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各章复习思考题汇总-10页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公共物品的定义。
理解公共物品特征和提供方式。
公共物品是指由政府为代表的的公共部门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商品和服务。
特征:公共物品是公众共同受益,消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
非竞争性: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过高。
提供方式: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
由于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差异,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来提供公共物品。
2.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⑴.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人个别需要的数值加总。
⑵.社会公众在满足其社会公共需要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而且在这过程中不用付出,或付出极少的费用。
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要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而这些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
3.外部效应的涵义。
指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收益。
4.市场失灵的表现。
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经济波动,信息的不对称和不一致,收入分配不公。
5.财政的定义。
财政是国家凭借其政治力量,通过集中一部分社会财富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并通过这些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实现手段。
2.宏观经济稳定的目标。
充分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为零),物价水平稳定(物价上涨率为3%~5%,适宜),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职能的分工。
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执行财政的职能中是有分工的,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意义上讲,凡是调控性,具有全国性意义的职能,就应该由中央政府行使;反之,由地方政府行使。
⑴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应主要由地方政府来执行,由于大部分公共产品实际上是地方性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提供更有效率。
⑵收入分配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要由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统一的分配政策来贯彻执行,因此,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职能。
⑶由于,在全国性的开放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地方政府无法成功制定和执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政策,经济稳定与发展的职能主要由中央政府来实现。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古典财政理论、当代财政理论主要有哪些理论派别?各流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古典财政理论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
大卫.李嘉图对斯密财政学说的补充
李嘉图认为,任何赋税都来源于利润、地租或其他形式收入,主张实行负担最轻的税收。
他所提出的税收理论被后人称为赋税转嫁论,给后来财政理论中的税种设置、收入分配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模式。
此外,他反对财政补贴。
当代财政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理论
2.凯恩斯主义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状况提出哪些财政政策?
⑴.改变税收体系和税率
⑵通过举办公共工程,扩军备战,投资于非生产部门等来改变政府购买水平。
⑶通过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来改变转移支付水平
⑷举借公债,弥补财政赤字,并通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来调节经济运行。
3.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次重点)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1)政府决策失误。
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当等,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2)寻租行为。
在市场经济特征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力,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
这里且不说政府提供的经济信息有可能失真或不及时,而政府应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一旦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这种政府干预失效,可能主要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国家。
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
第四章复习思考题
1.财政支出按费用类别和经济性质为标准可分为哪些支出?
按费用类别: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
经济性质: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出。
2.什么是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试比较两者的经济影响。
按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划分。
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
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在财政支出规模一定的前提下,政府购买支出所占比重大一些,政府的财政活动对社会生产和就业有着重大的直接影响,其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就强一些;反之,政府的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有着更大的直接影响,其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就强一些。
3.财政支出增长理论有哪些?
1.瓦格纳法则
19世纪,德国的经济学家瓦格纳得出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的瓦格纳法则。
他把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论):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公共支出占GNP的比率相应提高。
2.非均衡增长理论(皮考克,威斯曼)
英国经济学家皮考克和威斯曼通过英国1900年至1955年间的公共部门成长情况的研究
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非均衡增长理论(梯度渐进增长论)。
梯度渐进增长论,当社会经历激变时(如战争、经济大萧条或其他严重灾害),公共支出规模会急剧上升;但当这种激变时期过后,公共支出水平将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趋势水平。
导致公共支出增长存在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支出增长超过GDP 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3.经济发展阶段的财政支出增长理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
美国的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观点主要是,作为社会基础设施提供者的政府,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作用发挥各不相同,公共支出增长的速度和公共支出的结构是不同的,从而导致财政支出增长。
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财政资源大力提供基础设施的投入。
经济发展中期和成熟阶段,公共部门投资逐渐让位于日益增长的私人投资,政府支出的结构发生变化,用于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保健、社会保障等支出增加,公共支出总量仍然上升。
4.试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政府征税能力,政府经济干预政策)
政治因素(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社会因素(人口状态,文化背景,民族与宗教)
5.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前提条件?
1.成本——效益分析法,以成本效益都可以用货币资金来表现为前提。
对某一项目的投资可行性做出判断:如果NPV>0,该项目可行;如果NPV=0,计算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如果内部收益率大于银行贷款利率,该项目可行;如果NPV<0,该项目不可行。
对于不同项目进行选择时,则比较它们的NPV取值大小,同等条件下选择NPV高的项目。
2.最低费用选择法
有一些政府支出,成本容易计算,效益不易衡量,则这类财政支出的效益,一般采用“最低费用选择法”。
6.熟悉平均成本定价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具体内容。
7.财政支出结构的定义。
是指财政资金分配的内容组合及各种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包括:财政支出具体用在哪些方面;各种财政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率。
第五章复习思考题
1.财政投资的形式。
有偿使用和无偿拨款
2.财政投资的范围及特点。
基础产业(狭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广义:还包括提供无形产品服务的部门,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它们提供服务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
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必要途径之一就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财政对农业的支出。
高新技术产业
住房
3.财政投融资的特征。
⑴财政投融资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投资,融资活动,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财政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⑵是财政性金融活动,是商业金融的有益补充。
⑶资金运用上的政策性和有偿性的统一。
4.在财政支出中,有哪些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是由政府直接在社会上购买并消费商品和服务所形成的支出。
满足纯社会公共需要。
包括:行政事业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还有工业,交通,商业,农业等部门的支出。
5.什么是政府采购制度?
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展开日常政务活动或公共提供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程序,对货物,工程,服务的购买。
第六章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是指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形成社会保障基金,并对由多种原因而使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转移性支出。
2.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救济,军人优抚和自然灾害救济。
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4.社会保障支出管理方法有哪些?
现收现付制,准备金制,两者相结合制。
5.思考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6.财政补贴的分类。
价格补贴(农副产品价格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粮食生产补贴,其他补贴。
7.什么是税式支出?
国家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和执行特殊的税收政策与法规,给予特定纳税人的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使纳税人减少税负,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政府转移性支出。
第七章复习思考题
1.财政收入的分类包括哪些?
按财政收入形式的分类,可分为税收和非税收入。
按财政收入来源的分类
按财政收入来源中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划为公有制经济收入和非公有制经济收入。
按财政收入来源中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划为工业部门、农业部门、商业部门等或第一产业部门、第二产业部门、第三产业部门等。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哪些?
⑴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
⑵税收的增减直接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税基,税率)
⑶价格的变动影响财政收入增减。
(实际与名义)
3. 简析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
它表示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⑴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实行高税率。
⑵同样的税收收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税率,抵税负担更能刺激工作储备,投资意愿,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税基,税率)
⑶税收,税率,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理论上有一个兼顾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的最有税率,因此,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4.从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探求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途径。
第九章复习思考题
1.非税收入的定义。
非税财政收入,是指政府财政收入中除税收收入之外的其他各项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2.什么是预算外收入?
即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的提取或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第八章复习思考题
1.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是税收。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采用颁布法令方式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即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2.税收术语包括哪些内容?
征税主体(区分征税人),纳税主体(又叫纳税人,区分负税人——最终承担税款的),征税对象(又叫征税客体),税目,税源,税基,税率,起征点和免征额。
3.税收的分类有哪些?
按征税对象的不同
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
按税负是否转嫁
间接税(流转税),直接税
按征税标准
从量税,从价税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
从价税,价外税
4.什么是税收的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
公平原则是只政府征税要使每个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是个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纵横向)
效率原则是指政府正谁要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提高税务行政管理效率(经济效率原则,行政效率原则)
5.什么是税负转嫁?税收转嫁的方式有哪些?
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商品进购价格等,将部分或全部税款转移给别人负担的一种经济现象。
方式:后转,前转,混转,税收资本化,消转。
6.税负转嫁的条件。
⑴税种——流转税,间接税,易转嫁,而所得税或间接税,难以转嫁。
⑵课税商品攻击与需求的相对弹性,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随手将主要由纳税人自己承担。
⑶课税商品生产与销售的竞争程度,垄断性商品税负转嫁较容易。
7.请阐述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
8.请阐述税收效应。
是指纳税人因国家征税而在商品抉择,劳动投入,储蓄等方面做出的反应。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征税使纳税人的支出能力下降,用来说明收入购买力的下降后人们如何调整购买行为。
本身不会导致经济无效率。
替代效应是指政府征税使纳税人以某种消费或活动方式取代另一种消费或活动,用来说明征税后人们如何调整其经济行为,干预了纳税人的选择,会导致经济无效率。
9.什么是税收中性?
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
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10.了解增值税、营业税的课税范围。
11.关注我国2009年增值税转型后带来的税收影响。
第十章复习思考题
1.国债的定义。
国债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2.简述国债的功能。
(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
1.具有平衡财政收支,促进国家财政履行对社会资金再分配职能的作用
2.国债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机衔接提供了较好的结合点,是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3.国债的分类。
按期限分——定期国债,无期国债
按发行目的,性质,用途——生产性或建设性国债,非生产型国债或赤字性国债。
按利率支付方式——有息国债,有奖国债,有息有奖国债,无息国债。
按是否具有流通性质——可转让国债券,不可转让国债券
按证券的有无类型——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
4. 国债发行时影响发行利率的因素。
5.衡量国债负担和限度常见指标的警戒线值。
第十一章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一国政府编制的每一个预算年度内财政收入、支出和平衡的计划,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
2.国家预算的分类。
⑴.以预算形式差别为依据可将预算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为单式预算。
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及两个以上计划表格来反映,为复式预算。
⑵.预算层次来分,可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⑶.以内容上的差别为依据,可分为增量预算、零基预算
3.编制国家预算的原则。
(1)公开性。
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公诸于从,让民众了解财政收支情况,并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相关概念:财政透明度
财政透明度主要是指政府向公众公开政府的结构和职能、财政政策目标、公共部门账户和财政预算等信息的程度。
(2)可靠性。
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依据充分,数据确实,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
(3)完整性。
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得打埋伏、造假账,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可以另编预算外收支预算,也应在国家预算中有所反映。
(4)统一性。
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严格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
(5)年度性。
所谓预算的年度性原则,是指政府必须按照法定预算年度编制国家预算,这一预算要反映全年的财政收支活动,同时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
4.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管理权限的相关规定。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审查,批准预决算的权力机关。
《国家预算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管理权限主要是预算、决算的审批权;预算、决算的监督权;对预算、决算方面不适当的决定的撤销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撤销本级人大常委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
5.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定义。
是指按政府的每一项职能部门编制的预算。
编制部门预算要求实行综合预算,将单位的预算内外收支一并纳入到一本预算中,全面反映部门收支活动,一个部门一个预算。
一般也称国库单一账户制度。
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开设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进行收缴支付和管理。
6.国家预算管理的内容。
国家预算管理是国家依据法规对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进行的组织、协调和监等活动。
国家预算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的原则。
国家预算管理的主体是国家,预算管理职权分别由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府,以及各级财政部门承担,并相应进行管理。
国家预算管理的对象是预算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包括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两个阶段。
实施预算编制前的准备工作;编制和审批国家预算;执行国家预算;编制国家决算。
第十二章复习思考题
1.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
预算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是国家为有效地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根据国家的政权结构及各级政府的职责事权,在各级预算之间划分预算管理权限和资金收支范围的重要制度。
2.什么是分税制。
是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预算相对独立,附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的一种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3.我国分税制中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划分(属于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征收的税种分别有哪些)。
4.如何改革与完善我国财政管理体制?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2)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
(3)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4)调整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5)完善“三奖一补”政策,扩大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深化财税改革提出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的要求。
第十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⑴.财政平衡是一个相对概念
略有结余和略有赤字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
⑵.研究财政平衡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
财政平衡是在不断转化的,某一时点上财政表现为不平衡(静态不平衡),但若结合一段时期来看,财政就有可能表现为平衡(动态平衡)。
⑶.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全局观念
财政收支作为一种货币收支,同国民经济货币收支体系中其他货币收支交织在一起。
只有结合财政的各种经济联系,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研究财政平衡,才能正确判断财政运行状况,制定和运用可行的财政政策。
⑷.注意财政平衡的真实性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财政收支状况存在非真实性的情况,例如“财政性挂帐”
和隐性财政赤字等。
财政虚假平衡或者非真实的财政收支状况都是危险的,它们会导致政府决策的失误。
2.赤字财政的概念。
赤字财政是指国家有意识地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即在编制年度国家预算时就安排了列有赤字的财政收支计划的一种政策。
3. 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的定义。
结构性赤字是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政府取得相应的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下发生的预算赤字,也称充分就业赤字。
周期性赤字是实际的预算赤字超过结构性赤字的差额。
4.简析预算赤字的弥补方法。
⑴.动用往年财政结余
用往年财政结余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引起国民收入超经济分配,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不大,是弥补方法中较理想的一种方法。
⑵.发行国债
发行国债弥补赤字是财政赤字弥补方法中最常采用的方法。
发行内债可以使政府在短时间里有偿筹集到巨额资金,让社会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聚集到国库而不改变社会货币资金总量,不会立即引起信用膨胀。
发行外债意味着从国外取得一部分资源,增加了国内可使用的资源总量。
⑶.增加税收
严格地讲,增税不是弥补赤字的手段;税收有固定性;阻力较大。
⑷.向银行借款
一般是在动用结余和发行政府债券还不能弥补赤字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措施。
⑸.发行货币
易引起通货膨胀,慎用。
5. 理解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