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俗文化之薅秧歌
唱秧歌词大全
唱秧歌词大全《唱秧歌词大全》序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秧歌是一种充满朝气、热情洋溢的民间舞蹈形式,常常伴随着劳动、庆祝和节日等重要场合。
唱秧歌则是秧歌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歌曲的传唱,人们在欢笑声中共同感受着农耕生活的辛勤与丰收。
本文将为您呈现一份《唱秧歌词大全》,带您领略秧歌的风采,感受丰收的欢乐。
第一部分:春耕之歌1.《播种春天》播种春天正当时,农人伙伴手牵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劳作辛勤笑开颜,欢歌一起唱。
2.《春耕进行曲》春风吹拂悠扬曲,绿意蔓延涌新土。
春耕进行曲奏响,劳作欢歌载歌舞。
锄禾日复日,农忙忙不辍。
第二部分:夏耘之歌3.《夏日农忙》夏日炎炎劳作忙,麦浪滚滚遍地黄。
手持镰刀秧歌舞,心随音律齐劳动。
4.《丰收颂歌》金黄麦浪满地铺,农人欢歌劳作愉。
丰收颂歌唱不辍,劳作之余笑开颜。
第三部分:秋收之歌5.《秋风扬麦》秋风扬麦舞秧歌,农人欢笑劳作多。
丰收时节心欢畅,劳动成果满仓库。
6.《庆丰年》庆丰年,丰收喜,五谷丰登满仓库。
农人欢歌庆团圆,幸福美满在秋天。
第四部分:冬藏之歌7.《冬藏休歇》冬日寒风农休息,踏雪归家笑开颜。
火炉旁边暖如春,农忙一年好安眠。
8.《岁月静好》岁月静好冬日暖,农人休憩情意长。
回首一年劳作乐,农家岁月满温馨。
结语:唱秧歌,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歌曲传承劳作的辛勤与丰收的欢乐。
这份《唱秧歌词大全》希望为您呈现一个生动丰富的农耕场景,感受劳作与欢笑交织的美好时刻。
愿这些歌词能让您在唱响的旋律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共享农耕文化的精髓。
浅析纳溪民歌《薅秧歌》的唱腔特点
秧 后不 久 ,就 会进 行 一 次 田间 的除 草拔 秧 , 目的是 为 了给秧 苗 松
从 以上可 以看 出 , 《 薅 秧 歌》 的歌 词 极具 口语 化 、本 土化 , 土 除草 。而 《 薅秧 歌 》 则是 人们 在 这过 程 中 ,用歌 唱 的方 式去 拉 语言 朴 实、形 象生 动 ,富有 生活 气 息。
家 常 、聊 闲话 、谈生 活 中发 生 的事情 、男 女问 打情 骂俏 等 等 ,生
一
二 、旋律 特点 动 地反 映 了劳动 人 民劳 作 的情 景 ,富 有浓郁 的 生活气 息 。 《 薅秧 歌 》可 分为 “ 老鹰腔” “ 石包 腔 ” “ 花河 腔 ” “ 大河 歌词特 点 腔 ”等 等 。它 们 四种 唱腔 都采 用 中 国民族 五 声调 式 , 《 薅秧 歌 》 泸 州 纳溪 地 区 的地 理位 置特 殊 ,它 位 于 四川 I 盆 地 南部 ,在永 ( 老鹰 腔 )采 用e 羽调式: 《 薅秧 歌 》 ( 石包 腔 )采 用E 徵调 式 ;
当下 ,全 球 一体化 的今 天 ,探 索 其 多文 化 ,多元 化 的复 合 性 征 :第 一 ,运 用 中 国元 素 进 行 创 作 ;第 二 , 具有 创 新 性 和 时代 性 。作 品大 多采 用 中 国原 生态 民歌 、 曲调 或 戏 曲,甚 至 是诗 词歌 的文化 语 境 、音 乐语 境 ,无 疑是 关 乎音 乐传 承和 历 史发 展 的必 然 赋 作 为 作品 的 创作 素材 ,选 题 立意 方 面大 多选 择 民俗 人 情 、丹青 选 择 。作 为专 业 艺术 院 校主 办 的专 业性 音乐 创 作 比赛 ,容 易被 打 墨韵 。例 如 张 志亮 创作 的 《 纳 西纹 谱 》 ,作 品将 纳 西音 调移 植在 上 “学 院派 ”的标 签 。很多 人眼 中 的这 类 比赛都 是 孤芳 自赏 、晦 作 品 中 ,将 其变 型 、延 生 ,将 中 国 民间 音 调 元 素 作 为 创 作 的 动 涩 饶 舌 ,一 旦提 及 学院 派 ,那便 是 意味 着严 谨 规范 ,远 离 大众 审 机 ,简 单 的音 调 被 横 向 、纵 向相 互 交 织 在 一 起 , 由一 个 单 一 的 美 。但 是 在 当下 的创 作 背景 中 ,如 何创 作 出既 富有 专业 性 、学 术 “ 细 胞 ”不 断 衍生 ,从而 构成 了多层 次 、多 空 间的 音 响织体 。该 性 ,又 富有 艺术 性 、可 听性 的作 品;如 何准 确 立足 于传 统 与创 新
文化地理作业—广元民歌
文化地理作业——广元民歌与地理环境广元民歌与地理环境广元市,地处四川北部,位于川、甘、陕三省交界处,连接四川盆地和陕甘秦巴山地,南边是富甲一方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北面则是连绵不断的米仓山系和“可以横绝峨眉巅”的秦岭。
在历史上素有秦蜀交通要衢、川陆之会、四集之国、一方之都会、蜀北重镇、四川北大门、蜀道要塞等称谓。
在这山高崖陡、树大林密的川北广元地区,民歌像山花一样烂漫开放,它如所有四川盆地所产生出来的歌谣一样,带着一种悠闲、一种逸兴。
特定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滋生和形成不同种族、地区文化传统、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础。
民歌的发展、地域分布和风格特点等与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影响民歌的诸因素中, 地理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最基本的, 最强烈、也是最有稳定性的, 它们分别地或综合地影响到中国民歌的体裁、歌种、风格等区域差异, 影响到民歌的流传和地域分布。
广元民歌的形成及其特色,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分不开。
一、广元民歌的产生与地理环境广元地势西北高、南向低,有着北部重峦叠嶂、中部河谷平坝、南部则是低山浅丘的特殊地理环境,属长江中上游地区,嘉陵江贯境而去,境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和蜀地的咽喉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川北门户”、“蜀门重镇”,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广元悠久而古朴的文化历史,诞生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
丰富的女性文化、三国文化、红军文化为这座古城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享誉中外的皇泽寺、千佛崖、三国遗址、古栈道等也为广元地区增添了无穷魅力。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变迁让广元民歌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歌的自身特色,有着无穷的魅力。
广元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战争连绵不断,加之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勤劳质朴的广元人民在这艰险的蜀道边生活,在那重峦叠嶂的大山里,创作出了高亢清越、清新质朴、意境悠远的歌声,为生活在这艰苦自然环境里的人们点燃了生活的激情。
柳街端午嘴唱歌来手薅秧
YANG:沙四川都江堰市柳街镇,这片位于川西的肥沃原野,每年六月,到处是绿油油的秧苗。
这里流传着一种老百姓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田间说唱形式,也就是"柳街薅秧歌”。
薅秧的农民在水田中劳动,现编现唱,见啥唱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都是演唱素材,男婚女嫁,家长里短皆可入歌演唱,一口起唱,百口应和,“柳街薅秧歌”反映的正是原生态的农耕文化!柳南薅狭歌嗒起来在每年端午节过后,川西坝子上,东方刚 刚发白,微风起处,秧苗绿波涟涟。
一个壮实的 农民汉子头戴草帽,身着白色汗褡子,肩扛薅 秧杆,雄赳赳地走在田坎上,唱道:“黄鳝出 洞尾巴摆,你唱秧歌我来解,天上唱完唱地下,一家一家唱起来——唱起来!”接着,一声“薅 秧子嚷!”惊飞了秧田中成群的阳雀子,咕咕咕 咕地叫着飞进了林中,接着成群结队的薅秧农民 便从四周的院落中走出来,挥动秧耙开始薅秧。
薄秧歌儿唱起来——(众)唱起来 唱段刘备卖草鞋——(众)卖草鞋 张飞卖肉又卖酒——(众)又卖酒关羽推锅豆腐来——(众)豆腐来领唱者声音洪亮、悠扬,富有韵味。
他唱一 句,薅秧的众人便合着他的声调唱最后三个字,适声夭夭,韵味悠悠。
这边唱罢,另外一边的歌声也开始登场了:秧耙杆杆丈二长——(众)丈二长嘴唱歌来手薅秧——(众)手薅秧秧歌不唱重皮子——(众)重皮子有板有眼有名堂——(众)有名堂这边的领唱声音高亢、中气足,洪亮有张力,唱起来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所以众人的唱和也 特别有劲有力。
初夏的川西坝子,薅秧歌声一波接着一波,—浪接着一浪,沸腾了这片绿色的田野……刚才先后领唱的歌者名叫康洪、杨久长,均是30民俗集锦I 神州民俗柳街薅秧歌演唱的传承人,他们是柳街镇的农民, 说一□地道的河西话,演唱的薅秧歌是原汁原味。
康洪的声音能在空旷的田野上展现出劳动歌谣的 韵味,杨久长的嗓音激越粗犷而富有感染力。
初夏的薅秧季节,两人常常在秧田中一边 薅秧一边领唱或对唱:唱得高来对得高, 光数筛筛没数眼, 唱歌要唱童子声, 这坝那坝人听见,光数城墙没数包。
中国传统文化儿歌
中国传统文化儿歌[TOC]引言儿歌是儿童学习语言和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儿歌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爱国情怀,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几首中国传统文化儿歌,并探讨其中的教育意义。
一、《拔萝卜》拔秧秧、拔秧秧,手里拔个秧秧。
秧芽小,秧叶绿,在地里往下修。
《拔萝卜》是一首流传已久的儿歌,歌词简单明了,旋律悦耳。
这首儿歌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教育孩子们勤劳劳作,同时也传达了劳动的乐趣。
二、《小螺号》小螺号,你吹得好。
天地之间,乐声照耀。
栽种庄稼,你来伴我。
让我们一起,栽桑遮蔽。
《小螺号》是一首富有乡土气息的儿歌,以小螺号为主题,表达了对中国农耕文化和丰收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通过演唱这首儿歌,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三、《二鹅》冲啊!冲啊!雪地里,两只鹅,跑在前。
牵着细绳,带着轮子,哈哈笑个不停。
这首《二鹅》是一首有趣的儿歌,歌词描述了两只鹅在雪地里嬉戏的场景。
通过这首儿歌,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北方冬季的特点,并培养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力和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四、《神秘花园》神秘花园,美丽安静的地方,绿叶像剪得一样漂亮,彩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采摘鲜花是最好的乐趣。
这首《神秘花园》以花园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美丽且安静的场景。
通过这首儿歌,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并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
五、《画猫儿》画猫儿,画猫儿,画一只可爱的猫儿。
蒙上眼睛,拿起笔,画出心中的猫儿。
《画猫儿》是一首启发孩子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儿歌。
通过自己画猫的过程,孩子们可以培养对美的欣赏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六、《捉泥鳅》捉泥鳅,捉泥鳅,捉一串可爱的泥鳅。
手里泥,水里流,小鳅鳅玩转水中游。
《捉泥鳅》是一首反映中国传统儿童游戏的儿歌。
歌词生动地描述了孩子们在池塘边玩耍的场景。
浅析贵州松桃苗族歌曲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松桃苗族歌曲;种类;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 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9923(2009)03- 0242- 04
松桃苗族自治县隶属贵州东部的铜仁地区,处于世界佛 教名山—— —梵净山山脉地带。在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 居住着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同胞,总人口约 80 万,他们依托 莽莽的武陵山脉和雄伟的梵净山作天然屏障,在这里世代生 息繁衍。艰苦的山地环境不仅锻造了松桃苗族人民勤劳朴 实、刚毅豪放的性格,同时也孕育了松桃苗族人民热情好客、 能歌善舞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逐步形成 了松桃苗族人民独有的民俗风格和民族文化氛围。
2. 句式乐段,苗语称“莎皱”。一首歌的旋律由三个乐句 构成。歌词可以多段,每段歌词需一一对应,分为起、中、落三 句。词义上,第三句是前两句的总结和概括;韵律上,前段(第 三句)和后段(第三句)的必须押韵合辙。如下例:
谱例 4
谱例 2
(二)曲式结构特征 松桃苗歌的结构比较短小,曲式上大多由二句式或三句 式乐段构成。 1.二句式乐段,苗语称“莎睐”,即一首歌曲的基本结构 由两个乐句构成,后面的部分则是基本段落的重复或变化重 复。歌词可以多段重复,但必须与前面相对应。词义上,后句 是前句的总结和概括;韵律上,前段(后一句)和后段(后一 句)必须押韵合辙。每句最后一字音调的结束处,均用小三度
· 243 ·
石柱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石柱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在我国湘西、鄂西一带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有着悠久的文化风俗和历史底蕴。
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土家族悠远民俗文化。
为了解大家对这些民俗的了解情况,我们做了调查:家乡人对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了解情况如下:从这张表可以看出土家人对土家民俗所知甚少,大多土家人近乎汉化,土家族的民俗了解程度在下降。
人们的民俗常识在下降,文化知识还远不够。
对此,我们对人们对土家民俗持有的态度进行调查整理:家乡人对土家民俗的态度从表中可以看出人们虽然对民俗的了解甚少,但是对民俗文化态度还是可观的,作为土家族人,还是希望土家族文化发扬传承!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土家族人和中华民族大家族的一员:我们学生学习土家族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心.自豪感.我们搜集课外阅读资料,培养学生民族涵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使土家文化与中学生语文教育接轨,作为学生的课文课程的必要补充,传承并弘扬我土家灿烂的民族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心.自豪心.土家族文化(2)添加时间:2010-4-7 15:30:32 阅读:2058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中小]1.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
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
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
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
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
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
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
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钅享)钎、戈、剑上面,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纹。
《巴中文化民俗》
山 看有平腔和高腔两大类, 但以平腔为多;从演唱
歌 形式上看有独唱、对唱、 一领众合(薅秧歌), 以独唱为从。从山歌演 唱形式看以对歌最有特 色。即以问答形式的对 答演唱。
古老的民间文艺——薅草锣鼓
• 薅草锣鼓。又名“锣鼓草”,在薅包 谷(玉米)草时由上下歌郎击鼓鸣包锣演 唱。薅草锣鼓是巴人留下的一种古老的民 间文艺。它的功能似“巴渝舞”为集体劳 动时的“战地歌舞”。歌郎击锣鼓歌唱, 参加集体劳作者评锣鼓节奏起“舞”达到 以齐功力,调动劳作节奏,提高劳动效率 之目的。歌郎演唱的内容丰富,从“金鸡 开口”到“收工放鼓”再唱到“金鸡闭口 ”都有歌可唱。
方 都 有 , 但 是 以 原 草
.
香
串 串 在 巴 中 的 很 多
料 小 碟 里 , 味 道 村 齿
依 据 自 己 口 味 调 制 的
汤 里 煮 熟 , 然 后 再 配
了 不 知 道 多 少 岁 月 的
后 在 放 有 各 种 香 料 的
小 块 的 食 物 穿 起 来 ,
, 用 干 净 的 竹 签 将 切
• 解放后,巴中县隶属达县地区,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 准,撤销巴中县,设立巴中市,隶属巴中地区。悠久的历 史产生了杰出的人物和灿烂的文化,蜀汉有左将军、宕渠 侯勾扶;唐有兵部待郎陈能,户部侍郎陈文汉;宋代著名 天文学家张思训;民国时期有辛亥革命先驱、四川军政府 总政治处总理兼财政司长董修武;当代“世界十大革命性 传人”、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博士出生在巴中。唐 代章怀太子曾贬居巴中;张飞、李白、杜甫、岳飞等历代 名人雅士都曾云集巴中,留下了文化珍品;始建于梁魏的 南龛、水宁寺摩岩造像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专家 学者誉为撘帐趺髦閿;凌云塔等二十多处建于不同朝代的 亭塔楼阁和阴灵山等10多个各具特色的公园是旅游观光胜 地。巴中是四川省政府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红色文化——巴中
巴中——革命摇篮,红色之都一,基本概况巴中市,是四川与陕西的交界地区,四川北部门户。
地理坐标为东经106度21分至107度45分,北纬31度15分至32度45分。
市政府所在地西距成都400公里,北距西安650公里,距重庆498公里,与相邻的达州、南充、汉中及宝成铁路、襄渝铁路距离都在200公里左右。
辖巴州、通江、南江、平昌拟建区的有江北新区南坝开发区四区县,188个乡(镇)、2354个村。
巴中的公路交通较为方便,与周边各市均有道路顺畅连通。
乐巴铁路于2009年12月31日全线贯通,现正在进行电气化改造,广巴高速公路于2009年底已形成通车能力,2010年5月10号正式通车,成都到巴中最快仅需4小时,南部到巴中的高速公路、巴中到达州的铁路已开工建设,巴中到达州、巴中到陕西界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巴中机场、南部到巴中到汉中的铁路、巴中到广安到重庆的高速,巴中到万源的高速公路都列入了省规划。
巴中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
东汉永元年间置汉昌县,建安六年改属巴西郡,北魏置巴州。
巴人部族素以英勇善战,能歌善舞而著称。
汉高祖刘邦在南江大坝建牟阳城筑巴峪关,萧何月下追韩信至截贤岭(误传,实际上在汉中留坝),张飞夜袭巴州智擒严颜。
魏武帝曹操与张飞交战汉水,直逼张鲁退兵巴州,境内始建于梁魏、盛镌于唐代的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等地的摩崖造像多达5210余龛、7200余尊,以布局精巧、艺风平实而著称,再现了唐代辉煌的宗教艺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巴中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
巴中既是国家粮食储备基地,又是商品粮输出基地。
骨干经济作物中的蚕桑、烟叶、茶叶、油菜、水果、甘蔗、生姜等已形成规模优势,通江“天岗银芽”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南江大叶茶被国家列为优质品种推广,“云顶绿芽”、“云顶茗兰”、“光雾茗峰”等跻身国家名茶行列,获国家AA级绿色标志。
通江银耳驰名海内外,被国家命名为“银耳之乡”,南江被命名为“核桃之乡”,江口醇酒厂、小角楼酒厂产值均超过亿元。
土家族民歌分类
土家族民歌分类
土家族的民间歌曲传统上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与儿歌以及风俗歌等。
1. 山歌:土家族的山歌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声腔而著称,包括土家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
这些山歌通常具有高亢激昂的旋律和自由奔放的节奏,结构上包括“一声子”、“三声子”、“四句头”、“五句子”等多种形式。
内容上,土家族山歌以表现情感为主,包括爱情、亲情、友情等,同时也有反映社会生活、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等主题。
2. 薅草锣鼓:又称薅草歌、合音锣鼓、挖土歌等,是一种伴随集体劳动而产生的民间歌唱形式。
薅草锣鼓通常由两个人配合演唱,一人执锣,一人执鼓,以即兴编唱的方式进行表演。
薅草锣鼓的内容多样,既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和歌颂,也有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叙述和评价。
3. 劳动号子:土家族的劳动号子是劳动者在从事体力劳动时所唱的一种民歌形式。
这些号子通常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律动感,能够激发劳动者的热情和力量。
劳动号子的主题与劳动生活紧密相关,包括船工号子、排工号子、挑担号子等。
4. 摇儿歌与儿歌:土家族的摇儿歌和儿歌是专为儿童创作和演唱的民歌形式。
这些歌曲通常具有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生动有趣的歌词,能够启发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
摇儿歌和儿歌的主题包括童趣、游戏、教育等。
5. 风俗歌:土家族的风俗歌是指在民间传统节庆和婚丧嫁娶等仪式中所演唱的民歌。
这些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风俗歌的主题包括节庆礼仪、婚恋嫁娶、祭祀祈福等。
流传千年的鄂东哦嗬腔
流传千年的鄂东哦嗬腔“哦嗬腔”(亦称畈腔)产生于鄂东民间。
在日常生产尤其是插秧、薅田、采茶、摘桑叶、打板栗等集中劳作季节,老百姓一边劳动一边即兴歌唱。
因歌唱地点主要在田畈中,声调犹似打“哦嗬”,百姓就将其取名为“畈腔”“哦嗬腔”。
鄂东的田园大多在山冲之间,农人野外唱歌,唯恐声音小他人听不见,就放声而歌,为与他人互动,就有了这边唱来那边和,冲冲畈畈“哦嗬声”一片的演唱情景。
(一)《湖北省志·文艺卷》载:“农民在山坡上或田地里劳动唱的歌,被称为山田歌,流行于黄冈(现团风县与黄州区)、罗田、英山、浠水、黄梅、广济等地。
其声音广阔开朗,悠扬回荡。
其中尤以‘罗田畈腔’最有特色。
”哦嗬腔虽然在鄂东诸县广为流传,但罗田畈腔因“最有特色”而被列入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浠水哦嗬腔被列入黄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小时候在故乡山村生活,时常听到大人们说到“打哦嗬”这个词。
打哦嗬就是唱歌,是山窝子里飞出的动人旋律。
比如,乡民们在田畈里劳作,疲乏了,便有人提议:“打个哦嗬提个神!”再如,人们评价某个人有趣味有水平,就说:“这人有板眼,会打哦嗬腔儿!”大山的子孙爱唱歌,自古山里人在生产劳动中,或为鼓劲打气,或为协调劳作行动一致,就唱起山歌来。
这些歌往往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现编现唱,一般由一人领头,众人附和。
领唱者吸足腔气,鼓起腮帮,再撮起嘴唇,将脖子伸长,声带缩紧,猛然吼出一串尖音,尖音中多带“哦嗬”这类高亢激越的音调,众人随即附和,◇ 邱 风“哦嗬”成串,抑扬顿挫,因此,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打哦嗬”。
“哦嗬”一打,畈野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人们劳作的疲惫立马全消。
擅长打哦嗬的人,被称作“歌篓子”。
在山区故乡,行者歌于途,耕者歌于野,歌篓子们在山歌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发展其形式与内容,加进叙事元素,用锣鼓助阵。
再后来加进器乐伴奏,由简单器乐到复杂器乐,由原先只是男劳力领唱,到加入女性表演,逐渐演变成“合歌舞演故事”的鄂东哦嗬腔,并以此发展成为东路花鼓戏。
毕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名录
毕节市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0个名录54个点)国家级保护名录(7处)一、传统舞蹈(2)1、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2、赫章彝族铃铛舞二、民俗(2)3、纳雍苗族服饰4、赫章彝族火把节三、传统技艺(1)5、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四、传统戏剧(2)6、威宁彝族撮泰吉7、金沙傩戏(庆坛)省级保护名录(43个名录47个点)一、传统音乐(5)1、薅秧歌(金沙)2、苗族三眼箫音乐艺术(织金)3、彝族《莫蒿苗》(赫章)4、苗族飞歌(纳雍)5、普宜乐都莫轰(七星关)二、传统舞蹈(6)1、威宁彝族酒礼(威宁)2、四桐鼓舞(威宁)3、素朴金钱棍(黔西)4、苗族斗鸡舞(黔西)5、苗族芦笙蹉步舞(七星关)6、赫章苗族大迁徙舞(赫章)三、传统戏剧(5)1、穿青人傩戏(织金)2、文琴戏(黔西)3、花灯戏(黔西、金沙)4、阳戏(黔西)5、纳雍傩戏(纳雍)四、杂技与竞技(2)1、苗族射弩(织金)2、长坝狮灯(金沙)五、传统技艺(9)1、赶毡制作工艺(威宁)2、荞酥传统制作技艺(威宁)3、豆制品制作技艺(大方)4、砂陶制作工艺(织金)5、烟火(金沙)6、鸟笼制作技艺(黔西)7、清池贡茶制作技艺(金沙)8、酱香型白酒酿造技艺(金沙)9、苗族蜡染(纳雍、织金)六、传统医药(2)1、火龙丹(金沙)2、黔西王氏食疳医药(黔西)七、民俗(14)1、仡佬族吃新节(金沙)2、苗族服饰(金沙、纳雍)3、“划筷奠祖”苗俗(纳雍)4、彝族年(赫章)5、彝族咪古(毕地)6、化屋苗族文化空间(黔西)7、大屯三官寨彝族祭祀(七星关)8、彝族毕摩习俗(赫章)9、彝族苗族跳花节(赫章)10、苗族跳花节(大方、金沙)11、彝族火把节(大方)12、彝族丧葬习俗(金沙)13、彝族服饰(赫章)14、彝族婚嫁习俗(赫章)。
唱秧歌词大全
唱秧歌词大全唱秧歌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歌舞形式,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秧歌的雏形,而到了宋代,秧歌已经成为一种盛行的民间艺术形式。
秧歌歌词是秧歌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对节日、庆典等喜庆场合的祝福,也是对农民劳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经典的唱秧歌词吧。
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春种不苦辛,秋收喜洋洋。
劳动是幸福,收获是甜蜜。
唱哟哟,唱哟哟,欢度丰收节。
2. 春风吹绿了大地,麦苗抽出了新芽。
夏日烈日当空照,麦浪滚滚金黄色。
唱哟哟,唱哟哟,歌颂丰收的喜悦。
3. 挥锄弯腰劳作,满身是汗香甜。
播种的期盼,收获的喜悦。
唱哟哟,唱哟哟,庆祝劳动人民的辛勤。
4. 农忙时节忙碌劳作,农民伯伯唱着歌。
播种的希望,收获的喜悦。
唱哟哟,唱哟哟,祝福农民丰收安康。
5. 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农民伯伯辛勤劳作。
丰收的果实,幸福的笑容。
唱哟哟,唱哟哟,祝福农民幸福安康。
6. 春天播种忙,夏天浇水忙。
秋天收割忙,冬天休息忙。
唱哟哟,唱哟哟,庆祝农民的辛勤劳作。
7. 农忙时节唱秧歌,庆丰收的喜悦。
劳动是幸福,收获是甜蜜。
唱哟哟,唱哟哟,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
8.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农民伯伯辛勤劳作,丰收的果实幸福的笑容。
唱哟哟,唱哟哟,祝福农民幸福安康。
9. 农忙时节唱秧歌,庆丰收的喜悦。
劳动是幸福,收获是甜蜜。
唱哟哟,唱哟哟,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
10. 春风吹绿了大地,麦苗抽出了新芽。
夏日烈日当空照,麦浪滚滚金黄色。
唱哟哟,唱哟哟,歌颂丰收的喜悦。
11. 挥锄弯腰劳作,满身是汗香甜。
播种的期盼,收获的喜悦。
唱哟哟,唱哟哟,庆祝劳动人民的辛勤。
12. 农忙时节忙碌劳作,农民伯伯唱着歌。
播种的希望,收获的喜悦。
唱哟哟,唱哟哟,祝福农民丰收安康。
13. 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农民伯伯辛勤劳作。
丰收的果实,幸福的笑容。
唱哟哟,唱哟哟,祝福农民幸福安康。
14. 春天播种忙,夏天浇水忙。
秋天收割忙,冬天休息忙。
唱哟哟,唱哟哟,庆祝农民的辛勤劳作。
巴渠田歌《豆芽葱蒜叶》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解读
巴渠田歌《豆芽葱蒜叶》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解读●高畅陈国志[摘要]“田歌”是主要盛行于我国长江流域,用于水田栽秧、摘稗扶苗、旱地薅草等集体性劳动场合的一种特殊民间歌种。
《豆芽葱蒜叶》就是盛传于长江上游之上游巴渠地区的一首清唱田歌“薅秧歌”。
相互换工、互帮互助的集体劳作民俗和巴渠人民“俗喜歌舞”的文化基因是这首民歌诞生的外因环境与内因基础;在旋律方面,这首民歌“偏爱级进与窄音程”的音调结构与旋法进行和“羽徵交融”的双重调式特征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歌词方面,这首民歌与流传于川东、鄂西及湘西北一带的“穿号子”民歌在结构、衬词运用与演唱形式等方面如出一辙,当都是古代巴渝民歌“竹枝词”在当代的演化形式。
[关键词]巴渠田歌;豆芽葱蒜叶;旋律特征;歌词特征;文化解读“田歌是流传于我国长江、珠江流域且主要盛行于长江流域的一类民间劳动歌曲的总称。
它主要用于该地区水田栽秧摘稗扶苗、旱地薅草挖地车水等集体性劳动场合,具有指挥劳动节奏、激发劳动情绪、排解劳动疲劳之功能。
”①巴渠之地地处长江上游之上游、嘉陵江左岸最大支流渠江流域地区,该地同样流传着大量风格多样、曲目多变的田歌,其表演形式既有高亢嘹亮、用锣鼓伴奏的锣鼓田歌,也有无须伴奏的清唱田歌如薅草歌、薅秧歌等。
《豆芽葱蒜叶》就是一首广泛流传于巴渠大地,非常具有影响力与地域特色的清唱田歌“薅秧歌”。
一、《豆芽葱蒜叶》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其传播与影响(一)文化背景“巴渠”之地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取“巴山渠水”之意,“以大巴山(包括米仓山)南麓和渠江流域(主要包括州河、巴河两大支流)为其典型山水特征,属于长江流域的上游(嘉陵江)之上游地区,行政区域主要包括现今的巴中、达州两市,是今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地带”。
②巴渠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每到农忙时节就以相互换工、互帮互助的形式自发开展春种秋收等活动。
这种风俗习惯,为巴渠田歌的诞生与盛行提供了外在客观条件与环境。
浅析土家族山歌中的农耕文化
浅析土家族山歌中的农耕文化高飞,李文璐,柯燚,金韬(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昆明650201)摘要:土家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个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
而土家山歌是土家族文化的一个标志,它是在土家族人的辛勤劳作中产生的,极具地方特色和农家土耕文化,是土家族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同时,它也充分的体现了土家族特有的民族农耕文化特色,深刻的反映了土家族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土家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土家族;山歌;农耕文化The Folk Songs and Farming Culture ofTujiaGao-Fei(Landscape and Horticulture, Y 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650201, China) Abstract: Tujia National Minority is the nation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e Tujia folk songs is a treasure of their culture. It was born in the labor production; it is a fruit of Tujia people’s wisdom. At the same time, it not only fully reflects the Tujia National Minority unique farmi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deeply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ujia National Minor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t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our study of the Tujia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Key words: Tujia National Minority; folk songs; farming culture我国的土家族多分布在地理环境险恶的武陵山地区,这里多悬崖陡峭,深渊急流。
农村大秧歌曲大全
农村大秧歌曲大全农村大秧歌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它源于农耕生活,承载着丰收的喜悦和劳作的辛苦。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大秧歌是一种十分流行的舞蹈形式,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农民们在丰收季节放松身心、庆祝丰收的重要方式之一。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农村大秧歌曲。
《打秧歌》。
《打秧歌》是一首经典的农村大秧歌曲,它以欢快的节奏和简单易学的舞步风靡于中国的农村地区。
这首歌曲通常伴随着农民们在丰收季节一起跳舞,庆祝丰收的喜悦。
歌词简单朴实,表达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是农村大秧歌中的经典之作。
《挑秧歌》。
《挑秧歌》是另一首备受欢迎的农村大秧歌曲,它通常伴随着农民们在稻田里挑担子的场景,歌颂了农民们的勤劳和辛勤。
这首歌曲的旋律欢快,歌词朴实,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农民们在劳作时的快乐和努力。
《扭秧歌》。
《扭秧歌》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大秧歌曲,它通常伴随着农民们在丰收季节聚在一起跳舞的场景。
这首歌曲的节奏明快,舞步独特,充满了朴实的乡土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农村丰收的喜悦之中。
《跳秧歌》。
《跳秧歌》是一首充满活力的农村大秧歌曲,它通常伴随着农民们在丰收季节跳起欢快的舞蹈,庆祝丰收的喜悦。
这首歌曲的旋律欢快,舞步简单易学,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农民们在丰收季节放松身心、庆祝丰收的快乐氛围。
总结。
农村大秧歌曲以其朴实、欢快的特点,成为中国农村地区丰收季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经典的农村大秧歌曲,不仅反映了农民们劳作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更是中国农村地区丰收季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歌曲,感受到农民们在丰收季节的快乐和幸福,也能够了解中国农村地区丰收季节的独特魅力。
古浪传统儿歌
古浪传统儿歌赶牦牛爹,爹,你给我给个铁牛鞭,我给你赶个好牦牛。
人家赶上的好牦牛,我们赶上的瘸牦牛。
瘸牦牛,拉椽椽,人家拉上的好椽椽,我们拉上的折椽椽。
折椽椽,盖房房,人家盖上的好房房,我们盖上的草房房。
草了草,娶媳妇,人家娶上的麻媳妇。
麻了麻,养娃娃,人家养下的好娃娃,我们养下的土娃娃。
抱到天上夸去吧,老鸦过来鹐死哩;抱到路上哭去吧,骆驼过来踢死哩;抱到地下,变成青蛙;抱到房上,月亮两个半月亮月亮两个半,亲娘妈妈养了我,后娘妈妈作践我。
我来了给我的爷爷说,爷爷的胡子一撅。
我来了给我的奶奶说,奶奶的勾子一跌。
我来了给我的爹爹说,爹爹长的个面耳朵,揪掉一个又一个,下到锅里团团转,舀到碗里油旋还,咽着肚子里香得很。
拉者后圏臭得很!梭罗罗树梭罗罗树,吊擀杖。
养下的娃娃会放羊。
耳缝里听着狼吃羊,翻起身来就数羊。
差的什么羊?差的白()。
一撵撵到峨博里,拾了些踢踢耳朵子。
再撵撵到干河里。
拾了些皮皮索索子,望着望着怪着气,拿到家里补皮裤。
打箩箩打箩箩,揉面面,舅舅来了做饭饭,擀白面,舍不得,擀黑面,舅舅笑话哩,杀公鸡,公鸡叫鸣哩,杀母鸡,母鸡下蛋哩。
杀鸭子,鸭子飞到草垛上,围下了一伙老和尚。
和尚和尚摇头头,点脚板点,点,点脚板,脚板脑儿过三年,三年三,讨花钱,有钱的哥哥买着吃,没钱的哥哥挑出去!搓捻捻搓,搓,搓捻捻,东门楼子西湾湾。
这个庄子是谁家?是王家!王哥王哥开门来!开门干啥哩?抓个你的花花狗娃哩! 狗娃儿还没有下哩。
娃们玩来娃们娃们玩来,天上掉下个羊来。
掉到谁家锅里了?掉到张家锅里了。
你一碗,我一碗,留下一碗接农官。
农官不扎红头绳,我是天上的夜流星。
夜流星不拿花叶棒,我是天上的一支虹。
天爷天爷大大下天爷天爷大大下,蒸下的馍馍车轱辘大。
爷爷吃了上不动山。
奶奶吃了把炕压塌。
嚎笑嚎,笑,嚎,笑,嘴上掉了个白泡,出门去了丢掉了,上炕去了压烂了。
刮黄风,下黑雪你一我一,双手合一;你两我两,豆角子成双;你三我三,三古路油伞;你四我四,有饭同吃;你五我五,插个红旗;你六我六,去看舅舅;你七我七,没有脾气;你八我八,八宝菊花;你九我九,双手提斗;你十我十,张果老骑驴;你十一我十一,跟上爷爷上坟去;你十二我十二,抱个芦花大公鸡。
【精品】纳溪区民俗文化
【关键字】精品纳溪区民俗文化教学目标:了解纳溪区民俗文化教学过程:一、中国纳溪民歌中的"滚板山歌"“太阳出来嘛一点红喔,那月亮出来哟都像弯弓喔,那星星啦出来喔都悬吊吊哎,那雷公忽闪哟闹哄哄。
”走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将军村的乡村道上,不时会听到从田间地头传来的山歌,幽默、诙谐且形象生动的歌词,让人忍俊不禁。
这便是纳溪民歌——滚板山歌。
滚板山歌震天吼纳溪民歌独具特色,而纳溪民歌中的滚板山歌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所谓滚板山歌,即是以连续的短句,用连说带唱的方式,节奏明快地进行演唱。
这里的连说带唱不是指说一段唱一段说唱分开,而是指“说”就是“唱”,“唱”寓于“说”中,这也成为纳溪滚板山歌的显著特征。
“第一次听村民唱滚板山歌是在下乡插队时,那场面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纳溪区文化馆馆长曾令雄介绍说。
1970年,年轻的曾令雄在乐登公社(现在的天仙镇将军村)插队,当地会唱山歌的农民很多,那时候都是集体劳动,大家集聚在田地里,边干农活边亮开嗓子唱山歌。
满山遍野山歌此起彼伏,动人心弦,大家干起活来就更觉有劲。
滚板山歌一人唱,众人和,清唱无伴奏,歌词都是人们在劳动中有感而发。
当地有个叫牟二爷的,薅秧歌唱得最棒。
其石包腔、老鹰腔、大河腔运用自如,还能见子打子,随机编词,且高音过人。
薅秧歌须一人领,众人和,牟二爷自然就成为领唱者:“(领)大田薅秧稗子多,(合)哟,依哟哟嗬嘿,(领)扯了一窝又一窝,(合)呀嘿嘿哟依哟……”看见田坎上走来一俊俏的姑娘,牟二爷马上随机编词:“对面走来个花姑娘,脚上穿的花花鞋,身上穿的花衣裳。
”众人和:“哟哟依哟嘿。
”看见稻田里的秧鸡,也唱,而且逗趣,“大田插秧行对行,一对秧鸡来歇凉,中间捡到秧鸡蛋,晚上按倒秧鸡娘。
”唱山歌俘获美人心“大河呃,涨水嘛,起漩涡呃,你看那情妹妹,好心伤呃,想留我情哥哥吃晌午,又怕那米筛做门呃,眼睛多呃哟……”滚板山歌里的情歌,表达方式朴素、生动、幽默、风趣,颇具画面感和形象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开江这个“川东小平原”,“唱薅秧歌”是农耕时代的一大风景。
2006年,它以其极为优美的曲调和极富特色的内涵,和开江另一民间表演艺术“坳老爷”被首批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初夏,正是稻秧发蔸,长势旺盛的的时节。
农耕时代,为不使稗草抢肥,须先后三次下田薅秧。
所谓“薅”,是用一只脚在秧蔸四周溜动刨泥,将杂草踩入泥中。
为保持身躯平衡,一手持竹竿作重心支撑。
薅秧多采用“换工”形式,亲戚、朋友和邻里互相帮助,老少男女齐出动,以集中人力和时间。
在一个坝子里或山湾里、山坪上,薅秧队伍往往会同时出现多个,少则十数人,多则数十人上百人,形成“大田秧排队排”的热闹场面。
一时间,人气旺盛,场面火热,生命的血性激情便借“薅秧歌”的形式挥洒而出——
薅了上丘薅下丘,捡个蚌壳往上丢。
蚌壳晒得大喳口,小哥晒得汗长流.........
其内容或为提示薅秧的技术知识和质量要求,如——
薅秧莫薅磨盘秧,免得二天吃米糠;
薅秧要薅吊喉草,一下夜雨又活了;
郎在田中薅秧苗,不识稗子要姐教。
稗子有毛秧无毛,二回薅秧要记到。
或为抒发悲情与社会不公,如——
这山望到那山低,望到那山薅田地。
不栽秧的吃白米,不种田的穿好衣,长工汉子受人欺。
或为讽喻时事,如——
东家老板多大方,嘎儿就像纸一张。
+
碰到坎上歌郎手,一口咬过明月江。
或为情歌,如——
大田薅秧手牵手,妹儿不得嫌哥丑。
薅秧不薅秧蔸心,心好妹儿跟哥走。
或为幽默搞笑,如——
清早起来雾沉沉,看到树桩像个人。
一把抱到亲几口,你说笑人部笑人。
大田薅秧窝对窝,男的莫得女的多,
男的薅了一支角,女的还在脱裹脚。
或多方展示民间社会的生活事件,如——
大田栽秧排队排,莫把身儿挨拢来。
好像是个小身子,莫的说出有的来。
大田栽秧先栽角,脱了花鞋脱裹脚。
过路情哥你莫笑,丈夫小了靠不着。
薅秧歌大致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类。
高腔腔幅宽大,高亢辽远,节奏自由,多用假嗓和颤音歌唱;平腔腔幅紧凑,节奏规整,婉转悠扬,抒情味浓。
歌唱形式活泼多样,以领唱和合唱为主,也可独唱、齐唱、对唱,不拘一格。
合唱部分叫“吆”。
川剧高腔的“帮腔”,据
说是源于薅秧歌的“吆”这一演唱形式。
薅秧歌曲目甚多,如《闹年活儿红》、《祝英台>、《十月怀胎》、《十二杯酒》、《对花》、《柳连柳》等,而更多的是即兴演唱,“见子打子”。
若两对三对薅秧人隔河隔沟相望,还要队歌(多叫盘歌),有问有答,内容诙谐有趣,歌声此起彼伏,残响应声,悠远不绝。
如:“么子有嘴不说话?么子无嘴闹喳喳?么子有脚不走路?么子无脚走千家?”“菩萨有嘴不说话,通络无嘴闹喳喳,财主有脚不走路,麻钱无脚走千家?”在开江后厢,唱薅秧歌还要赔之以“薅秧锣鼓”,活跃气氛。
薅秧歌的歌唱风格高亢激越,刚中有柔,隐隐让人感觉到川剧高腔的韵律和下川东“三峡男女皆唱竹枝歌”的世俗风情。
这类歌唱又可以追溯到武王伐纣时巴人的凌敌歌舞《巴渝舞》。
四川汉墓出土的画像砖和陶俑上已有薅脚秧、薅秧击鼓助唱等图。
宋代苏东坡生动记叙了眉州击鼓薅秧的场景:“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耕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
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业,唯二人之听。
鼓之儿不致,至而不力,,皆有罚。
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
近二十年,由于水稻耕作方式改变,作为非物质文化形态的薅秧歌几已失传,亟待进行进行抢救性的发掘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