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基础性达标作业
1.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A.汉代设“中朝”B.唐代设三省
C.宋代设副相 D.明代废丞相
【答案】D
【解析】“寿终正寝”即这项政治制度完全的消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此前六部由三省管理,直接向三省负责。

而三省的长官皆为宰相,因此宰相制度被废除后,六部就直接向皇帝负责了,D项正确;汉代设“中朝”是为削弱宰相领导的“外朝”;唐朝设三省后有了三个宰相,分散了相权;宋代设副相,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但这些都仅仅意味着宰相受到了打击,并未彻底地消亡,排除A、B、C三项。

2.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

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这一变化表明()
A.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
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A项错误;内阁本来就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内阁首辅权力虽然大,但仍然受皇权制约,故D项错误;内阁权力来自皇帝的授权,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

3.《全球通史》:“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航海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

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
A.郑和下西洋 B.吴国船队到夷洲
C.郑成功收复台湾D.清军进入台湾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15世纪早期”“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间,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与沿线多国进行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故选A项。

4.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可知,当时的沿海地区确实有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故B 项错误;“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的说法是错误的,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的说法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5.大明王朝统治中国长达270多年,创造了诸如明长城和北京城等辉煌成就。

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
B.崇祯皇帝自缢万岁山
C.明朝中后期连年灾荒
D.明朝政治的日益腐败
【答案】D
【解析】明朝后期政治腐败,朝政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这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故D项符合题意;明朝中后期连年灾荒导致农民起义,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万岁山,是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等级性标准作业
A组学考过关
一、选择题
1.“(明)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洪武皇帝工作负担沉重的原因主要是()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中央高度集权
C.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D.东厂的设置
【答案】A
【解析】古代中国宰相的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明太祖废除了宰相,事必躬亲,故而工作负担加重,据此可知选择A项;材料论述的是中央行政体制,B项与之不符,排除;C项源于A项.排除;D项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故排除。

2.明朝中期以后,内阁首辅多随俗浮沉以求免祸,甚至不惜取媚宦官以巩固权力,于政事则无所主张。

这反映出明代()
A.内阁地位超越六部
B.皇帝昏庸依赖于内阁
C.官僚运行机制成熟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答案】D
【解析】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所以地位不可能超越六部,故排除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根据“内阁首辅多随俗浮沉以求免祸,甚至不惜取媚宦官以巩固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首辅并没有法定权力,而是要依赖于皇权,所以才会出现取媚宦官的状况,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选D项。

3.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开读、封敕、赉赐、庆典、市易”为使命,而在葡萄牙,航海不管对官方还是民间,都是一项确实有利可图的事业。

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制度的差异B.贸易观念的差异
C.经济政策的差异D.综合国力的差异
【答案】B
【解析】明朝郑和下西洋注重政治目的,属于朝贡性的贸易;新航路开辟后的西方强调航海的“有利可图”经济目的,故B项符合题意。

4.东南沿海人民纪念戚继光,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刻石立碑。

戚继光抗倭最伟大的意义在于()
A.扫平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
B.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C.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D.维护了朝廷的尊严
【答案】C
【解析】倭寇之患曾使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所以平定倭寇之患的最伟大的意义是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故选C项。

5.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的局面。

其原因是()
A.明朝国力强盛,蒙古骑兵不敢进犯
B.鞑靼和瓦剌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C.长城的修缮阻止了蒙古骑兵的南下
D.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后期北部边境的和平安定局面,其原因是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故D 项正确。

A项与明后期的史实不符,B项属于明前期,C项长城的修缮并未达到阻止蒙古骑兵南下的目的。

6.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

从此,船员只得在内地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

这表明()
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
C.明朝造船技术落后
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答案】D
【解析】“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主要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导致的,D项正确;明朝禁止海外贸易,A项错误;B项中禁绝不符合史实;C项中造船技术落后不符合史实。

7.明朝末年爆发了明末农民战争,有关明末农民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政治黑暗,天灾流行是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
B.农民军首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C.明末农民战争为清军入关提供了有利机会
D.清朝摄政王努尔哈赤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
【答案】D
【解析】率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的是清朝摄政王多尔衮,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符合史实,正确,不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洪武四年“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明太祖实录》材料二洪武二十三年十月,“诏户部严交通外番之禁。

上以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来,不许出番;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贸货物,故禁之”。

——《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十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明太祖实录》永乐年间,“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明成祖实录》(1)材料一反映明初实行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为什么将“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3)概括明朝廷与外国进行经济往来的方式,并对此方式进行简评。

【答案】(1)海禁政策。

(2)为了禁止民间海外贸易。

(3)“朝贡贸易”。

简评:朝贡贸易是明朝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途径;秉承厚往薄来的原则,增加了明朝的财政负担,阻碍了正常的民间贸易往来,实际是君主专制延伸到对外贸易领域的表现。

【解析】从整体看,明朝对外政策的基本趋势是逐渐走向封闭,朝贡贸易实际上是政府控制的对外交往,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第(1)(2)问较为简单,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第(3)问,主要从消极的一面加以分析。

B组等级测评
一、选择题
1.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
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
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因为大臣专权所致,因此D项符合题意。

2.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

其根本原因是()
A.政治腐败B.宦官专政
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内臣不许干预政事”可知,宦官不具备干预政治的职能,司礼监是协助皇帝掌握御笔朱批权力的机构,司礼监太监权力膨胀的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政治腐败是司礼监太监干政的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是宦官专政的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宦官和皇权的关系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3.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

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由此可知,明代()
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
B.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
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
D.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来看,明代对对外贸易实行严格限制,所以排除A项;由材料“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可见明代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的信息,排除C项;结合所学,唐代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排除D项。

4.明太祖专门留下“祖训”,禁止子孙对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用兵;宣德三年(1428年),明政府主动废交趾布政使司,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

这表明明朝()
A.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B.全面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
C.全力应对倭寇之患
D.实行“以德怀远”的对外政策
【答案】D
【解析】“海禁”是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主要涉及海外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明朝政府与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的关系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明朝应对倭寇的措施,故C项错误;材料“禁止子孙对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用兵”“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体现了大明对周边国家的怀柔政策,故D项正确。

5.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

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

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答案】D
【解析】材料“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和材料“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说明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而不是农业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说明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每个时间段采取的政策都不同,不能说明堵疏并用,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

……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

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诸辅之中,尤以首揆(宰相)为重。

夫治道得失,人才用舍,理乱兴衰,繄(yī)宰臣是系。

其贤邪忠佞,清正贪鄙,判若白黑,百世不可掩也。

——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材料二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臣备员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

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摘编自《明神宗实录》(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变迁过程。

(2)根据材料二,归纳叶向高评论内阁的观点。

【答案】(1)过程:明太祖罢中书省后,设四辅官,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他们于国家大事不能发挥作用;明成祖让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还提升了他们的职位,但国家大事往往由皇帝自己裁决,阁臣只是顾问而已;仁宗以后,阁臣地位迅速提高,随着票拟权的取得,阁臣变成不居丞相之名的丞相,他们的作为直接关系国家兴衰治乱;内阁制度日益健全,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并逐渐制度化。

(2)观点: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一旦阁臣与君权、相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内阁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一切都听命于皇帝。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其人亦无所表见”得出明太祖罢中书省后,设四辅官,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他们于国家大事不能发挥作用;根据材料一“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

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得出明成祖让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还提升了他们的职位,但国家大事往往由皇帝自己裁决,阁臣只是顾问而已;结合所学知识,从内阁的地位和完善等方面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二“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得出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根据材料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得出一旦阁臣与君权、相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根据材料二“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

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得出内阁对君权、相权都很尊重;一切都听命于皇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