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地球能容纳多少人——人口与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地球能容纳多少人——人口与环境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发展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关系

了解人口的增长与环境保护不可分割的关系

重点:理解人口的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难点:理解并将社会发展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关系应用

教材分析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和早期,人口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到了现代,人口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过去大大增强了,但人口数量的变化、素质的提高及人口迁移和分布的改变,仍然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与其他生命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其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和改变着环境。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改造日益增强。人口与环境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初中地理中,已涉及到一些人口与环境方面的内容,但这些内容主要侧重于感性认识或现象。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重点讨论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这虽与以前所学的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其内容的理论性更强一些,专题知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大纲要求的“人口与环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素质与环境及人口迁移与环境,这三个内容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教材编写基本上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本单元共有6课:讲人口再生产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数量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讲人口素质与环境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在第1课首先安排讲述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发展的基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规律,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所掌握的人口学知识,比起初中地理的内容,将深化一大步。同时也为正确理解和认识人口与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第2课安排讲人口数量与环境,教材从环境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制约作用,及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第3课讲环境人口容量,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制约,通过这一课的讲述,会使学生对为什么我国要控制人口增长有进一步的认识。第4课讲人口素质与环境,主要从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方面,探讨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本课讲述的重点在第二部分,即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第5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主要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环境因素,并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以及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第6课简单分析了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问题。

教材在讲述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时,大多是联系实际来展开的,但由于课时限制,举的例子还不够多。我们鼓励教师能多收集一些资料,特别是能把当地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结合到课堂教学中,或发给学生课下阅读。本单元的综合练习和各课的“活动”,许多也都要求联系实际生活,并设计有多种形式,如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绘图题,还有小调查和读文心得等,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1.1人口再生产

在“人口与环境”这一部分并没有安排人口再生产的教学内容,那么,教材为什么要讲这一内容呢?我们理解,大纲中所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际上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教材

虽然没有安排如何区别人口发展和人口再生产的内容,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人口发展和人口再生产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人口发展的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而由出生率、死亡率及二者所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速度),正是人口再生产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恶劣,人口死亡率很高,人口数量增殖十分缓慢。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长是人口发展的主要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人口数量越来越大;但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生育率的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又趋于下降。这说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有着很大的变化。

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这里的客观世界,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在现代社会中,人口素质越来越成为人口发展的主要方面。

人口结构主要分为:自然结构,即人口的性别和年龄结构;社会和经济结构,包括人口的婚姻、家庭、民族、职业、教育等结构;地域结构,主要指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结构的改变也是人口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二、本课首先讲什么是人口再生产。教材中给出了人口再生产的简单定义,教学中让学生对此内容能理解就可以了,不必强求记住。但作为教师应了解,教材中给出的只是狭义人口再生产的定义,是仅从人口数量方面考察的人口变动过程。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个体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文化水平、职业、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老一代人口陆续死亡,脱离了人口总体,新一代人口不断出生,加入了人口总体;有的人口长大了,变成了社会的劳动力,有的人口则变老了,退出了劳动人口;等等。这样的人口再生产过程,不仅人口的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理解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口再生产。

一般来说,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即各个家庭人口的出生、死亡和其他变动,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人口再生产。(当然,在人类社会尚未出现家庭形式的原始社会中,人口再生产是在由血缘关系联系的氏族部落中实现的。)正是由于人口再生产是以家庭为基本实现单位,家庭的类型、规模等都对人口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计划生育工作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家庭中的原因。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是人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对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只是粗略地进行了介绍,目的是使学生能对人口转变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作为教师,还应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有所认识。

第一,关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教材中已指出,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的。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许多学者把人口再生产类型划分为三种: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组成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简称为“高高低”类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组成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简称为“高低高”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简称为“三低”类型。大纲中提到的人口发展的“三种模式”,我们理解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的这三种类型。但也有许多学者不同意“三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方法。有的学者认为只存在两种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高低”和“三低”类型,“高低高”类型只能算过渡型,不宜单独列为一种人口再生产类型。有的则认为,人口再生产类型仅划为三种有些过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