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6朱德的扁担导学案(精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6朱德的扁担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6朱德的扁担导学案第1篇】
教材解析:
本文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同时也是一篇人物故事。

课文语言简洁,内容紧凑,讲述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故事。

教学创新:
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孩子读好长句子,并通过微课的形式简单介绍人物和故事背景,同时以单元教学重点“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为主要方法,梳理文章线索,层层深入,体会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感悟人物品质,让学生对革命先烈产生敬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新词,会写生字,学会用多种方法读好长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悟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让学生对革命先烈产生敬意。

教学重点:
读文感悟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

教学难点:
让学生对革命先烈产生敬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制作。

板书设计
16 朱德的扁担
战士敬爱朱德
越发
地位尊高环境恶劣同甘共苦以身作则
课中笃行
一、谈话导入,学习生字。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2.学习生字,补充课题。

3.出示“扁担”图片,认识扁担。

【设计意图:扁担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出示图片了解扁担,介绍扁担的用途,学好下文。


二、初读课文,积累方法。

1.朗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

2.出示本课生词,检测词语。

3.出示句子,通过多种方法读好长句子。

【设计意图:由词到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本课的句子较难,帮助
孩子梳理读好句子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4.播放微课,了解文中人物和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微课,让学生明白人物的历史地位,了解背景内容,体会井冈山生活环境的艰苦,为理解下文内容做铺垫。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大家越来越敬爱朱德同志了?
在交流中给学生空间,谈自己的体会。

通过重点句子感受战士们对朱德越发敬爱的情感,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精神。

重点讲解句子:
(1)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理解“不料”一词的意思,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理解词语,提高表达能力。

】.
(2)他穿着草鞋,带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出示短语,连一连。

体会动宾短语用词的准确,想象说说朱德挑粮的情景。

【设计意图:出示朱德挑粮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
四、总结全文,体会精神。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6朱德的扁担导学案第2篇】
朱德的扁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朱、攻、守”等于1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不畏艰险、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2.难点:了解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朱德同志像、扁担图片或实物、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

2.课件或图片出示朱德像。

认识“朱德”这两个字。

你们知识他是谁吗?
3.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朱德的什么事呢?
板书:朱德的扁担,请你们读一下课题。

4.课件或图片出示扁担图,也可出示实物。

认识“扁担”这两个字。

这就是扁担,谁知道用它可以干什么?
“扁担”这两个字怎么记。

[课题中“朱德”“扁担”两个词里的四个字都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其中有三个字是要求会写的字。

利用图片,随着出示课题分散识字。

这样字不离词,音、形、义紧密结合,学生识记生字的效果好。

]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圈出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作记号。

2.小组学生互读、互查、互教生字读音,互相解疑。

教师巡视,了解生字认读情况。

3.集体认读生字词。

朱(朱德)(朱红)
德(德行)(品德)
扁(扁担)(压扁)
担(担子)(扁担)
志(志气)(志向)
伍(队伍)(行伍)
敌(敌人)(敌军)
抽(抽到)(抽签)
陡(陡坡)(陡峭)
难(困难)(难办)
斗(北斗七星)(升斗)
仗(打仗)(仗势欺人)
疼(心疼)(疼痛)
根(树根)(根本)
料(意料)(预料)
敬(尊敬)(敬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手势告诉老师,这课有几个自然段。

2.请三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能读正确。

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先评读,再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

战士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后来朱德在扁担上写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

] 4.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1)什么是“斗笠”?
(2)“会师”“不料”是什么意思?
(3)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采用不同方式解疑。

(1)利用实物、图片、插图解决以下问题:
(2)引导学生带着质疑3读课文,找有关的句子,初步了解战士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的原因。

①让学生带着质疑3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②让学生读有关的句子,说说战士藏扁担和后来又不藏的原因。

(因为战士心疼朱德,所以要藏他的扁担。

后来大家敬爱他,不再藏他的扁担。


板书:心疼敬爱
(四)研读、感悟、理解战士为什么心疼朱德。

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让战士心疼,找出相关的词
句。

2.小组交流。

结合自己找的词句,谈看法,互相补充。

3.集体交流。

学生先读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看法,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随学生发言投影以下句子,随机在重点词下面点点。

(1)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从“不远”这个词看出敌人离井冈山很近,是要进犯井冈山。

朱德到山下挑粮会遇到危险。

(2)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①想想“五六十里”是多远,要走多长时间。

(天不亮出发,开黑才能回来。


②陡峭的高山,你有什么感觉?(难爬、累、喘不过来气。


想想朱德还要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这样难走的路就更难更累了。

③指导朗读:评读、赛读。

谁能把挑着粮爬这样的山,来回走五六十里那种艰难的感觉读出来。

(3)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①朱德穿着草鞋,肩上担的满满的一担粮食,走那么难走那么长的
山路,实在让人心疼。

②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不能休息,而且不是一个夜晚,是整夜整夜地研究打仗,他太累了,太辛苦了。

③想想朱德最需要的是什么?(休息)
④让学生进入角色。

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对朱德同志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练读,小组交流读、个人展示读。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讨论,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所以把他的扁担藏起来。

大家想,朱德找不到扁担,没办法去挑粮,就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二)研读读课文,感悟理解。

这节课,我们再认真读书,找找大家因为什么敬爱朱德同志,而不藏他的扁担。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请你们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找到答案的。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研讨。

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

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看法。

(1)课件出示句子: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①朱德为了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就在扁担上写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②从“不料”这个词看出朱德这样做是大家没想到的。

从这句话能看出战士藏扁担是挡不住他和大家一起挑粮,共度难关的决心。

(2)课件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①大家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

所以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②从“越发”这个词看出大家更加敬爱朱德了。

③大家对朱德产生了敬爱之情,所以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④再联系上文,想想大家都敬爱他什么?
(勇敢、不怕危险和战士同甘共苦等)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三)总结谈话。

读了《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而藏他的扁担。

当大家看到““朱德的扁担”五个字,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而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象征。

在1958年已是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

(四)拓展。

关于朱德同志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请你们课后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五)指导书写。

1.让学生读、描字帖中的字,找出难写的字。

2.小组研究书写方法。

3.教师课件演示指导。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6朱德的扁担
战士们藏扁担
朱德找扁担
(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

“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

“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
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

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

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

由于孩子对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

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

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

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

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

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练习,让大家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在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6朱德的扁担导学案第3篇】
朱德的扁担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
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路途遥远的茅坪挑粮食上山的故事。

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这样的情感。

由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离学生们较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鼓励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

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以后学生自主识字打下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有关“红军”会师等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扁担的图片;朱德的画像。

2.生字词卡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搜集朱德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扁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相机板书课文题目的一部分——扁担。

2.学生认读词语。

提醒学生注意“扁担”的“担”要读轻声;而在“一担粮食、挑担”中“担”读dàn。

3.引导学生交流扁担的用途,教师相机简单介绍:扁担是指放在肩上挑东西或抬东西的工具,用竹子或木头制成,扁而长。

4.引导学生质疑:这是谁的扁担?教师补全课文题目——“朱德的”,相机指导学生认识“朱”“德”两个字。

“朱”字和“未”字很像,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朱”是独体字,在文中表示姓,通常多用于表示红色。

“德”字注意右半部分的组成,中间的一横不要丢掉。

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5.学生简单介绍自己搜集的关于朱德的资料,教师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题目中有四个字是本课的生字,其中有两个字是要求会写的。

利用图片,出示题目,分散识字。

这样字不离词,音、形、义紧密结合,学生识记生字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读书时遇到的易读错的字音和句子。

(2)课件一组一组出示词语,在读词中组织学生认读生字。

◎毛泽东朱德
“泽”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择—泽。

可出示两位革命领袖的照片,读名字加深印象,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身份。

◎同志队伍敌人打仗
“志”和“士”进行比较,“士”本义指手持大斧作战的武夫;“志”表示内心目标,所以加个“心字底”。

“伍”“敌”“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认读词语后再出示句子“朱德同志带领一支队伍与敌人打仗”,让学生在语境中识记生字,同时依托语境理解这组词语的意思。

◎山高路陡
认读词语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是否见过或走过陡峭的山路,相机出示词语“陡坡、陡立”,加深对“陡”字的理解。

◎学习多音字“难”,根据不同的读音组词。

nán:难过、为难。

nàn:难民、难友、灾难。

◎扁担会师红军战士心疼不料敬爱
①指生领读生字词。

教师相机正音:“朱、志、师、战、士”是翘舌音;“泽”是平舌音;“仗、疼、敬、争”都是后鼻音;“扁、担、难、战”都是前鼻音。

②开火车读。

③集体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可引导学生围绕“谁干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来总结。

4.小组交流汇报:朱德和大家一块儿挑粮。

战士们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后来朱德又找来一根扁担,在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
字,大家就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5.引导学生质疑。

(1)“会师”是什么意思?
(2)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再藏了?
(3)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这几个字?设计意图:学贵有疑。

引导学生质疑,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做法。

把学生质疑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问题切入,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导学生朗读,相机讲解“会师”,并简介背景。

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地势险要。

1927年,毛泽东同志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会师”在这里指的就是朱德率领的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合在一起,壮大了革命的队伍。

及时补充讲解当时井冈山的军事形势,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帮助。

(2)引导学生思考: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从中可以明白什么?
(3)引导学生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①敌人和红军离得很近。

②敌人就在旁边,红军行动很危险。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红军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2.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想一想每一句分别讲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

第一句:写红军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

第二句:写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要到山下挑粮食。

第三句:写去山下挑粮很困难。

第四句:写大家都争着去挑粮。

(3)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去山下挑粮很困难?
(4)学生交流明确: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相机板书: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

)
(5)指导学生再读“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想象画面,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挑粮的艰辛:我们在平地上走五六十里路,白天出发,回来时天几乎黑了。

何况山高路陡,战士们还要负重行走。

(6)指导朗读第四句话。

引导学生从一个“争”字感受战士们“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

(7)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要读出条件的艰苦,大家的热情。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抓住关键词进行想象,对课文的留白处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好办法。

四、指导观察,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字的结构特点。

2.着重指导学生发现本课左右结构的字。

提醒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生字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要写得端正、美观,还要注意正确的笔顺。

3.指导本节课要求会写的字。

军:秃宝盖的横宜长,覆盖下面的“车”。

扁:半包围结构,本义是在门户上题字,古同“匾”,引申为物体平而薄,如“扁圆、扁豆”。

户字头的长撇向左下伸展,给下边部件让出足够的空间,第八笔竖在竖中线上。

担:左窄右宽。

“扌”细长,“旦”的“日”宽扁,最后一横稍长。

师:左窄右宽。

左边第二笔是竖撇,右边首笔是横,不要写成撇。

伍:左窄右宽。

“五”第二笔竖稍斜,横折沿横中线上起笔,末笔横稍长。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5.生描红,临写。

6.投影反馈并评议。

评价关键笔画和部位。

修改练习。

学生修改自己写得不好的字,再各自练写一个。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写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师的范写。

从写字、执笔的姿势,到每个笔画的书写,都要规范、正确地引导,以扎实的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五、巩固练习,延伸铺垫
1.选词填空。

敬爱亲爱
(1)我和( )的小伙伴一起度过了快乐的节日。

(2)他要送( )的张老师一份精美的礼物。

2.联系下文,思考铺垫:战士们因为心疼朱德,所以要藏他的扁担。

后来大家为什么不再藏他的扁担了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一是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及运用能力;二是回顾课文内容,引发学生思考,为下一课时进一步分析课文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指名说说红军挑粮有哪些困难。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不仅能巩固学过的内容,还自然地过渡到下文的学习中去。

二、推敲感悟
1.自由读第3自然段,说说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找出原因。

2.学生交流,感受朱德的辛苦:朱德白天要挑粮,晚上还要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3.画出描写朱德白天挑粮、晚上研究打仗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4.引导学生交流词语。

(1)选一选,连一连。

挑着穿着戴着
草鞋斗笠粮食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通过对朱德的穿着和动作的描写,学生感受到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①加点的词能不能互换?(不能。

动词相对应的对象是不同的,所以不能随意换。

)
②想象负重翻山越岭的困难。

③小结: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穿草鞋,戴斗笠,一样挑着满满的粮食,这就是“同甘共苦”。

④学生齐读词语。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用敬佩的语气读,“一块儿”要重读。

(2)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①“整夜整夜”说明朱德同志已经没有时间休息了,他太累了。

相机指导朗读,读出朱德同志的忙碌。

②补充资料:白天,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晚上,当战士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查看地图、研究战略,可能一工作就会到天明。

(3)引导学生明确朱德同志这样忙,这样累,战士们看了心疼。

所以,
他们就把朱德同志的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他们以为,没了扁担,朱德同志就挑不了粮了,就可以休息了。

5.小结:这真是朱德同志“累”中见真情,战士们“藏”中见真意呀!(板书:藏。

)
6.理解朱德“找扁担,写名字”。

(1)读句子。

理解“不料”。

引导学生换词理解,体会“不料”就是“没有想到”的意思,并练习说话,如“早上还是晴空万里,不料午后下起了暴雨”。

(2)引导学生思考: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这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3)小结:朱德同志在扁担上写的这五个字,是向战士们表明他的决心,他要和战士们同甘共苦。

(板书:找、写。

)
7.体会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1)引导学生思考:看到此情此景,战士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结:战士们的心里会涌起对朱德同志的无限敬爱之情。

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
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始终抓住“扁担”二字,从战士们的“藏”到朱德的“找”,并且写上“朱德的扁担”,扣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说话,层层推进,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及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三、总结升华
1.过渡:读到这儿,你一定了解到这根扁担的特别之处了吧。

多年后,当你来到军事博物馆,看着这根扁担,你会想些什么呢?一定会想到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感人故事,想到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戴着斗笠,翻山越岭挑粮的感人画面吧!
2.引导学生感受朱德具有“不畏艰险、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板书: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
3.总结: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根特别的扁担——“朱德的扁担”,永远记住这位伟人的名字——朱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深情话语,以及学生的再次联想,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朱德同志的高尚品质,从而激发了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文章主题得到了升华。

四、指导书写
1.出示三个字:战、士、志。

2.指导书写“战士”。

观察并说说关键笔画,讨论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战”右部的斜钩从竖中线起笔,写至右下格向上提,似弯弓待发,末笔点不要丢掉。

“士”首笔长横写在横中线上,竖修长笔直,写在竖中线上,末笔横较短。

“志”上窄下宽,“士”上横长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