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摘要:“大概念”是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词,是传统课堂向素养型课堂转型的关键。
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应以“大概念”为统领,围绕“大概念”铺展开来。
本文指出,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应当创设大小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概念;实践体验探索,在活动中理解概念;交流分析提炼,在研讨中建构概念;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内化概念。
关键词:“大概念”小学科学概念教学
“大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核心概念,属于一种上位知识,能将诸多数学知识点串连成线、连线成片、织片成体。
“大概念”可以是一个具体概念,可以是一种现象,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可以是一种教学理念。
“大概念”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就是以“大概念”为统领,教学内容、目标、活动等都围绕“大概念”展开,整个教学过程如同一张无形的网。
在“大概念”的指引下,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具体的科学概念,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本文结合《用气球驱动小车》一课的教学,谈一谈基于“大概念”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以引领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建构科学概念。
一、大小情境贯穿,在情境中学习概念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情境直观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深化学习,升华认知。
情境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大情境”,二是“小情境”。
“大情境”是指较大的场景,是观照整堂课的情境,能够统领全部的教学环节。
“小情境”是指一些较小的场景,是针对某个具体教学环节而设计的情境。
基于“大概念”的教学具有结构性与系统性,“大概念”是教学的“轴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大概念”指引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应以“大情境”为背景,将“大概念”融入“大情境”,通过“大情境”统领全部学习内容和整个学习过程,将零碎的知识点整合到一起,让学科知识更具逻辑性,让学生的学习具有结构性与体系性。
“细节决定成败。
”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如同建造知识的大厦,需要一砖一瓦的堆砌,如果说“大情境”是大框架,那么“小情境”就是小砖瓦。
“小情境”将一个个教学环节串联起来,让每个概念的学习更加具体化,让整个教学过程更灵动、更丰满。
创设“小情境”在整个科学概念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功效,使各个教学环节有机衔接,将各个知识点分解、融入每个教学环节。
因此,教师可以围绕“大情境”,依据具体教学环节,分解设计“小情境”,引导学生在“小情境”中感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具体而言,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既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性、实践性的生活情境,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以有趣而新奇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驱动学生展开科学实践探索。
例如,在教学《用气球驱动小车》一课时,笔者创设了一个“气球和小车旅行记”的故事情境。
故事讲述了气球和小车为了结伴旅行,共同配合,成功组装成动力小车的事件。
整个教学围绕这个“大情境”而铺开,另外,还设计了几个有趣的小情境,如“一飞冲天”“勇往直前”“远程续航”等,逐一引导
学生探究推力、反冲力、反冲力大小等概念,以及这些因素对小车行驶距离的影响。
“大情境”与“小情境”的有效配合,让科学探究过程更加丰富,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与认知过程。
二、实践体验探索,在活动中理解概念
“大概念”理念指导下的科学教学是指向素养的教学,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概念。
“大概念”指引下的科学概念教学,不仅是一种基于理解的教学,更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重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实现科学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探究科学概念的过程,应当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因此,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真切的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感性的认知。
在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应用、内化概念。
例如,《用气球驱动小车》一课的“大概念”是“改變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有力作用于其上”,小概念有“推力”“反冲力”“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等。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笔者设计了四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1)吹气球,然后放气,感受气流和推力;(2)放飞气球,观察并画出气球运动与气流方向,体会反冲力;(3)组装气球驱动,利用气球产生的反冲力,让小车往前跑;(4)改进气球车,想办法让气球车跑得更远。
学生亲手操作、亲身经历这四组活动,会对上述概念的含义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三、交流分析提炼,在研讨中建构概念
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包含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与具体等环节,既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支撑,也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支柱。
只有真正弄明白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了事物之间的规律,找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形成科学概念模型。
实践操作是一种感性认识过程,而分析总结则是一种理性思考过程。
因此,在实践探究后,学生需要展开研讨,在研讨中交流碰撞、理性思辨、分析提炼,从而建构科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用气球驱动小车》一课时,在学生实践探究结束后,笔者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并研讨问题:“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气球往哪个方向飞?”“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怎样让小车跑得更快更远?”通过深入的讨论和总结,归纳并提炼出推力、反冲力、反冲力与喷气方向相反、反冲力越大车行驶越远等概念和结论。
四、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内化概念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科学概念教学应当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新的概念之后,还要不断应用和深化,将新概念迁移到新问题与新情境中,才能真正内化概念。
应用是科学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应用中充分理解概念,将新概念真正融入原有知识结构中,获得新知识的积累。
例如,在教学《用气球驱动小车》一课时,在学生展示、交流、归纳、总结之后,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两组应用活动:一组是“看图说一说反冲力的应用”,另一组是“动手做一辆气球驱动小车”。
通过拓展与应用,学生对“反冲力”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对“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有力作用于其上”这一大概念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总之,“大概念”具有普遍性、全局性和相关性,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知识网络。
在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以“大概念”为观照,重视情境创设、实践体验、交流研讨、拓展应用等环节,帮助学生建构直观化、立体化的科学概念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