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影响力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上市公司影响力研究
摘要: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状况数量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状况的结构和质量进行了分析,进而展开对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状况的经济相关性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为我国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已具有重要的战略影响,基本代表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上市公司可以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引擎。
关键词:上市公司;影响力;资本市场
一、序言
公司转型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市公司由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使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并购机制、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具备了先进的制度优势和优越的发展环境。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上市公司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断改善,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和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达到2342 家,总资产102.89 万亿元,营业收入23.32万亿元,占GDP 的49%,利润总额2.61 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48%;上市公司缴纳的所得税占全国企业所得税的34%,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6068 亿元,比2010 年的4996 亿元增加21%;总市值21.48 万亿元,排名由2005 年的全球第13位跃居第3 位。
本文以1990-2010 年为比较研究期间,对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状况进行多维度实证分析。
第一,数量分析表明,上市公司控股性质数量情况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基础状况;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数量情况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布局和发展趋势,上市公司区域分布数量情况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市场化程度。
第二,结构分析表明,上市公司资产、营业收入、利润和市值等指标的市场集中度状况,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规模化、龙头化发展趋势。总体来看,就市值水平而言,我国资本市场已出现上万亿元市值的超大型上市公司,市值在百亿元、千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说明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和效率已取得重大进步,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代表性和带动力不断增强。
第三,质量分析表明,从1990 年以来上市公司的资产增长、盈利能力、融资能力看,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较强的成长性和发展优势,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促进资源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
2006 年后各项指标增长全面提速,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龙头地位进一步确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这一时期,金融类上市公司、央企上市公司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骨干力量。
第四,经济相关性分析表明,上市公司与国民经济具有较为强烈的相关性,一方面是通过对上市公司市值增长率、市盈率曲线与M2 CPI 的关联度分析,反映出资产价格与流动性的相关性关系,揭示出股票价格变动传导的宏观经济运行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对比上市公司与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微观运行状况,上市公司的发展优势和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
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数量上已具有支柱企业的代表性,在结构上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在质量上已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经济相关性上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影响,在市场导向、发展导向的中国经济改革中,资本市场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上市公司可以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引擎。
二、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状况数量分析
截至2010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增加到2062 家,对比1990 年股票市场初创时期增长约257倍,其中,沪市上市公司893 家,深市主板上市公司485 家,中小板上市公司531 家,创业板上市公司153家。1990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增长情况如图1 所示。
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变化情况,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第一,上市公司控股性质数量变化情况基本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基础状况。通过对2062 家上市公司上市时间及实际控制人情况数据采集和集成分析,上市公司控股性质数量变化情况反映出资本市场20 年大致经历了初期支持股份制试点、中期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服务、近期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上市公司大体保持了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截至2010 年底,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共计1008 家,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48.91%,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共计898 家,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43.57%。随着中小板、创业板的快速成长,截至2011 年4 月30日,2141 家上市公司控股性质就家数而言国有控股与民营控股已大致持平。
第二,我国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数量情况基本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布局和发展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我国三大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分别为11.3%、48.6%和40.1%。截至2010 年底,我国上市公司按照三大产业划分的市值比重分别为0.69%、57.24%和42.07%,二者大致吻合,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已初步显现。
我国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数量变化情况基本反映了20 年来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历经了由工业、商业和综合类为主,转向以钢铁、冶金、港口、化工、电子、汽车、电力、能源等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为主导的新格局。
截至2010 年底,拥有最多上市公司数量的行业是机器、设备、仪表,石油、化学、塑胶、塑料,金属、非金属以及信息技术业,即泛制造业。上述四大行业分别拥有357 家、214 家、164 家和160 家上市公司,合计占全部上市公司的43.43%。上市公司行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总体反映了现阶段我国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第三,我国上市公司地理分布数量情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市场化程度。按照行政大区分布,1990 年以来每年新上市公司地理分布情况变化如下:
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华北:河北、山西、内蒙古、北京、天津;
华东: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上海;
华中:河南、湖北、湖南;华南:广东、广西、海南;
西南: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重庆;
西北:新疆、陕西、宁夏、青海、甘肃。
就覆盖面而言,我国上市公司已分布在除台湾外的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区域分布的增长趋势看,由东向西逐次递增,东部地区具有带动作用。在地区分布上,华东地区上市公司823 家占全部公司的比例为40%,西北地区116 家,占全部公司比例的5.62%,基本反映了区域经济市场化程度差异。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伊始,上市公司主要来自经济最发达的华东及华南地区,一方面这两个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具有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另一方面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中西部上市公司数量占比也在不断提升。总体来说,上市公司年递增数量、分布状况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市场化程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截至2010 年底,浙江、山东、江苏、上海、广东、北京的上市公司分别有186 家、125 家、168 家、177 家、296 家以及165 家,分别占当年上市公司总家数的9.02%、6.07%、8.15%、8.59%、14.36%、8.01%。
三、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状况结构分析
上市公司结构分析通常是以市场集中度指标来描述,包括资产、营业收入、利润和市值等指标的市场集中度分析。上市公司市场集中度状况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规模化、龙头化发展趋势。为准确反映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果,分析上市公司的市场集中度情况剔除了金融行业上市公司。
(一)资产的市场集中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