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如“念”“相与”“但” 等。
(3)能够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写景的手法,如比喻、动静结合等,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心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写景的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理解“闲人” 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心境。
三、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以及情感在文中的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写景句中感悟作者的心境。
3.让学生理解作者在困境中如何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来调整自己的心态。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投影出示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古代文人笔下所承载的情感。
然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过哪些作品,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三)字词讲解
1、重点实词讲解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2、重点虚词讲解
•“之”:文中无典型用法的“之”,可不作重点讲解。
•“与”:
“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
“相与步于中庭”,介词,跟,同。
(四)课文翻译
1.教师逐句讲解课文翻译,结合字词讲解,让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我)高兴地起身行走。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学生分组翻译课文,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翻译全文,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
(五)内容分析
1.文章结构分析
提问: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为记叙部分,叙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起因、经过;第二部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为描写部分,描绘了庭院中的月色美景;第三部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为抒情部分,抒发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2.景物描写手法分析
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庭院月色的?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
作者运用了多种写景手法。
比喻:用“积水空明” 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 比喻竹柏的影子,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的庭院景色。
动静结合:“积水空明” 体现了月光的静谧,“藻、荇交横” 则表现出影子的动态,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 是对月光的直接描写,“藻、荇交横” 则通过竹柏的影子来烘托月光的皎洁,二者相结合,更好地展现了月色之美。
3.情感表达分析
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闲人” 一词有何含义?
作者表达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复杂微妙的情感。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且(悠游)自如。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投影出示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品在写景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提问:王维的《山居秋暝》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写景手法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不同点:《山居秋暝》通过对明月、清泉、松、石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记承天寺夜游》则主要通过对月光和竹柏影子的
描写,突出月光的澄澈透明。
提问:两篇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山居秋暝》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包括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
2.文化拓展
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尤其是他被贬黄州期间的生活和创作情况,让学生了解苏轼在困境中是如何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的。
提问: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除了《记承天寺夜游》,还创作了哪些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他怎样的心境?
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还创作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在困境中既有着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以“月色之美” 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景手法。
3.收集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的其他作品,阅读并体会其情感。
(八)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文的结构、写景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2.强调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文言文经典作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九)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和翻译存在一定困难,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和练习。
2.在分析景物描写手法时,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比喻和动静结合等概念,需要进一步举例说明和引导。
3.通过拓展延伸部分的比较阅读和文化拓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今后应多开展此类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