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全生态保护管理体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全生态保护管理体制
优化国土空间保护格局,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力推进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科学决策、行政管理、市场化建设、监督考核机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形成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健全生态保护管理体制。

构建全域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建立健全“三线一单”实施评估和监管的工作机制。

严守红线管制及相关准入制度,增强约束力和保护效果。

落实环境违法的责任追究和处罚措施,推动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

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建设,将其环境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完善环境信息发布和透明行政制度,扩大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合法有效途径。

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

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建设,建立碳排放权和用能权交易制度。

建立碳普惠激励机制,为市民和小微企业的节能减碳行为赋予经济价值。

探索建立绿色基金和碳基金,发行绿色债券,发展绿色保险。

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大生态工程,形成绿色金融全产业链。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返回、生态补偿等手段给予公益性项目或低收益项目建设的合理回报。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问责。

推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考核机制,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环保责任。

夯实自然生态绿色基底
加强森林、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提升重要生态空间质量和服务功能;加强全域水系综合治理,构建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

锚固生态安全保护屏障。

加强以河流水系及绿道为主体的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建设,营造以大南山、小北山等山地森林,榕江、练江等河流水系以及牛田洋等近海海域等自然生态空
间有机融合的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推进以生物多样性维护为主体的陆海生态绿核的保育,重点加强大南山、小北山、桑浦山、莲花山、黄花山、果老山等区域生态屏障的保护。

结合水系综合治理修复工程,加强河网水系保护和建设,确保湿地保有率不降低。

严格管控岸段开发建设时序与强度,促进近海海域生态保育与建设。

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修复。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制度,保证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重点加强韩江、榕江、练江等流域资源保护,推进主干河流水环境修复,提升河流供水、行洪、气候调节等生态功能,构建河流生态廊道。

实施河湖湿地连通工程,增强不同水系间的流通性,有效修复和改善水生态环境。

结合南澳海岛、大南山等森林公园的建设,重点推进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碳汇森林等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质量。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

严格保护重要生态节点。

加快自然保护地发展及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与提升,构建由南澎列岛、汕头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河口三角洲红树林湿地、水乡国际候鸟迁徙栖息地及其他自然公园共同组成的汕头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重点推进广东南澎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汕头澄海中华白海豚市级自然保护区、汕头潮阳龙头湾中华白海豚市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
保护区的保育工作,将重要生态节点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衔接粤东水鸟生态廊道,严控候鸟自然保护区中候鸟迁徙路线涉及区域的人类活动强度,保障粤东迁徙水鸟保护网络的完整性。

强化河流上游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严控水源保护区及周边的各项开发建设活动。

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力度
按照源头减排、过程管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思路,建立统筹城乡的环境保护机制以及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工作,持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持续改善水生态系统。

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到2025年实现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

6%。

统筹韩江、榕江、练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继续保好水、治差水、提升水环境承载力,科学推进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争取创建第三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确保练江海门湾桥闸国考断面、梅溪河升平国考断面、韩江北溪东里桥闸国考断面、莲阳河莲阳桥闸国考断面、外沙河外砂断面、稳定达标。

全面推行河长制,提升河长制管理效能。

至2025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88%以上;到2030年,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进一步提升,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巩固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保持空气质量稳中向好。

深入推进能源、产业、交通结构优化调整,突出抓好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

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拓展天然气应用领域和空间,提高清洁能源发电比例,有序推进风力发电项目建设。

实施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深化工业锅炉排放治理。

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整治工作,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低的涂料、油墨、粘胶剂、清洗剂等原辅材料源头替代。

持续加强汕潮揭三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加强土壤和噪声污染控制。

加强土壤环境污染防治,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推动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重点开展受污染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优先保护农用地和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的土壤风险识别与监控。

建立完善固废全链条监管体系,完善危险废物信息化平台管理。

深入开展噪声污染防治,严格防控工业、社会生活和建筑施工噪声,加强建筑噪声的监督管理和检查执法。

提升环境质量重大工程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和水、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加快形成清洁生产方式和低碳健康生活方式。

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按照国家和省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二氧化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部署,开展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工作,做好碳中和工作。

探索结构性减碳路径。

强化能源碳排放指标约束,加大能源、重点高耗能工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力度,积极推动能源、重点高耗能工业行业尽早实现碳排放峰值,促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较大幅度下降。

推动资源集约循环利用。

优化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加强节能监管并严格落实节能审查制度,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大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力度。

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推进建设节水型社会。

完善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建设用地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推进老工业区、城市老城区“三旧”改造,加大土地批后监管和闲置
土地处置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重大项目
推行绿色发展重大项目
加速城市品质提升
以优良的自然生态为基底,统筹山水林田湖海草与城市相融共生,构筑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复合的绿色生态空间,营造“城在绿中、园在城中、城绿相融”的“和美”景观,争取建设滨海公园城市。

构建城市公园体系。

以南澳岛及南澎列岛周边海域为核心重点打造海洋型国家公园,利用城区内湖泊湿地、连片绿地等建设大型城市公园,在社区内选择合适的开敞空间建设无边
界社区公园,构建“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为主体的城市公园体系。

以公园绿地为组团,以城市绿廊、道路廊道、绿道网、河流水系廊道为骨架,打造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塑造潮汕特色景观风貌。

加强城市门户和景观节点设计,以妈屿岛为中心沿内湾、北岸、南岸打造精品岸线,突出滨水凸岸、河流交汇处、视线廊道焦点、人流聚集区等区域的空间景观设计。

推动濠江“一江两岸”整治工程,打造活力水岸和最美碧道。

强化城市天际线规划与管理,在梅溪河、新津河、牛田洋、濠江等主要景观水岸、河口以及大型开敞空间周边形成优美天际线,在中心城区和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等核心地区,打造一批富含时代气息兼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建筑。

结合城市功能转型,将部分生产岸线改造为生活生态岸线,增加游艇、游船码头,丰富内海湾景观内涵。

加强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强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农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理,提升农房建设质量。

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保护。

推进村庄绿化,开展农村“四小园”建设,提升乡村整体风貌,建设潮汕特色鲜明的美丽宜居乡村。

高品质规划设计城市街区。

高品质做好单体建筑设计,规划建设具有潮汕文化特色和特区城市风格的地标建筑群、精品建筑区和城市景观带,使建筑可阅读、街景更宜居、城市有温度。

持续开展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等工程,打造更加安全整洁、便利舒适的“城市家具”。

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优化新型城市功能单元,营造创新集聚街区。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洁化美化市容环境。

推进绿化美化亮化艺术化,优化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新兴城市环境。

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城市主干道和重要骨干道路景观综合整治,强化背街小巷环境美化。

强化依法治违长效机制,基本实现中心城区无违建。

加快建设地下停车场、立体停车场,规范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等管理,根本性解决乱停乱放问题。

学习先进地区建设公共场所、公共设施、涉外单位等场所双语识别系统和外语语音服务系统,建设若干国际化社区。

(T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