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地球能容纳多少人——人口与环境
人口的合理容量(主要知识点)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一)、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1、定义:环境人口容量是指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对该定义的理解:这一概念是基于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事实和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矛盾是益尖锐的背景条件下提出的。
该定义的几层意思:⑴分析环境人口容量,应针对具体的时期。
⑵整个环境中的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生活文化消费水平以及地区开发程度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⑶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利用的资源、技术,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国外或外地区的。
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尽管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补充补充一: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1、如何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进行估计⑴要考虑环境的地域范围的大小。
环境地域范围越大,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就越多;反之则少。
⑵要考虑地域内自然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
自然条件越优越,自然资源越丰富且可再更新能力强,环境所容纳的人口数量就越多;反之则少。
⑶要考虑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口生活水平。
人们生活水平高,消费水平也就越高,则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所容纳的人口数量就少。
所在资源消费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就要把人口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
⑷要考虑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
若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即使资源数量一定,仍然可以提高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同时又不会降低生活质量。
2、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⑴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不确定的。
例如,现有的资源总数并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以及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等也在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学习目标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
不确定性——— 指制约因素不确定,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发生变化,
造成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
确定性———
指在具体时期内,假定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保持不变, 则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值16亿左右。
资源
数量
国土面积 耕地 草原 森林 水能
960万平方千米
3.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正相关
正相关
负相关
首要因素
“木桶效应”
P12 读图思考题
1、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 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
2、会 /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 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 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 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环
境 消费模式
人口素质
承
载
力 环境人口容量
理 想 状 态
人口合理容量
9589万公顷 22434万公顷 11525万公顷 6.8亿千瓦
居世界 的位次
三 四 四 六
一
中国人均耕地不及世 界人均的1/3
中国人均森林是世界 人均的13%
中国人均草原是世界 人均的32.3%
中国人均水资源是世 界人均的1/4
缓解人口与环境矛盾的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 环境保护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一、地球上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 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能养活多少人)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 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 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
地球到底可以装下多少人
地球到底可以装下多少人?日前,美国科学家发布预测,人类的生命极限可能在115岁左右。
眼下,全球很多国家的国民人均寿命多在76至80岁。
在生育率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这一超出现有预期寿命水准的“高龄”,意味着地球人口规模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1830年,地球人口约为10亿;一百年后实现翻番,达到20亿。
1975年,全球人口增长至40亿;2011年,这一数值达到70亿;预计到2030年,我们将迎来第80亿名成员。
而后面的两次翻倍,分别仅耗时45年、55年。
“人口爆炸”的趋势将如何演变?就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言,地球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人口峰值:106亿?人口增长数量的“天花板”在哪里?激进者认为是134亿,保守者给出的推测为90亿。
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战争、饥荒的减少,全球人口增长速率明显加快——每年超过1.8%。
1963年,这一增长速率达到了历史峰值。
预计到208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顶峰,为106亿。
此后逐渐下降,到本世纪末降至103亿。
不过,美国人口资料局近日更新预测,认为地球人口将提前至2053年突破百亿大关。
其中,非洲是人口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目前全球生育率排名前10位的国家,都是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
这些国家的妇女,平均生育6个以上。
到2050年,亚洲的人口数量将达到53亿;美洲地区的人口会增加2.3亿;欧洲则是唯一“减员”的大洲,人口总数从现在的7.4亿降至7.28亿。
届时,排名前5位的人口大国分别是:印度(17.08亿)、中国(13.44亿)、美国(3.98亿)、尼日利亚(3.98亿)和印度尼西亚(3.60亿)。
中国最大容量:16亿?突破百亿人口,是不是地球最大的承载量呢?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大体存在三种态度:一是最大容量说。
前苏联科学家提出,如果用已知的先进方法耕作全部适于生产栽培的土地,那么地球足以养活五六百亿人。
二是最小容量说。
一些生态学家以人类能得到的植物能量为基础,认为地球所能养活的合理人口为75亿左右。
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数量与环境(1)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决定全球人口变动的因素。
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引起,对全球人口并不产生影响。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①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②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③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3、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具体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相对确定性:在假定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容量的条件下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合理人口容量: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假定条件不同,估计方法不同,结果不同。
悲观者认为现在世界人口已经大大超出了地球的环境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
例题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不受限制增长必 将导致人均粮食_____。
木桶效应
区域的环境承载力 取决于数量最少的 资源
警戒性 临界性 相对性
课堂练习-1
例1:读“木桶效应图”,完成1~3题。
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 D
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10000、6000、4500,
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为
A.8000 B.10000 C.6000 D.4500
2.如果用a表示中国现有的人口数量,用b
科技发展水平
__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______,合理人口容量 越大;反之越小
地区的对外开 放程度
__相关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______,合理人口 容量越大;反之越小
人口的文化和 生活消费 水平
经济发达程度
人口受教育水 平
__相关 __相关 __相关
消费水平________,合理人口容量越 小; 反之越大
环境承载力
荒漠化、盐碱化加剧 人去村空
人地关系恶化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科技发展 水平
文化和生活 消费水平
决定开发 数量
决定消耗 数量
资源
环境人口 最主要的
容量
因素
比较我国东西部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资源
国土面积 耕地 草原 森林 水能
数量 960万平方千米
9589万公顷 22434万公顷 11525万公顷 6.8亿千瓦
2.目前我国的人口数量是否能够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我国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有哪些?
不同人群对地球合理人口容量估计
乐观者认为未来世 界人口的增长不会 对地球产生不良影 响
高中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
高中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高中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大全一课标解读:高中地理2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对于这个标准我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能够粗略了解这两个概念提出的背景。
第二,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提出的意义。
近两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公元初,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经达到了65亿,在约两千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
据预测,21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100亿以上。
目前,只有地球上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而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为了估算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这个指标来衡量。
环境人口容量表示环境能够容纳、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也称为适度人口,它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理论于19世纪中期以后形成并流行于西方世界,尤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尤为盛行,研究者们旨在寻求一种处于“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状态之间的理想人口状态。
由于人口合理容量的系列理论最初都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创造和宣扬的,并且还被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诸种现象,因而有掩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之嫌。
有许多学者对人口合理容量的理论实质产生了怀疑。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人口合理容量是有可取之处的。
尤其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探求人口合理容量和适度增长率无疑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1)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口现象有重要参考价值,所以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
讨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 量的区别?
人口的合理容量是讨论一个地 区应适宜保持多少人口数量。环境 人口容量是讨论一个地区可承受的 最大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人口合 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2.当今世界在人口合理容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人口过快增长 人口
人口城市化 问题:
人口老龄化
资源问题 环境问题
不同地区 的发展不 平衡
▲发达国家 人均消费过高
人口
发达国家 15% 发展中国家 85%
合理消费
石油
铜、铝、钢
67%
55%
33%
45%
●95年人均消费能源,中国2025千克,美国11321千克。
●肉类:中国108磅,美国279磅。 “头号消费大国”
●美国一个人一生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
人口的合理容量 包头二中燕海飞
人口的合理容量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环境承载力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整
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是相同的概念吗?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必须考虑的因素? 资源、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
• 措施: 1.控制人口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都有不断
提高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地球最多能
养活多少人
人
口 环境人口容量 的
合
理
容 量
人口合理容量
地球上适合 养活多少人
概念和含义
环境承载力的重要 人口数
指标:
量
影响因素:资源(主要)、科 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 化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教案(精选6篇)
环境人口容量教案环境人口容量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环境人口容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环境人口容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环境承载力与合理容量的概念,并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2、了解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几种观点。
教学重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及其估计。
教学方法:以实际生活为例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一个延续。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1、生产背景: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
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据预测,本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100亿以上。
2、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3、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随着社会发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同样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1、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它的制约因素不确定。
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发生变化,造成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
但在具体时期内,假定制约因素保持不变(如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以及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时,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
这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
必修2课件1.3《人口的合理容量》
【问题探讨】 (1)面对存在的问题,人类有什么途径才能在世界各地消除 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呢?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 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 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世界各国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 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 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必须考虑的因素?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全球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木桶效应”
土地资源 淡水资源 森林资源 能源 矿产资源 ……
【读图思考】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 揭示了什么道理? 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 的关系最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 影响?
1、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我国人口与环境、资源矛盾突出:
①人口与耕地的关系
☆从土地构成看,耕地比重小 不足 人均可耕地存在继续减少
②人口与淡水的关系
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由于缺水, 响,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 竭的迹象。
☆从人均量来看,人均可耕地 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
☆从发展来看,可耕地总数和 工农业生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 ☆这个角度上看,土地是我国 水,有些地区已出现地下水枯
讨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人口的合理容量是讨论一个地区应适宜保持多 少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是讨论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 口数量,是一个极限;
3、一般来说: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二者都有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006环境教育教学计划
2006环境教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中学进行环境教育,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基础性和启蒙性的,使学生对环境有个初步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环保实践,提高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
二、工作目标:
新时代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存,人类的发展,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环保的重要性,掌握环保的简单知识,从小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
三、教学任务和重点难点:
1、结合学校原有课程,有意识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2、结合专题教材,专门开设环境教育课;
3、利用周一晨会和周五下午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小分队活动,交流、评估、布置与辅导,同时提供榜样,树立典型,期末评比“环保小卫士”。
四、工作措施:
1、注重知识渗透,寓环境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2、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3、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生活,重视环保实践教育。
五、工作安排:
上学期1-6章
下学期7-11章
第一章:地球首脑会议
第二章:历史不能重演——“八大公害”
第三章浊流何时清——水污染
第四章人类的公害——环境激素
第五章地球在发烧——温室效应
第六章新的撒哈拉沙漠——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第七章: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持生物多样性
第八章:地球能容纳多少人——人口与环境
第九章:携手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十章: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
第十一章: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人口容量23434
PPT文档演模板
2021/1/4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人口容量23434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PPT文档演模板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人口容量23434
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PPT文档演模板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人口容量23434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 性和相对确定性
PPT文档演模板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人口容量23434
(二)合理容量
PPT文档演模板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人口容量23434
(三)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PPT文档演模板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人口容量23434
(四)我国的环境然人口容量
PPT文档演模板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人口容量23434
活动:
w 既然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人们 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也存在着较 大差异,那么,研究环境人口容量又有 什么意义呢?
PPT4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PPT文档演模板
2021/1/4
高中地理课件环境人口容量23434
学案24: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预读教材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 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指标: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某区域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3)三种观点⎩⎪⎨⎪⎧ 乐观者悲观者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温馨提示]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也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
因此,资源虽然匮乏,但在科技发展水平高、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的情况下,环境人口容量仍可能较大,如日本。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概念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 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1)影响 战略。
(2)影响人口政策。
(3)影响区域的 发展战略。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现实中的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 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 问题。
4.实现的保障措施各国、各地区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战略,既保持好,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释疑教材[教材P12思考]1.假设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
例如,我国西部水资源缺乏,水资源就成为制约西部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2.会。
人类获取资源的数量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
一般来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教材P14活动]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数量少,相对资源数量有限;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较低,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加重了我国资源的压力;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较低,但由于基数巨大,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相当尖锐,因此,我国仍然需要继续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第八章:地球能容纳多少人——人口与环境
第八章地球能容纳多少人——人口与环境教学目标:了解社会发展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关系了解人口的增长与环境保护不可分割的关系重点:理解人口的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难点:理解并将社会发展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关系应用教材分析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和早期,人口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到了现代,人口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过去大大增强了,但人口数量的变化、素质的提高及人口迁移和分布的改变,仍然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与其他生命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其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改造日益增强。
人口与环境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初中地理中,已涉及到一些人口与环境方面的内容,但这些内容主要侧重于感性认识或现象。
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重点讨论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这虽与以前所学的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其内容的理论性更强一些,专题知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大纲要求的“人口与环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素质与环境及人口迁移与环境,这三个内容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
教材编写基本上按照大纲要求进行。
本单元共有6课:讲人口再生产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数量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讲人口素质与环境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在第1课首先安排讲述人口再生产。
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发展的基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规律,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所掌握的人口学知识,比起初中地理的内容,将深化一大步。
同时也为正确理解和认识人口与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2课安排讲人口数量与环境,教材从环境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制约作用,及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培训讲义(ppt 34页)
土地资源 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矿产资源
是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 的物质基础
阳光空气 目前对环境承载力没有限定
人 森林
古代
近代 森林
人
现代 森林 人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木桶效应
一个由许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盛 水量多少不取决于其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其最短 的木板。
思考: 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 同的资源种类,那么 “木桶效应”揭示了 什么道理?
材料二: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 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 的人口容量为8亿-9亿人。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 口应控制在10亿之内;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 应控制在7亿之内。
1.材料一是指 环境承容载量;材料二是指 人口容合量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对未来追求的是幸福的生活, 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在这样的要求下,地球上适合养活 多少人呢?
二、人口合理容量
1.定义 :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 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 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 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1.环境承载力≠合理人口容量
社会经济 正相 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 发展水平 关 大大提高合理人口容量
生活消费 负相 人们对较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会使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人
水平
关 们的实际消费水平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合理人口容
量会降低
我国西北 地区人口密度 远远小于东南 部地区,主要 原因有哪些?
区分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 产能力及人口容量的研究工作。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 国耕地面积保持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 亿吨,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 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人口的极限分别为16.6亿、15.1亿、 13.8亿。最多能养活16亿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地球能容纳多少人——人口与环境教学目标:了解社会发展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关系了解人口的增长与环境保护不可分割的关系重点:理解人口的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难点:理解并将社会发展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关系应用教材分析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和早期,人口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到了现代,人口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过去大大增强了,但人口数量的变化、素质的提高及人口迁移和分布的改变,仍然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与其他生命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其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改造日益增强。
人口与环境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初中地理中,已涉及到一些人口与环境方面的内容,但这些内容主要侧重于感性认识或现象。
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重点讨论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这虽与以前所学的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其内容的理论性更强一些,专题知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大纲要求的“人口与环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素质与环境及人口迁移与环境,这三个内容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
教材编写基本上按照大纲要求进行。
本单元共有6课:讲人口再生产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数量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讲人口素质与环境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在第1课首先安排讲述人口再生产。
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发展的基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规律,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所掌握的人口学知识,比起初中地理的内容,将深化一大步。
同时也为正确理解和认识人口与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2课安排讲人口数量与环境,教材从环境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制约作用,及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第3课讲环境人口容量,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制约,通过这一课的讲述,会使学生对为什么我国要控制人口增长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4课讲人口素质与环境,主要从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方面,探讨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
本课讲述的重点在第二部分,即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第5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主要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环境因素,并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以及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第6课简单分析了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问题。
教材在讲述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时,大多是联系实际来展开的,但由于课时限制,举的例子还不够多。
我们鼓励教师能多收集一些资料,特别是能把当地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结合到课堂教学中,或发给学生课下阅读。
本单元的综合练习和各课的“活动”,许多也都要求联系实际生活,并设计有多种形式,如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绘图题,还有小调查和读文心得等,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1.1人口再生产在“人口与环境”这一部分并没有安排人口再生产的教学内容,那么,教材为什么要讲这一内容呢?我们理解,大纲中所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际上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
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
教材虽然没有安排如何区别人口发展和人口再生产的内容,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人口发展和人口再生产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人口发展的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而由出生率、死亡率及二者所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速度),正是人口再生产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恶劣,人口死亡率很高,人口数量增殖十分缓慢。
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长是人口发展的主要方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人口数量越来越大;但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生育率的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又趋于下降。
这说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有着很大的变化。
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这里的客观世界,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素质逐步提高。
在现代社会中,人口素质越来越成为人口发展的主要方面。
人口结构主要分为:自然结构,即人口的性别和年龄结构;社会和经济结构,包括人口的婚姻、家庭、民族、职业、教育等结构;地域结构,主要指人口的地理分布。
人口结构的改变也是人口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二、本课首先讲什么是人口再生产。
教材中给出了人口再生产的简单定义,教学中让学生对此内容能理解就可以了,不必强求记住。
但作为教师应了解,教材中给出的只是狭义人口再生产的定义,是仅从人口数量方面考察的人口变动过程。
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个体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文化水平、职业、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
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老一代人口陆续死亡,脱离了人口总体,新一代人口不断出生,加入了人口总体;有的人口长大了,变成了社会的劳动力,有的人口则变老了,退出了劳动人口;等等。
这样的人口再生产过程,不仅人口的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这种意义上理解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口再生产。
一般来说,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即各个家庭人口的出生、死亡和其他变动,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人口再生产。
(当然,在人类社会尚未出现家庭形式的原始社会中,人口再生产是在由血缘关系联系的氏族部落中实现的。
)正是由于人口再生产是以家庭为基本实现单位,家庭的类型、规模等都对人口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计划生育工作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家庭中的原因。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是人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材对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只是粗略地进行了介绍,目的是使学生能对人口转变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但作为教师,还应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有所认识。
第一,关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
教材中已指出,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的。
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许多学者把人口再生产类型划分为三种: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组成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简称为“高高低”类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组成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简称为“高低高”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简称为“三低”类型。
大纲中提到的人口发展的“三种模式”,我们理解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的这三种类型。
但也有许多学者不同意“三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方法。
有的学者认为只存在两种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高低”和“三低”类型,“高低高”类型只能算过渡型,不宜单独列为一种人口再生产类型。
有的则认为,人口再生产类型仅划为三种有些过粗,应分为四种,还有的认为应划为五种或六种。
教材对人口再生产类型划分这一问题,没有展开叙述,但在编写时采用了“四种”的划分方法。
这主要是考虑到,“三种”划分标准在划分人口再生产类型时,将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再生产和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再生产混为一谈了。
实际上这二者是有区别的。
虽然原始社会时期和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均很高,但水平仍有差别,且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差距并不相同。
在原始社会时期,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极高且基本处在同一水平,人口增长速度极为缓慢;在农业社会,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但由于生产力水平比原始社会已有了较大的提高,尽管死亡率水平仍波动较大,但已呈现出一定幅度的下降,从总体上看,出生率高而稳定,死亡率高而起伏不定,自然增长率低或不高,但平均来看远高于“原始型”,人口增长速度比原始时期明显加快。
因此教材把原始时期和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划分为“原始型”和“传统型”。
尽管在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人们对下面两点的看法却是完全相同的:(1)都承认客观上存在着某些人口再生产类型;(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沿着一定方向演变的。
第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为什么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教材在描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时,虽然没有特别强调,但已说明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从人口发展的历史来看,死亡率始终低于出生率(当然这并不排除某些年份或某些时期死亡率超过出生率),要不然人口也不会从原始社会很少的数量,发展到今天60多亿人口。
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
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这也正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基本原因。
还需说明的是,从“原始型”转变为“传统型”,死亡率虽然已有了一定的下降,但完成这种下降的时间较长,下降的幅度也并不很大。
所以人们在研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时,往往从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开始,而死亡率的这种明显下降发生在“传统型”向“过渡型”的转变过程中。
教材中图1.1描述的就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传统型”到完成“现代型”的过程。
四、有关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教材中只是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各大洲的角度进行了讲述,此部分内容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再深入。
教师在教学时需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正如教材中已指出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条件等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
尽管许多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但这并不表明这些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处于同一水平。
比如目前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处于“过渡型”,但这些国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水平差别还是相当大的。
从表1.3中,可看出同处于“过渡型”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别。
第二,在人们看来,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表1.2中的数据却显示出相反的结果,发达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
这是为什么呢?在表注中简单地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主要是因为年龄结构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