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学习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科学学习之我见
科学作为幼儿教育中一支独特奇葩,它的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我们应以科学素质早期培养为宗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
所以,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实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从而洞察到幼儿学好科学的最快途径。
以达到更有效地展开科学教育活动的目的。
——假设或想象——探索、验证与发现——记录探索的过程、事实与结果——依据观察到事实或记录的结果,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交流与讨论,分享经验、相互质疑、形成共识——分析评价,总结经验。
以上环节缺一不可,只有循循渐进,才能使科学教育活动实现应有的教育价值。
所以,在组织幼儿科学学习活动时,我们要重视活动过程的充分和完整。
一、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科学探索与发现的机会和时间。
探索与发现是科学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教师只有给予充分的时间,幼儿才会有探索、尝试、发现、比较、验证、得出结论的机会。
在教学活动设计或是教育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在意时间的长短和内容的完成,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孩子经历的科学学习,而忽略了孩子们学习科学的重要过程,那么所谓的探索发现仅仅“蜻蜓点水”而已。
于是,充满好奇心的幼儿自不过然的延长了学习的过程,而教师为了顺利结束学习,剥夺了幼儿继续探索发现、验证的机会,从而扼杀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那怎样让幼儿的兴趣不被扼杀,又能让教师的教育活动顺利完成。
能够采取三个策略:一节有趣、有意义的科学主题活动,教师们能够分课时来实施完成。
教师能够根据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大主题分成几个小板块来实行教育活动,这样调整不但能够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更重要的是使幼儿能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
比如科学活动《种子发芽》中,能够将活动分成《播种种子》、《做观察记录》、《实
验总结》三个板块让幼儿循循渐进的学习。
通过种植、观察记录、实验总结来细化主题,让幼儿真正做到尊重事实、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获取科学知识。
策略二:做好活动前期交流会,推动幼儿深入探索。
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知欲望,教师能够在活动实行前,做好活动前期交流会,从中搜集有价值的信息,为集体交流做准备,在前期活动交流的基础上,孩子们会有很多感受与小伙伴们分享,这是集体交流的最佳时机,教师们能够提供在观察中搜集到信息,组织幼儿实行讨论,为幼儿深入探索做好铺垫,以推动他们深入的探索。
策略三:充分利用区域角,做好延伸活动,确保幼儿充足探索时间与机会。
实施活动的过程就是持续完善计划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即时调整,使活动更符合幼儿的需要。
所以,教师能够将未完成的活动与自然角、科学角等区域活动结合起来,展开延伸活动。
在延伸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一切能够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主选择材料的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和创新。
同样能够达到给予幼儿充足多的探索机会和时间。
在科学区我们为幼儿安排了各种科学小实验,如:“神秘的静电”,为幼儿提供塑料尺、橡皮泥盒、塑料杯、碎纸屑等一些木制品、铁制品、布制品等,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使孩子们在亲自探索、实践中体会静电现象的产生。
从而引发幼儿对静电产生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
在自然区我们为幼儿安排了各种供幼儿探究的科学材料。
如:几个装有不同颜色水的透明瓶子,在瓶口都种上蒜。
孩子们天天都来看看,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被激发出来,或者是放一些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小植物,让孩子们来照顾,在学习照顾小植物、小动物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其中的乐趣。
幼儿在活动中能够自由进入,独立或合作地实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究。
教帅不直接介入,不随意评价,微笑等待,尊重和注重幼儿的个性活动方式,发现和肯定幼儿的创新思维和水平,观察分析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在孩子求助时给予适宜的启发与合作。
让幼儿感到学科学、做科学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
二、让幼儿通过假设与想象,始终明确科学学习的主题、内容及任务。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
在展开科学教育活动中,如果幼儿没有明确的科学学习目标与任务意识,那么他们的学习仅仅一张白纸,毫无意义可言。
不容易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发现。
如果在活动展开前,教师让孩子们根据观察主题与任务,先提出假设,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并使用记录的方式,在幼儿的脑海里留下初步印象,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这样会促使幼儿始终围绕主题内容和任务实行探索,并引导他们去验证、比较结果,发现异同,思考原因,进入深层次的探究。
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实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亲自探索、体验,提出适合幼儿水平水平、明确的教育目标。
比如:在操作材料上,教师应该亲自探索体验一番,了解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不会导致幼儿漫无目标的学习了。
三、记录探索过程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
记录是科学探索中一种常用的探索辅助手段,它在整个科学教育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科学活动中,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创设科学记录的环境,为幼儿设计观察记录表,鼓励幼儿实行记录。
孩子们一次次如实地将观察探索过程记录下来,并以此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
记录能够促使孩子们更细致地观察与更认真地思考,使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从而在一次次的记录与实验的对比中调整自己的理解,逐步实现自我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为最终形成科学的概念等奠定基础。
怎样做好记录呢?科学家在作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也需要记录,但是并没有规范性的记录要求。
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合理的记录单,科学地指导幼儿有效使用记录单,如:简单的符号记录、绘画、粘贴等艺术形式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记录方式,它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原理趣味化。
使幼儿在活动中思维更清晰,表达更有条理,其探究科学的经验和水平也逐步提升。
那怎样做好记录这个在科学活动中看似简单而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呢?能够采取以下二个策略:策略一:设计形象化、多样化并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记录单。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幼儿的抽象思维水平正处于发展初期。
幼儿的直观性很强。
所以,教师在设计记录符号时,最好使用简单、直观、形象的符号来贴近实物,使幼儿看得懂,尽量少出现文字符号。
设计记录符号越简单越方便幼儿操作。
记录最好要形象化、多样化。
这是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
无论是墙面上的集体记录、小组记录还是纸上的个人记录,都应该充分体现形象化。
比如:“小兔子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问题旁边分别有一只微笑的小兔子和一只皱眉的小兔子,结果形象,孩子易于接受。
幼儿的记录能够采用绘画、语言、动作等多种记录方法实行科学记录。
其中以绘画形式居多,能够采用纸工粘贴、图片粘贴、情景照片及实物表现等方式,还能够配上简单的文字及表格。
具体用哪种方式,应根据幼儿的动手水平来确定。
如在《蔬果沉浮》的科学主题活动中,有的幼儿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蔬菜在水中沉浮情况;用表格的形式实行记录,有的幼儿用箭头来表示蔬果下沉上浮的情况,还有的幼儿用简单的词句来复述操作过程。
这样幼儿所得到的信息是直观而且有趣的。
既培养了幼儿观察、探索的兴趣,又激发了幼儿探索科学记录的方法。
策略二:个人记录、小组记录、集体记录要有机整合。
个人记录是以个人的探索为基础的个体记录。
小组记录是以几个人共同实验为基础的合作记录。
集体记录是由许多个人记录或几个小组记录汇集在一起而形成的记录,是由个人记录到集体记录的过程,是经过许多个个体实验验证最终获得正确的答案的过程。
三种记录的用途与作用各不相同,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内容选用,并将其有机整合。
四、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是科学学习中必不可缺的。
《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些都是对我们幼儿科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合作开展探究,并组织幼儿进行小组的交流表达,不仅能让幼儿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而且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新发现与老师、同伴分享,产生思维碰撞。
有助于发现新问题,让幼儿充分与教师、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享受发现带来的欢乐,操作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同时对幼儿的自身社会性的发展、科学素质的增强和健全的人格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一般采用的集体交流外,分阶段、分对象的自由式交流也很适用。
如:老师以同伴、朋友的身份参与活动,注意孩子的“自言自语”,并随时根据幼儿的情况,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介入孩子的活动,推动他们的探索行为。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幼儿的交流并不局限于语言,绘画、手势都可以作为幼儿交流的媒介。
每次科学活动之后的交流,既是教师帮助幼儿梳理思路的过程,更是幼儿间相互启迪,分享经验和体验成功的过程。
“知识是在孩子们的探究之后,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
在科学活动中,孩子们会通过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会逐渐懂得语言的意义和重要性,解释怎样和为什么,与别人讨论和争辩也都需要语言。
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讨论和争辩中,渐渐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从交流讨论中积累相关的知识与经验。
五、评价是科学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人们常说,一件事情完成好坏与否都要总结经验,通过总结经验来获取知识的积累。
同样在科学教育活动最后,教师一般都会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因此,评价作为幼儿科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整个活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适宜的评价能帮助幼儿提升知识和总结经验。
为了让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需要倾听,以便及时发现幼儿有价值的观点、闪光点或困惑,发挥幼儿参与的主动性,启发、引导幼儿对未完成的或偏离教学目标的活动做重新的探索。
教师应在合适的时机对幼儿感性的认识进行总结和提炼,使教学活动的目标得以实现,从而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
适宜的评价应该关注到每一位幼儿,让孩子们的科学知识储备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大的提升。
因此,教师对孩子的评价不能单纯地注重知识技能目标,而且要鼓励多种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方式,接纳多种能力和发展水平;不是单单用“你真棒”“真聪明”的词语来表现的。
要全方位的关注幼儿,捕捉幼儿的每一个闪光点进行评价。
比如:可以将孩子的闪光点提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
利用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经验分享。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实施科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学科学方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就幼儿而言,探索的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
因此教师要重视活动过程的充分和完整,作好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引导幼儿去探索,学习怎样去获得答案,通过幼儿自身的生活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