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闻一多《雪》 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闻一多《雪》赏析
今天分享的是闻一多先生的《雪》,北国的雪究竟是如何的呢,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融入,让我们追随李怡先生的文字,去体会闻一多先生的雪吧!
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
织成一件大氅,
轻轻地将憔悴的世界,
从头到脚地包了起来;
又加了死人一层殓衣。

伊将一片鱼鳞似的屋顶埋起了,
却总埋不住那屋顶上的青烟缕
啊!缕缕蜿蜒的青烟啊!
仿佛是诗人向上的灵魂,
穿透自身的躯壳:直向天堂迈往。

高视阔步的风霜蹂躏世界,
森林里抖颤的众生战斗多时,
最末望见伊底白氅,
都欢声喊道:“和平到了,奋斗成功了!
这不是冬投降底白旗吗?”
闻一多在编缉《红烛?雨夜篇》时,以黄庭坚“千林风雨莺求友”为前序,表明了
《雨夜篇》是风雨人生的真切描绘,是理想探索的如实记录。

这一思想也在诗的编缉方式
上体现了出来,前一首《雨夜》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风雨雷电的威慑下所产生的些许恐惧,还带有涉世未深的青年人那种内在的软弱感。

这一首《雪》则乐观开朗、昂扬向上,仿佛
就是诗人在经历了那么一次雷劈电击之后所产生的思想飞跃,青春的激情再次点燃,生命
的大河里浪涛拍岸,诗人顶天立地,傲视霜天。

诗的基本立场是生命与自然力量间的对抗。

通常生活在北温带地域里的中国诗人对“雪”可谓熟悉之至。

雪是寒冷的,同风雨雷
电一样,它也从不受驭于人的主观意志,总是随心所欲地、恣意无忌地扑向人间。

这是大
自然向世界生灵耀示自身威力的又一表现。

如果你是一位自我意识强烈、个性鲜明的壮士,你必然会有所触动;当然,如果你蜷缩在厚实的服饰里、躲藏在温暖的屋宇之下,如果你
本来就无意为生命的独立而抗争,那么情况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时候,“万物皆备于我”,那漫天飞舞的雪花都变得这样的轻盈、别致、多姿多彩,仿佛是与民同乐的上天有
意识降临人间的一点欣喜,“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竹覆春前雪,花寒
劫外香”,说的就是这样的感受。

雪成了人间事物有趣的点缀,给平淡的生活横添了不少
风采,赏玩着这一美景的中国古典诗人是恬静的、自足的。

但诗人闻一多似乎总不能恬静自足,他的灵魂格外躁动,他的思虑尤其邃远,他的精
神也特别忧郁,面对纷纷扬扬的雪花,他难以进入到他所熟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晶莹之境
中去。

世界是如此的晦暗不明、破败憔悴,雪花又何曾愿意带给人间以生命、以生机呢?
风霜雨雪都是与生命相对抗而存在的,当疲惫不堪的世界奄奄一息,自然总是迫不及待地
把它送上黄泉之路,雪花就是死人的殓衣,试图把世界紧紧地包裹起来。

诗人的这一想象
是新奇的,但与其说这仅仅是艺术手法上的新奇,还勿宁说是他主体精神的别致──在世
界晦暗苍茫的对立面,分明矗立着一位多么渴望生命、多么崇拜生命的闻一多!他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任何生命衰败的景象都让他压抑、气闷,难以忍受,以致于在内心深处时
刻进行着生死相搏的较量!
当诗人的目光投向那一片密密匝匝的房屋,却有令人意料不到的欣慰涌上心来。

铺天
盖地而来的漫天大雪可以纵横四野、包裹大地,但却无法对付“那屋顶上的青烟缕”,因
为这是人的生命之所在。

尽管这青烟只是轻飘飘、隐隐约约的一缕,但它本身却是人生命
能量的升华,人的生命足以冲决那貌似强大的自然力量的桎梏和压迫,沿着自己既定的目
标执着前进。

在这里,诗人又进一步赋予“青烟”神圣的内涵:“仿佛是诗人向上的灵魂,/穿透自身的躯壳:直向天堂迈往。

”这样的生命还不是那种纯粹肉体性的冲动,它是个
性健全、自强不息的化身,它驱使着人类精神不断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并迈向那更为恢
宏的目标。

这或许就是人的生命超乎于一般自然存在的卓绝之处吧。

这样的生命能量,当
然就是自然的威慑所不能征服的了!注视着人类生命如此壮观的景象,闻一多激动不已,“啊!缕缕蜿蜒的青烟啊!”
带着这一份欣喜,诗人不觉又把视野投向那郁郁苍苍的大森林。

那里,生命与自然之
力搏斗更为激烈,更为气势不凡。

在闻一多看来,那一大片遒劲有力、茁壮成长的林木就
是人类执着向上的生命群体的化身,所以当“高视阔步的风霜蹂躏世界”之时,他们进行
了这个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对抗,他们互相掩护、配合默契,终于,那不可一世的雪花稀
少了,消逝了,纷纷跌落在他们的脚下,如一面铺在地上的白旗,白旗之上,依旧是苍翠
的森林,挺拔屹立,威武不屈,于是,一遍欢腾:“和平到了!奋斗成功了!”当然,这是
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

这首诗写雪景,一共有三段,分别写了荒地、房舍、森林三种不同的景观。

这三种景
观既彼此独立,保持着物我空间上的对照关系,又相互过渡,具有某种时间发展上的意义。

就空间对照关系而言,荒地是人迹罕至的所在,房舍是人类生命存在的符号,森林则
是宏大生命群体的象征。

在荒地上,风雪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这是因为没有生命的存在;在房舍,人的生命虽然略嫌弱小,但却如此执着、如此不可抗拒,所以疯狂的风雪不得不
有所避讳、有所收敛;最后,在群体生命的奋斗对抗下,风雪终于气尽力竭,展开了白旗。

这是风雪在三个不同的空间环境所遭受的完全不同的境遇,从中显示了生命存在的价值。

就时间发展意义来看,从荒地到房舍到森林,又似这场雪从飘落到雪过天晴的全过程。

当初,风雪不可一世,仿佛要将整个世界吞咽,为世界的死亡送上一层殓衣,但在人间日
渐强大的生命能量的搏斗下却终究以失败而告终。

无论是空间的对照还是时间的发展,《雪》都着力颂扬、激赏了人间生命的威力,唱
了一曲“人定胜天”的凯歌。

显然,《雪》所表现的生命观(“人定胜天”)和艺术观(“物我对立”)都不是对中国
古典诗歌的继承,这是“五四”时代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潮给闻一多的智慧与灵感。

闻一多
创作这首《雪》的经历本身也颇有点象征意味。

据说是1920年冬的一天,闻一多在清华
学校上作文课,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赏雪歌。

闻一多素来以热爱中国古典文学、擅长古
诗古文而闻名,这一次却别出心裁,按题写了这首白话新诗。

在白话新诗草创不久,声誉
并不甚佳的文化氛围中,作文老师对这位学生的奇特之举颇感不悦,于是无不惋惜地在作
文本旁批示曰:“生本风骚中后起之秀,似不必趋赴潮流。

”或许就是这样的迂腐刺激了
诗人吧,他反倒将《雪》珍藏起来,并收入了自编的手抄诗集《真我集》,而且还在诗中
写了后记,叙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并将评语也抄了下来。

(李怡)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