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案-《鸟的天堂》(精选1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教案-《鸟的天堂》(精选13篇)
《鸟的天堂》
生:“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

”这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仿佛”呢?
师:你读书真仔细!发现问题也能及时提出来。

同学们,请想一想,“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仿佛”就是好像。

生:“仿佛”就是似乎。

师:作者为什么在这一句中用“仿佛”呢?
(学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读读,想一想“仿佛”这个词语写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陆续举手。


生:我认为当时有鸟儿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没看到鸟,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有鸟,所以在这句话中用了“仿佛”。

生:我认为当时没有鸟儿在扑翅膀。

这是作者听了朋友的介绍后,急切地想见到鸟,以致于耳旁仿佛传来了鸟儿扑翅膀的声音。

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急切地想见到某个人时,眼前就会浮现这个人的形象,耳旁也会响起
他的话语。

所以,我认为“听见鸟儿扑翅膀的声音”是作者的错觉。

这是作者用上“仿佛”的原因。

生:我认为这一句话中用上“仿佛”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当时真的有鸟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却没看到鸟,不敢确定是否有鸟;另一种可能是当时鸟儿都在巢里栖息,作者听朋友介绍后,渴望见到鸟,以致于耳旁传来了鸟儿扑
翅膀的声音。

这一句话中用上“仿佛”,其实也反映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反映了作者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

(学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

一个“仿佛”竟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以及他治学态度的严谨。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奥妙无穷,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可细细体会,在平时写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每个词,把作文写生动。

【评析】
本教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让他们读、思、议,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1)鼓励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

学生之“疑”,是仔细阅读课文的产物,教师应鼓励提倡。

本教例中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对“疑”讨论研究,不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褒奖吗?无形中也激励其余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维。

(2)指导解词方法。

在学生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把词语置于具体语境中,体会其内涵。

把词语教学与对课文的理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有利于今后迁移运用。

(3)发展学生思维。

由于教师延迟评价,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讲得都有道理,思维由单一性走向多向性,由常规性走向创造性。

(4)渗透作文教学。

最后,教师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提示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准确、生动,也是值得借鉴的。

生:“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

”这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仿佛”呢?
师:你读书真仔细!发现问题也能及时提出来。

同学们,请想一想,“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仿佛”就是好像。

生:“仿佛”就是似乎。

师:作者为什么在这一句中用“仿佛”呢?
(学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读读,想一想“仿佛”这个词语写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陆续举手。


生:我认为当时有鸟儿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没看到鸟,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有鸟,所以在这句话中用了“仿佛”。

生:我认为当时没有鸟儿在扑翅膀。

这是作者听了朋友的介绍后,急切地想见到鸟,以致于耳旁仿佛传来了鸟儿扑翅膀的声音。

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急切地想见到某个人时,眼前就会浮现这个人的形象,耳旁也会响起他的话语。

所以,我认为“听见鸟儿扑翅膀的声音”是作者的错觉。

这是作者用上“仿佛”的原因。

生:我认为这一句话中用上“仿佛”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当时真的有鸟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却没看到鸟,不敢确定是否有鸟;另一种可能是当时鸟儿都在巢里栖息,作者听朋友介绍后,渴望见到鸟,以致于耳旁传来了鸟儿扑翅膀的声音。

这一句话中用上“仿佛”,其实也反映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反映了作者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

(学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

一个“仿佛”竟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以及他治学态度的严谨。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
奥妙无穷,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可细细体会,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每个词,把作文写生动。

【评析】
本教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让他们读、思、议,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1)鼓励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

学生之“疑”,是仔细阅读课文的产物,教师应鼓励提倡。

本教例中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对“疑”讨论研究,不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褒奖吗?无形中也激励其余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维。

(2)指导解词方法。

在学生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把词语置于具体语境中,体会其内涵。

把词语教学与对课文的理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有利于今后迁移运用。

(3)发展学生思维。

由于教师延迟评价,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讲得都有道理,思维由单一性走向多向性,由常规性走向创造性。

(4)渗透作文教学。

最后,教师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提示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准确、生动,也是值得借鉴的。

《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

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树枝繁叶茂,众鸟欢跃歌唱。

作家巴金用朴实优美的语言赞美了大自然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让我们的心不由颤动,让我们的情为之动容!带着美好的夙愿,我开始了新的探索,想让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同样焕发新的活力。

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朗朗书声伴随课堂,这也是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地方。

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我们的教学
研究必须不断创新。

老师要发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学生要萌发自己的个性意识,课堂教学就要创设个性学习的天地。

其主体参与,合作互动设想是:小组生生互动,集体师生互动;积极探讨中提高学习能力,自然渗透中培养人文素养。

二、在教学结构上,注意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变序的结构。

从结尾段的中心句入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

在速读全文后,我有意识地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这些问题,力争起到从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

接着,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三、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3.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体现了文字与形象的结合。

例如,研读“群鸟纷飞”这一部分时,教师动情的介绍群鸟纷飞的情景,然后是播放,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在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最后为画面配解说词,在这样的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几许的遗憾,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学中细微之处是课堂,上完这堂课,这一环节深深印在的脑海中,就是学生板书时,写字不规范,然而我没有指出,孩子们不良的习惯不正是我们没有及时地去纠正造成吗?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会一如既往的坚定信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为期一月的课堂教学比武结束了。

告别了“鸟的天堂”,巴金的心情是留恋,而我心里更多的却是遗憾。

“遗憾是残缺的美吧!”我想。

我也常对学生说,人生中总是免不了遗憾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遗憾中辨析得失,将遗憾减少
到最少。

的确,当我一次次反思着这堂课,回味着这份遗憾时,却觉得,不只是
遗憾了!
【得意】
我以为,在课前我已做了充分的的预设,我甚至有点得意。

因为,我在教案上不仅将每个环节的时间调控精确到分秒,还将学生可能生成的东西也罗列了下来。

比如说,谈话导入环节中:“听了我的叙述,你们有什么问题吗?”这个问题抛出后,我预设了学生有这么几个回答:那么大的地方怎么会只有一棵树呢?那个岛在哪儿呢?那个地方叫什么名字?然后针对每个问题,我将采取不同的出示课题的方式。

很幸运,预设和生成是吻合的。

再比如,备课过程中,我自己对大榕树的“枝上又生根”很不理解,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了是榕树的生理功能──气生根在起作用时,觉得很不可思议,于是,我把这些资料整理成一个补充知识,设计了一个“你知道吗”教学环节,做在了课件上,打算在学习这个句子时由学生质疑得出。

学生在课堂上果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很顺理成章地将小知识呈现出来,解决了疑问。

【意外】
到这里为止,课堂生成就如一部手机的广告语──一切尽在掌握。

但是,“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极具现场性的,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

说得真的一点没错,在要求学生说说初读课文后对课文的印象时,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和谐。

之前,我预设了好多的答案:“美”,“神奇”,“充满活力”或是“人间仙境”,但都不如那份“和谐”来得更为贴切。

可是,当时的我只是以一句:“说得真好”就搪塞过去了,因为我的脑子来不及对这个词作出反应。

来不及反应那就不不反应了!这是我的一贯伎俩。

其实,那真是一个绝妙的词语,在我的第二课时中,作为补救,我和学生围绕“和谐”,挖掘出了榕树之所以旺盛的秘密:因为榕树的根和土是和谐的,小岛的水和树是和谐的;我们挖掘出了鸟之所以快乐的原因:因为人与鸟是和谐的,鸟与树是和谐的。

这么多的和谐才是使得那个小岛成为了“鸟的天堂”,而如果我们期待更多的“人间天堂”,就要努力去营造和谐,这不也正是现在这个
社会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吗?这份意外的收获让我和学生对这“人间乐园,鸟的天堂”,更添了一份深刻的理解。

字串6
【遗憾】
可是当时,我们都错过了。

对于我,我错过了一次精彩的生成,错过了一个可能出现的课堂亮点;对于那位学生,她错过了一次展示自己的良机,错过了对自己独特感悟的肯定,错过了被所有同学赞赏甚至崇拜的可能;而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更是错过了一次对文本魅力的深刻感受,错过了对和谐课堂的亲身经历。

其实,在课堂上的一瞬间,我是想对这个词进行追问的,但是,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却让我忐忑不安。

因为在我的预设中,现在还只是初读课文,我的顾虑是:万一她把我想讲的和盘托出那我这堂课可怎么上?还有,我知道我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本来就很多,我的教学进度
本来就很紧,这些都不容许我对这个生成进行再追问、再生成。

你看在这短暂的一个念头中,就有八个“我”字。

看来,遗憾并不是偶然!
【思索】
这次遗憾,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教学机智上的缺憾。

面对预设外的生成,我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教学才能和素养。

当然这一素养的提高不可能是一蹴而蹴的,需要我从各方面去努力。

而更重要的是,我看清了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并不如自己一向认为的那样民主平等。

在学生的生成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择了后者。

看来,我还是无法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阶梯上走下来,无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有人这么阐述如今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平等中的首席者!的确,随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势必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着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去尊重他们的即兴创造,珍视他们的独特生成,并能把这些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来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

“平等中的首席者”不仅仅是一句“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能诠释的;“平等中的首席者”应该成为教师心中一把恒久的尺,教师要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课堂角色,真正用它去把握“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平衡。

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成为师生共
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后,课程才可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才会真正
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尾声】
如果说,课堂是个艺术的舞台,那学生就是这舞台上的舞者。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最佳的状态下尽情发挥。

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敢于直面发生于瞬间的鲜活学情,顺应学生的需求,巧妙地转化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
学契机,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而我们也就能走出生成的遗憾,去演绎无限的精彩。

【友情提示】本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吗?如果没有找到您需要的内容,请使用本站的站内搜索寻找更合适的资料。

放歌教学网全部内容无需注册即可使用。

本站所有资料均由网友提供或者由网络搜集整理,也希望您上传自己的作品供各位同仁参考。

如果我们无意使用了您的作品,请告知我们协商处理。

谢谢合作。

【教学目标】理解“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体会大榕树的壮观。

【教学重点、难点】读课文描写大榕树的重点词句,启发学生进入情境,进行合理想象,感受大榕树蔚为壮观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南国风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天堂”)
问:“天堂”常用来比喻什么?
(美好的生活环境。


2、(板书“鸟的”,构成课题──“鸟的天堂”)
问:这又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呢?
(让鸟儿生活得美好、快乐的地方。


3、导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巴金爷爷的妙笔去南国领略鸟的天堂的风采。

二、初读质疑
1、找中心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体会作者游了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说说。

2、质疑:
课件出示:
“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一起读句子,有什么想问的吗?
(前一个指大榕树,后一个指鸟儿生活的乐园。


(板书:榕树、乐园)
3、介绍榕树:
为什么说这棵榕树就是鸟的天堂呢?哪位同学课前搜集到了相关的资料,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这棵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
(课件展示“大榕树”的全貌。


三、体会榕树的壮观
1、你能用一个或几个词来形容这棵榕树吗?
(板书:枝叶繁茂)
2、研读句子:
作者在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榕树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描写榕树的段落,看看哪些地方自己能读懂,记住它,待会儿咱们来交流;哪些地方自己读不懂,可以在旁边做上记号,等会儿提出来。

⑴生自由读、思、划。

⑵交流:
自己读懂了哪些写榕树的词句?
⑶重点学习第8小节。

3、体会作者情感:
师小结:多么壮观的大榕树啊!难怪作者由衷地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指导读好“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解疑:
对于写榕树的这部分,同学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5、小结写法: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从哪几方面写大榕树的?
四、总结
“鸟的天堂”真是一棵让人称奇的大榕树,可是树上却没有一只鸟。

真是这样吗?下节课我们来解开这个谜。

【板书设计】
远──近
干、枝、根、叶
静态描写
【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动静结合,层次清晰,语言准确、生动,使用标点也极其讲究,是一篇值得赏析的写景典范。

这样的妙文,自然磨过千遍,对于我来说,自知上不出什么新意,于是我首先将自己的课定位于“实”,争取将这堂课上得真实、扎实。

第二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

为了省事,不打算熟悉班级,所以我选择了上第一课时。

但究竟安排什么内容呢?按家常课上,实在是没什么听头;想要弄得亮眼点,35分钟上第一课时又不怎么现实。

思虑再三,决定将目标就定位于:理解“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体会大榕树的壮观。

目标定下来后,我接下来思考的是“怎么学”。

新课程强调语文的学科性质,重视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这样一篇美文,适合于朗读,这也正适合我的风
格。

于是我打算在教学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阅读反思,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力求达成教学目标──体会大榕树的壮观。

具体来说,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在教学形式上,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依
我以课题入手,先引导学生理解“天堂”、“鸟的天堂”的含义,然后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巴金爷爷的妙笔去南国领略鸟的天堂的风采吧。

”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并且读有所思,要求学生用心读,体会作者游览鸟的天堂的感受并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达。

这样导入课题,简单明了,能直奔主题──感受鸟的天堂,既节省时间,又能创设一个赏阅南国风光的情境。

当学至介绍这棵大榕树的奇特时,当学生阅读了相关资料为榕树惊叹时,出示榕树的全景图。

这棵貌似原始森林抑或岛屿的榕树,立即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哗声一片。

此时学生心中涌动的一定是想更多地了解这棵榕树,与它有更多的交流。

我便让学生用先相关的词来形容这棵榕树,有个初步的概念,然后再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描写榕树的相关段落,体会规范的语言表达,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生带着直观的感受再读课文时,我感到学生们是兴致勃勃的,他们很认真地进入文中品读、鉴赏……
二、在教学结构上,注意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
三、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如词语理解中,用解释、观图理解、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朗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激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2、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还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哪些地方读懂了,记下自己的感受;哪些地方不明白,作上记号。

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总结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3、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尤其是感受榕树的“枝叶繁茂”,感知“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这些句子,无须多语,一图明了。

4、渗透作文教学:
最后,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让学生综观描写榕树的段落,感知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技巧的高超:采用静态描写,按从远到近,分
干、枝、根、叶四个方面有条理地将大榕树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最后,简单地谈几点遗憾:
1、感觉自己的语言还比较罗嗦:
主要原因是为了赶时间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多,然后自己在那边引呀引的,说了很多。

2、最后“渗透作文教学”一环节比较生硬:
一个原因是时间不够,第二是没有安排朗读,原先的理解、朗读有些支离破碎,在这里如果能将描写榕树的部分连起来读一读,学生的理解便能比较系统,而且也能发现其中的写作奥秘。

另外,“静态描写”这一知识点不必呈现,安排在下一课时中,学了“鸟”的部分后,让学生去比较两部分“一动一静”的写法,经历一个主动发现的过程,对学生有有益。

如果,我这次的课真如一些老师所形容的──还算成功的话,那么我觉得我“成功”的关键在于“投入激情,不断鼓励,信任学生”。

课前谈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板书:天堂)
让学生就杭州(天堂)发表见解
一、揭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选读。

挑自认为最优美或最生动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2、同桌互读
3、点评
师:学会欣赏往往是进步的开始。

二、局部感悟
1、选择角色,朗读展示。

师:大榕树生机盎然,鸟儿们活力充沛,选择树还是鸟?”选择“树”的同学齐读(7、8段)
选择“鸟儿”的同学齐读(12、13段)
2、“树”、“鸟”分组对话。

1)细读描写“树”、“鸟”的段落,找出描写各自特点的词写在黑板上,允许同桌讨论(可以是文中,也可自己想)。

2)梳理已呈现的词语
学生观察,自主上前修改或擦除重复词语。

3)选用、串连词语做第一人称介绍。

自由选择、组合准备——上讲台介绍
“树”:......
“鸟”:......(争锋相对)
三、换位整合
1、教师介入导向:“文中的树和鸟应该是什么关系?”
2、变换角色朗读。

(欣赏、体验)
1)分角色朗读。

2)谈体验
“这次读下来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谈体验。

师:互相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和谐
3、教师引读第13段。

“现在允许我也吐露一下心声”......
四、拓展体验
1、假如你是小画眉,此时会有什么感受?
你可以像歌唱家那样唱一唱。

你可以像诗人那样读一读。

你可以像画家那样画一画。

可以组合、合作完成。

2、交流共享
《画眉之歌》
诗、画
打油诗
诗歌......
结束语(师):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