为一固定挡板.开始时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沿斜面方向的力拉物块A使之缓慢向上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

求:
(1)物块B刚要离开C时拉力的大小和物块A移动的距离d.
(2)若A物体到达平台,剪断轻质弹簧,解除之前约束,重新施加一力F,使A在平台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当力F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某一值时,力F最小,求F的最小值。

已知A与平台间动摩擦因素为μ。

15、(13分)一个物体以v0=8m/s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沿光滑斜面向上滑动,加速度的大小为2m/s2,冲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求:
(1)物体3s末的速度;
(2)物体5s末的速度;
(3)物体在斜面上的位移大小为15m时所用的时间.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D
【解题分析】
最大静摩擦力为f m=μmg=18N,由于物体静止,可知弹力和摩擦力等大反向,且小于18N,则不可能是20N,故选
D.
2、C
【解题分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物体在2~2s内始终沿负方向运动,故在2~2s物体距离出发点越来越远,故AB
错误.在2~2s内沿正方向运动.在v-t中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等于物体通过的位移,故物体在2.5s~2.2s内物体位移大小等于物体在2~2.5s内的位移的大小,故物体在2.5s时的位移等于物体在2.5s时的位移.所以物体在t=2s时的位移最大,即物体t=2s时离出发点最远.故C正确.2到2 s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不是零,故该质点的平均速度不为2,选项D错误;故选C.
考点:v-t图线
3、D
【解题分析】
A . 根据题意可知,图中的“1小时24分”、“1小时22分”、“1小时31分”指的是时间间隔,故A 错误;
B . 图中的“90公里”“103 公里”“115公里”指的是实际路线长度,是路程,故B 错误;
C .推荐的第一种方案驾车距离最短,但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所以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故C 错误;
D .在图中研究汽车在导航图中的位置时,汽车的大小和形状能够忽略,可以将汽车视为质点,故D 正确。

4、C
【解题分析】
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只有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要研究的物体来说可以忽略不计时才可以看做质点,与物体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C 对
5、A
【解题分析】
设匀速位移为s ,则匀速时间 s t v = 减速时间,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可知 2'1(0)2s
s t v v ==+
滑块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等于
22'3
s v v t t =
=+ A. 23
v 与分析相符,故A 正确。

B. 2
v 与分析不符,故B 错误。

C. 3v 与分析不符,故C 错误。

D.
32
v 与分析不符,故D 错误。

6、AC
【解题分析】
A.运动图象反映物体的运动规律,不是运动轨迹,无论速度—时间图象还是位移—时间图象只能表示物体做直线运动,故A 符合题意;
B.由平均速度知x -t 图象在0~t 1时间内两物体的位移Δx 相同,时间Δt 相等,则平均速度相等,故B 不符合题
意;
C.在v -t 图线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在0~t 4时间内的前半段图线3的斜率小于图线4的斜率,a 3<a 4,后半段a 3>a 4,故3的瞬时加速度不是总大于4的瞬时加速度,故C 符合题意;
D.x -t 图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速度,斜率大于0,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斜率小于0,表示物体沿负方向运动,而t 2时刻之前物体的运动沿正方向,t 2时刻之后物体沿负方向运动,故t 2时刻开始反向运动.v -t 图象中速度的正负表示运动方向,从0~t 5这段时间内速度为正,故t 5时刻反向运动,故D 不符合题意.
7、BD
【解题分析】
因为刚要离开第三个矩形区域时速度恰好为零,可采取逆向思维,冰壶从静止开始从1区域加速运动,到刚穿过3时末速度为0v
刚穿过1区域时
21112
x at =, 则穿过1时所有时间
112x t a
= 刚穿过2区域时,
212122
x at =, 则穿过2时所有时间
112422x x t a a
== 刚穿过3区域时,
213132
x at =, 则穿过3时所有时间
113623x x t a a
== 则刚要穿过1区域,2区域,3区域所用时间之比为23
穿过每个矩形区域所用的时间之比分别是
()()
1:21:32--, AB .由v at =可得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之比为1:2:3,则由逆向思维可知,所求的速度之比为3:2:1,A 错误B 正确;
CD .则由逆向思维可知,所求时间之比为
()()32:21:1--,C 错误D 正确。

8、BC
【解题分析】
根据速度的正负表示乙车的运动方向。

根据速度时间图象斜率的绝对值分析加速度的大小。

由图分析出两物体在任一时刻的速度关系,判断何时相距最远,根据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分析甲乙两车间的距离。

【题目详解】
在第1小时前后,乙车的速度均为负值,说明乙车的运动方向并未改变,故A 错误;在前4小时内,乙图线的斜率绝对值始终大于甲图线的斜率绝对值,则乙车的加速度大小总比甲车大,故B 正确;在0t =时刻,甲、乙两汽车从同一地点沿相反方向运动,两者间距增大。

24h -内,两车同向运动,甲车在乙车的前方,由于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大,
所以两者间距逐渐增大。

4h 后,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小,两车间距减小,所以在第4h 末,两车相距最远。

在04h -内,
甲的位移大小16041202x km km =⨯⨯=甲,乙的位移大小130********
x km ⨯=⨯⨯-=乙,所以两车相距最远距离()120303090S x x x km 甲乙==-=--=,故C 正确;在第4h 末,两车相距最远,甲距出发点距离为120km ,可知,两车第一次相遇的地点距出发点距离大于120km ,故D 错误。

所以BC 正确,AD 错误。

【题目点拨】
解决本题的关键要理解速度时间图线的物理意义,知道图线斜率、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的含义,要注意位移的正负。

9、ABC
【解题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某段时间内(某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故AB 正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v=gt ,△v=g △t ,所以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

故C 正确;自由落体运动满足∆h=g ∆t 2,即任何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即在任何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相等,故D 错误。

故选ABC 。

10、ACD
【解题分析】
在W -x 图中,斜率是力.
A .由:
W f =F f x
对应题图乙可知,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F f =2 N ,由
F f =μmg
可得:
μ=0.2
A 正确;
C .由:
W F =Fx
对应题图乙可知,前3 m 内,拉力F 1=5 N ,3~9 m 内拉力F 2=2 N ,物体在前3 m 内的加速度:
a 1=1f
F F m -=3m/s 2
C 正确;
D .由动能定理得:
W F -F f x =12
mv 2 可得x =9 m 时,物体的速度为v =
m/s
D 正确;
B .物体的最大位移:
x m =f
f W F =13.5 m
B 错误.
二、实验题
11、F ' 两次拉橡皮筋到同一点O ,从而是橡皮筋产生的形变大小和方向都相同,即合力和分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2.5
【解题分析】
(1)通过比较有平行四边形合成的合力'F 与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条的结点仍拉到位置O 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作比较;
(2)本实验应用等效替代的方法,即两次拉橡皮筋到同一点O ,从而是橡皮筋产生的形变大小和方向都相同,即合力和分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3) 根据平行四边形画出合力来,然后根据题目给的“每格的边长代表1N ”来算出合力的大小则 2.5F N '=. 12、A F’ C
【解题分析】
(1) 本实验每次将橡皮条拉到同样的位置,保证对橡皮条的拉力大小和方向相同,即两次的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种方法叫等效替代,故选A ;
(2) 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的合力为理论值F ,不一定沿AO 方向;实际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作出的力是实验值,
方向一定沿AO 方向;
(3) A 、实验过程中并非要求达到两根细绳必须等长,故A 错误;
B 、实验过程中并非要求橡皮筋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故B 错误;
C 、实验中,弹簧秤、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这样可以保证合力和分力在同一平面内,可以减小实验误差;故C 正确;
D 、拉橡皮筋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故D 错误;
故选C .
三、计算题: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 (1)4s 和10s ;(2)3次,2s 、6s 、14.5s
【解题分析】
(1)设刹车后两车减速阶段,经过t 时间两车速度相等,则有 2112a t v v a t =--
解得
t =4s
7s 后甲车匀速,则速度
11 '2m/s v v a t =-=
两车速度再次相等时,则有
22'v v a t =-
解得
10s t '=
(2)在甲减速时,设经时间t 1相遇,甲和乙的位移分别为x 1、x 2,则有
21111112
x v t a t =- 22212112
x v t a t =- 又有
12x x L -=
解得
t 1=2s 或t 2=6s
甲车减速时间为7s ,即在甲车减速阶段,相遇两次, 2s 和6s 时两车相遇。

第7s 时,两车速度分别为
2m/s v v ==甲,22'5m/s v v a t =-=乙
此时两车间距为
22221111''('') 2.5m 22
s v t a t L v t a t ∆=-+--= 即乙在甲前方2.5m 处。

设乙车停在前两车还会相遇,从7s 开始计时,两车相遇时间为t ∆。


221()2
v t s v t a t ∆=∆+∆-∆甲乙 解得
(30t ∆=<(舍去),5s t ∆=>(
故两车不会在乙车停止前相遇,设从7s 开始计时,再次相遇时间't ∆,则
'5s 2
v v t s ∆=∆+
⨯乙甲 解得 '7.5s t ∆=
则两车第三次相遇时间为
37s '14.5s t t =+∆=
【题目点拨】
本题中涉及运动情境较为复杂,为比较麻烦的追及相遇问题,要结合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并联系实际运动情境加以解决,难度较大。

14、(1)()A B m m gsin d
k θ
+= (2)min F =【解题分析】(1)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等于弹簧向上的弹力,设开始系统平衡时弹簧的压缩长度为x 1. 对A :m A g sinθ=kx 1 ①
设物块B 刚要离开挡板C 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 2.
对B :kx 2=m B g sinθ ②
对A :F -m A g sinθ-kx 2=0 ③
由②③解得:F =m A g sinθ+m B g sinθ
由题意可知d =x 1+x 2 ④
由①②④解得:d =()A B m m gsin k θ
+
(2)由平衡知识可知: ()Fcos sin mg F θμθ=-
解得F=cos sin mg μθμθ
+ 由数学知识可得:F min
15、 (1) 2 m/s ,方向沿斜面向上;(2) 2 m/s ,方向沿斜面向下.(3) 3s)和5 s
【解题分析】
(1)由t =0v v a
-,物体冲上最高点的时间是4 s , 又根据v =v 0+at ,3 s 末的速度为v 3=(8-2×
3) m/s =2 m/s ,方向沿斜面向上; (2)5 s 末的速度v 5=(8-2×5) m/s =-2 m/s ,即5 s 末速度大小为2 m/s ,方向沿斜面向下.
(3)由位移公式x =v 0t +
12at 2,代入数据得15=8t +12(-2)t 2 解得:t 1=3 s ,t 2=5 s
即经过位移大小为15 m 处所用的时间分别为3 s(上升过程中)和5 s(下降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