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数学知识点汇编知识精讲(全套)(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届高考数学知识点汇编(全套)
函数
1。

函数的定义 (1)映射的定义:
(2) 一一映射的定义:
上面中是映射的是_____________,是一一映射的是____________。

(3)函数的定义:(课本第一册上。

P51) 2。

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南师大P32复习目标) (2)值域:
(3)奇偶性(在整个定义域内考虑) ①定义:
②判断方法:Ⅰ。

定义法 步骤:a 。

求出定义域;
b.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c.求)(x f -;
d.比较)()(x f x f 与-或)()(x f x f --与的关系. Ⅱ图象法 ③已知:)()()(x g x f x H =
若非零函数)(),(x g x f 的奇偶性相同,则在公共定义域内)(x H 为偶函数
若非零函数)(),(x g x f 的奇偶性相反,则在公共定义域内)(x H 为奇函数
④常用的结论:若)(x f 是奇函数,且定义域∈0,则)1()1(0)0(f f f -=-=或;
若)(x f 是偶函数,则)1()1(f f =-;反之不然.
(4)单调性(在定义域的某一个子集内考虑) ①定义:
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Ⅰ。

定义法 步骤:
a 。

设2121,x x A x x <∈且;
b 。

作差)()(21x f x f -;
(一般结果要分解为若干个因式的乘积,且每一个因式的正或负号能清楚地判断出) c.判断正负号。

Ⅱ用导数证明: 若)(x f 在某个区间A 内有导数,
则⇔∈≥)0)(A x x f ,(’
)(x f 在A 内为增函数; ⇔∈≤)0)(A x x f ,(’
)(x f 在A 内为减函数。

③求单调区间的方法: a.定义法: b 。

导数法: c 。

图象法:
d.复合函数[])(x g f y =在公共定义域上的单调性:
若f 与g 的单调性相同,则[])(x g f 为增函数; 若f 与g 的单调性相反,则[])(x g f 为减函数.
注意:先求定义域,单调区间是定义域的子集。

④一些有用的结论:
a.奇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
b.偶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反;
c.在公共定义域内
增函数+)(x f 增函数)(x g 是增函数; 减函数+)(x f 减函数)(x g 是减函数; 增函数-)(x f 减函数)(x g 是增函数; 减函数-)(x f 增函数)(x g 是减函数。

d 。

函数)0,0(>>+
=b a x
b
ax y 在(][)
+∞-∞-,,ab ab 或上单调递增;在[)(]
ab ab ,或00,-
上是单调递减。

(5)函数的周期性
定义:若T 为非零常数,对于定义域内的任一x,使)()(x f T x f =+恒成立 则f(x)叫做周期函数,T 叫做这个函数的一个周期.
例:(1)若函数)(x f 在R 上是奇函数,且在()01
,-上是增函数,且)()2(x f x f -=+ 则①)(x f 关于 对称;②)(x f 的周期为 ;
③)(x f 在(1,2)是 函数(增、减);
④)时,,(若10∈
x )(x f =x 2,则=)(log 18
2
1f 。

(2)设)(x f 是定义在),(+∞-∞上,以2为周期的周期函数,且)(x f 为偶函数,在区间
[2,3]上,)(x f =4)3(22
+--x ,则时,]2,0[∈x )(x f = 。

3、函数的图象
1、基本函数的图象:(1)一次函数、(2)二次函数、(3)反比例函数、(4)指数函数、(5)
对数函数、(6)三角函数。

2、图象的变换 (1)平移变换
①函数)0(),(>+=a a x f y 的图象是把函数轴的图象沿x x f y )(=向左平
个单位得到的移a ;
②函数)0(),(<+=a a x f y 的图象是把函数轴的图象沿x x f y )(=向右平
个单位得到的移a ;
③函数)0(,)(>+=a a x f y 的图象是把函数轴的图象沿y x f y )(=向上平
个单位得到的移a ;
④函数)0(,)(<+=a a x f y 的图象是把函数轴的图象沿y x f y )(=向下平
个单位得到的移a 。

(2)对称变换
①函数)(x f y =与函数)(x f y -=的图象关于直线x=0对称;
函数)(x f y =与函数)(x f y -=的图象关于直线y=0对称; 函数)(x f y =与函数)(x f y --=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②如果函数)(x f y =对于一切,R x ∈都有=+)(a x f )(a x f -,那么)(x f y = 的图象关于直线a x =对称。

③函数)(x a f y +=与函数)(x a f y -=的图象关于直线a x =对称。

④)(x f y =→)(x f y =
⑤)(x f y =→)(x f y =
⑥)(1
x f
y -=与)(x f y =关于直线x y =对称。

(3)伸缩变换
①)0(),(>=a x af y 的图象,可将)(x f y =的图象上的每一点的纵坐标伸长
)1(>a 或缩短)10(<<a 到原来的a 倍.
②)0(),(>=a ax f y 的图象,可将)(x f y =的图象上的每一点的横坐标伸长
)10(<<a 或缩短)1(>a 到原来的a
1
倍。

例:(1)已知函数)(x f y =的图象过点(1,1),则)4(x f -的反函数的图象过
点 。

(2)由函数x
y )2
1(=的图象,通过怎样的变换得到x
y 2log =的图象?
4、函数的反函数
1、求反函数的步骤:
①求原函数)(x f y =,)(A x ∈的值域B
②把)(x f y =看作方程,解出)(y x ϕ=; ③x,y 互换的)(x f y =的反函数为)(1
x f
y -=,)(B x ∈.
2、函数与反函数之间的一个有用的结论:a b f b a f =⇔=-)()(1
3、原函数)(x f y =在区间],[a a -上单调递增,则一定存在反函数,且反函数
)(1
x f
y -=也单调递增;但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此函数不一定单调。

例1:)
1(2
log 3x y -=,)0(≥x 的反函数为 。

2:已知)0(,32)(2
≥++=x x x x f ,求)12(-=x f y 的反函数。

3:设=⋅-=-)0(,329)(1
f
x f x
x
则 .
4:四十五分钟能力训练题十(13题).
5、函数、方程与不等式
1、“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02
=++c bx ax 有实数解”转化为“042
≥-=∆ac b ",你是
否注意到必须0≠a ;当a =0时,“方程有解”不能转化为042
≥-=∆ac b .若原题
中没有指出是“二次”方程、函数或不等式,你是否考虑到二次项系数可能为零的情形? 2、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讨论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

设21,x x 为方程)0(,0)(>=a x f 的两个实根.
①若,,21m x m x ><则0)(<⇔m f ;
②当在区间),(n m 内有且只有一个实根,时,

⎧<⋅⇔0)()()1(n f m f
③当在区间),(n m 内有且只有两个实根时,
④若q x p n x m <<<<<21时
注意:①根据要求先画出抛物线,然后写出图象成立的充要条件。

②注意端点,验证端点。

例:1、对于定义在R 上的函数,1
4)(2
+-=
x m
x x f 若其所以的函数值都不超过1,则m 的取值范围 。

2、已知函数]
41
)([22log +-+=x a ax y 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则
∈a 。

3、若关于x 的方程0122
2=++⋅+a a x x
有实根,则∈a 。

4、设集合A={}
0342<+-x x x ,B 是关于x 的不等式组
⎪⎩⎪⎨⎧≤++-≤+-0
5)7(20
22
2x a x a x x 的解集,试确定a 的取值范围,使B A ⊆. 5、已知方程012
=+++m mx x 的两个根为一个三角形两内角的正切值,
试求m 的取值范围。

⎪⎪⎪⎩⎪⎪⎪⎨⎧>><-<≥∆⇔0
)(0)(20n f m f n a b m ⎩⎨⎧<⋅<⋅⇔0
)()(0
)()(q f p f n f m f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一、知识结构
另注:三余弦公式?其中α为线面角,β为斜线与平面内直线所成的角,θ为? 二、主要类型及证明方法(主要复习向量法) 1、定性:
(1)直线与平面平行:向量法有几种证法;非向量法有种证法。

(2)直线与平面垂直:向量法有几种证法;非向量法有种证法。

(3)平面与平面垂直:向量法有几种证法;非向量法有种证法。

2、定量:
(1)点P 到面的距离d=||
|||,cos |n n PA n PA PA ⋅=><⋅
(2)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同上)
(3)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n PA ,cos cos θ (4)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n PA ,cos sin θ (5)锐二面角θ:><=n m ,cos cos θ 三、例题
1.设集合A={正四面体},B={正多面体},C={简单多面体},则A、B、C之间的关系
为( A)
A。

A⊂B⊂C B。

A⊂C⊂B C.C⊂B⊂A D。

C⊂A⊂B
2.集合A={正方体},B={长方体},C={正四棱柱},则A、B、C之间的关系为( B)
A.A⊂B⊂C
B.A⊂C⊂B C。

C⊂A⊂B D。

B⊂A⊂C
3.长方体ABCD-A’B’C'D'中,E、F、G分别是AB、BC、BB'上的点,则△EFG的形状是(C)
A.等边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D。

钝角三角形
4.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同一顶点处的三条棱所成角分别为α、β、γ,则有(A)
A。

cos2α+cos2β+cos2γ=1 B.sin2α+sin2β+sin2γ=1
C。

cos2α+cos2β+cos2γ=2 D.sin2α+sin2β+sin2γ=3
5.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同一顶点处的三个面所成角分别为α、β、γ,则有( B)
A.cos2α+cos2β+cos2γ=1 B。

sin2α+sin2β+sin2γ=1
C.cos2α+cos2β+cos2γ=3
D.sin2α+sin2β+sin2γ=2
6.长方体ABCD-A’B’C'D’中,∠D'BA=45º,∠D’BB'=60º,则∠D'BC=( C)
A。

30º B.45º C.60º D。

75º
7.长方体的全面积为11,所有棱长之和为24,则这个长方体的一条体对角线长为(C)
A.2 3
B.错误!
C.5 D。

6
8.棱锥的底面积为S,高位h,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面积为S',则截面与底面的距离为( )
A。

错误!B.错误!C。

错误!D.错误!
A
9.三棱锥P-ABC的三条侧棱长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
A.内心
B.外心C。

垂心D。

重心
B
10.三棱锥P-ABC的三条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
( )
A。

内心B。

外心C。

垂心D。

重心
B
11.三棱锥P-ABC的三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
形的()
A.内心B。

外心C。

垂心D.重心
A
12.三棱锥P-ABC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
A.内心B。

外心C。

垂心D。

重心
C
13.三棱锥V-ABC中,VA=BC,VB=Ac,VC=Ab,侧面与底面ABC所成的二面角分别为α、β、
γ(都是锐角),则cosα+cosβ+cosγ=()
A.1 B。

2 C。

错误!D。

错误!
A
14.四面体的四个面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以都是直角三角形B。

可以都是等腰三角形
C。

不能都是顿角三角形D。

可以都是锐角三角形
C
15.正n棱锥侧棱与底面所成角为α,侧面与底面所成角为β,则tanα∶tanβ=()
A。

sin错误!B.cos错误!C。

sin错误!D.cos错误!
B
16. 一个简单多面体的各个面都是三角形,且有6个顶点,则这个多面体的面数为( )
A 。

4
B .6
C .8
D 。

10 C 17. 正八面体的相邻两个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 )
A 。

arccos 错误!
B 。

π-arccos 错误!
C 。

错误!-arccos 错误!
D .-arccos 错误! B
18. 正方体的全面积为a 2,它的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这个球的表面积为( )
A 。

错误!
B .错误!
C .2πa 2
D 。

3πa 2 B 19. 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3、4、5,且它的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这个球的表面积
为( ) A 。

20错误!π B 。

25错误!π C 。

50π D .200π C 20. 在球面上有四个点P 、A 、B 、C,如果PA 、PB 、PC 两两互相垂直,且PA =PB =PC =a,那么
这个球面的面积是( ) A 。

2πa 2 B 。

3πa 2 C .4πa 2 D 。

6πa 2 B
21. 北纬30º的圆把北半球面积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面积的比为( )
A 。

1∶1
B .2∶1
C .错误!∶1
D 。

错误!∶1 A
22. 地球半径为R ,在北纬30º的圆上有两点A 、B,A 点的经度为东经120º,B 点的经度为西
经60º,则A 、B 两点的球面距离为( ) A 。

错误!πR B .错误!πR C .错误!πR D 。

错误!πR D 23. 球面上有三个点,其中任意两个点的球面距离都等于大圆周长的1
6,经过这三个点的小圆
周长为4π,那么这个球的半径为( ) A 。

4错误! B .2错误! C .2
D 。

错误!
B
24. 球面上有三个点A 、B 、C ,其中AB =18,BC =24,AC =30,且球心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球
半径的一半,那么这个球的半径为( ) A .10错误! B .10 C 。

20 D .30 A
25. 在北纬60º圈上有甲、乙两地,它们在纬度线上的弧长等于错误!R ,R 为地球半径,则这两
地的球面距离为( ) A 。

错误!πR B .错误!πR C .错误!πR D 。

错误!πR B 填空题:
设m 、n 是不重合的两条直线,γβα,,是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命题:请判断其是否正确,如错误,请举出反例.
若βαα⊥,//n ,则β⊥n
若βα⊥⊥⊥m n n m ,,,则βα⊥ 若ββαα⊂⊥⊥m n ,,,则n m // 若βαβ⊥⊥,n ,则αα⊂n n 或// 若λβγα⊥⊥,,则βα//
若α内有不共线的三点到β的距离相等,则βα// 若βββα//,//,,b a b a ⊂⊂,则βα//
若a 、b 是异面直线,βββα//,//,,b a b a ⊂⊂,则βα//
三、解答题
26. 如图:已知正三棱柱ABC -A 'B 'C '的侧棱长为2,底面边长为1,M 是BC 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AB '与BC '的夹角;
(2)在直线CC ’上求一点N ,使得MN ⊥AB '。

(3) 若AB 的中点为P ,BC ’的中点Q ,求证:PQ//面ABC
(1)解法一:因为错误! 又因为ABC -A 'B ’C ’是正三棱柱,∴ 错误! 〈错误! 由题意,错误!=2从而得:错误!=错误!=错误!=4+错误! =错误! ∴ cos <错误! ∴ 〈错误! 即异面直线AB '与BC ’的夹角为arccos 错误!
解法二:以A 点为坐标原点,AA ’为z 轴,AC 为y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题意:A (0,0,0),B (错误!,0),B '(错误!,2),C '(0,1,2) 错误! 错误! cos <错误!=错误!
∴ 〈错误! 即异面直线AB ’与BC '的夹角为arccos 错误! (2)解法一:设错误!由题意可得:错误!
错误! 〈错误!
∵ 错误! 也就是错误!
∴ 错误! ∴ 错误!∴ -错误!+4x =0∴ x =错误! 即当错误!时,AB ’⊥MN . 解法二:同解法一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有A (0,0,0),B (错误!,0),M (错误!,0),N (0,1,z ) 错误!∵ 错误!
∴ 错误! ∴ -错误!+2z =0
解得z =错误!,∴ N =(0,1,错误!) 即CN =错误!时,AB ’⊥MN 。

(3)非向量法略,另向量法:方法一、基向量(待定系数法))1,4
1,43(
P )1,43,43(
Q ,则)0,2
1
,0(=PQ ,又因为)0,21,23(=AB ,)0,1,0(=AC
设AC y AB x PQ +=得⎪⎪⎪⎩
⎪⎪
⎪⎨
⎧+=+=+=y x y x y x 0002
1
21023
0得x=0,y=1/2,所以AB AC PQ 021+=所以PQ 与面ABC 共面,又因为ABC PQ 面⊄,所以PQ//面ABC
例2已知).1(1
)(-≠+=
x x x
x f (来源课本第二册P17、EX9;P23、EX4;P31、EX3) )()1(x f 求的单调区间;(2)求证:).()()(,0y f x f y x f y x +<+>>有
(3)若.5
4
)()(:,)(1,022
>+-=
>>c f a f b b a c b a 求证
讲解: (1) 对 已 知 函 数 进 行 降 次 分 项 变 形 , 得 1
1
1)(+-
=x x f , .),1()1,()(上分别单调递增和在区间+∞---∞∴x f
(2)






).
()()(,0y f x f y x f y x +<+>>有事实
上,)(1
111)()(y x xy f y x xy y x xy y x xy y x xy xy y y x x y f x f ++=+++++>++++++=+++=
+ 而 ()),()1(,y x f y x xy f y x y x xy +>+++>++知由
)()()(y x f y f x f +>+∴ ,04
)
2
(1)(122>=+-≥-=
a b b a b b a c
.44222≥+≥+∴a
a c a 54)4()()()(2
2=≥+>+∴f c a f c f a f 。

函 数 与 不 等 式 证 明 的 综 合 题 在 高 考 中 常 考 常 新 , 是 既 考 知 识 又 考 能 力 的 好 题
型 , 在 高 考 备 考 中 有 较 高 的 训 练 价 值。

. 针对本例的求解, 你能够想到证明任意
).()()(,0y f x f y x f y x +<+>>有采用逆向分析法, 给出你的想法!
例4 对于函数)(x f ,若存在000)(,x x f R x =∈使成立,则称)(0x f x 为的不动点。

如果函数
),()(2N c b c bx a x x f ∈-+=有且只有两个不动点0,2,且,2
1)2(-<-f
(1)求函数)(x f 的解析式;
(2)已知各项不为零的数列1)1
(
4}{=⋅n
n n a f S a 满足,求数列通项n a ; (3)如果数列}{n a 满足)(,411n n a f a a ==+,求证:当2≥n 时,恒有3<n a 成立。

讲解: 依题意有
x c
bx a
x =-+2,化简为 ,0)1(2=++-a cx x b 由违达定理, 得 ⎪⎪⎩
⎪⎪⎨⎧
-=⋅--=+,102,102b a b c 解得 ,210⎪⎩⎪⎨⎧+==c b a 代入表达式c x c x x f -+=)21()(2,由,2
1
12)2(-<+-=
-c f 得 x x f b c N b N c c ===∈∈<)(,1,0,,,3则若又不止有两个不动点,).1(,)
1(2)(,2,22
≠-=
==∴x x x x f b c 故 (2)由题设得,2:1)11(2)1(
42
2n n n n
n n a a S a a S -==-⋅得 (*)
且2
1
112:1,1----=-≠n n n n a a S n n a 得代以 (**)
由(*)与(**)两式相减得:
,0)1)((),()(2112
121=+-+---=----n n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即
,2:(*)1,12
11111a a a n a a a a n n n n -==-=--=∴--得代入以或
解得01=a (舍去)或11-=a ,由11-=a ,若,121=-=-a a a n n 得这与1≠n a 矛盾,11-=-∴-n n a a ,即{}n a 是以-1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n a n -=∴; (3)采用反证法,假设),2(3≥≥n a n 则由(1)知2
2)(21
-=
=+n n
n n a a a f a ),2(,143
)211(21)111(21)1(211N n n a a a a a a a n n n n n n n ∈≥<<=+<-+⋅=-=∴
++即,有21
a a a n n <<<- ,而当,3;
33
8
281622,21212<∴<=-=-==n a a a a n 时这与假设矛
盾,故假设不成立,3<∴n a 。

关于本例的第(3)题,我们还可给出直接证法,事实上: 由2
121)211(21,22)(2121
1≤+--=-==+++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f a 得得1+n a 〈0或.21≥+n a ,30,011<<<++n n a a 则若结论成立; 若1+n a 2≥,此时,2≥n 从而,0)
1(2)
2(1≤---=-+n n n n n a a a a a 即数列{n a }在2≥n 时单调
递减,由322
2=a ,可知2,33
2
22≥<=≤n a a n 在上成立。

比较上述两种证法,你能找出其中的异同吗? 数学解题后需要进行必要的反思, 学会反
思才能长进.
解析几何中的基本公式
1、 两点间距离:若)y ,x (B ),y ,x (A 2211,则212212)()(y y x x AB -+-=
特别地:x //AB 轴, 则=AB 。

y //AB 轴, 则=AB 。

2、 平行线间距离:若0C By Ax :l ,0C By Ax :l 2211=++=++
则:2
2
21B
A C C d +-=
注意点:x ,y 对应项系数应相等。

3、 点到直线的距离:0C By Ax :l ),y ,x (P =++
则P 到l 的距离为:2
2
B
A C
By Ax d +++=
4、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0)y ,x (F b
kx y
消y :02
=++c bx ax ,务必注意.0>∆
若l 与曲线交于A ),(),,(2211y x B y x
则:2122))(1(x x k AB -+=
5、 若A ),(),,(2211y x B y x ,P(x,y )。

P 在直线AB 上,且P 分有向线段
AB 所成的比为λ,
则⎪⎪⎩
⎪⎪⎨⎧
λ+λ+=λ+λ+=1121
21y y y x x x ,特别地:λ=1时,P 为AB 中
点且⎪⎪⎩
⎪⎪⎨⎧
+=+=222121y y y x x x
变形后:y
y y y x x x x --=λ--=
λ21
21或 6、 若直线l 1的斜率为k 1,直线l 2的斜率为k 2,则l 1到l 2的角为),0(,π∈αα
适用范围:k 1,k 2都存在且k 1k 2≠-1 , 2
11
21tan k k k k +-=
α
若l 1与l 2的夹角为θ,则=
θtan 2
1211k k k k +-,]2,0(π
∈θ
注意:(1)l 1到l 2的角,指从l 1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l 2所成的角,范围),0(π l 1到l 2的夹角:指 l 1、l 2相交所成的锐角或直角.
(2)l 1⊥l 2时,夹角、到角=
2
π. (3)当l 1与l 2中有一条不存在斜率时,画图,求到角或夹角。

7、 (1)倾斜角α,),0(π∈α;
(2)]0[,π∈θθ→
→,,夹角b a ;
(3)直线l 与平面]2
0[π∈ββα,,的夹角;
(4)l 1与l 2的夹角为θ,∈θ]2
0[π,,其中l 1//l 2时夹角θ=0; (5)二面角,θ],0(π∈α; (6)l 1到l 2的角)0(π∈θθ,,
8、 直线的倾斜角α与斜率k 的关系
a) 每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α,但不一定有斜率.
b) 若直线存在斜率k ,而倾斜角为α,则k=tan α。

9、 直线l 1与直线l 2的的平行与垂直
(1)若l 1,l 2均存在斜率且不重合:①l 1//l 2⇔ k 1=k 2
②l 1⊥l 2⇔ k 1k 2=-1 (2)若0:,
0:22221111=++=++C y B x A l C y B x A l
若A 1、A 2、B 1、B 2都不为零
① l 1//l 2⇔
2
1
2121C C B B A A ≠
=; ② l 1⊥l 2⇔ A 1A 2+B 1B 2=0; ③ l 1与l 2相交⇔
2
121B B A A ≠ ④ l 1与l 2重合⇔
2
1
2121C C B B A A =
=; 注意:若A 2或B 2中含有字母,应注意讨论字母=0与≠0的情况。

10、 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名称 方程 注意点
斜截式: y=kx+b 应分①斜率不存在 ②斜率存在
点斜式: )( x x k y y -=- (1)斜率不存在: x x =
(2)斜率存在时为)( x x k y y -=- 两点式: 1
21
121x x x x y y y y --=--
截距式:
1=+b
y
a x 其中l 交x 轴于)0,(a ,交y 轴于),0(
b 当直线l 在坐标轴上,截距相等时应分:
(1)截距=0 设y=kx (2)截距=0≠a 设1=+a
y
a x 即x+y=a
一般式: 0=++C By Ax (其中A 、B 不同时为零) 10、确定圆需三个独立的条件
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 2
2
2
)()(r b y a x =-+-, 半径圆心,----r b a ),(。

(2)一般方程:02
2
=++++F Ey Dx y x ,()042
2
>-+F E D
,)2
,2(圆心----E
D 2
422F
E D r -+=
11、直线0=++C By Ax 与圆2
2
2
)()(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若2
2
B
A C Bb Aa d +++=
,0<∆⇔⇔>相离r d
0=∆⇔⇔=相切r d 0>∆⇔⇔<相交r d 12、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 1,O 2,半径分别为r 1,r 2,d O O =21
条公切线外离421⇔⇔+>r r d 条公切线外切321⇔⇔+=r r d
条公切线相交22121⇔⇔+<<-r r d r r 条公切线内切121⇔⇔-=r r d 无公切线内含⇔⇔-<<210r r d
外离 外切
相交 内切 内含
13、圆锥曲线定义、标准方程及性质 (一)椭圆
定义Ⅰ:若F 1,F 2是两定点,P 为动点,且21212F F a PF PF >=+ (a 为常数)则P 点的轨迹是椭圆。

定义Ⅱ:若F 1为定点,l 为定直线,动点P 到F 1的距离与到定直线l 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
(0<e 〈1),则P 点的轨迹是椭圆。

标准方程:
12
2
22=+b y a x )0(>>b a
定义域:}{a x a x ≤≤-值域:}{b y b x ≤≤-
长轴长=a 2,短轴长=2b 焦距:2c
准线方程:c
a x 2
±=
焦半径:)(21c a x e PF +=,)(2
2x c
a e PF -=,212PF a PF -=,c
a PF c a +≤≤-1等(注意涉及焦半径①用点P 坐标表示,②第一定义。


注意:(1)图中线段的几何特征:=11F A c a F A -=22,=21F A c a F A +=12 =11F B a F B F B F B ===122221 ,222122b a B A B A +=
=等等。

顶点与
准线距离、焦点与准线距离分别与c b a ,,有关。

(2)21F PF ∆中经常利用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
将有关线段1PF 、2PF 、2c ,
有关角21PF F ∠结合起来,建立1
PF +2PF 、1
PF •
2PF 等关系
(3)椭圆上的点有时常用到三角换元:⎩

⎧θ=θ
=sin cos b y a x ;
(4)注意题目中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还是在y 轴上,请补充当焦点在y 轴上时,其相应
的性质。

二、双曲线
(一)定义:Ⅰ若F 1,F 2是两定点,21212F F a PF PF <=-(a 为常数),则动点P 的
轨迹是双曲线。

Ⅱ若动点P 到定点F 与定直线l 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 (e 〉1),则动点P 的轨迹是双曲线。

(二)图形:
(三)性质
方程:12222=-b y a x )0,0(>>b a 122
22=-b
x a y )0,0(>>b a
定义域:}{a x a x x ≤≥或; 值域为R ; 实轴长=a 2,虚轴长=2b 焦距:2c
准线方程:c
a x 2
±=
焦半径:
)(21c a x e PF +=,)(2
2x c
a e PF -=,a PF PF 221=-;
注意:(1)图中线段的几何特征:=1AF a c BF -=2,=2AF c a BF +=1
顶点到准线的距离:c a a c a a 22+-或;焦点到准线的距离:c
a c c a c 2
2+-或 两准线间的距离=c
a 2
2
(2)若双曲线方程为12222=-b y a x ⇒渐近线方程:⇒=-02222b y a x x a
b
y ±=
若渐近线方程为x a
b
y ±=⇒0=±b y a x ⇒双曲线可设为λ=-2222b y a x
若双曲线与122
22=-b
y a x 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λ=-2222b y a x
(0>λ,焦点在x 轴上,0<λ,焦点在y 轴上)
(3)特别地当⇔=时b a 离心率2=
e ⇔两渐近线互相垂直,分别为y=x ±,此时
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可设为λ=-2
2
y x ;
(4)注意21F PF ∆中结合定义a PF PF 221=-与余弦定理21cos PF F ∠,将有关线
段1
PF 、2PF 、2
1F F 和角结合起来。

(5)完成当焦点在y 轴上时,标准方程及相应性质。

二、抛物线
(一)定义:到定点F 与定直线l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
即:到定点F 的距离与到定直线l 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e=1)。

(二)图形:
(三)性质:方程:焦参数-->=p p px y ),0(,22;
焦点: )0,2
(
p
,通径p AB 2=; 准线: 2
p
x -=;
焦半径:,2p
x CF += 过焦点弦长p x x p
x p x CD ++=+++
=21212
2 注意:(1)几何特征:焦点到顶点的距离=
2
p
;焦点到准线的距离=p ;通径长=p 2 顶点是焦点向准线所作垂线段中点. (2)抛物线
px y 22
=上的动点可设为
P ),2(2
y p
y

或)2,2(2pt pt P P px y y x 2),(2=其中
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象
复习要求(以下内容摘自《考纲》)
1。

理解弧度的意义,并能正确进行弧度和角度的换算.
2。

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符号、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三角函数的性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与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和最小正周期的意义.会求y =A sin(ωx +ϕ)的周期,或者经过简单的恒等变形可化为上述函数的三角函数的周期,能运用上述三角公式化简三角函数式,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与证明较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3。

了解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函数的图象的画法,会用“五点法”画正弦、余弦函数和函数y =A sin(ωx +ϕ)的简图,并能解决与正弦曲线有关的实际问题.
4。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对称轴,对称点的求法。

5.形如y x y y x y cos sin cos sin -=+=或 的辅助角的形式,求最大、最小
值的总题。

6.同一问题中出现y x y x x x cos sin ,cos sin ,cos sin •-+,求它们的范围。

如求y x y x y
cos sin cos sin •++=的值域。

7.已知正切值,求正弦、余弦的齐次式的值。

如已知求,2tan =x
4
cos cos sin 2sin 22++⋅+y y x x 的值.
8 正弦定理:
)R R C
c
swinB b A a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2sin sin === 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余弦定理:A ab c b a cos 22
2
2
-+=,…ab
a c
b A 2cos 2
22-+=
可归纳为表9-1。

表9—1 三角函数的图象三、主要内容及典型题例
三角函数是六个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三角函数的知识包括三角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与诱导公式,以及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降次公式等。

1.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和性质
2。

三角函数作为基本初等函数,它必然具备函数的共性;作为个体,它又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例如周期性、弦函数的有界性,再如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具有分段单调的特征.通过复习对这些特性必须很好掌握,其中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是高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试题.根据《考纲》的要求,只需要会求经过简单的恒等变形可化为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函数及y =A sin(ωx+ )等形式的三角函数的周期,不必去研究周期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函数的周期.
看一看历年来高考中出现的求三角函数周期的考题(例1),你应该对复习的要求有个基本的了解.
例1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周期.(根据历年全国高考有关考题(填空、选择题)改编
注意理解函数周期这个概念,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周期函数都有最小正周期,如常函数f(x)=c(c为常数)是周期函数,其周期是异于零的实数,但没有最小正周期.
3. 弦函数的有界性:|sin x|≤1,|cos x|≤1在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忽视这一性质,常会出现错误。

例3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解法2 令t=sin x,则f(t)=-t2+t+1,∵ |sin x|≤1, ∴ |t|≤1.问题转化为求关于t的二次函数f(t)在闭区间[-1,1]上的最值.
本例题(2)解法2通过换元,将求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转换的思想.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沟通数学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实现转换的关键,转换的目的是将数学问题由陌生化熟悉,由复
杂化简单,一句话:由难化易.可见化归是转换的目的,而转换是实现化归段手段.
5。

“去负——脱周——化锐",是对三角函数式进行角变换的基本思路.即利用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将负角的三角函数变为正角的三角函数--去负;利用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角度在区间[0o,360o)或[0o,180o)内的三角函数——脱周;利用诱导公式将上述三角函数化为锐角三角函数—-化锐。

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三种关系:
(1)倒数关系:(2)商数关系:(3)平方关系:
是进行三角式化简的最基本的公式,必须熟练掌握.
其中九组三角诱导公式的规律可简记为:奇变偶不变
..α.
......此外在应用时,不论
.....,.符号看象限
取什么值
....否则,将导致错误。

.....α.为锐角.
....,.我们始终视
6. 三角函数的图象、单位图以及三角函数线,为我们提供了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在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7. 在函数y=A sin(ωx+ϕ)+k(A>0,ω>0)中,A和ω确定函数图象的形状,ϕ和k 确定图象的位置.
作函数y=A sin(ωx+ϕ)+k的图象,既可用“五点法”,也可用图象变换的方法.图象的基本变换有振幅变换、周期变换,以及相位变换(左、右平移)和上下平移,前两种变换是伸缩变换,后两种变换是平移变换.
对函数y=A sin(ωx+ϕ)+k (A.>.0,
..0.,.ϕ.≠.0,.. k.≠.0.).,其图象的基本变换有:
..ω>
(1)振幅变换(纵向伸缩变换):是由A的变化引起的.A>1,伸长;A<1,缩短.
(2)周期变换(横向伸缩变换):是由ω的变化引起的.ω>1,缩短;ω<1,伸长.
(3)相位变换(横向平移变换):是由φ的变化引起的.ϕ>0,左移;ϕ<0,右移.
(4)上下平移(纵向平移变换):是由k的变化引起的.k>0, 上移;k<0,下移
于是,本题的答案为②、③.
评析本例所用的方法带有普遍性,用来解有关函数y=A sin(ωx+ )的图象是十分奏效的。

数列
1。

(1)一般形式:n a a a ,,,21⋯ (2)通项公式:)(n f a n =
(3)前n 项和:n n a a a S ⋯++21定义 2。

等差数列
(1)定义:成等差数列}{)2(1n n n a n d a a ⇔≥=-- (2)通项公式:B An d n a a n +=-+=)1(1 推广:d m n a a m n )(-+=
(3)前n 项和公式:Bn An d n n na n a a S n n +=-+=⋅+=2112
)
1(2 (4)性质
①2
b
a A A
b a +=
⇔的的等差中项与 ②q p n m a a a a q p n m +=++=+则若, 特别地:p n m a a a p n m 2,2=+=+则若 ③ 奇数项d a a a 2,,,531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偶数项d a a a 2,,,642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1()1(21211
21+⋅=+⋅+=
+++n a n a a S n n n 奇项,则若有奇数项 n a n a a S n n
⋅=⋅+=
+1222
偶 所以有⎩

⎧==-⋅=+⋅=+++中
偶奇中偶奇项数
a a S S a n a S S n n 11)12(
n n a n n a a S n ⋅=⋅+=
-221
21奇项,则若有偶数项 1222
+⋅=⋅+=
n n
a n n a a S 偶 所以有()()()nd a a a a a a S S n n =-+⋯+-+-=--1223412奇偶 ④,1n a a A +⋯+=设 n n a a B 21+⋯+=+ n n a a C 312+⋯+=+ 则有C A B +=2 3.等比数列 (1)定义:
成等比数列}{)0,0,2(1
n n n n
a q a n q a a ⇔≠≠≥=- (2)通项公式:11-=n n q a a
(3)前n 项和⎪⎩
⎪⎨⎧
≠--=--==)1(11)1()1(111q q q a a q q a q na S n n
n
(4)性质:
①ab G ab G G b a ±=⇔=⇔2
的等比中项与 ②q p n m a a a a q p n m ⋅=⋅+=+则若, 特别地,2,2p n m a a a p n m =⋅=+则若
③n a a a A +⋯++=21设, n n a a B 21+⋯+=+, n n a a C 312+⋯+=+ 则C A B ⋅=2
4。

数列通项
(1)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 (2)⎩⎨

≥-==→-)2(,)
1(,11n S S n a a S n n n n
(3)迭加累加 ,迭乘累乘
)2(),(1≥=--n n f a a n n 若, )(1
n g a a n n
=-若
)2(12f a a =-则, )2(1
2
g a a =则
)3(23f a a =-,
)3(2
3
g a a = ………, ………,
)(1n f a a n n =--,
)(1
n g a a n n
=- )()3()2(1n f f f a a n ⋯++=-,
)()2(1
n g g a a n
⋯= 注:呢?若)(),(1
1n g a a n f a a n
n n n ==-++ 5。

数列的求和
(1)等差与等比数列
(2)裂项相消法: )1
1(1))((1C
An B An B C C An B An a n +-+-=++=
(3)错位相减法:n n n c b a ⋅=, {}{}成等比数列成等差数列,
n n c b n n n n n c b c b c b c b S ++⋯++=--112211
1121+-++⋯⋯+=n n n n n c b c b c b qS 则
所以有13211)()1(+-⋯⋯+++=-n n n n c b d c c c c b S q (4)通项分解法:n n n c b a ±= 6.(1){}{}成等比数列成等差数列n
a n b
a ⇔
{}Bn An S B An a a n n n +=⇔+=⇔2成等差数列
(2){}{}
成等比数列成等比数列k n n a a ⇒
{}{}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n b a n a a n log 0
⇔> 7.递推数列:
(1)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n 项
(2)由n n n n S a a S f ,,0),(求= 解题思路:利用)2(,1≥-=-n S S a n n n 变化(1)已知0),(11=--n n a S f (2)已知0),(1=--n n n S S S f
不等式
1、实数的大小顺序与运算性质之间的关系:
0>-⇔>b a b a 0<-⇔<b a b a 0=-⇔=b a b a 2、不等式的性质:
(1)a b b a <⇔> a b b a >⇔< (反对称性)
(2)c a c b b a >⇒>>, c a c b b a <⇒<<, (传递性) (3)c b c a b a +>+⇒>,故b c a c b a ->⇒>+ (移项法则的依据0 推论:d b c a d c b a +>+⇒>>, (同向不等式相加) (4)bc ac c b a >⇒>>0,,bc ac c b a <⇒<>0, 推论1:bd ac d c b a >⇒>>>>0,0 推论2:n
n b a b a >⇒>>0 推论3:n
n b a b a >
⇒>>0
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和重要的不等式
(1)0,0,2
≥≥∈a a R a 当且仅当”取“==,0a
(2)ab b a R b a 2,,2
2
≥+∈则
(3)+
∈R b a ,,则ab b a 2≥+
注:
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ab b
a 2
(4)
2
22)2
(2b a b a +≤+ 4、最值定理
设xy y x y x 2,0.,≥+由
(1)如积P y x P xy 2(有最小值定值),则积+= (2)如积2
2
()有最大值(定值),则积S xy S y x =+ 即;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注;运用最值定理求最值的三要素:一正二定三相等 5、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1)比较法⎩
⎨⎧--作商)定号平方和)()变形(因式积、商或)作差(步骤(
作差321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
一般地常用分析法探索证题途径,然后用综合法 6、解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 )0(≠>a b ax
①⎭⎬⎫
⎩⎨⎧>
>a b x x a ,0 ②⎭
⎬⎫

⎨⎧<<a b x x a ,0 (2)一元二次不等式 )0(,02
>>++a c bx ax 第一册P39
判别式 ac b 42
-=∆ 0>∆ 0=∆ 0<∆ 二次函数
c bx ax y ++=2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相异实根 相等实根 没有实根
02=++c bx ax 的根 21x x < a
b x x 221-
==
02>++c bx ax 解集 {}12x x x x x <>或 ⎭⎬⎫

⎨⎧-≠a b x x 2 R
02<++c bx ax 解集 {}21x x x x << φ φ
注:)
(02≥>++c bx ax 解集为R ,(02
>++c bx ax 对R x ∈恒成立)
则(Ⅰ)⎪⎩

⎨⎧≤∆<∆>)0(00a (Ⅱ)若二次函数系数含参数且未指明不为零时,需验证0=a
若02
<++c bx ax 解集为R 呢?
如:关于x 的不等式04)2(2)2(2
<--+-x a x a 对R x ∈恒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 。

略解(Ⅰ)成立时,
042<-=a (Ⅱ) ⎩⎨
⎧<=∆<-0
2a
又如南通市二模22题
(3)绝对值不等式
(一)零点分段讨论⎩
⎨⎧≤-≥=←00a a a a
a
(二)公式法:)()()()()()(x g x f x g x f x g x f -<>⇒>或 )()()()()(x g x f x g x g x f <<-⇒< (4)高次不等式——序轴标根法
(5)分式不等式——序轴标根法 步骤:①形式:
分母)移项,通分(不轻易去←>0)
()
(x Q x P ②首项系数符号〉0——标准式
若系数含参数时,须判断或讨论系数0
00
<=>,化负为正
③判断或比较根的大小.
7、(1)x
p x y +
= (Ⅰ)基本不等式p x p
x x 20≥+
>的 p x
p
x x 20-≤+<的
(Ⅱ))上为增函数,),(,
时,在区间(∞+∞-<000p 上减函数,时,在()0,[],00p p p ->
上增函数,在(),[],+∞-∞-p p (2)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性质
b a b a b a +≤±≤±
统计
1。

平均数(又称期望值) 设数据n x x x x ,⋯,,,321,则 (1))(1
21n x x x n
x +⋯++=
(2)设a x x -=1'1, a x x -=2'2,………a x x n n -='
,则a x x -='
(3)n f f f x f x f x f n
x i i i =+⋯+++⋯++=
212211],[1
2.方差
衡量数据波动大小
()()
⎥⎦⎤⎢
⎣⎡
-+⋯⋯+-=
22121x x x x n S n (x x i -较小)
][122
2221x n x x x n n -⋯++= (数据较小)
])()[(12
''2''1x x x x n
n -+⋯⋯+-=
][12'
2'2'22'1x n x x x n
n -⋯⋯++= (数据较大)
2S -——-———-标准差
3.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概率N
n
P = 其中n 为样本容量, N 为个体总数 (2)分层抽样:
N
n
N n =11 其中n 为样本容量, N 为个体总数
n1为分层样本容量,N1为分层个体总数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一、复习内容
1。

掌握加法原理及乘法原理,并能运用这两个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

理解排列、组合的意义,掌握排列数、组合数的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

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式系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论证一些简单问题.
二、主要内容及典型题例
(一)本来的主要内容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