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1 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题 1】 (安徽高考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乃.乃不.敢敢上引璧疾
B.御日制削诗月割以.纪,其以.事趋于亡
C.非四蛇海鳝好之学穴能无文可者.寄托者.
D.去临清而.流人爱而.思赋之诗
【解析】 A:副词,才。B:连词,表目的“来”/表结果“从而”。C:助词,“…… 的人”/“……的地方”。D:连词,表承接/表修饰。
2.精美语段 中国人一向以“中庸”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讲究“与世无争”。因此,“韬光养晦” 也成了无数人立身处世的原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快餐文化的冲击,时间观念的加深, 许多人都希望能更快地崭露锋芒,更快地成就自己的事业。于是,韬光养晦和崭露锋芒 似乎成为了一对矛盾的事物,各有拥护者。 诸葛孔明躬耕南阳,二十七岁的时候才上演了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最终成就了诸葛孔明在历史上传奇的人生;北宋的苏洵,二十七岁发愤读书,四十七岁 才得到文豪欧阳修的赏识走上仕途,但年龄并不能阻挡苏洵闪亮的文采,最终他成为了 北宋最有名的策论家之一;曹雪芹更是韬光养晦的典范,正是有了他的“披阅十载,增 删五次”,才有了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问世。
【答案】 A 同类比较 2: 本题 A 项对照句“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出自本单元课文《伶官传序》。
【考题 3】 (浙江高考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 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 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 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5)______________,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
(2)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示判断语气。) ②被动句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示被动。) 洎牧以谗诛(主语“牧”是被动者,意念上的被动。) ③状语后置 赵尝五战于秦(即赵国曾经五次与秦国作战。) ④省略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省略介词“于”,应为“暴于霜露”。) 举以予人(省略代词“之”,应为“举之以予人”。)
本单元六篇课文都涉及多方面的材料,但都围绕一个或是情或是理的中心,写得清 楚条理,确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范本。
感悟高考
高考题与本单元内容比较 散文的篇幅一般超过诗歌,容量较大,行文与结构的组织安排特别重要。为了能够 让人读之有味,易于理解,要讲究章法的开合照应、衔接转换、行文的参差错落、起伏 变化。散文除论说文外,多数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散”,因为过于整齐集中,会显得呆板, 失去自然之趣,影响阅读时的从容自在。但“散”不是散漫杂乱。无论结构是整是散, 语气是急是缓,都要有气脉贯注其间,形成全篇的有机联系。
【答案】 A
同类比较 1: 本题 B 项对照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出自本单元课文《六国论》。
【考题 2】 (江西高考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 庄宗 掬受 粟而 投.于 藏地 之而 于.庙 呼之
B.鸡 抟扶 ,禽 摇于 而上 家者 者. .也 九万里
C.而 子陈 之.氏 武寓 城之 ,.于 闻我 弦群 歌焉 之声
16
创新研究课堂
课标导向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总分结构和举例论证的方法,领会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本文中积极的讽谏作用。
自主积累
1.字词解读
(1)识字音
厥.(jué)
殆.(dài)
赂.(lù)
燕.赵(yān) 悲夫.(fú) 胜负之数.(shù)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正确完成考题。但是,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联系 平时所学知识,学会在阅读和考试的具体实践中,调动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结合再现 一些相关的例句,联系上下文体味语感,揣摩语意和语气,从而正确解答试题。
六国论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你们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久坐对身体不好哦~
或未易量.(liànɡ) 与嬴.(yínɡ)
(2)通假字
①暴.霜露(“暴”通“曝”。读 pù)
②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
(3)解词义 ①古今异义 a.至.于.颠覆(至于:终究,到……结局。今常用作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b.其.实.百倍(其实:那实际情况。今常用为:实际上。) c.思厥先祖.父.(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d.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与力量。今为一个词,指理解事物的能力பைடு நூலகம்) e.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先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 事情。) ②一词多义
灵活复习,一是指要注意知识点中复杂多变的因素。如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古今通假,单音词和双音词、偏义复词等;文言句式中的判断句、疑问句、被 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词类活用中除了一般活用,还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 用法、名词作状语等。二是指在牢固掌握了知识点的基础上,要善于灵活运用,要将所 掌握的知识转换成能力,解决阅读中碰到的具体问题。以判断一个词的意思解释的正确 与否为例,主要方法就有四种:①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推断。如“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 死,轻重固何如哉”一句中的“视”,初看可作“看见”讲,但联系整个句子,应解释为 “比较”。②借助语法结构推断。如“烟波微茫信难求”与“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两句 中“信”字义项的确定,前句“信”作“难求”的状语,后句“信”作谓语,故应分别 解释为“实在”和“确实”。③借助相似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意义往往相同、 相近、相反、相对的特点推断。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忧劳”和“逸 豫”词义相反。④借助成语熟语推断。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的意思现代汉语还保存着, 如“腥臊并用,芳不得薄兮”中的“薄”,与成语“日薄西山”一词中的“薄”意义相同。
与与 夫.六 嬴国而与不.助 秦五 皆国 诸也 侯( (交 和好,, 同动 ,词 连) 词)
2.活用与句式 (1)词类活用 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月,名词作状语,一月一月地。)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始速.祸焉(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为至丹以荆卿为.计(作为,动词) 邯郸为.郡(成为,动词)
始始 燕.速 赵祸 之焉 君( ,才 始., 有副 远词 略) (起初,副词) 向向 并.力 使西 三向 国.各 (对 爱着 其地 ,( 这假 里使 有, “如 对果 付, ”连 的词 意) 思,动词)
或或 或. .曰 未… 易…量( (有 或人 许, ,副 代词 词) )
细致复习,是指在复习每个知识点的时候都要深入、细致。对原始性知识要善于积 累,如掌握一定量的古汉语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熟悉主要的句式特征,了解古代最 常见的文化知识等。对规律性知识要善于归纳、总结,比如各种词类活用的基本特点和 规律,特殊句式的变化规则等。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直露,有时含蓄,因此, 要学会透过一言、一行、一事、一物去窥探人物品质,透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 褒贬好恶去推断、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具体方法有:①筛选法。弄清题干要求,找 准信息范围,结合选项要求进行筛选、比较、分析。它主要适用于文中有直接表明作者 观点的材料的阅读。②概括法。文中没有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是通过对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或描写表现出来的,这就需要阅读者在认真阅读的基 础上,领悟、分析、综合,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③抓住题眼法。即抓住关键词语, 审读、综合、归类,找出答案。④排除干扰法。考题中常见干扰有:夸大事实,导致谬 误;偷换概念,混淆是非;正误夹杂,真真假假;事实互换,因果倒置等。解题时,要 忠实于原文内容,学会排除干扰。
非兵.不利(兵器,武器,名词) 兵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名词)
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
故下 故.而 不从 战六 而国 强破 弱亡 胜之 负已 故.判 事矣((旧所 ,以形容 ,词 因) 此,连词) 得此 秦言 人得 食.之 之不 (得 适.下 宜咽 ,得 也当 (能 。够 形, 容词 动) 词)
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动词) 亡是诸故侯燕之虽所小亡.国,而与后战亡败.(而灭亡.亡者,(动丧词失)、丢失,动词) 暴暴 暴. .秦 霜之 露欲 (无 暴厌 露( ,凶 动暴 词的 ,, 读凶 “p恶ù残 ”酷 )的,形容词)
终惜 终.其 继用 五武 国而 迁不 灭终 (.也 终( 于用 ,到 副底 词, )坚持到底,动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为”意为 “治理”,动词;后“为”是“被”,介词)
D.客 恢恢 鸡乎 义.其 勇超 于乎 游.刃 群必有余地矣
【解析】 A.两句的“而”均表顺承。B.第一句的“者”和“也”连用,表判断; 第二句的“者”用于主语后表停顿。C.第一句的“之”为代词,指代截冠雄鸡;第二句的 “之”为动词,到。D.第一句的“乎”相当于“于”,介词,表比较;第二句的“乎”词 尾词,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地”。
3.记常识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山人。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 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 22 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赏识与力荐, 一时朝野争相传诵,文名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 明快酣畅,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将他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称他为“老苏”。 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本单元六篇课文中,《六国论》和《伶官传序》是史论,前者剖析六国灭亡的原因, 后者对比庄宗盛衰的因由,都侧重于说理,都注重文章的现实针对性。《祭十二郎文》是 祭文,抒发丧侄之痛;《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题画记,抒发丧友之痛;《狱中杂记》 是记事文,客观展现触目惊心的黑暗现实;《陶庵梦忆序》是作品集自序,从情感等方面 透露了作品信息。
复习课件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1 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
05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单元要览
第五单元是一个文言文单元,包括六篇课文:“赏析示例”中的《六国论》,“自主 赏析”中的《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和“推荐作品”中的 《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这六篇课文都能很好地体现单元的主题“散而不乱,气脉 中贯”。
【答案】 (1)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2)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3)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 (5)人人尽说江南好 画船听雨眠
同类比较 3: 本题(4)小题考查了本单元课文《六国论》中的名句。
前沿探究
文言文阅读设题变化的应对策略 文言文阅读复习涉及内容很多,应对策略可以归纳为六个字:全面、细致、灵活。 虽然文言文阅读在试卷中的题量有限,但文言知识复习面广,涉及文言实词、虚词、 句式、翻译,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 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全面复习才是提 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基本保障。
写作素材
1.作家轶事 传说中苏轼、苏辙小时候都非常调皮,不喜欢读书。苏洵用了许多办法,都不见效。 后来他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当两个儿子在玩耍时,他就躲在一个他们看得见的角落看书。 两兄弟好奇,跑过来看老爸偷偷摸摸在干什么。苏洵每每故意慌慌张张地把书藏起来, 于是苏轼兄弟更好奇了,想方设法偷老爸的书看。由于本身天资聪慧,他们渐渐都迷上 了读书。 除了在家庭教育上称得上是天下父亲的典范外,在自学成才上,苏洵也是后人的楷 模。“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是《三字经》里对于苏洵的描述。苏洵在 27 岁前是不爱学习的,自我感觉却还不错,在第一次进京考试惨败之后终于幡然醒悟。 回来后他把自己多年的文稿送进了火炉,搞得满屋黑烟,让邻居们以为失了火。发愤苦 读五六年后,苏洵开始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其时已经三十多岁了。苏洵的成才经历对于 “年过三十不学艺”的旧思想是一种否定,论证了多大年纪开始学习都不为晚,不必以 年龄作为不学习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