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答:属于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
【生活习俗特色】
饮食习俗是广东文化很有特色的一个分支,粤菜享誉海内外,“食在广州”也早已闻名于世。
饮食的改革与创新始终不能离开文化的范畴,通过对广东饮食现象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透视其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事实上,广东人的这种无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开放的心态在饮食上的反映。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
粤菜形成于秦汉时期,它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收国内京、鲁、苏、川等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的烹饪技术,如粤菜中的泡、扒、川就是北方的爆、扒、氽中移植过来的,煎、炸等法就是从西餐中借鉴过来的,逐渐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广东饮食习俗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能逐渐摒弃外地饮食中的某些陋习,形成不尚奢华、讲究实际的风格。
广东人的饮食,讲究少而精,即使宴请宾客,也绝不铺张浪费,以吃饱、吃好为原则,这并不意味着广东人不重视礼仪,恰恰相反,广东人请客非常注重礼貌,使客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而那种脱离实际的铺张,则是务实的广东人所不愿为之的。
另外,食物制作精细追求享受。
一道鲜美佳肴的制作,有赖于各个环节之间有条不紊的协作,粤菜在配料、刀工、火候、烹饪时间、起锅、包尾、器皿、上菜方式等诸多环节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如做鱼讲究即杀即烹,这样才能保持鱼的鲜味;再如其拼盘的制作,必须注意配料的选择,以达到造型美观、口味丰富的效果,一道好的拼盘,不仅是一盘佳肴,更是一件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
饮食习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食物不仅仅是含有可供人类利用以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对于每一种食物及其消费方式,还需要由文化对其可靠性加上同意的标签。
同样,广东人对其饮食的选择,也正是其文化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美食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和喜欢。
2.答:本地区是生活较多的外来人口,外来人口文化和当地原居民文化的关系。
①外来人口文化和当地原居民文化互相融会贯通,为人所接受。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影响塑造着人。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本地的企业和街道从外来人口的文化需求入手,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外来人口参与,对其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外来人口参与文化活动进行共建共享,有利于消除外来人口和本地人之间的心理障碍,增进相互的了解和感情,促进相互的交往。
③优秀文化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先进文化具有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各种文化活动充实了外来务工人口文化生活,保障了其文化权益,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有利于其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3.答: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异同如下:
人类的历史也是文化的历史。
文化有各种划分,最重要的一种划分法是按照生成的地域划分: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
大陆文化是指以大陆为生成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
文化。
这种不同的生成背景,包括地域地貌、气候气象、自然生态、风土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等差异而形成显著区别。
其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大陆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海洋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两者代表人类文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
大陆文化的生成空间为陆地,陆地因受山岭江河阻隔而造成狭隘性与封闭性,因对土地的私人占有而产生封疆与世袭观念,又因土地占有的面积大小与山岳的高低形成等级制度。
安土重迁,安贫乐道,惜别怀乡,这些都是大陆文化的生成背景:封闭,保守,墨守成规,求稳求太平,害怕社会变动。
大陆文化虽然厚重、典雅、精致,其局限性则是很明显的。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
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
另外海洋文明的三大特点:第一是开放性。
第二是它的文化的多元性。
第三是它的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因而,认为海洋文化是开放性、冒险性的,大陆文化是封闭性、保守性的说法是片面的。
4.答:在新会当地的名胜古迹有小鸟天堂、新会圭峰山、梁启超故居等,就拿小鸟天堂来说吧。
【来历】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的一座小岛上。
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亩左右的河面,独木成林。
乘小艇从近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
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有感而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1984年,巴金先生亲笔题写“小鸟天堂”四字,为风景区增色生辉,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
【对文化作用】
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南面50米处建有观鸟楼,可以观赏“鸟的天堂”、热带植物、农舍风光等。
2002年重新规划扩建,并对动、植物自然生态群落加以悉心保护和优化,形成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以独特的鸟类生态风景为主题,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休闲旅游于一体,充分展现旅游新时尚的园林化,多功能大型景区;如今,小鸟天堂景区正再次进行改造扩建,打造以独特的鸟类生态风景为主题的湿地公园。
【保护和开发】
早在2007年新会“两会”期间,新会区11位人大代表就联名指出,随着景区不断开发,人为景观增多,游客纷至沓来,加上不合理的建筑布局和周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小鸟天堂出现榕树枯萎现象、鸟类数量锐减,昔日千鸟起舞、万鸟缠树的景象不再。
2011年,为了保护好小鸟天堂良好的生态环境,新会区投资将其扩建为湿地公园。
这次扩建将景区内的路网改造成了水网,以多造生态绿地、鸟岛为主,少造建筑物。
扩建规模达到63万多平方米,足足扩大了50%,尽量减少人类在该区间活动过多对奇榕和鸟类的滋扰。
目前,改造工程仍在进行,旅游休闲区还在建观鸟台,种上的榕树已经郁郁葱葱。
5.答:当地衣食住行代表性物件——算盘
【名称】
中国使用的一种计算用具,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算盘为长方形,木框中嵌有细杆,杆上串有算盘珠,算盘珠可沿细杆上下拨动,通过用手拨动算盘珠来完成算术运算。
【来历】
算盘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分时期,关羽所发明,据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
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
【形制】
其形长方,周为木框,内贯直柱,俗称“档”。
一般从九档至十五档,档中横以梁,梁上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五珠,每珠作数一,运算时定位后拨珠计算,可以做加减乘除等算法。
现存的算盘形状不一、材质各异。
一般的算盘多为木制(或塑料制品),算盘由矩形木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中有一道横梁把珠统分为上下两部分,算珠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为9档、11档或13档。
档中横以梁,梁上1珠,这珠为5;梁下5珠,每珠为1。
【文化传承】
算盘是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
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
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刚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也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6.答:影响三大民系特性的因素
【饮食上】
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
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中国汉族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
习俗原因:当地的物产和风俗习惯,如中国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国南方多产水产、家禽,人们喜食鱼、肉;中国沿海多海鲜,则长于海产品做菜。
气候原因:各地气候差异形成不同口味,一般说来,中国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中国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
【建筑上】
在岭南文化背景下,广东省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汉族民系在宗族文化兴盛发达的明清时期,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文化。
这三大汉族民系的民居建筑单元分别凸显了家庭、房支及家庭、房支要素在宗族结构中的重要性。
可见在中国传统社会礼制思想影响下,广东民居建筑遵从宗法制度,实现了生活空间伦理秩序的构建。
【服饰上】
受宗教文化,气候条件,民族传统,生产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如广府地区,受周围发达城市环境的影响,时代化、变格快是广府民系服饰最明显的特征,经济发展快,服饰呈现出复杂、华丽、精细的特征。
而客家人生活在闭塞的山区,服饰主要呈现朴素、自然、实用的特征,造型简单古朴,线条比较单一,款式缺少变化,以素色为主,多为棉布葛麻。
7.答:我家乡的时令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由来与传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行为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6、正月初一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7、逛庙会
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
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
8、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
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
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9、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
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10、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
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食俗特征】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饺子,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
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文化传承】
如何庆贺春节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答:对节庆文化持有的态度与理由如下: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从未间断的历史。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优秀的传统,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几个字“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这三句话把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现实的发展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可见,我国重视保护民族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给予保护。
“节日申遗”是我国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民族节日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许多民间节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民间节庆被纳入地方文化建设的范畴,是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9.答:民间节庆虽与民间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并不是封建迷信活动。
节庆活动,是指某地区或城市以其特有的资源,包括各种自然和人文的资源为主题,而举行的周期性的大型活动。
任何节庆活动的兴起都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渊源。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我国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这些传统节庆的基础上又发展了许多具有新时代气息的现代节庆活动,形成了传统与现代节庆活动交相辉映的喜人局面。
在充满气息的民间庆典活动中,我们应该去芜存菁,挖掘优秀的文化遗产并予以弘扬。
在挖掘地方文化过程中,我们不能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兼收并蓄,而应该取精华弃糟粕;不能只讲求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不能只注重观赏娱乐功能,也要突出政治教化功能。
譬如有的少数民族节日还有极个别落后的文化活动,有的民族节日还存在原始的鬼神信仰,因此,对那些带不健康色彩或封建残余迷信的东西都要剔除,对于不太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比较原始落后的活动内容,可以在保持其原有风貌的基础上,适当加以改造,使其更合理、更科学。
随着节庆活动举办经验的日渐丰富,许多节庆活动举办者越来越注重传统节庆文化的挖掘,但是对于挖掘的传统并不能保证其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
许多传统节庆文化在现代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已显得势单力薄,甚至被冷落、遗忘。
传统节庆文化的保护是实现节庆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传统文化得以保护,节庆活动才有不断创新的源泉。
因此,只有去芜存菁,才能挖掘优秀的文化遗产并予以弘扬。
10.答:人们越来越多受外来节日的影响,传统节庆好像被遗忘了,我认为这不是民间的进步。
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比如说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清明节是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的节日;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
中秋节,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其乐融融,喜不自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的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和文化渐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若不及时加以抢救,继承、弘扬,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的时候,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
对于外来节日,我们要尊重西方节日,借鉴西方文化。
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
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他们好的东西可以促进我们的进步。
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此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
最后,用鲁迅先生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一句有名的话来概括看待西方节日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11.答:在我心目中外来节日已经纳入外族民间传统节庆。
之所以外族的节庆能够进入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传统节庆不能进入外族人的生活,是因为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在一些方面的不同之处,那正是吸引我们热衷的很大的一个方面。
第一,我们中国传统的节日,往往是比较正式的,很有用的节日无论是春节还是端午节亦或是冬至。
这些节日往往是根据我们的节气,和我们的农业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却是与我们城市居民关系不大的。
因为他们的工作基本上不受节气的影响,他们当然不会过多的关注这些。
再者他们的生活不可避免的要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而这些活动就让他们了解到更多的外国的节日,既然本国的节日对自己没有很大的用处,过一下外国的节日也没什么不好的。
在这样的一种想法下,外国的节日当然就“火”了。
而西方的节日比较新奇、好玩的呢。
第二,西方的节日往往是很吸引人的,如情人节送玫瑰,愚人节搞怪,平安夜送苹果,圣诞节还有好多好玩的玩具在圣诞树下……。
可以看得出来,这样的一些节日考虑到的不仅是农业生活或者是纪念性的,他考虑到的是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包括小朋友,青年恋人,中年的家庭生活中的人,还有老人。
试想这些节日在我们国家的呢?六一儿童节现在已经被我们繁重的课业压垮了。
五四的青年节,我们正在上高中和大学更何况即使我们想过个青年节,国家性质的假期都没有和西方情人节就更无法比情调了。
我们的情人节不管是元宵节还是七夕节,我们的青年好像都是在上课或者是在工作之中,这无疑就间接剥削了大家过节的情操。
在全球化的今天,民间文化的这种影响和渗透,我们应该这样看待:首先,尊重西方节日,借鉴西方文化。
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他们好的东西可以促进我们的进步。
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此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其次,看待这些洋节日,内涵应重于外在形式。
在看待这些节日的时候不要只停留在其表面,而是更多的关注其中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更好的享受这其中的乐趣。
再者,在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对我们传统的节日还应该坚持、保留和发扬。
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