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兴庆区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第1卷(50分)
一、单选题(25x2)(50分)
1、请阅读下面精美的文字,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
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2、一位唐朝的书生是个“书虫”,每当他看到佳句时,总要抄写下来。
但他的“佳句集”中不可能有(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宋代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同时向下层社会普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世俗文化。
导致宋代文化向下层平民社会普及的主要原因是( )
A.宋代重文,文人阶层壮大
B.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C.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
D.社会危机严重,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4、下列中国古代作品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和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精神的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5、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明清时期涌现一大批世情小说
B.南宋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沉郁悲凉
C.唐田园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汉赋在汉武帝时走向创作鼎盛
6、王国维曾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
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 )
A.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B.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
C.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D.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
7、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风骚”原为文学的代名词,是指古代中国文学中的( )
A.唐诗和宋词
B.《诗经》和楚辞
C.楚辞和汉赋
D.《诗经》和元曲
8、“两弹一星”是指A. 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 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C. 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D. 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9、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
下功夫”。
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10、“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这一论述的侧重点在于( )
A.说明“中体”和“西用”的一致性
B.强调“西用”必须服从于“中体”
C.肯定“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意义
D.批判“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11、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主张政治制度变革的维新思想
12、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
《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他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B.他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他的南巡谈话,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供了基础
D.他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13、“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材料立场和视角的变化反映了作者( )
①开始摆脱神学束缚②顺应宗教改革潮流
③具有初步的启蒙思想意识④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思想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③④
14、清末有人说:“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今精舍方言、格致两斋,通其言语文字,以造就译才,兼考求新理新物,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将以西学化为中学,非弃其学而从西学也。
”由此可知,此人( )
A.认为西方的“新理新物”不值得学习
B.反对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
C.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D.主张从各个领域学习西方
15、法国历史学家亚历克斯·德·托克维尔曾经说过:“就是这些并没有发现过力学上任何一条一般定律的美国人,却将使世界面貌大为改观的蒸汽机引进了海上航行事业。
”
对上述材料的正确认识有( )
①肯定了富尔顿的功绩②美国科学研究没有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但在实用技术方面具有优势
③指出了牛顿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不足④蒸汽机带动交通运输的变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大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蒙昧主义
B.禁欲主义
C.人文主义
D.理性主义
17、“启蒙思想家手中所持有的武器同样是传统里面的东西是借助于远古的传统反对近世的传统。
”
“近世的传统”是指( )
A.古希腊罗马思想传统
B.神权思想与拜金主义
C.封建专制与宗教神学
D.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18、有人说,历史上有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一个是夏娃的苹果,一个是牛顿的苹果,还有一个就是乔布斯的苹果。
以乔布斯的“苹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影响了世界的哪些方面( )
①经济生活②社会生产③教育与学习方式④思维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关于中国近代化进程“广东人立言,湖南人流血,江浙人出钱。
”
其中“广东人立言“的本质含义是( )
A.广东人不甘于外来侵略,勇于反抗
B.康梁孙等广东人的主张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广泛传播
C.广东地区资本主义发展较早,人们思想开放,易接受新事物
D.广东人挽救了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20、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下列科技成就的先后顺序是( )
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银河—Ⅰ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⑤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成功
⑥“神舟五号”飞船试验成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②①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④③⑥
D.②①④⑤③⑥
21、观察图,如果选择一个符合这一历史现象的现代术语作为这幅图的标题,以下各项中最恰当的是
A.工业近代化
B.交通立体化
C.信息网络化
D.农业现代化
22、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在其著作中指出:“新世纪开始之际,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芬兰的一个公司主导了移动电话市场,印度的计算机专家开发出创新型软件。
但是与此同时,在那些有办法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
”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因特网技术的应用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B.美国成为因特网世界的统治者和垄断者
C.各国之间技术创新的竞争日益激烈
D.技术差距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
23、1999年12月,在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中,评选出了一位“世纪人物”。
《时代》周刊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谜的开启者”,“以其最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
这位“世纪人物”应是( )
A..
B.
C.
D.
24、“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
邓小平这段话的根本依据是( )
A.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
B.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C.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组成部分
D.各国政府都重视教育
2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
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
”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B.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C.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D.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第二卷(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4分)
材料一从广义上我们可以说,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比欧洲的科学技术(除了希腊光辉灿烂的理论建设高潮之外)要进步得多,但是从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科学就开始占领先地位了。
确实,到了伽利略时代,可以说科学发明的技术本身被发现了,其结果就产生了现代科学的统一世界,科学为全人类所公有……欧洲有许多特殊的因素必须考虑进去:欧洲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欧洲封建制度的形式,欧洲的重商主义和工业化建设日益增长的需要,希腊人从苏格拉底时期以后对欧洲文化历史一贯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所有这一切以及其他类似的因素都足以充分解释那个“伽利略奇迹”之谜。
——李约瑟《中国:发明与发现的摇篮》
材料二马克思说:“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比欧洲的科学技术要进步得多的原因、表现和特点各是什么?(18分)
2.材料一中,李约瑟认为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欧洲的特殊因素有哪些?(6分)
3.用所学知识比较宋应星《天工开物》和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两本著作内容上的不同并说明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0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时期或两个时期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选择题一个2分共50分
26题答案:1.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明.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发达,知识分子热衷于科举功名,淡于科研。
欧洲有重视科研的良好社会氛围。
2.欧洲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
封建制度的形式。
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欧洲的历史文化。
3.宋应星传统科技经验总结.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都是人类的优秀成果。
27题答案;示例一: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
示例二:中西文化互相交流到中国主动学习
明末清初传入西方促进了启蒙运动发展。
近代鸦片战争后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主动翻译西方著作,有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有利于启迪人们解放思想,开启中国的近代化不断深入探索。
总之中西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