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的国外可步行性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search on “walkability” in China, and promote the 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 so as to better improve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to increase the rate of walking trips and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Key words walkability; walking environment; chronic disease;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机动车数量增加,步行环境恶化,导致人们选择步行出行的比例下降。
而日常活动量的减少也成了慢性病人群数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1]。
发表在《柳叶刀》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1975—2014年间成年人的身体质量指数(BMI)。
其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的40年间,全球肥胖人数显著增长。
其中,中国报告显示肥胖人数增长最快,约有30.1%的成年人超重,11.9%为肥胖,25.2%患有高血压,9.7%患有糖尿病
[2]。
而随着患慢性疾病人的比例日趋上升,
医学研究开始关注体力活动对于健康的影响[3]。
如尼米(Kesaniemi)等人[4]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促进身体健康和降低心血管等死亡风险的有效策略。
所以,构建吸引人们主动步行的住区街道空间环境,鼓励更多步行是一项有吸引力的公共卫生目标。
因为步行是跨性别、年龄组和健身水平的最流行的体育活动形式之一[5]。
并且,步行作为是一种健康、中等强度的运动,是最常见且最容易完成的体力活动[6]。
但目前许多社区并未将居民的步行活动作为设计出发点之一,因而降低了居民选择步行出行方式的概率[7]。
为了探索影响步行行为发生
摘要 良好的步行环境能增加日常活动量并减少慢性疾病,而
作为评价步行环境的综合性指标,目前国内有关“可步行性”的研究相对较少。
所以,文章主要通过CiteSpace 图谱分析软件,以科学网核心合集数据库为基础,对国外“可步行性”研究的发展过程、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可步行性”研究与体力活动、建筑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等领域联系密切,并且在未来可能会更多地作为一种评价城市环境和健康程度的指标。
基于整体研究,期望对国内关于“可步行性”的相关研究能够提供更多方向和思路,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改善步行环境,提高步行出行率,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 可步行性;步行环境;慢性疾病;CiteSpace ;可视化
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4.191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青岛市双百调研工程(2022-B-033)DOI 10.19892/ki.csjz.2023.23.36
Abstract A good walking environment can increase daily activity
and reduce chronic diseases, but as a comprehensive indicator for evaluating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studies on “walkability” in China. Therefore, the paper mainly uses CiteSpace map analysis software, takes the core collection database of the Web of Science as basis, and conducts visual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fronts of “walkability” research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alkability” resear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physical activity, built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health, etc., and may be used as a kind of indicator for evaluating urba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overall study,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paper can provide more directions and ideas for the relevant
作者简介:曾广钊(1994—),男。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通信作者:王兴田(1961—),男,教授。
研究方向:在地建筑设计。
作者单位:1.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2.青岛理工大学滨海人居中心
基于CiteSpace 可视化图谱分析的国外可步行性研究综述
Review on Foreign Walkability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 Visual Map Analysis
曾广钊1 陈晓菲1 王兴田2 赵东淼2
Zeng Guangzhao 1, Chen Xiaofei 1, Wang Xingtian 2, Zhao Dongmiao 2
的因素,道尔(Doyle)等[8]在步行出行的频率与人群健康状况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影响人们主动步行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可步行性”(walkability)。
同时王(Wang)等[9]的研究也提出在建成环境中“可步行性”的情况能够极大地影响人们选择步行或其他主动交通方式(如骑自行车)的概率。
所以,本文针对“可步行性”的研究现状、发展历程,以及对未来研究的潜在趋势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利于学者更好地了解相关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提高居住环境的“可步行性”设计,促进居民自主步行频率,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率提供有益的参考。
2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1数据来源
李尚谦等[10]以从中国知网中检索到的2000—2020年关于“可步行性”的相关文章为数据来源,发现有效文献675篇。
相比较科学网(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3 610篇相关文献,中文的相关研究仅占国外相关研究数量的约1/6。
由此可见,国内对于“可步行性”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
所以本文主要以截至2022年8月的国外“可步行性”研究作为主要数据来源,重点关注科学网(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以“可步行性”(walkability)作为搜索语句(关键词)来指导文献搜索,并获得3 610条记录。
为了提高数据的代表性和可访问性,使用类别的精炼功能,并结合手动筛查剔除了不相关的出版物,获得筛选结果2 725篇。
通过对国外研究现状、发展过程、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等进行分析,可以为国内“可步行性”研究提供更多方向与思路。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进行分析说明。
随着信息可视化的发展,各种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分析工具也纷纷出现。
其中,CiteSpace知识可视化软件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11]。
所以,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知识领域进行定量分析和制图,文献计量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基本特征、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三个部分(见表1)。
通过对这三个部分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直观表明“可步行性”的发展过程,反映研究的热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3关于“可步行性”研究的基本特征分析
3.1年发表文章数量分析
年发表文章数量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出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而了解关于“可步行性”研究的关注程度。
本研究分析了1998—2022年发表的总共2 725份出版物(见图1)。
结果发现有关“可步行性”的相关研究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998—2006年是相关该领域研究的“准备”阶段,有关“可步行性”研究的发文数量仅占整体数量的1.1%,这期间任何一年发表的论文都不超过10篇且研究并不丰富,但奠定了“可步行性”研究发展的理论基础。
在2007—2015年的上升阶段,相关“可步行性”的研究论文发表量增长迅速,占研究期间论文发表总量的25.9%。
在这一时期,各国政府部门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例如,伦敦市政府提出了一个“战略人行道网”计划,通过增加市政基金来增加步行交通的比重,以此期望让伦敦成为最有利于步行的城市[12]。
同时,国际学者对城市步行通道的规划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勒莫因(Lemoine)[13]基于市区步行交通的整体规划,推动和完善了步行和骑车系统,增强了行人和自行车的流动,缓解了城市拥挤。
自2016年以来,有关“可步行性”的研究进入了“繁荣”阶段,平均每年发表论文200多篇。
这一时期的论文发
表1 研究内容汇总
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分析内容
基本特征研究年发表文章数量与国家/机构论文发表量分析
研究热点研究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可步行性”研究发展分析与文献关键词频率分析
研究前沿研究关键词突发分析
450
400
350
30O
250
2OO
150
100
50
16
14
12
10
8
6
4
2
0 1
(
.
3
7
%
)
1
(
.
3
7
%
)
2
(
.
7
3
%
)
5
(
.
1
8
3
%
)
9
(
.
3
3
%
)
9
(
.
3
3
%
)
2
1
(
.
7
7
1
%
)
3
6
(
1
.
3
2
1
%
)
4
6
(
1
.
6
8
8
%
)
6
4
(
2
.
3
4
9
%
)
7
7
(
2
.
8
2
6
%
)
8
9
(
3
.
2
6
6
%
)
1
1
3
(
4
.
1
4
7
%
)
1
2
3
(
4
.
5
1
4
%
)
1
3
9
(
5
.
1
1
%
)
1
9
2
(
7
.
4
6
%
)
2
4
2
(
8
.
8
8
1
%
)
2
5
6
(
9
.
3
9
4
%
)
3
3
6
(
1
2
.
1
3
%
)
3
4
1
(
1
2
.
4
1
5
%
)
3
9
9
(
1
4
.
6
4
2
%
)
2
2
1
(
8
.
1
1
%
)
3
(
.
1
1
%
)
发文数量 发文数量占比 年份/年
占
比
/
%发
文
数
/
篇
1
9
9
8
2
2
1
2
3
2
4
2
5
2
6
2
7
2
8
2
O
O
9
2
O
1
2
1
1
2
1
2
2
1
3
2
1
4
2
1
5
2
1
6
2
1
7
2
1
8
2
1
9
2
2
2
2
1
2
2
2
图1 “可步行性”研究年发文量统计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表量占总数的73%。
由此可以发现关于“可步行性”的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3.2核心期刊影响力分析
核心期刊是指被频繁引用的重要期刊,通过对被引用核心期刊的分析,可以发现“可步行性”的研究重点被应用于哪些领域。
通过将被引期刊选为节点类型,可以得到1 145个节点、8 822个链接的核心期刊引用量分析图(见图2)。
同时,对高中介中心性和高被引期刊目录排序前五位的期刊进行汇总,可以发现,以中介中心性进行排序时,《交通研究纪录期刊》(Transport RES REC )、《计算机科学讲义》(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访问》(Access )、《内科医学档案》(Arch Intern Med )、《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居于前列(见表2);而以被引次数进行排序时,《美国预防医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健康领域》(Health Place)、《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 ),《社会科学医学》(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美国公共健康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排名居于前列(见表3)。
这表明高被引期刊与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期刊并不成正相关的关系,即高被引期刊不一定具有高影响力。
研究的结果可以帮助学者快速找到具有高影响力的期刊,从而查找到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来推动自身的研究。
3.3国家/机构论文发表量分析
通过将国家/机构选为节点类型,可以得到一个包含604个节点和1 910个连接的国家/机构论文发表量统计图(见图3)。
发表的文献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某个领域的研究水平,以及不同国家或地区和科研机构对该领域的贡献程度(见图4)。
其中,美国贡献程度最高,发表文章1 108篇,贡献率(发表数量占总量的比例)为40.7%。
其次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中国以300篇国际出版物数量位居前四位,对整体研究的贡献率为11.0%。
前十名的科研机构大多为世界一流大学,排名前三的科研机构包括墨尔本大学、美国圣迭戈公立研究型大学和中国香港大学。
首先,可以看出目前国际知名大学是产生学科领域知识的主要机构,对“可步行性”的整体研究数量甚至超过一些国家所研究的总量。
从图3可以看出,网络地图密度为0.010 5,说明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水平相对较弱。
虽然国家之间对于“可步行性”研究缺乏一定合作,但发文量最多的墨尔本大学与墨西哥和比利时等国家都有合作,这说明一些发文量大的科研机构会更多地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4关于“可步行性”研究的热点分析
4.1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
文献共被引分析(文献同时被其他文献引用的频次高低)可以高效、便捷地在大量的参考文献中定位重要
表3
基于被引用次数排序的期刊
期刊名称
被引用次数美国预防医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
1 842健康领域(Health Place )1 658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 )1 422社会科学医学(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 305美国公共健康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
1 287
表2 基于中介中心性排序的期刊
期刊名称
中介中心性指数
交通研究纪录期刊(Transport RES REC )0.06计算机科学讲义(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
0.06访问(Access )
0.05内科医学档案(Arch Intern Med )0.04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0.04
图3 国家/机构论文发表量统计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核心期刊引用量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的知识基础与发展来源。
根据共同被引频率排列靠前的文献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初步了解该领域的核心研究成果。
本研究对共被引参考文献进行聚类分析,选择关键词聚类与对数似然率算法得到1 254个节点、3 079条链路的网络图,网络密度为0.003 9。
结果显示,聚类模块值为0.737 7,平均轮廓为0.8783,说明聚类效果非常显著且结果高度可靠(见图5)。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有关“可步行性”的研究更多的是探索其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进一步研究与之相关的居民活动量与健康的关系。
而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学者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例如萨利斯(Sallis)等
[14]
提出通过城市规划、交通和公园部
门的共同参与,能有效改善城市环境,从而有可能极大地促进居民日常运动。
弗兰克(Frank)等
[15]
针对微观
层面,对邻里环境与人群活动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基于环境和健康研究的目的,开发、测试和应用了一种结合步行性和社会人口因素的邻里选择方法。
同时,一些学者对“可步行性”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了验证[16]。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
还进一步探讨了步行与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之间的关联
性。
例如瑟林(Cerin)等
[17]
通过对社区环境与老年主
动出行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为了促进和支持老年人的主动出行,尤其是步行方式,社区的“可步行性”是很重要的。
所以,通过文献共被引可视化分析可以使相关学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可步行性”会更多地应用于哪些研究中,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相关研究方向。
4.2“可步行性”研究发展分析
图6展示了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的时间线视图。
结合“可步行性”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分析在每一个阶段中有关“可步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起步阶段(1998—2006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肥胖症、社会统计学、社区居住质量和全球地理工具四个聚类,说明“可步行性”的研究与这四个聚类有很强的关系。
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萨利斯(Sallis)等
[18]
于1998年率先运用社会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发现环境和政策变量与成年人的活动行为有关。
到2002年,有关“可步行性”的研究开始与数字地理工具结合。
例如,赵芳等
[19]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到达公交站路程的
“可步行性”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关的评价指标。
在2002年之后,“可步行性”的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社区居住质量的问题。
例如,赛沃洛(Cervero)等
[20]
提出与目的地相比,建筑环境对于人们是否选择步行出行方式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到2004年,“可步行性”的相关研究开始与肥胖症的影响因素紧密关联。
例如,洛佩斯(Lopez)[21]提出由于人们对汽车的依赖增加,选择步行出行的人数骤减,减少了人的日常活动量,从而导致了更多的肥胖人群。
上升阶段(2007—2015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糖尿病、肥胖症、社会统计学、儿童、老年人和久坐行为。
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可以发现,2007年之后,“可步行性”的研究依然多采用社会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的内容也依然与肥胖症关联紧密,但研究的对象更多地转向了儿童与老人两种不同的人群类型。
例如,麦克米伦(McMillan)[22]从城市形态的角度对儿童上学步行路线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纳格尔(Nagel)等
[23]
从社
区建筑环境方面指出,对于有日常活动习惯老年人而言,有利的建筑环境能进一步提高活动量。
同时,“可步行性”与久坐行为的研究也有一定相关联性,如希利(Healy)等 [24]提出久坐时间、低强度活动时间和平均活动强度与腰围和聚集性代谢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2010
年
1 2001 000
800
6004002000
454035302520151050
1108(40.7)394(15.4)
300(11.0)
169(6.2)
137(5.0)
126(4.6)
119(4.4)
119(4.4)
117(4.3)
117(4.1)
109(4.0)
108(4.0)
103(3.8)
103(3.8)
379(13.9)
美
国
澳大利亚
数量/篇
贡献率/%
加拿大
中国英国
墨尔本大学
香港大学
日本
比利时
巴西
华盛顿大学
根特大学
西班牙
不列颠哥伦
比亚大学加州大学圣地
亚哥分校图5 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 论文发表量与贡献率统计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之后,“可步行性”的研究更多地与糖尿病相关联,研究人群也主要以老年人为主。
例如,科瑞特(Creatore)等[25]发现,居住在“可步行性”较高社区的人群具有较低的糖尿病发病率。
繁荣阶段(2015年以后)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糖尿病、体力活动和老年人。
整体研究依然以老年人群为研究主体,对“可步行性”与体力活动和糖尿病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
正如哈伊娜(Hajna)等[26]研究发现居住社区环境的“可步行性”与居民日常行走步数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钱德拉鲍斯(Chandrabose)等[27]发现居住在更适合步行的地区能有效降低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发病概率。
安娜(Anna)等[28]发现适合步行的社区建设更值得被投资,因为这种社区环境可以鼓励低收入的老年人更多地选择步行出行。
4.3文献关键词频率分析
文献关键词的频率分析可以揭示该领域关注的研究主题。
本研究对2 725篇发表文章的关键词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提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的频次分布,构建共现网络,识别“可步行性”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将关键字选为节点类型,可以得到691个节点和6 604个链接的关键词频率分析图(见图7)。
本研究选择频率大于300的关键词作为研究对象,获得7个主要关键词(见图8)。
通过关键词的类别和内容可以发现,研究主要热点集中在通过“可步行性”探索体力活动和建筑环境之间联系。
例如,弗兰克(Frank)等 [29]通过使用地块“可步行性”综合指数调查了建成环境与成人体力活动的相关性。
除此之外,将“可步行性”与肥胖和健康的关联性进行研究也是热点之一。
萨伦斯(Saelens)等[30]通过比较具有不同“可步行性”的社区发现,步行环境与居民的体力活动和肥胖患病率有关。
因此,可以发现有关“可步行性”的研究更多是将其作为一种评价建成环境的手段,从而探索人们日常体力活动所受到的影响程度,并最终对因体力活动量变化而带来的慢性疾病与“可步行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5关于“可步行性”研究的前沿分析
“关键词突发”是指关键词出现频率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加或使用频率明显增加。
它们通常被用作新兴课题和研究前沿的表征指标。
在CiteSpace中,突变词检测算法主要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从列表中的大量常用词中检测出频率变化率高、频率增长快的突发词(见图9)。
结合关键词爆发结果和研究热点分析,将研究前沿划分为三个时期,具体分析如下。
在2005年之前,关于“可步行性”的研究,更多会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因素,同时也会更多地被应用于关于交通的研究中。
2005—2017年是“可步行性”研究的爆发期。
这一期间“可步行性”被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包括体重超重研究、城市形态研究、问卷调查研究、可靠度研究、活动环境研究和土地综合使用研究等。
2017年以后,“可步行性”与城市设计质量研究结合度较高,同时也与满意度调查、指标指数建立、空间句法及健康关联性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结合。
由此可见,在未来的研究发展中,“可步行性”会作为一种评价指标体系而被应用到城市环境设计质量和居民身体健康评价中去。
6结论
本研究通过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8—2022年发表的2 725篇来自科学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文章进行分析,阐明了关于“可步行性”研究的发展、热点和趋势方向。
通过对年发文量的统计发现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该领域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
对于研究热点而言,主要包括通过“可图7 关键词频率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6 文献共被引聚类时间线视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步行性”探索体力活动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探索“可步行性”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
由于整体研究呈现出较强的集中性,所以在未来“可步行性”可能会更多地作为一种评价城市环境和健康程度的指标。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对国外“可步行性”发展过程、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进行了分析,以期望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更多方向与理论支撑,并为深入了解该领域提供基础,推动相关研究,从而能够有效改善步行环境,提高人们日常体力活动量,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 BAHRAINY H, KHOSRAVI H. The Impact of Urban Design
Features and Qualities on Walkability and Health in Under-Construction Environments: The Case of Hashtgerd New Town in Iran [J]. Cities, 2013, 31: 17-28.
[2] CHEN R, XU M, ZHANG L Y, et al. The Walking Friendliness of
Ladder Trails for the Elderly: An Empirical Study in Chongqing [J].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2022, 11(05): 830-845.
[3] 曹风晓.住区街道步行适宜性环境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20.
[4] KESANIEMI Y K, DANFORTH E Jr, JENSEN M D, et al. Dose-
Response Issues Concern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an Evidence-Based Symposium [J]. Med Sci Sport Exerc, 2001, 33(06): 351-358.
[5] BILLIE G-C, KNUIMAN M, TIMPERIO A,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tate Government Community Design Policy Aimed at Increasing Local Walking: Design Issues and Baseline Results from RESIDE, Perth Western Australia[J].
Preventive Medicine, 2008, 46(01): 46-54.
[6] AINSWORTH B E, HASKELL W L, HERRMANN S D, et al.
2011 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 a Second Update of Codes and MET Values[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11, 43(08): 1575-81.
[7] LITMAN T. Transportation and Public Health [J]. Annu Rev
Public Health, 2013, 34: 217-233.
[8] DOYLE S, KELLY-SCHWARTZ A, SCHLOSSBERG M, et al.
Active Community Environments and Health: The Relationship of Walkable and Safe Communities to Individual Health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06, 72(01): 19-31.
[9] WANG Y, CHAU C K, NG W Y, et al. A Review on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Built Environment Attributes on Enhancing Walking and Cycling Activity Levels Within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J]. Cities, 2016, 50: 1-15.
[10] 李尚谦,陆伟,吴亮.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步行性研究态势分析
[J] .建筑与文化,2022(06):111-112.
[11] 陈悦,刘则渊,陈劲,等.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J].科学学研究,
2008(03):449-460.
[12] GERLAC H. Renaissance of Pedestrian Traffic-London on the
Way to Europes Metropolitan Area of Pedestrians Number [Z]. Strassenverkehrstech-Nik, 2009.
[13] LEMOINE D. Cyclist and Pedestrian Mobility in France [J].
Routes and Roads, 2012, 355: 82-87.
[14] SALLIS J, CERIN E , CONWAY T L,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in Relation to Urban Environments in 14 Cities Worldwid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J]. The Lancet, 2016, 387(10034): 2207-2217.
[15] FRANK L D, SALLIS J F, SAELENS B E, ET AL.The Development
of a Walkability Index: Application to the Neighborhood Quality of Life Study[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0, 44(13): 924-933.
[16] SAELENS B E, HANDY S L . Built Environment Correlates of
Walking: A Review [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08, 40(07): 550-566.
[17] C E R I N E N, N A T H A N A, C A U W E N B E R G J, e t a l. T h e
Neighbourhood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Active Travel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Journal of Transport & Health, 2017(14): 15-37.
[18] SALLIS J, BAUMAN A, PRATT M. Environmental and Policy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998, 15(04): 379.
[19] ZHAO F, CHOW L F, LI M T, et al. Forecasting Transit Walk
Accessibility: Regression Model Alter-Native to Buffer Method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2003, 1835(01): 34-41.
[20] CERVERO R, DUNCAN M.Walking, Bicycling, and Urban
肥胖(obesity)
协会(association)
健康(health)
可步行性(walkability)
步行(walking)建筑环境(built environment)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413
439
617
696
754
1142
1297
0 200 400 600 800 1 000 1 200 1 400
数量/个行列式 1998 7.78 2003 2013
环境因素 1998 5.46 2003 2010
干涉 1998 5.08 2003 2013
交通 1998 4.83 2003 2011
超重 1998 9.31 2005 2010
城市形态 1998 12.51 2006 2012
调查问卷 1998 6.84 2006 2014
儿童 1998 5.08 2006 2011
城市扩张 1998 7.13 2008 2013
多级 1998 4.86 2008 2013
活动环境 1998 4.85 2010 2015
多层次分析 1998 4.53 2010 2013
体重 1998 5.55 2011 2015
可靠性 1998 5.88 2012 2014
步行量表 1998 5.88 2013 2015
土地组合利用 1998 4.64 2015 2017
空间句法 1998 5.21 2019 2022
满意度 1998 4.69 2019 2022
城市 1998 13.55 2020 2022
绿地 1998 7.7 2020 2022
指标 1998 6.24 2020 2022
健康益处 1998 5.64 2020 2022
曝露 1998 5.59 2020 2022
社会不平等 1998 4.57 2020 2022
城市设计品质 1998 4.57 2020 2022
1998—2022
图8 关键词出现数量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9 关键词突发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关键词 年份 突现 开始 结束
Landscapes: Evidence from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3, 93(09): 1478-1483. [21] LOPEZ R. Urban Sprawl and Risk for Being Overweight or
Obese [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4, 94(09): 1574-1579.
[22] MCMILLAN T E.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Urban form on a
Child's Travel Mode to School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2007, 41(01): 69-79.
[23] NAGEL C L, CARLSON N E, BOSWORTH M, et al. The Relation
Between Neighborhood Built Environment and Walking Activity Among Older Adults [J].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8, 168(04): 461-468.
[24] GENEVIEVE N,HEALY K, WIJNDAELE D W, et al. Objectively
Measured Sedentary 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tabolic Risk: the Australian Diabetes, Obesity and Lifestyle Study (AusDiab)[J]. Diabetes Care, 2008, 31(02): 369-371.
[25] CREATORE M I, GLAZIER R H, MOINEDDINV R, et al.
Association of Neighborhood Walkability With Change in Overweight, Obesity, and Diabetes[J]. JAMA, 315(20): 2211-2220.[26] HAJNA S, ROSS N A, BRAZEAU A S,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Neighbourhood Walkability and Daily Steps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BMC Public Health, 2015(15): 768.
[27] CHANDRABOSE M, Rachele J N, GUNN L, et al. Built
Environment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J]. Obesity Reviews, 2018, 20(01): 41-54.
[28] ANNA M C, HEATHER A M, MEGHAN W, et al. Neighborhood
Walkability, Physical Activity, and Walking for Transportat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Older Adults Living on Low Income [J]. BMC Geriatrics, 2017(17): 82-95.
[29] FRANK L D, SALLIS J F, SAELENS B E,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a Walkability Index: Application to the Neighborhood Quality of Life Study[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0, 44(13): 924-933.
[30] SAELENS B, SALLIS J F, BLACK J B, et al. Neighborhood-
Based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Activity: An Environment Scale Evalu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3, 93(09): 1552-1558.
5结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的发展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自身的魅力,同时每一个乡村也有其独一无二的风光。
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产业基础等每一项因素的不同都会影响乡村的发展,未来的规划建设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每一个村庄的特色优势,综合考虑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可能性。
使未来的乡村发展不仅环境优美,且富有内涵;不仅产业兴旺,且人才济济。
本文通过对特色田园乡村的实地调研,分析发展内涵和运营方式,学习其成功实践经验,思考未来乡村振兴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汪晓春,张伟.浅议特色田园乡村内涵、背景及特点[J].小城镇建设,
2018,36(10):5-12.
[2] 张伟,徐宁,胡剑双.从特色田园乡村实践探讨我国乡村振兴的路
径[J].城市规划,2020,44(11):97-105.
[3] 周宏轩,葛彪,孙婧,等.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思考:基于江苏
省徐州市岳庄新村的规划设计[J].华中建筑,2021,39(06):
94-98.
[4] 何媛,朱文龙.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探究:以徐
州特色田园乡村规划为例[J].工业设计,2021(09):93-94.[5] 王玉虎,张娟.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县域城镇化发展再认识[J].城
市发展研究,2018,25(05):1-6.
[6] 王京海,张京祥.资本驱动下乡村复兴的反思与模式建构:基于济
南市唐王镇两个典型村庄的比较[J].国际城市规划,2016,31(05):121-127.
(上接第1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