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 题 探 究
【思考6】对比阅读 任务: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夜宿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作为理学家,杨万里对理学“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谨遵不讳,对“物”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 在哲学著作《庸言》中说:“物亡道存,道则存矣,何地措道哉?”其把对物的认识作为“道”的第 一要素与理学家的思致是一致的。其言“天地之道不在数也,依于数而已”,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 定的形式、数量和性质,但这些皆非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在于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事物中 所蕴涵的“理”。杨万里正是领会了“物”所负载的双重意义,因此,在超越江西诗风的艰难历程中, 他最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自然万物,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对自然的描写,并用理学家“格物” 的精神去认真观察、揣摩,在具体细微的意象中以小见大,以少胜多,通过不同事物的变化情态去揭 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妙。
问 题 探 究
【思考2】感受“画面美” (二)分析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 ①抛秧接秧图 ②拔秧插秧图 ③雨中插秧图 ④呼唤早餐图 ⑤农夫应答图。
问 题 探 究
【思考2】感受“画面美” (三)诗人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 用的非常精彩,请尝试赏析。 明确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 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 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 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 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 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明晰主旨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 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 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 的精神。
第四部分
技巧点拨






【任务引导】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
(二)初读课文 1.划分节奏,标划重音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二)初读课文 补充: 七言律诗的朗诵节奏 ①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 如:两岸猿声/啼不住。 ②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 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或“二二一二”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④三四式的很少见。
(二)初读课文
2.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问 题 探 究
【思考1】感受“韵律美”和“节奏美” (一)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 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 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 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 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 动词,“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 腰”“不答”等词,不断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 畅轻快。
问 题 探 究
【思考2】感受“画面美” (一)了解种植水稻的步骤 ①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②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③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 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④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 产甚至绝收。 ⑤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 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⑥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
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艺术特色
【任务活动】思考并交流探讨,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明确 ①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 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②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 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 口语,生动活泼。 ③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 射在客观事物上。 ④从形式上来看,巧用问答,更加真实自然。
杨万里有意识地去展现自然物象的多重意态,对于月亮意象摄取同样如此,月亮的各种情态都尽 现其笔下。不仅有落月、新月、半月、孤月、江月、霜月、秋月、雪月、晓月、圆月、弯月、残月、 缺月、垂月、月波、月色、月影等形影展现;亦有月低梅影、湖光月色、花愁月恨、月色波声、明月 清风、春花秋月、月梢风叶、酒浪月波、月华露气等摇曳生姿的景致描写。尽管前人对月亮已极尽描 写,但杨万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依然能够把月亮写得异彩纷呈,不落窠臼,这无疑有赖于其哲学思 维在诗歌创作中的渗透,从而能够以超越前人的审美直觉,将对月亮意象的内涵营造得更为深入而精 妙。如果抛开月亮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之前的诗人描写 得已经极其精微,仅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赢得“孤篇压全唐”的赞誉,更是令其后的 诗人望而却步,就连天才诗人李白笔下的月亮也大都是起着烘托情思、寄寓哲理的作用,而对直接描 写月亮升沉陨落的情形是有所回避的。而在杨万里的笔下,他却从不同侧面来描写月亮初生、高照、 低沉的各种情态。

杨万里所作词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
散文
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韩 愈、柳宗元)。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 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
人物轶事
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 杨万里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 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履,随时准备唾弃。在作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 杭州回家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 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者。这与那些斤斤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 适成鲜明对照。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江东转运副使任 满时,应有余钱万缗,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退休南溪之上,自家 老屋一隅,仅避风雨。当时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 (《投杨诚斋》),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预习检查 2.解释词语,明确诗意。 兜鍪: 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 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 他,代词。 朝餐: 早饭;吃早饭。 半霎: 极短的时间。 莳: 移植。 匝: 遍;满。 照管: 照料,照看。
预习检查 2.解释词语,明确诗意。 【译文】: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 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

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

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
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兜(dōu) 鍪(móu) 蓑(suō) 胛(jiǎ) 渠(qú) 朝(zhāo) 霎(shà) 莳(shì) 匝(zā)
目录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 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 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 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 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 为“诚斋先生”。
了解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 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 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 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 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 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06课 插秧歌
导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们怀抱着对荷塘之上美景的憧憬,从童 真走来。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杨万里描绘的 另一幅生活图景,一起来学习《插秧歌》。
01 知人论世 02 初读课文 03 文本研读 04 技巧点拨
问 题 探 究
【思考4】感受 “情感美” (一)分析本诗情感。 明确 这首诗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 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 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 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 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问 题 探 究
【思考5】有人说诗歌的第二联,有自嘲之意,也有人说, 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表现,你如何理解? 明确 观点一:自嘲。斗笠和蓑衣连雨水都抵挡不了,怎么 能够和盔甲相比?杨万里将农民的雨衣比作盔甲,以一种貌 似轻松俏皮的语调,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与苦涩。 观点二:积极乐观。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 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 场紧张的战斗。而此时的农人正是像战士一样,驰骋沙场, 斗志昂扬,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现了抗争与进取的精神。
拓展阅读
“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 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山水诗人著称的杨万里能够将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蕴涵的 诗性观念运用到创作中,以理学家的仁者胸怀和人格涵养赋予自然万物以独特的情感与审美观照。 “格物致知”源于儒家的《礼记·大学》篇,宋代的理学家从各自思想学说的角度出发对“格物致 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共同的问题是探讨“物”和“知”的关系,目的是要通过对规律的认知和 把握去揭示和贯彻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格物致知”作为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它在实现人生境界 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这也是其能够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循的为学 方法的重要原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学讲究“格物”,诗学注重“感物”,二者处在不同的层面 中。但从情感体验的这个角度讲,“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 在文学家那里,“物”是他们以感性、形象表达情感的中介,而理学家则要尽“物”之“理”。事实 上,理学的“格物”到诗学的“感物”只一步之遥,关键是要找到二者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能够沟通 起来的桥梁。
问 题 探 究
【思考2】感受“画面美” 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 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 法) 。
问 题 探 究
【思考3】感受“手法美” ①比喻。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 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②白描。“雨从头上湿到胛”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 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 ③细节描写。农妇呼唤丈夫休息片刻,且去用餐,而丈夫头也没 抬,手里只顾继续插秧,口里却答非所问,说:“刚刚插好的秧苗 根还没有长牢,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儿和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 踏坏了秧苗。”稍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不得不惊叹诗人对农 村生活观察的细致、体会的深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了解文学成就

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别转一路, 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 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 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 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 达出来。
问 题 探 究
【思考6】对比阅读 任务: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 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明确 《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 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 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 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 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 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 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 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