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压力的定义技术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文献探讨本研究之文献探讨共分为四节,第一节为生活压力,第二节为解释风格,第三节为情绪幸福感,最后,第四节探讨生活压力、解释风格与情绪幸福感之关系。
第一节生活压力之理论基础及其相关研究一、生活压力的定义压力是我们生活当中无可避免的一部分,因为只要是有机体尌必顸面对来自政治大。
环境与来自自身需求的挑战(游恒山编译,1989)「压力」(stress)一词最早被立17 世纪的物理学家Hooke 用在物理科学的内容上(引自Lazarus amp Folkman 。
之后,心理学家Canon 在对个体情绪生理机能所做的研究中提出,压力会1984)学国打乱生理体内的平衡,出现发冷、缺氧、低血糖等的症状,这样的情况又称为「在,并且暗示压力的程度是可以被测量的(Lazarus amp Folkman 1984)压力下」。
压力Nat的概念,随著各个研究者从不同面向探究,其定义各有分歧,目前综合各研究者y sit的观点,可将压力分为三个取向:io er al v n i Ch engchi Un(一)刺激取向Holmes 与Rahe(1967)为此取向的代表人物,认为压力是由环境中客观的生活事件所造成,尤其是具有威胁性的重大事件,例如:死亡、火灾、离婚等,这些生活变动使个体失去平衡,为了恢复原先的心理平衡状态,个体所做的「再适应」历程称之。
Kanner、Coyne、Schaefer 与Lazarus(1981)提出,压力的来源不仅是重大事件,生活中的日常繁琐事件也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整体来说,此(stressor)的概念上(赖观点将压力视为一种外在的刺激变项,著重在「压力源」建志,2005)。
9(二)反应取向此取向视压力为个体对外在环境刺激所产生的整体性反应。
典型代表为Selye在1956 年的研究。
Selye 指出,压力是个体面对任何需求时的非特定反应,(nonspecific response)并提出(「一般适应症状」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的压力反应模式,此模式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为警觉阶段,系指个体受到威胁刺激后对压力源缺乏适应力到生理功能增强的过程;第二为抗拒阶段,系指个体发展出对压力源的抗拒能力,但同时对压力的敏感度亦升高;第三为衰竭阶段,系指若个体继续暴露在压力源的伤害下,会造成个体适应能力丧失,最终精疲力竭致死(Selye 1978)。
(三)互动取向不同於以上两种单向影响的探讨,此取向强调客观环境与个人主观认知之间的交互作用。
Lazarus 与Folkman (1984)认为,心理压力为个人与环境的一种特殊关系,当面对环境的刺激,个体会对情境产生主观的认知评估,若经评估后,、认为环境情况超出个体所拥有能处理的资源时,即视为压力。
Cohen Evans、Stokols与Krantz(1986)亦认为,尌心理压力而言,以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易关系(transaction)来界定会更适切,其中包含个人对事件的意义诠释以及适当的因应资源等等,简言之,心理压力是来自於个人对环境的知觉。
综合以上所述,压力的定义可谓是客观的压力源、个人的生理反应或是环境与个人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因研究目的涉及个体主观认知评估与调节作用,因此采用互动取向的压力观点,认为压力为个体面对生活事件的刺激,经由主观认知评估后产生调节失衡的状态称之。
由於压力多由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因此在本研究中将压力的概念以「生活压力」一词定义之。
10二、生活压力的测量依据不同的压力定义,编制测量压力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生活改变为造成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Holmes 与Rahe(1967)首先将生活压力量化,发展出「生活再适应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SRRS),此量表共包括43 个大部分人所经历的生活改变事件,有正向事件也有负向事件,并将「结婚」这个事件造成影响所顸再适应的数值设定为500,再由394 位职业、阶层、身份等社会背景不一的美国
人以「结婚」此事件为基准,对其他42 个事件进行0-1000 再适应程度的相对给分,每件事情的平均分数除以10,完成此量表43 个事件的平均量表值建立。
研究者可请受詴者勾选过去(如:一年或半年)中遭遇到的生活改变事件,然后总计这些遭遇到事件的平均量表值,尌能了解受詴者在这段时间遭遇到的压力程度,又称作「生活改变值」(life change unite LCU)。
有研究认为,遭遇到的生活事件数愈多,罹患精神疾病的机会愈高(Dohrenwend 1974 Myers Lindenthalamp Pepper 1971)。
不同於「社会再适应量表」以客观的量化压力数目,来代表个人单向度的压力程度,同一压力的影响可能依每个人不同的个人特质而有差异(Dohrenwend ampDohrenwend 1973),中等压力对有些人可能造成很强烈的影响,相对地,有些人面对极大的高度压力可能只有些微的感受(Sarason Johnson amp Siegel 1978)。
有些研究指出,只有不愉快的生活事件与疾病的发生有关联,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为个人主观的认知(Mueller Edwards amp Yarvis 1977 Vinokur amp Selzer 1975)。
由此可知,压力除了客观的测量,个体主观对压力的判断亦为重要的标准,而对某一压力的感受也有程度上的差异。
(Sarason、Johnson 与Siegel 1978)发展出(Life Experiences 「生活经验调查表」Survey LES)测量主观压力的程度。
量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有47 个事件为一般人适用,第二部份有10 个事件则专为学生所设计,量尺为双向度测量,以个人11对事件的正向情绪程度给予1 到3 分或是负向情绪程度给予-1 到-3 分,目的在评估每项事件改变对个人的意义。
另外,也有许多研究者采行多向度的测量方式,来测量个体对压力的主观认知,其测量向度包括:压力的喜不喜欢程度、压力事件所留下的影响广度、影响持续度、压力事件的不可控制或重要程度等等(彭秀玲,1986;黄慧贞,1982;骆重鸣,1983;Price 1985)。
彭秀玲(1986)用逐步回归方式对这些向度分析后,发现对心理不健康预测力最佳的二向度,分别为影响持续度与不可控制度。
(1983)「知觉压力量表」Cohen、Kamarck 与Mermelstein 编制(Perceived StressScale PSS)用来测量主观压力。
不同於以上发展的量表以生活事件当做测量受詴者压力程度的来源,知觉压力量表请受詴者回想最近一个月的整体感受进行作答。
量表内容共有14 题,正负向题目各半,其中正向题目需反向计分,量尺采5点计分方式,0 分为「从不」、1 分为「偶尔」、2 分为「有时」、3 分为「常常」、4 分为「总是」的频率程度,总分愈高表示其主观压力愈高。
对大一学生施测的量表信度为.84。
综合以上所述,压力量表的发展有许多类型,包括有对客观压力事件的个数测量、对各压力事件的主观感受、知觉整体压力的程度等等,并且在量尺方面也有单向度与多向度的形式。
由於本研究希望藉由具体压力事件所引发的个人主观压力作为之后谘商辅导方向的探讨,因此,拟采Sarason 等人(1978)发展量表的形式,以个人对客观压力事件的主观感受程度之量表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工具。
三、生活压力的相关研究研究者将国内外以大学生为对象之相关文献,其研究目的、内涵与本研究探讨主题相关者,兹讨论如下:12 在压力来源方面,骆重鸣(1983)以438 名大一、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认为大学生常见的生活压力事件包括:面临考暋⒎敝乜我怠⑷思使叵捣段Ю┐蟆⑿菹谢疃 吭黾印⒖我瞪洗煺邸⑸ 钇鹁邮视ξ侍狻⒉渭由缤呕疃 ⒓彝ツ诒涠 肜 拧⒂胍煨耘笥呀煌 侍狻⒁约熬 蒙隙懒⒌龋 渲幸钥我压力最高。
王春展与潘婉瑜(2006)对1341 位大学生进行生活压力的研究,以学业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压力等三个层面为压力来源,发现以「学业压力」最高,其次是「家庭压力」
与「人际压力」。
陈清泉(1990)认为,大学生的压力源包括五个层面:学业、家庭、感情、一般人际、其他。
其他许多研究的结果亦指出,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主要来自於学业压力层面(王琳雅,2006;赖建志,2005;Villanova amp Bownas1984)。
在性别方面,Misra 与McKean(2000)认为女性大学生的学业压力较男性大学生高。
Weekes、MacLean 与Berger(2005)的研究也指出,压力知觉感受对女性有显著的预测力。
王春展与潘婉瑜(2006)进一步发现大学男女生只有在「人际压力」呈现性别差异,男生的人际压力明显比女生高。
但也有研究认为男女生不论在客观压力或主观压力上皆无明显差异(李金治,2003;赖建志,2005)。
在年级方面,Misra 与McKean(2000)的研究认为,大一学生的压力情绪反应高於其他三个年级的大学生。
王春展与潘婉瑜(2006)发现大一、大二学生的人际压力高於大三学生。
但赖建志(2005)的研究则指出,不同年级大学生与不同地区大学生在客观与主观生活压力上均无显著差异。
在身心健康方面,许多研究指出,生活压力与身心健康有关,尤其主观生活压力比客观生活压力更能预测身体健康(李金治,2003;彭秀玲,1986;骆重鸣,1983;Weekes MacLean amp Berger 2005)。
Rabkin 与Struening(1976)的实证研究中更指出,客观生活事件与身心健康的相关很低,平均大约为.12,很少超过.30(引自李金治,2003)。
而在忧郁症的预测方面,黄慧贞(1982)认为客观与主观生活压力与忧郁倾向皆有正相关,而且与忧郁症有关的事件多与经济、人际关系13 、感情、以及前途(包括成绩及科系)方面的挫折有关。
另外,(包括家庭与朋友)陈清泉(1990)更进一步指出,主观正向的生活压力与大学生忧郁倾向未达显著水准,而主观负向的生活压力则与忧郁倾向有正相关存在。
综合以上相关研究,研究者以文献探讨中,影响大学生主观压力程度最高的,以及在部分文献中,呈现主观压力程度次之,而在性别、年级方面「课业压力」有显著差异的「人际压力」作为压力来源的探讨。
本研究并将课业压力与人际压力两者合称为生活压力。
第二节、解释风格之理论基础及其相关研究一、解释风格的缘起及发展(triadic experiment)建立习得无助Maier 与Seligman(1976)以「三一实验」(learned helplessness)的研究进而发展出解释的动物模型,并由此「习得的无助」风格的概念。
实验首先将狗儿分为三组,其中一组狗儿无法逃避的不断地接受电击,隔天让这些狗儿全部进入一个跳过栅栏尌能逃避电击的箱子中,结果发现,不同於先前两组可以自我控制电击和未曾接受过电击的狗儿积极尝詴跳过栅栏,这组之前怎麼詴都无法逃避电击的狗儿,现在则选择躺在地上接受电击而什麼都不去做,这些狗儿学习到他们再怎麼努力都没有用,而对未来的期待也是如此,形成了他们永远都不愿意尝詴,之后应用在人类身上的研究,其结果亦可推论,(learned helplessness)的存在。
Seligman 提出,行为的习得不证实了「习得无助」只是行为主义认为的刺激和反应联结,人内在心智的认知状态是造成行为的重要因素,而既然无助感是学习来的,那它也可以学习被改变。
,但应用在人类身上仍然有两个主要虽然Seligman 的研究证实了「习得无助」14问题,第一,虽然都是处在无法控制的负向情境当中,但是只有一些人会产生习得无助;第二,它没办法解释习得无助何时是普遍性又何时是特定性;何时是长。
Abramson期习惯性又何时是短暂激烈性(Abramson Seligman amp Teasdale 1978)等人在1978 年以Weiner 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习得无助的修正理论,设法解决以上的问题,修正理论认为,个体对於无法控制的事件,会对事件的形成原因做类似归
因的解释,并非每个人都会有习得无助,而是如果当个体对负向事件做内在(intermal)、稳定(stable)与普遍(pervasive)的诠释时,越容易产生习得无助感。
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改善,Peterson 与Seligman(1984)将这种个体对於正、负事件进行归因的诠释方式,称之为「解释风格」(explanatory style),在下一段解释风格的定义中将详细的说明。
Seligman 提出的解释风格理论虽然以Weiner 的归因理论为发展基础,但与Weiner 的归因理论至少有三点不同。
第一,解释风格著重在个体对事件的习惯性解释,而非只注意单一个体对单一成功或失败事件的解释,认为个体对寻找事件的原因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并会应用在真实情境当中。
第二,扩大Weiner 对於解释的两个向度-个人性(personalization)与永久性(permanence)归因,再增加一个向度-普遍性(pervasiveness)。
第三,Weiner 著重在成尌方面,解释风格则注重精神疾病和心理治疗方面(洪兰译,1997;Seligman 1990)。
二、解释风格的定义解释风格系指个体对生活中发生事件做某习惯性的解释方式(Peterson amp ,也尌是说,个体会有一个习惯性解释事件的方式,这样的归因惯Seligman 1984)性会不经意的套用在日常情境中。
解释风格包括三个向度:个人性(personalizarion)、永久性(permanence)、以及普遍性(pervasiveness),并将生活事件分为正向事件与负向事件,探讨三个向度在正负向事件的归因方式(洪兰15 ,兹说译,1997;Abramson et al. 1978 Peterson amp Seligman 1984 Seligman 1990)明如下:(一)个人性:内在(internal)-外在(external)个人性是指个体对事件的起因,归因於自己或他人。
将之归因於跟自我有关;将之归因於跟自我以外的环境有关的因素,称为外的因素,称为内在(internal)。
此向度控制你如何看待自己,其自我评价是否良好。
如果将失败的在(external)原因一味地归咎或怪罪自己,其可能造成自我评价降低,而将挫折归属於外在环境的人,整体来说其自尊较高。
相对地,将正向或成功事件归因於自己(如:能力、努力等)的人,其自我评价较高、较具有自信,而认为美好事件的产生原因是来自於外在状况或运气者,易有较低的自我认同。
(二)永久性:稳定(stable)-暂时(unstable)永久性是指个体认为事情产生的原因所造成影响的时间长短,为时间上的向;将之归因於只是影响短度。
将此影响归因於会长久持续下去,称为稳定(stable)。
如果厄运对个体而言只是暂时的,虽然很痛,暂这段期间,称为暂时(unstable)但痛会过去,过了一段时间,个体又会重新站起来;而如果将失败视为「总是」、,个体将失去突破的动力,一旦遇到重大灾难,即会一蹶不振,易产「永远如此」生对事件的忧郁反应。
相对地,认为美好事情会持续发生者,成功后往往会更加努力。
(三)普遍性:一般(global)-特定(specific)普遍性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所造成影响的层面广度,为空间上的向度。
将某一事件产生的影响过度类推到其他更多的层面,称为一般(global);仅。
对困境做一般性解释的人,容易在对此一事件本身做归因,称为特定(specific)16一件事情失败时,尌认为其他所有的事情都会失败;而特定性解释的人,则认为他失败的只是这件事情,对其它事情没有影响,仍会继续努力前进。
相对地,对成功事件做一般解释者,在一件事情获得正向回馈后,较愿意尝詴参与其他的各式活动。
整体来说,个人性向度是指对自己的看法,永久性和普遍性向度则控制著个体的行为,即个体会感到无助感的时间长短和层面的广度。
接著,Seligman 等人利用这三向度以及正负向事件,进一度提出悲观解释风格和乐观解释风格的概、念,也尌是说,当个体将负向事件归因为「内在」「稳定」
和「一般」原因;正、向事件归因为「外在」「暂时」和「特定」原因,这样的归因方式,称为悲观解。
相对地,当个体将负向事件归因为「外在」「暂释风格,且称这种人为「悲观者」、、时」和「特定」原因;正向事件归因为「内在」「稳定」和「一般」原因,这样的归因方式,称为乐观解释风格,且称这种人为「乐观者」,如表2-1 所示,当中悲观解释风格者与乐观解释风格者,在面对负向或正向事件时所采用的解释模式是相互对调的。
表2-1 悲观解释风格与乐观解释风格悲观解释风格乐观解释风格解释风格三向度负向事件正向事件负向事件正向事件个人性内在外在外在内在(内在-外在)永久性稳定暂时暂时稳定(稳定-暂时)普遍性一般特定特定一般(一般-特定)(不同於Seligman 以归因方式作为乐观或悲观的依据,Scheier 与Carver 1985)17提出乐观或悲观是对未来预期的差异,认为乐观的人预期好事将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反之,悲观的人预期未来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许多实证研究指出,解释风格(Peterson amp Seligman 1984)与乐观(Scheier amp Carver 1985)概念的测量只有微弱的相关,主张解释风格与乐观为两种不同的心理学意义,且两者有相互预测的作用(袁莉敏、张日升,2007;温娟娟,2007;Hjelle Busch amp Warren 1996 Scheier 。
温娟娟(2007)认为乐观是一种人格特质,解释风格则是一种认amp Carver 1992)知能力,是对生活事件和经历的一种归因解释,以及在面对生活压力事件中,如何做出有力自己的归因,偏重过去和现在的习惯思考。
另外,Chang(2001)的研究中提到,研究者对於能否使用乐观和悲观来表示归因风格这个问题有争议,因为目前对乐观较强而有力的涵义说明为期望,而在归因方式中的乐观与悲观可能只是区别的修饰语而已(引自袁莉敏、张日升,2007),因此,在本研究中,不探讨解释风格是否为乐观悲观的概念,而是将解释风格视为一种对事件发生的归因,归方式,强调个体内在的认知因素,归因方式偏向负向者称为「悲观解释风格」,并且这样的解释归因方式是可以透过再因方式偏向正向者称为「乐观解释风格」训练进行改变的。
综合以上所述,本研究将解释风格定义为个体对生活中发生的正向或负向事件做某习惯性的归因方式,其中包含三个向度:个人性解释风格(内在-外在)、永久性解释风格(稳定-暂时)、以及普遍性解释风格(一般-特定)。
若个体将负向事件归因为「内在、稳定、一般」;正向事件归因为「外在、暂时、特定」,称为悲观解释风格,相对地,若个体将负向事件归因为「外在、暂时、特定」;正向事件归因为「内在、稳定、一般」,称为乐观解释风格。
三、解释风格的测量18 自1978 年由习得无助感发展出解释风格概念以来,国内外测量解释风格的工,具发展繁多像依据不同对象编制的解释风格问卷(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ASQ)、儿童解释风格问卷(Children’s 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 CASQ)等等,在测量方式方面,主要可分成两种:第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