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法解释补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法解释补遗
w请教:节点中JZL相交钢筋排布:截面较小B梁在下,截面较大A梁在上。
绝对吗?
现施工5#楼筏基,横向JZL截面小且布置不规则,纵向JZL截面大且通设,依照04布筋横向梁在下纵向梁在上施工难度大,是否能将纵向JZL筋放在横向梁下以便施工?急!!!!!
d 1、不要把04G101-3图集第38页右边的“断面图”绝对化。
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布筋横向梁在下纵向梁在上”,因为“横向”和“纵向”是相对的,具体工程要作具体分析。
这些观点我在《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释疑解惑》一书中已经说过了。
2、就你所举出的具体工程的例子,“纵向JZL截面大且通设”——说明此梁是比较“主要”的或者称为“强梁”;而“横向JZL 截面小且布置不规则”——说明此梁较之前面的JZL 稍弱一些。
综上所述,我认为可以把“纵向JZL的底部纵筋放在横向梁的底部纵筋之下”,不过,作为顶部纵筋来说,可能是“纵向JZL的顶部纵筋放在横向梁的顶部纵筋之上”(因为纵向JZL的截面较大)。
3、如果采用“第2条”相反的办法,即把“纵向JZL的底部纵筋放在横向梁的底部纵筋之上”的话,会产生如下的后果:
(1) 如果截面较大的“纵向JZL”的箍筋高度不变(即JZL的梁截面高度不变),则施工中会造成把“纵向JZL”的顶面标高“抬高”了,这显然是不符合设计要求的;
(2) 如果为了保持“纵向JZL”的顶面标高不变,势必导致“纵向JZL”箍筋高度的降低,即“纵向JZL”有效高度的降低——如果设计师要求这样做,说明他已经考虑到这个不利因素,而在配筋量上作出了相应的增加,则此时按设计师的要求去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设计师没有做出上述的考虑,而你在施工中人为地降低了“纵向JZL”的箍筋高度,即降低了“纵向JZL”的有效高度,则降低了“纵向JZL”的承载能力,这样的做法违反了设计意图,会造成不必要发生的质量事故。
4、如果还是想不清楚其中的道理的话,不妨找该工程的结构设计师咨询一下。
w陈教授,您好!
欲请教03G101-1中,为何未讲到悬挑后拖梁上部纵筋的长度?
是否应仍按梁净跨的三分之一取值?
是。
但请注意都是楼层框架梁而非屋面框架梁。
w1.剪力墙和楼板的相交处一定要加暗梁?
2.电渣压力焊的接头外观不合格,是割掉重新焊过,还有上下一个锚固长度加50%的钢筋截面,那个强度大一点?
3.规范上有说主次梁相交出加吊筋,那次次梁之间也要加吗?
4.两个梁相交,之间一定相互受力吗?
d1、不一定,要根据具体设计要求设置。
2、问题看不懂。
3、做支座的梁就是主梁,可有多级层次。
4、是
w1 p35梁中间支座下部钢筋构造中的梁是否可理解为框架梁.
2 p36绑扎搭接,机械连接,焊接连接中的"大于等于零"是否多余.
3 p36注1中"相邻柱纵筋相互错开,在同一平面内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大于50%"后半句是否多余.
4 p37 机械连接中,相邻纵筋交错机械连接的间距"大于等于35d"是否应该为"大于等于500大于等于35d".
5 p37"中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中,若实际kz上面为上翻梁,且柱顶钢筋锚入板内,就无法保证大于等于0.5lae的条件了,该如何处理.
6 井字梁相交处是否需要配置吊筋,若配置,假如两相交井字梁,跨长不一样,且高度不同,该以哪个条件确定主次梁.
7 主次梁相交,相交处主梁的箍筋配上,而次梁的不配,这种做法正确吗.
8 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只列了3种,是否只存在这几种,还是别的用插入法.
d1、是。
2、属于高度连续封闭注法,但上下可都不注,对技术较高者属多余。
但若不注,会有很多人问“究竟在什么位置”。
由于注了,故无人再问。
3、如果有两种直径的钢筋,隔一错一,如不注意搭配的话,面积百分率就不一定是50%了。
4、5、37页无所问构造。
6、由具体设计者定。
7、正确。
8、三种属于特定点,其它情况需要内插,属于基本常识。
w03G101图集里屋面框架梁构造,如屋面梁悬挑,柱子的锚固是按中柱,还是边柱锚固呢,还要悬挑梁钢筋是直锚到屋面梁里,还是弯锚到边柱里呢,特请教陈教授,望答复。
应按边柱,屋面框架梁柱端部节点按标准设计照做。
悬挑端不考虑参与吸收地震能量,具体处理方式是将悬挑端整体降低50至100,这样其上部纵筋可以锚得进去,降低部分有现浇混凝土板补起。
谢谢陈教授的回答,是不是可以把悬挑梁的上部纵筋按1.5的悬挑梁长锚入梁内呢。
按纯悬挑梁即可。
如果将悬挑部分整体低50--100,这样纵筋的保护层是不是太厚呢,那样还有可能看得见裂缝!这样可以吗?
上部如果有现浇板的话,板负筋可控制裂缝的开展。
w图集第65页关于梁侧面纵向钢筋的做法:hw大于或等于450mm时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
按照上面的图示做法,那么梁侧面加构造筋的时候不是至少沿高度要加两根了,因为450mm高度中间加一根构造筋的话间距不是大于200mm了?还有构造筋规格如果设计没有规定的话应该是多少?
版主
1. 上、下纵筋中心距不会大于400。
2. 设计必须指明。
whw为450,梁高可能为550,那不是要加二根了。
hw大于或等于450mm的时候梁高一般都大于550mm,上下纵筋中心距离当然大于400mm 了,hw为450mm的时候如果中间放一根纵筋的时候,就不满足构造筋间距小于200mm这个规定了,那就要放两根了,也就是说加构造筋的话就至少要加两根了??
版主
D起点定在450而不是430,应该是结构中的“取整”传统;为什么定450而不是取整定为400,应该是楼板与梁身形成阴角本身具备的较强约束刚度可以非常有效地阻止梁侧向裂缝的发生。
还是不太明白,这样的话沿梁高加一根构造筋的做法都是不符合图集要求的啊
严格执行的话,等于450时,底筋为一排时要加两根侧面构造纵筋,为两排时仅需加一根。
w最近看到一份白绍良等专家对00G的建议(我认为对03G也同样适用),不知陈教授您是否看了或对此问题已经充分论证而做出03G的规定还是目前各专家对此还没有统一。
现将原文摘录如下: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0G101的建议
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于2000年7月出版的这本图集,在其4。
4。
1条中规定:“第一排非贯通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4位置,第二排非贯通筋延伸至Ln/3位置。
”(注:此处原文延伸长度与图集不同,可能是编辑失误)此外,还规定贯穿全跨的上部纵筋数量应符合规范的有关规定。
该图集第4。
4。
3条还要求设计者“注意还GBJ10--89第6。
1。
5条规定进行校核。
”
该方法的最大缺口是没有给出第一排和第二排钢筋在支座总负弯矩钢筋中各占的比例,因此,所给的上述规则只能是看作一种构造思路建议,不具备具体规定的性质。
初步核算表明,如假定两批钢筋各占50%,则上述规定在不少工程常用情况下满足不了GBJ10--89的规定,自然也就更满足不了修定后的规范的规定了。
另外还应提请注意的是,该详图第4。
4。
2条建议悬臂梁先截断的一批钢筋只伸到3l/4处的做法(l为悬臂净长)一般满足不了新规范对该批负弯矩钢筋延伸长度的要求。
d建议非常好,白教授点到了一个不好解决但非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想真正触及的人并不多。
G101来自工程实践,自然应该对工程界有个“可操作的”方案。
表面看G101对该问题的解决思路“似乎”很清楚,但里面隐含着策略。
按规范的规定去做,可以说基本不具有可操作性。
一项工程有数百根甚至上千根梁,如果一根一根去定延伸长度,事实上很难操作,也无此必要。
规范中的规定,系建立在内力分析结果为精确结果的前提下,而事实上,混凝土结构因其所用材料既非均质也非连续体,所以不存在精确解,只存在控制解。
1/3净跨的规定,可以控制2/3左右的梁。
以后的问题是需要此规定的“细化”,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统计。
w我在现场看到柱子直径22变25时搭接方法和101完全不同
现场搭接是以顶板为基准面,上柱(25)纵筋往下伸一个La,下柱(22)纵筋往上伸一个La,然后绑扎。
不知这样行不行?据说施工中基本上都是这样处理的
d应按照03G101-3做,否则上柱在内力最大的柱根部配筋严重不足。
上柱配筋比下柱大是为了满足上柱受力需要,施工习惯源于不清楚柱子实际所受内力。
w我们在施工中经常遇到柱主筋大变小的问题。
试问:当柱子采用电渣压力焊时候有什么限制条件,例:25mm碰焊14mm的钢筋的能不能,
d 25mm碰焊14mm,直径相差过大受力时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
如果施工规范对大小直径钢筋对焊无限制规定的话,建议直径相差不要超过两级(25与20或18与14)。
w在混凝土工程验收规范中明确规定:搭接或者焊接接头“宜”相互错开。
而在《平法》中剪力墙竖向钢筋构造中,三四级抗震允许竖向钢筋在同一位置连接,比规范要求要低,是剪力墙对抗震构造要求低些吗?
三四级抗震剪力墙竖向钢筋是应该错开,还是可以在同一部位连接((搭接时搭1.6la,若为暗柱同时该搭接区域须箍筋加密)?
d"宜"的严格程度低于"应",所以当为较低抗震等级时可以适当放宽一点.
w 剪力墙柱顶钢筋是如何构造的,是否和框架柱一样有角柱、中柱和边柱之分?其锚固搭接长度如何计算?
d标准设计中注明按框架柱的那些墙柱按抗震框架柱,未注明者按墙竖向钢筋构造。
w问题】墙身水平分布筋与“转角墙柱+连梁”的连接:
以《03G101-1》上的①轴上的剪力墙Q1为例。
墙身Q1在D轴与转角墙柱GJZ1和连梁LL2连接。
Q1的外侧水平分布筋从转角墙柱外侧绕过GJZ1以后,(1)如果在连梁LL2的范围内,则直接伸入连梁LL2,与LL2的水
平分布筋进行搭接(也是执行第47页的构造做法);(对吗?)(2)如果不在连梁LL2的范围内(即遇到窗洞口),水平分布筋扣过窗洞侧壁的暗柱纵筋外侧,到窗洞侧壁收边:两侧的水平分布筋各打拐≥15d ,并且互相重叠≥5d 绑在一起。
(对吗?)(3)收边处的Ⅰ级钢筋可以不弯180度的弯钩吗?
墙身Q1在C轴与转角墙柱GJZ1和连梁LL3连接,但同时又与连梁LL1直通。
(4)此时墙身Q1上的水平分布筋如果在连梁LL1的范围内时,则应直接通入连梁LL1中;(对吗?)(5)当不在连梁LL1范围内时,才进行转角,或伸入连梁LL3,或在窗洞侧壁收边。
(1)不要与连梁侧面的水平筋搭接,要保持其连续。
连梁水平筋要转过墙角与Q1水平分布筋搭接。
(2)由于①×D位置未设墙身,全部做成了GJZ!,所以Q1的水平筋不必转弯,按“端部暗柱”处理即可。
(3)要设180度弯钩。
(4)见(2)。
(5)同上。
谢谢陈教授的指导!不过关于连梁侧面水平筋的问题还需进一步请教:
看了上面的回复,给我一个认识,那就是“连梁的侧面水平筋比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重要”,(有理论依据吗?)这样,连梁的侧面水平筋不能断开搭接,要保持连续;而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则是可以断开搭接的。
是应该这样理解的码?(因为从第51页LL构造图上看不出这些规定)
因此,是不是可以说,“连梁的侧面水平筋要保持连续。
连梁水平筋要转过墙角与Q1水平分布筋搭接”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做法?
上面的话中“Q1”应该为“剪力墙”,即为:
因此,是不是可以说,“连梁的侧面水平筋要保持连续。
连梁水平筋要转过墙角与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搭接”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做法?
①×C节点还是有问题:连梁LL3的侧面水平筋要转过墙角GJZ!与剪力墙Q1水平分布筋搭接,但与Q1直通的连梁LL1的侧面水平筋则直穿过GJZ!与剪力墙Q1水平分布筋搭接,这样就会造成两根连梁的水平筋同时与一根Q1水平分布筋搭接?(三根钢筋绑在一起?)或者连梁LL1的侧面水平筋只伸入到GJZ!为止,不必伸出墙柱GJZ!去与Q1水平分布筋搭接?请指点一下。
LL3的分布筋直锚即可,没有必要“转过”去,与其上下纵筋构造一致亦可。
我们并没有解决所有的构造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一例),但下一个升版周期来到时会再多解决一些。
以哲学观点而言,人们永远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P54 “一、二级KL”与“三、四级KL”有何区别?如果没有区别,不如仅保留一个图。
d最后一稿将区别拿掉了。
估计升板还是会有区别,故暂且保留格式
w 1、框架梁是与框架柱共同构成框架结构的。
而框支梁和框支柱构成一个(下面的)框架结构和(上面的)剪力墙结构之间的“结构转换层”。
2、注意:陈教授说过,03G101-1图集第67页所给出的“KZZ、KZL配筋构造”,只能适用于低位的(即一、二层)的框支梁和框支柱,对于高位的框支梁和框支柱,应该由设计师给出具体配筋构造。
底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商店、上部五层砖混结构的住宅房屋,请问底层的是按框架梁?屋框梁?还是框支梁和框支柱的结构节点标准图选用?
我们这里一般都按照框架梁和框架柱的节点选用,是否合适?
我对这个问题一直比较茫然,曾问过设计师,答曰:按照框架柱和框架梁的节点。
请CDF同志再解答一下吧!
我的看法:关于“底框上砖混”的结构,“底框”肯定不是框架梁和框架柱,因为楼层框架梁上面的荷载只考虑均布荷载,砖墙传递给墙梁的荷载不是均布的,但传递给梁端部支座的荷载可能大于均布荷载。
墙梁当然也不是屋面框架梁。
不过,它与梁上面是剪力墙的框支梁不同,因为剪力墙与框支梁的钢筋混凝土连成一体,其力学模型肯定与砼梁上压着砖墙截然不同。
所以,这种“底框”的节点构造和配筋特征不能套用03G101-1图集,应该由设计师出图解决。
以上仅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确实有的设计师认为上述“底框”按普通框架梁柱处理。
也许将来也有争论。
建筑结构的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些现在还没有争论清楚。
事物就是这样在矛盾中发展、前进。
附上以前论坛上发生过的一段讨论,供参考:
HF7566:有关框架梁钢筋构造的几个问题
1.当仅一层框架,即底层框架上部砖混结构的综合楼,底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是按“楼层框架梁”(P54)还是按“屋面框架梁”(P55)的构造选用图集?
2.图集P54,抗震框架梁端支座下部纵筋伸至柱外边且≥0.4LaE,而上部纵筋仅要求伸入支座≥0.4LaE后下弯15d,没有要求伸至柱外边,实际施工时为避免局部钢筋密集上部纵筋是否可以只满足≥0.4LaE后下弯15d,而不伸至柱外边?伸至柱外边也没错吧?
3.砖混结构中的单梁,两端是240*240的构造柱,单梁钢筋的锚固若直锚满足12d时是按12d、还是按≥0.4La(LaE)+15d?
1、按框支梁考虑。
2、应伸至柱外边。
3、应按铰接考虑,螺纹钢取12d,光圆钢筋取15d。
03G101-1适用于“现浇混凝土结构”,你问的第1、3两个问题属于砌体结构的问题,如果选用03G101-1是设计者扩大了使用范围,问题最好由设计者解决。
1、该问题是砌体结构中的“墙梁”问题(详见GB50003-2001),既不能按03G101-1中的“楼层框架梁”,也不能按“屋面框架梁”,但可以借鉴“框支梁”,不过其构造也不能照搬(其实也无法照搬),要经设计者按墙梁要求进行调整。
2、图集规定的很清楚:“伸至柱外边(柱纵筋内侧)”。
3、这不属于03G101-1解决的问题,应由设计者出构造要求。
1、阳台拦板水平钢筋应放在外侧还是里侧?
第37页顶层边节点中"柱顶部第1层"和"柱顶部第2层"是什么意思,
2 、64页吊筋高度从主梁底部纵筋向上推,位置相当于上一排纵筋。
是什么意思呀?吊筋构造高度是主梁底部上50。
还是次梁底部下50。
我的意思是吊筋的平直段放在主梁底部上50。
还是次梁底部下50。
3、在33页HPB235.HRB335.HRB400RRB400代表什么意思呀?环氧树脂涂层钢筋是什么意思?在出图集时可以注解说明一下!
d1、根据栏板的受力方向(横向还是竖向悬臂)以及配置单层筋网还是双层筋网的不同而不同。
2、如果定为主梁底向上50的话,主梁如果配两排钢筋的话,吊筋水平段就要与主梁第二排纵筋打架了,所以,定在底部纵筋的最上一排可避免相碰。
3、分别为院规范中的一、二、三级钢,并增加了新三级钢。
wCDF前辈,一框架结构,基础形式采用柱下承台并用基础梁通长连接,请问,当基础梁伸入最
外侧的承台内,基础梁的主筋的锚固长度从承台边算起,如果直锚长度满足要求则不需要弯锚;还是从承台上的框架柱内侧算起,按照上部结构的最外侧框架梁柱节点的做法,在柱中直锚满足大于0.4Lae,再进行15d的弯锚(基础梁主筋端头的直锚段及弯锚段均在承台内的柱中,不超出柱的插筋外侧);还是锚固长度从承台上的框架柱内侧算起,直锚满足大于0.4Lae,直锚段可超出柱,再进行15d的弯锚.太罗嗦了,CDF前辈,能理解我的意思吗,我十分想弄清楚.另外,基础梁中上下主筋的连接接头分别在什么位置?
d 你所说的意思理解了。
一、关于桩承台和基础拉梁的有关构造要求,未见规范或标准图集。
我是从构造手册上看到的。
抄一段以前的讨论:
1、桩承台之间的拉梁,不同于条形基础梁。
桩承台的拉梁或称连系梁,是连接各个桩承台加强其整体性,当然其自身也有受力作用。
2、关于拉梁的主筋是贯通桩承台还是锚入桩承台一个锚固长度,我也和设计院、施工单位的老同志讨论过,说法不一。
3、近日看了本《简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2003年2月版)里面介绍了一下桩承台,现在把有关连系梁的几段话抄录于下(见此书555页“承台之间的连接”):承受地震作用的柱下独立桩承台,在纵横两方向宜设置连系梁。
连系梁顶面宜与承台顶面位于同一标高,连系梁的宽度不宜小于200mm,其高度可取承台中心距的1/10-1/15。
连系梁的纵向受拉钢筋最小截面面积……且不宜小于上下各两根φ14mm钢筋,纵向钢筋按受拉要求锚入承台。
连系梁的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300mm。
有条件时可利用承墙的基础梁或按抗震设计的基础梁兼作连系梁。
工业厂房桩基承台间的连系梁应沿厂房纵向设置,当有墙梁时,可将墙梁兼起连系梁作用。
还有,找出以前qlchen的一段讨论,给大家看看:
基础梁贯穿承台
1、当设计要求基础梁贯穿承台时,承台两边了基础梁可否把接头都设在承台内?
2、当设计没要求基础梁贯穿承台时,那梁纵筋锚固从承台边算起一个lae(含弯锚15d吗?)就行了,还是要求在承台内的柱子(或剪力墙)边算起进入一个lae长度?
如果要求“贯穿”承台,梁纵筋与箍筋必须“贯通”,不可间断。
那基础梁纵筋接头都设在承台中可以吧,
没贯穿时锚固时从承台边算起就可以了吧,不用从承台里面的柱(或墙)边算起?
我想当设计没特别要求时可以从承台边算起锚固长底lae一个就行
无特别要求,从承台边起算锚固。
二、关于基础梁的下部钢筋和上部钢筋的接头位置问题:
基础主梁的底部贯通筋的连接区在“跨中”≤Lo/3的范围内。
基础主梁的顶部贯通筋的连接区在“节点”左右各Lo/4的范围内。
(跨度Lo等于相邻两个柱节点中心线的距离)基础次梁的底部贯通筋的连接区也在“跨中”≤Lo/3的范围内。
基础次梁的上部钢筋可以锚入支座(即基础主梁)内,其锚固长度≥12d且至少到主梁中线。
当然,基础次梁的上部钢筋做成顶部贯通筋也可以。
这些问题在04G101-3图集可以找到答案。
你好!03G101-1P65中非框架梁配筋构造,下端纵筋直锚长度不足时弯锚:①平直段0.4Lae+15d,而我们施工的剪力墙墙厚一般为200mm,梁下部底筋大多设计为Φ25或Φ22,这样计算平直段达不到0.4Lae,请问像这种情况如何处理?②若设计构件砼标号为C30,底筋为Φ16,Lae=480mm,平直段为192mm,已无法用同截面代换方法,该怎样解决?(像
这种情况如何引起设计者的高度重视呢?在设计阶段将这种问题考虑周到!)
非框架梁上部纵筋弯锚平直段应该是0.4La,在实际工程中,很多情况下都不满足,考虑非框架梁是受弯构件,我个人认为,在设计阶段就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向规范靠近!
但对另一种情况:连梁(我猜想你所说的Φ25或Φ22应该的连梁钢筋),如果设计时不考虑锚固问题,在现场施工中就存在很大问题,对结构的可靠度影响也很大!我个人认为,连梁钢筋的锚固问题必须在设计阶段解决!
d你提的问题带有很大的普遍性,梁以墙为支座,由于墙截面厚度普遍比柱截面高度要小,因此很难满足规范的锚固要求。
对这个问题我本人之所以解答的“含糊”,主要是缺少试验资料,不便轻易出解决方案,以免传到全国后覆水难收,请谅解!
w请问03G101-1上的配筋率所指的是什么?就是第58页的非抗震屋面框架梁WKL纵向钢筋构造(-)详图上的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柱外侧纵筋配筋率”:把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角筋)的截面积除以混凝土的总截面积。
2、“梁的上部纵筋配筋率”:把梁的上部纵筋的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积而不是总截面积。
梁“有效”截面积为梁宽乘以梁的“有效”高度(当配一排筋时为梁高减35,两排筋时为梁高减60)。
w在端支座中,钢筋的锚固能否安以下条件进行判断:
一、若满足支座宽度-保护层>=Lae 则按Lae 或0.5Hc+5D取大值
二、否则,在以下三个条件中取大值
A、>=Lae
B、>=0.45Lae+15d
C、>=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d一、对。
二、直锚段:支座宽度-保护层厚度-对边钢筋直径-25,且>=0.4lae,若不能满足>=0.4lae则需要调小钢筋直径;弯钩段:=15d,没有必要再加长。
在图集是要求直锚段的长度:
支座宽度-保护层>=0.4Lae
一些甲方要求端支座的锚固直接取0.4Lae+15d或Lae
我知道是不对的,但我找不到按照:支座宽度-保护层+15D的依据
如何向甲方解释才能更有力度
03G101-1第54、57页梁端部支座下部有注:“伸至柱外边(柱纵筋内侧),且>=0.4lae。
直锚段>=0.4lae,弯钩长15d是弯折锚固的要求;>=lae是直锚的要求。
“桥归桥,路归路”,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w03G101-1第65页中上面的梁图中底筋在支座处的锚固,是否只需满足该图中的12d(弧形按括号内的la除外)就可以了,还需要满足“梁宽的一半加5d”和“第33页”中的注3的不得小于250mm么?也许处于设计的角度来考虑当然要取大值好了,但站的立场不同,实际操作中考虑钢筋损耗就有点区别了。
所以请您给个说法,谢谢!
d非框架梁下部钢筋在支座位置受压,不必套用33页“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规定,也不必附加“过中线+5d”的条件。
非框架梁下部筋锚入支座12d还是不小于250?
锚入12d。
该筋在该部位转为受压,不需按照受拉钢筋最小锚固250的规定
w请教陈教授:当楼层框架梁的纵向钢筋直锚大于≥la且≥0.5hc+5d时,纵向钢筋也要伸至柱外边(柱纵筋内侧)吗?还是这三者取大值?
d根据规范规定,要伸至柱对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