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蹈《扇妞》看胶州秧歌“拧”的动律艺术特点和创作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从舞蹈《扇妞》看胶州秧歌“拧”的动律艺术特点和创作运用
系(院)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讲师
二〇一四年月日
独创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〇一七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滨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二〇一七年月日
从舞蹈《扇妞》看山东胶州“拧”的动律艺术特点
和创作运用
摘要
“胶州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胶州秧歌是动律最复杂、韵律最浓厚、人物情感最丰沛的传统民间舞蹈。
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显示,各界学者所发表和出版的有关胶州秧歌艺术特点的论文也有很多。
例如在《胶州市文化志》中所提到的胶州秧歌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的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
又如罗雄岩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写到胶州秧歌的创作如何更好地发展。
这些都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深刻而又影响甚远地宝贵知识。
本文通过《扇妞》这个舞蹈作品来看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从作品名称中就透露出了一般女孩子娇媚逗人的气息,舞蹈表现的“扇妞”灵力活泼顽皮可人娇羞而又喜乐的神情形态,更加突现了胶州秧歌女性动作的特色,此作品也给人流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关键词:胶州秧歌;扇妞;艺术特征
On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creative use of "swing" in
Shandong Jiaozhou
Abstract
"Jiaozhou yangko dance" is a splendid Chinese national dance culture in the history of the Pearl, it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folk dance, Jiaozhou yangko dance is the most complex law, the strong rhythm, emotions have the most traditional folk dance.
According to the China HowNet retrieval shows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scholar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published on the Jiaozhou yangko danc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sis.For example, in<Jiaozhou city culture>As mentioned in the Jiaozhou yangko dance has more than and 300 years of history, originated in the East South Wang Jiaozhou Madian village, also known as the "yangko dance, yangko dance, twist the waist, three bends". And as a move in the folk dance culture Luo Chinese tutorial to Jiaozhou yangko dance creation how to better development. These are the profound influence predecessors left us is far more valuable knowledge.
This article through<Shanniu>This dance works Jiaozhou yangko dance art features, from the names of the works in general have revealed a charming girl breath, dance performance of "fan girl" spiritual joy and lively and playful pleasant charming expression form, more emergent Jiaozhou yangko dance female action features, this also works for people unforgettable impression.
Key words:Jiaozhou Yangge;Fan girlar;Artistic features
目录
中文摘要 (Ⅰ)
Abstract (Ⅱ)
引言 (1)
第一章胶州秧歌的形成与发展 (2)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 (2)
(一)民间相传的“乞讨卖唱”起源说 (2)
(二)《秧歌词》起源说 (2)
二、胶州秧歌的发展因素 (3)
(一)特有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 (3)
(二)持之以恒的艺术创造 (3)
(三)“传承”的力量 (4)
第二章从舞蹈《扇妞》看胶州秧歌 (5)
一、《扇妞》在表演形式上的特点 (5)
二、胶州秧歌的音乐节奏 (5)
三、“拧”的动律艺术特点 (6)
(一)“拧”的动作要求 (6)
(二)“拧”的动律特征 (7)
第三章胶州秧歌“拧”的创作运用 (8)
一、“拧”在教学中的运用 (8)
(一)“形”的运用 (8)
(二)“情”的运用 (8)
二、胶州秧歌的创作走向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谢辞 (12)
引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一方水土孕育着一种民间艺术,胶州秧歌以其丰富质朴的舞蹈语言,多姿多彩的舞蹈形式,日益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民间舞蹈文化的舞台化、多样化、大众化、民族化,风格独特的多形式格局。
这种文化发展趋向,民间舞蹈的方式与内容也都区别于以往,出现了新风格、新形势、新内容等,表现在民间舞蹈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民间创作,民间流行,民众自娱的层次上,他是民间舞蹈的艺术家和创作家,在个人的发展和时代发展结合上形成了恰当的交合点。
在原有传统民间舞蹈片段的基础元素上,更加注重相关民间舞蹈的动律,更加适合先导人群的喜好而呈现趋于现代化的特征,使得一些舞蹈更加完美,色彩更加鲜明,作品更加精致,譬如《扇妞》。
第一章胶州秧歌的形成与发展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
提到“秧歌”大家都会想到山东秧歌,而组成山东秧歌的则有:胶州秧歌|、海洋秧歌以及鼓子秧歌,它们三个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而有“跑秧歌”之称的则是胶州秧歌,它起源于山东胶县一带,它没有海洋秧歌的热情激烈,也没有鼓子秧歌的洒脱豪放,它有着自己风趣的艺术特征,往往手持扇子和手绢等道具,可以很好地带动人们的气氛,是大家比较爱好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一)民间相传的“乞讨卖唱”起源说
胶州秧歌大部分是在胶州农村中活跃起来的,在当时的旧社会以及封建体制,人们普遍崇尚向往高雅的生活,厌恶抑制低俗的文化。
而像秧歌这种民间文化在当地是属于不被欣赏赞美的,人们所了解到的秧歌文化大多数留存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记忆中,没有一个人可以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传说在明末清初时期,有姓马和姓赵的两人家从外地逃荒到此处落户,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外出卖艺赚取少量钱财来养活自己。
又因当时兵荒马乱战争时代,赚取的钱个根本无法来维持生计,于是两家人只好硬着头皮弃家合伙闯了关东。
出门在外没有钱财只有靠自己唱跳的才能,某天一人想到了一个计策:让我们一起表演,各自分工表演不同的角色。
于是他们一同表演,男子拿着棍子类的道具,女子则拿着手绢、扇子类的道具边说边唱,沿街叫卖,艰难度日。
庆幸的是他们可以养活自己维持生计,而且在卖艺途中学到了一些其他民间艺术形式。
之后过去了十几年,这两家人又返回到故地定居下来,把自己在外学到的与当地民间艺术相融合,经过后人的加工创作后逐渐被人们认识,称其为舞蹈秧歌,又因是胶州人们带来的,所以其名为胶州秧歌。
(二)《秧歌词》起源说
《秧歌词》是清代胶州秧歌人宋观炜所写。
宋观炜字润生,号幼海,清中后期胶州人。
他能诗善文,对家乡的山水古迹和民间艺术格外关注,有吟胶州秧歌诗多种,描写的各种人物栩栩如生,有声有色。
在《秧歌词》中所描写膏药客、小嫚、扇女、翠花、棒槌、和鼓子等角色行当极有很大的艺术特色,在这里着重说一下扇女,观炜笔下的扇女是窄窄红襦稳称身,女儿装束更怜人。
纤腰倦舞娇无力,团扇轻摇满袖尘。
”把扇女描述的美而羞,娇而怜。
此诗中团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扇女也就是指女子拿团扇来跳舞的意思,“三弯九动十八态”表现了胶州秧歌中女角
行如流水的姿态以及各种舞姿的特点,这是因为女角在舞动时脚步“抬重、落轻、走飘”而形成的,这些特点生动贴切地展现了胶州秧歌的独特韵味和其艺术特征。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某一个动态的姿势都可成为舞蹈动作。
秧歌本身就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是劳动人们对生命的喜悦和赞美,是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因此我们要尊重各地的文化特色,以胶州秧歌为例,只有对胶州秧歌的文化研究考察,才能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胶州秧歌。
二、胶州秧歌的发展因素
(一)特有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
胶州秧歌的发展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就地理条件来说,胶州处于胶州湾的西北方向,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在此处居住的人们有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非常悠然自得。
由于优越地位置条件,吸引了一些外地人来经商以谋取财富,久而久之呈现了一种商贾成群的繁盛景象。
极大地促进了胶州文化的发展,提高了胶州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再是自给自足,而是经济往来的和谐现象。
“金胶州”一词就是这优越的条件和繁华景象来体现的,它的繁荣昌盛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有利的条件。
胶州秧歌表现了封建社会制度对女性的束缚和压制。
比如“小嫚”表演中体现了少女情怀时期的羞涩,以及翠花的开朗活泼,自然地体现了封建社会“婆婆”的地位,这些都是长期受“孔孟之道”文化的熏染而造成的。
因此,胶州秧歌的产生与当地的人文环境有着极大的联系。
胶州秧歌运用了民歌小调的形式,结合歌、舞、戏等创作剧本,反应和体现了农民生活,显得尤其风趣幽默。
闲暇时人们就会集体去排练演出,而演出的时间大部分是与农耕生产时间相结合,充分表现出了我国民间农业文化的特点。
经过长时间的潜移暗化,使得胶州人们性格有着山东人的粗犷豪迈,诚实大方。
豪爽中不失善良;诚实中不失细腻的性格特点。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与胶州人的性格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胶州秧歌可以带动身体的各个部分活动,具有充满活力,活力四射的特点。
从而体现了胶州人们坦诚实在、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灵活好动的自身特点。
(二)持之以恒的艺术创造
胶州秧歌属于民间舞蹈,它是有贫苦的劳动人们创作而来。
其实说是创作,不如说是在即兴表演中产生的舞蹈也就是“胶州秧歌”。
而后来他们为了满足当地人们
的需求,在表演过程中不断地摸索与创新,并且吸取其他的艺术特点融入到胶州秧歌里面,加以提炼成为自己的文化,使得胶州秧歌得以完善。
胶州秧歌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起初简单的动作发展到复杂的肢体动作,由最初单一的舞蹈表现形式到多角色扮演的形式,大大提高了胶州秧歌的表现特色。
使得女性动作含蓄内在又不失明快潇洒,而男性动作则显示了英武矫健,两者结合,堪称完美。
(三)“传承”的力量
1.继承风格特征,传播文化内涵。
曾有西方民谚说:“生活是自然的,舞蹈是风格的。
”从历史到现在胶州秧歌经历了由盛到衰,再由衰到再次复兴的过程,曲曲折折最终形成了“广场秧歌”和“舞台秧歌”共同发展的景象。
这里所说的广场秧歌是指中年妇女以锻炼身体为主组织表演一些简单的舞蹈,往往场地不限,人数不限。
而舞台秧歌则是一些专业的舞蹈演员以特有的舞蹈形式来体现出来,一般是要有规定的场地和人数,以及道具、灯光的配合。
而对于表演中的舞者而言,无论是专业的舞蹈演员或学生还是民间只以兴趣为主的业余舞蹈人,都要清楚地意识到一个根本,那就是胶州秧歌的表现风格,无论是进行胶州的艺术创作还是表演都要遵循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
因为我们是在传承和发展一种舞蹈艺术形式。
传承是我们无法舍弃的根本,是我们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基石,创造了胶州秧歌的新一代之篇章。
2.坚持创新,开创未来。
胶州秧歌是中国民间舞蹈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舞蹈。
直到今天已经展现出民间艺术与教学相融合的现象,满足了人们对秧歌的需求,这对我国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具有民族气息,而且还吸收了西方现代舞种的动作术语,借鉴了音乐的创新、角色的转换、空间的多变等多种发展模式,与时代的审美同步发展。
这也更加说明了胶州秧歌在发展中过程中不仅能够保留传统的艺术形式,而且能够坚持创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共同开创胶州秧歌新的未来。
第二章从舞蹈《扇妞》看胶州秧歌
一、《扇妞》在表演形式上的特点
胶州秧歌起源于农民生活,最初人们是以小戏作品而表演进行的。
而舞蹈《扇妞》正好传承了胶州秧歌的文化特点,采用小戏作品为主突出了文化特色。
在胶州秧歌的起源中有多种角色的扮演,其中“小嫂”“翠花”“扇女”比较突出,在《扇妞》作品中,巧妙的运用了“小嫂持团扇”这一动态特征作为引子,模仿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孩子巧妙玲珑的形态特点,再加之自身的神情面貌,神化般地呈现了“扇妞”的形象。
在作品开场中舞者便精神抖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喜气洋洋地面向大家,令人不觉地高兴起来。
一会儿拿着扇子跑起了圆场,一会儿定住玩弄于手中。
就像一只在她身边飞翔的小鸟一般飞上飞下。
一会儿炫耀扇技来突显自己舞技与扇技精妙的结合,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信,扇,在她的手中更像是她贴身的宝贝一般,更加令人欣赏的是舞者时不时的模仿“小嫂”的脚步,在舞蹈中裹足慢走。
两脚崴动的姿势,就像小嫂进入到作品中来,那一颦一笑,如小嫂一般无二。
就在此时,扇子舞的更加夸张,更加即兴,更加流畅,眼睛随着手持的扇子游动,随着音乐的节奏,忽快忽慢,远处看着像翩翩起舞的仙子一般娇羞动人,令人流连忘返。
在舞蹈《扇妞》作品中舞者充分运用了扇女和小嫂两大角色,用自己内心最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可谓是“用心来舞蹈,用情来表达,用意去传递。
”其中最为特色的便是其中“碾、拧、抻、韧、扭”等动律特点,他显现了胶州秧歌的表现形式而“拧”又作为胶州秧歌中自始至终表现的动律特点,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也有效地将这一动律以及自己的情感,景象,意境融为一体。
二、胶州秧歌的音乐节奏
胶州的音乐非常动听,使人们听一次就很难忘记,无法忘记她的节奏。
因为他的音乐很有特点,他整个音乐节奏的形成以及音乐首尾节拍一气呵成,再加上婉转的旋律,都一点一滴进入到了我们的心里。
而且胶州秧歌的音乐还与舞蹈动作相互呼应,就连舞者的服装也是有一定的联系。
说起胶州秧歌音乐的风格,它有优美的旋律;接地气的气质;和明快的节奏;同时也充满了韵味,使人听过都过耳不忘。
在《扇妞》音乐中,旋律柔和,但不失风趣,节奏明快但不缺韵味,其音乐与舞蹈的动作配合密切,呈现一种完美结合的美好景象。
胶州秧歌的音乐中有大量的优化,在各个方面,比如说在节拍速度上,拍子的
强弱上。
胶州秧歌的音乐运用的音符很典型,被称为附点八分音符,如果一部作品想要完成的更好就必须有好的辅助因素,胶州秧歌的音乐就是一个完美的辅助因素,因为胶州秧歌的音乐才使胶州秧歌这个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作品变得完美。
胶州秧歌音乐的节奏轻重与秧歌舞者的一举一动相互呼应、相互联系,具有良好的旋律,充满了动感。
胶州秧歌的音乐使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更有韵味,充分体现出了胶州秧歌的轻柔,和中国上下五千年沉淀下来的悠久的美。
在胶州秧歌的音乐中出现了大量的切分音符,切分音符的出现大大改善了秧歌舞者的动作细节,让其各种不同的动作更加的连贯,整个动作舞出来细节细腻一气呵成。
胶州秧歌的音乐中加入了钢琴、提琴和管弦乐器的加入,从此胶州秧歌的音乐不再单调,变得丰富多彩,音乐响起来的同时现场的气氛也跟着点燃起来了。
再回到胶州秧歌音乐的节拍上来仔细的人会发现强拍占据了整个音乐开头的百分之七十,这也更好的与舞蹈动作里突显重抬轻落的部分更好的呼应,使胶州秧歌舞蹈动作的特征更加突出。
因此,想要更准确的领悟胶州秧歌的含义,想要更透彻的领略到胶州秧歌动律的精华要点,就必须要对胶州秧歌的音乐做更深刻的理解,要做到了解胶州秧歌音乐节拍、节奏的特点。
像胶州秧歌这样的音乐可以分为两种,最简单的就是成品的音乐,这是第一种;还有一种就是对成品音乐进行后期制作,在平时的舞蹈教学中大多都采用第一种。
胶州秧歌的音乐并不是随便选取的,不但音乐和舞蹈要有相同的韵味和气质,还要同时符合当地的“味儿”。
1.节奏特点:胶州秧歌音乐百分之七十的开头采用的是四二拍子,节奏上与舞者的舞蹈动作相辅相成,活泼却不失韵味。
2.旋律特点:因为钢琴、提琴和管弦乐的加入使整个音乐的旋律更加优美,让人们感受不到和她丝毫的距离感,就像是以为农家妹子,散发出一种淳朴的魅力。
3.音乐表达特点:胶州秧歌的音乐通过节奏的快慢、节拍的轻重,令其自身的表达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把舞蹈中的一些动作的轻重、细节,表现的更加真实,细腻,无可挑剔。
三、“拧”的动律艺术特点
(一)“拧”的动作要求
胶州秧歌中的动作主要是有“拧、捻、扭、韧、抻”等动律特征组成的。
其中中最为凸显性的动作就是“拧”它是由脚下的拧动来形成。
那么“拧”这一动作要
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1.首先要源于它的人物设定。
在胶州秧歌中女性人物中不论小嫚或扇女她们的年龄差距多大所表现出的动作体态都是围绕脚下来进行的,而脚下的动作是由“腰”为中心点扭动自己的身体,同时带动脚上的动作。
单脚脚后跟着实抓住地面,脚掌离开地面向内回扣,同时膝盖转动,然后两脚向后或向前“捻”走。
在这里膝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做的过程中两腿膝盖是加紧的,从民间两性角度来看女性双腿打开走路是有失女性体态形象的,而且显得有点男性大大咧咧的性格,缺少女人味。
反之两腿膝盖加紧则是显得女性保守、自爱、封闭等特征。
这些都是反映了当时社会封建闭塞的现象。
因此“拧”这一动作要求正好符合当时社会的文化特色,表演者“拧”动自己的身体,表现娇羞可人的动作形态,可谓是人物设定的一大特色所在。
2.再次是胶州文化的体现。
胶州秧歌不仅仅是一种舞蹈,而是象征着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它凭借着其自身艺术特色被人们所熟知,作品《扇妞》这一舞蹈,充分体现了胶州文化的内涵,使胶州秧歌发扬光大。
“拧”作为胶州动律的特点,有效的体现了胶州秧歌的文化形式。
在“拧”动作中不只是脚下的动作,还包括腰上的动作以及上身手臂的动作。
在这里腰上的力量是形成对抗的,左跨向上提的时候右跨跟着向下压,以腰为轴,两脚相互交替向前或向后拧动。
上身手臂则是“划八字”的动作。
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由内而外的展现着胶州文化的内涵。
(二)“拧”的动律特征
要讲到“拧”的动律特征首先要知道胶州秧歌的艺术风格。
那便是女性舞者“抬重,落轻,走飘”的体态特征。
胶州秧歌女性角色形成了“三道弯”的曲线特征,由身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呈现的静态效果。
而“拧”的动律则是以动态的方式表现在众人面前,体现了胶州特有的经济文化风貌和人民的独特性格。
由此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概括为:“拧、碾、扭、韧、抻”他们并不是单独表现出来的,而是身体各部按照一定次序,依次向上下同时进行,形成统一和谐的运动。
胶州秧歌之所以是大家所喜爱的舞蹈,这正是“拧”的动律特色所在。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里,胶州秧歌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在民间的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是人民群众的个人理解上还是专业舞者的专业眼光下,胶州秧歌都是无可挑剔的。
第三章:胶州秧歌“拧”的创作运用
一、“拧”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形”的运用
胶州秧歌作为中国民间最为特色的一种舞蹈形式,有着自身的内涵之美。
作为一位教师在传授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把胶州秧歌的动作要领传授给学生们,而是要结合胶州秧歌自身的魅力,自身的内涵之美,一并传授给学生们。
老师要做的不只是教学,还有应有传承的任务。
这里的传承是指舞蹈中的舞蹈精神。
俗话说“万物不离其宗”在舞蹈的美学范围中,“形”是舞蹈的外部动态形象,它是舞蹈生成的第一步,也是舞蹈基础构成最重要的部分。
在胶州秧歌“拧”的教学中也会是以“形”为根本来作为教学目标,让学者体会其中的精髓,深入了解它是舞者神、意、韵的载体。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音乐中最重要的就是声音,没有声音就没有音乐,再好的外部条件没有好的声音也是无用。
而在我们舞蹈中“形”就如同音乐的声音无“形”便无舞。
舞蹈的含义不仅仅是在跳舞,而是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内心情感注入到里面。
在做“拧”这一动作中要牢记身体的“形”像表达,不但是肢体的动作,而且还要有情。
(二)“情”的运用
情的表现就是舞蹈中的“神”它就如同舞蹈的灵魂,是舞蹈感染力的所在。
所以胶州秧歌“拧”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执着于舞蹈的“形”而且要注意到舞蹈的“神”要做到形神具备。
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人们常常赋予学者高要求、高标准达到动作的一致化、规定划。
这样反而抑制了人的主动发挥能力,演员容易“机械化”只有动作的展示,没有情感的表达,就像没有灵魂的舞者一样。
这种教学方法是不被提倡的。
因此在胶州“拧”的创作中不但要求动作的“形”像表达,而且要求展现出胶州女性角色娇羞可人的思想感情。
在作品《扇妞》中舞者以“拧”的动态特征强力刻画了扇女这一角色不仅是胶州动作的标准体现,而且加入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绘声绘色的表现着扇女的娇俏之美。
无论是哪种民间舞蹈它也只是一种民族风格的表现形式,但是每个人是有想法的,每个人的表达是不一样的。
当一个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不只是身体的形式动态,更是一种内心的表达。
在胶州秧歌的教学中只有身心贯通,才能表现出胶州秧歌最真实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