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莫定了物质基础。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通过表格对比及分析材料,归纳概括新经济政策。

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评价苏联模式。

1.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相关史实,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注重史料实证,通过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增强时空观念,归纳苏联在列宁、斯大林等领导者执政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特点,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时空观念)
3.通过了解斯大林时期关于工业化,“一五”计划和农业集体化等相关史实,分析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辩证地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苏联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4.落实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坚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学习列宁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道路。

【教学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主要问题和启发;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经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1917-1920苏俄的三年国内战争,为了巩固政权,列宁颁布了新经济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满足不了需要,于是颁布新经济政策;学生分析材料,了解斯大林上台时期的工业化,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导入新课】PPT展示:阅读材料·问题导入
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教师:你知道这段话针对苏俄的哪项政策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来了解这段历史吧。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走近那个时代。

抛出问题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建立系统知识的欲望,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导入新课。


展示2022年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问题引领
(设计意图:整合教材,捋清思路,问题引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讲授新课】整体感知·规律探究
从沙俄、苏俄、苏联到俄罗斯,从弹丸小国到庞然大物,从二战后与美国对抗到1991年解体,原因何在?有何启示?
目标导学一:目标导学一、顺应民意(新经济政策)
看图思考,三年内战的苏俄,实行什么政策渡过难关?
【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材料1:1918年夏,全国3/4的领土被敌人占领,重要的粮食和煤炭产地均落入敌人手中,40%的工厂停工,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工人每天只能领到50克面包……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材料2: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

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种面积比1920年减少了690万公顷。

农民中反苏维埃的情绪日益严重。

材料3: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煤和钢铁产量只有1917年的28%和4%。

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材料4: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通过以上材料分析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材料1: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 1920年余粮征集额的增加,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而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

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

材料2: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

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

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朗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高喊“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
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

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材料3: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提示: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违背了经济规律,不利于俄国经济的发展;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教师总结: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但是,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列宁认为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新经济政策的概况:
材料1: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1921年,他到苏维埃俄国访问,他看到了苏维埃俄国的饥荒,也看到了其蕴藏的巨大宝藏。

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俄国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特地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维埃俄国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材料2:1921年,苏维埃俄国颁布了新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纳粮食税,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农民可以自由处理。

教师提问:材料1中美国人哈默在苏维埃俄国开采石棉的计划为什么能实现?有人说对于苏维埃俄国农民而言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学生列表归纳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提示:因为当时苏维埃俄国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阅读以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PPT材料展示:
史料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史料2: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教师提问:结合史料分析,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和实质?
提示: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PPT材料展示:
材料1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材料2
1913—1925年苏俄(联)的谷物产量与工业总产量的变化示意图(%)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1、2及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提示: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教师总结: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①“后退一步”: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②前进两步:
实践上: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政权。

理论上:找到一条由落后的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教师提问:苏维埃俄国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政策的制定应符合本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解读史料以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目标导学二、道路独特(苏联的工业化)
阅读材料,思考:苏联为什么要工业化?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

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

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

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问题探究2】苏联工业化成就的原因?
1.苏联的成立
(1)阅读教材,归纳苏联成立的时间、最初加入的成员国、全称及后面加入的成员国等基础知识。

提示: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最后发展为15个加盟共和国。

(2)教师提问:如何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维埃俄国”“苏联”。

教师给出图示:展示苏联的发展历程。

(3)教师提问:列宁对于俄国有哪些重大贡献?
提示:①一个政党: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②一个国家: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俄国,后组建苏联。

③一种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④一个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

(设计意图: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教师讲述: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2.苏联工业化的概况
PPT展示史料
材料1: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

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大国崛起》材料2:“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学生思考:(1)这些话表明斯大林的什么观点?(2)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性?
提示:(1)快速发展重工业,加强国防。

(2)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经济虽有所恢复,但仍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

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

(设计意图:提高阅读能力,落实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教学过渡】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成就与原因
【播放视频】苏联工业化
PPT展示材料:
材料一:苏联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开始,而且始终以重工业为中心。

在整个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苏联正是遵循这一方针,规划社会主义建设蓝图。

在计划中规定的重工业增长指标都是较高的。

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之比为1.85∶1,即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则增长130%。

材料二: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6 000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工、电力等工业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193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材料三: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材料四:
教师提问:苏联工业化建设有何特点?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提示: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成就: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与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史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主动探究的能力)
【问题探究2】苏联工业化成就的原因?
提示:a.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b.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

c.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d.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

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4.苏联工业化的评价
结合工业化建设,简评苏联工业化建设。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唯物史观)
提示: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使苏联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了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教师过渡: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建设上的举措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但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农轻重比例失调,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929—1933年间苏联大规模开展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

【合作探究】比较苏联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
提示:1.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2.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苏联工业化的建设资金,主要采用行政手段来保证,实行高积累,多投资。

目标导学三、喜忧参半(农业集体化)
观看视频:《苏联农业集体化》,初步了解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概况。

【问题探究3】如何评价苏联农业集体化?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概况。

材料1:在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

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姜长斌《读懂斯大林》材料2: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据估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

……“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提示:(1)原因: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3)措施:开展消灭富农运动,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等。

(4)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用多媒体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苏联为什么要进行农业集体化?
材料一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宣扬共产主义,于20世纪30年代所推行的政策。

1934年苏联政府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

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材料二
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提示:以苏联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因此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意图:锻炼自主学习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3.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有何弊端?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损害。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提示: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问题探究3】如何评价苏联农业集体化?
4.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评价
材料:实现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教师总结: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

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原则,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5.【知识拓展】核心素养·历史解释:苏联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提示:都是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农业集体化推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农业集体化。

目标导学四、成也萧何败萧何(苏联模式)
观看视频:《苏联模式》,了解苏联模式
【问题探究4】苏联模式有何弊端?
1.什么是苏联模式?
PPT展示材料:
所谓苏联模式,即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

这个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

教师:苏联模式形成标志是什么?
学生: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了解1936年新宪法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PPT材料展示:
材料: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政治基础是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全国国家政权属于劳动者,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最高苏维埃及其主席团。

——苏联新宪法教师提问:这一宪法颁布背景?颁布于何时?它的颁布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建立: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意义: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4)苏联模式的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教师讲述:“计划”,即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

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集权”,即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问题探究4】苏联模式有何弊端?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漫画,评价苏联模式的作用。

PPT材料展示:
材料一:苏联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材料二: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材料三:在1925年1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说:“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

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
他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摘编自志华《历史的启示》材料四: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材料五:
图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示意图图二:蹩脚巨人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的作用)
提示:
积极方面: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弊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品种少、质量差;打击了农民积极性;发展粗放,资源浪费;政治上高度集权,缺乏民主,造成个人专权;个人崇拜盛行。

教师总结: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历史纵横】:比较列宁与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
4.【中外联系】合作探究: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不同?从中你有何启示?
提示:
(1)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4)发展经济时要注重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设计意图:落实2022版课程标准,以史为鉴,中外联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四部分内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

20世纪20年代,饱受战争之苦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列宁根据国情,提出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后,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苏联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

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农业集体化运动在解决粮食问题的同时,也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1937年,苏联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促使知识内化,核心素养培养家国情怀。


【巩固练习】
1.(2023年吉林)“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该内容反映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B
2.(2023年湖北荆州)列宁说:“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改为‘围攻’……”。

这表明苏维埃俄国将()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部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开始实施农业集体化
【答案】C
3.(2023年湖北黄冈、孝感、咸宁)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由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