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职教育现状与发展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高职教育现状与发展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我省高职教育出现较快发展势头。

研究我省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对我省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
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改革
一、发展现状
“九五”以来,我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以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中心,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基本奠定了高教大省的地位。

全省现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67所,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64所,高等专科学校3所;省属院校32所,部委属院校1所,市属院校18所,民办院校16所。

全省普通本科高校共兴办了26所二级高职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省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

1995年到2006年,高职院校由29所增加到70所,增加了1.41倍;全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由3.63万人增长到14.92万人,在校生由9.85万人增长到41.83万人,分别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47.53%和42.04%。

短短九年时间,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增长了3.11倍和3.25倍,分别占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6.29%和7.02%。

近几年,全省共有45所高职院校建设了新校区,有20所高职院校的主校区进入大学城或高教园区。

全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为主体,三年制、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布局相对合理,具有江苏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建立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广泛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制;构建了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江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投入还不足、办学条件落后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还显不足。

省内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
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

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

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

(三)学科本位的育人模式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
乏实践经验。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难以体现。

而高校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明显不利于“双师
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五)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
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

从职业教育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
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

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
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三、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一)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职业特色。

体现为学生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

二是行业特色。

体现为保持为行业服务的优势;将行业的有关专业办成品牌专业,从而使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到有利位置,并对品牌专业进行相关实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成果孵化,使之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专业建设上,
体现行业特色。

三是专业特色。

学校所开设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特色人才培养优势,积极探寻市场,发现市场,把供需链条紧紧连接在一起,在本省同层次院校相同专业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人强我特,形成品牌、形成特色。

(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进行校校合作。

从彼此熟悉的专业或学科做起,合作双方共同探讨学科规划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以现有的师资、设备为平台,实现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馆、师资、运动场等资源共享;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多方位的科研合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网
络视频会议和实地考察交流活动形式,积极寻求在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点,建立合作互动机制,实现互利双赢。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
注重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狠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可实行院企挂钩、与市场结合的路子,内培外聘,多渠道、多方法,扩大“双师型”教师、实践性教师比例;设置专门培养高职教师的机构,或设置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师范院校,以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匮
乏的现状。

良好的教学设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

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增加投入,特别是新办的和基础薄弱的院校,更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课程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的配备,使教学设施尽快达到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保证学生有实验可做、有资料可查,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四)探索学制改革,走制度创新之路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等教育的职能产生分化,社会既需要大学利用其丰富的人才资源进行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的高深学问的研究,以维护其长远发展,也需要大学培养出社会经济和工商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

因此,“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以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吸收外国的经验,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二年制的制度,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育模式,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培养模式”。

学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渐进的策略,根据专业性质考虑学制改革问题,尽量做到不一刀切,实践证明确需三年制教育的
专业可以保留。

(五)完善办学功能,走终身教育之路
第一,充分发挥各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作用,逐步构建学院职业
培训和继续教育完整、统一的体系,及时把相关专业领域中的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用于企业职工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二,根据企业、行业和社会的需求,积极开拓职业培训市场,主动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在职职工、转岗职工的知识更新和技
能提高培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第三,深化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并积极促进网络教育的国际合作,探索国际化的现代远
程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江苏统计信息网
[3]江苏职教网/
[4]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5]江苏教育资源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