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面一篇同学的作文,完成下列小题。

绽放在秋日里的花
①“我再也不回这个家了!”她抓起书包,头也不回的冲出了家门。

②秋风微凉,秋日里黄昏的阳光落在她肩上,她背起吉他,抱着书,趁着沉重的步子来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巷①,小巷的深处是一颗枝繁叶茂的老树。

③那失望愤怒的声音又在她耳中回荡。

④“不…”她使劲抱住吉他,苍白的脸颊上有泪水划过、(A)坠落,然后消失。

⑤“怎么办?接下来怎么办?”除了争吵,她不知道去面对父母以什么样的态度,该怎样将自己对音乐的一腔热血及其决心告诉父母②。

⑥她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因为生病已经好几天不来学校了。

她挺担心的,想去看看自己的好朋友,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伴多好啊,可陪伴她的还是吉他。

⑦一边是坚决的阻止,一边是追逐的梦想,一边是未来,一边是执着,她矛盾,她痛苦,她渴望有人倾听,有人能为她解惑,可陪伴她的还是吉他。

⑧灵活的手指拨动着弦,音符在她指间跳动,旋律在她身边飞舞,黄昏的光,因美妙的音乐变得轻柔。

云也为她停留,为她喝彩,落叶为她伴奏,使在秋风中为她起舞③。

她是受大自然青睐的演奏者,可不知不觉的,她泪流满面。

⑨也许是她的哭泣引来了一位老者。

⑩“孩子,你这么了?”
⑪也许是太过烦恼,她将埋藏在心底的思绪告诉了老者。

⑫老者听后指指身边的老树:“它在这经历风雨几十年了,青春就像它一样,历经重重挫折,才能茁壮成长,开出绚丽的花。


⑬她不解的望着老者,心中有什么东西要破土而出。

⑭老者接着说:“绿茵因感恩风霜,才有了茂盛,飞鸟因感恩蓝天,才有了飞翔。

唯有一颗感恩之心,才能将矛盾融化。

你要学会感恩,感恩你经历的一切。

你仔细想想,你可曾感恩过你的父母?”
⑮听了老者的话,她不自觉的低下了头。

蓦然回首,母亲每日为她准备的饭菜;(B)父亲在她学完吉他后接她回家的身影;父母在深夜陪她做作业的模样历久弥新(C),可她却从不感恩,认为理所当然,甚至她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只会要求她学习。

④父母的苦心她从不感恩,甚至说出了许多伤人的话,如果怀有感恩之心对待父母的话,会不会有不同?她想她知道该怎么做了。

⑯“谢谢您,老爷爷,”她抬起头来,对老者露出了笑容,灿如夏花。

刚刚的忧愁消失寻无边无际(D),眉眼间净是明媚。

“我要回家了,老爷爷,再见”
⑰她轻快的身影从小巷中穿过,最后的阳光毫不吝啬撒在她身上,感恩之花,冲破阴霾,在阳光的沐浴下绽放,随风飘摇,在璀璨的阳光中,美若黎明。

⑱很久之后,当她站在灯光闪烁的舞台上时,回忆道:“感谢那个老者,在我年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明方向,告诉我感恩,最终使我与父母化解了矛盾,走上了音乐的道路,并获得成功。

(1)文中加下划线的成语和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B. ;
C. 历久弥新
D. 无边无际(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改为:她抱着吉他,背着书包,踏着沉重的步子来到了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巷。

B. ②句改为:她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父母,该怎样将自己对音乐的一腔热血及决心告诉父母。

C. ③句改为:秋风为她伴奏,落叶为她起舞。

D. ④句改为:她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甚至只会要求她学习。

(3)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要交代清楚他离家出走的具体原因。

B. 文章第(6)段表达的内容不合理,与上下文脱节,使全文的思想情感前后不一,要重点加以修改,使之不偏离题意。

C. 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事显得矫揉造作,要改为第一人称。

D. 文章标题形象新颖,全文处处扣题行文,但文章含蓄有余而明确不足,应在结尾增加必要的抒情和议论的句子来深化主题。

【答案】(1)B
(2)D
(3)C
【解析】【分析】(1)A.并列谓语用逗号,不用顿号。

“划过,坠落”是句子的谓语。

故A错误。

C.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

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

“父母的模样”不能“历久弥新”,适用对象错误,故C错误。

D.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不符合语境,应改为“无影无踪”,故D错误。

故选B。

(2)D. 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

“甚至”是“埋怨”的状语,故应放在“还”前面,“她甚至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只会要求她学习。

”故D错误,选D。

(3)C.第三人称比第一人称更客观,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好的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做作,不矫情;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

本文用第三人称叙述,更客观、真实,表现感恩的主题,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
⑵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烙印在时光里的生命片刻
裴鸽
人们常常把一些小事抛在脑后,一些生命的片刻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我们可以试着忽略,但这些微不足道的事却一点一滴形成一条链子,将你与过去连在一起。

十一岁
初冬的早晨,屋外还是一片漆黑,充溢着暖暖的灯光的厨房便成为世界的中心。

睡梦中的我隐约听到窗外大扫帚掠过地面的唰唰声,接着在屋里往往会有“啪”的一声,因为妈妈常会在经过小仓库时碰掉一两个玩具。

然后我能想象到腰椎不好的妈妈绝不会弯腰,而是蹲下来,拾起掉落的玩具,摆回原处。

她会迈着花仙子般轻盈的步伐进入厨房,当然不是那种小精灵了,应该是睡美人的精灵婶婶。

水龙头的流水声,燃气灶被拧开的声音,盖上锅盖的声音,水被煮沸的声音……掀开锅盖,水汽弥漫,犹如精灵山谷的密林晨雾。

水被倒进碗里,是山谷绝壁上飞流直下的瀑布,蒸腾着“白烟”,激荡着水花。

然后是磕鸡蛋的声音,打蛋时碗筷撞击的声音。

突然,一切声音戛然而止。

一秒、两秒、三秒,筷子缓慢搅水的声音渐渐传来,我松了一口气。

想象到前几秒,鸡蛋沿着碗壁滑入水中,像一大束阳光徐徐流下来,渗入透明的泉水中。

鸡蛋几乎是在一瞬间转化成一团团软绵绵的淡黄色云朵,飘来飘去。

我咽下口水,半眯眼睛,沙发左端的爸爸像一个魁梧版的“长妈妈”,摆个大字,睡得正香。

爸爸的胃病没养好前,妈妈每天早晨都会给他冲一碗鸡蛋。

我想起爸爸的手总会在严冬中被冻出几道小伤口,他站在柜台里用粗糙的手指认真地摆弄玩具上的小轴承的画面,我永远也不会忘。

我们的路上有对彼此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还有对社会的责任。

沙发上的那个孩子翻了个身,缩回了在爸爸啤酒肚上取暖的脚,又酣然入睡。

十五岁
雨,又是雨。

秋夜本该是爽朗惬意的,可是今天例外。

车窗外,一棵棵法国梧桐缓慢地向后移动,黄绿参半的叶子在冷冷的夜雨中显得格外诡异。

路灯点点昏黄的光悬浮在空中,商场的广告牌在远处发出刺眼的白光和红光。

我能清楚地看到车前的每一滴雨珠,在灯光和黑暗交接的地方,凭空射出了一簇簇的白色蛛丝。

雨声、树叶声、鸣笛声、汽车驶过水层的声音无一例外地从窗外闯进来。

我躺在妈妈的怀里,盖着外套,刚脱下来的,有点湿。

“妈——我鞋都湿了!”我懊恼地抱怨。

妈妈本能地直起身,要帮我脱鞋,这一动作让冷空气瞬间侵入我背后,刺激得我打了个寒战。

她刚松开的手又搂紧了我。

“快脱了!脚不能沾凉水的。

都多大了,鞋湿了还不知道自己脱吗?”我只得磨蹭着双脚将两只鞋踹掉。

“也不知道北京下雨了吗……”妈妈又开始皱眉了,她平常没表情的时候,额头两眉中间也会有凹痕,现在更深了。

“你哥当时走的时候就没带伞,也不知道记不记得买把伞。

”我还没说话,爸爸突然回答说:“你有什么可担心的?一个男子汉还怕淋点雨吗?”说着掏出了手机递过来,“你要是实在担心就打个电话问问吧。

”我接过手机,解开锁屏,刚准备按下拨号键,突然发现主页面的时间显示栏下面有每日的天气预报。

“多云转晴,温度7℃~12℃,1—2级西风”,它显示的所选定预报城市不是我们的城市,而是北京——哥哥上学的城市。

原来每个人的路都承载着他人的期待,你走每一步都牵动着爱你的人焦灼的目光。

一条未查看的短信被我点开,上面说:“爸,晚上有雨。


我有过这样一些记忆,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但有时候,开始也是结束,而结束恰恰又是开始。

梭罗说:
谢天谢地,世界并不仅限于这里。

(节选自裴鸽的《选择存在》,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1)文末说“我有过这样一些记忆”,文章写了哪些记忆中的小事?(至少四件)
(2)细读文中画线句,完成相关题目。

①“妈妈本能地直起身,要帮我脱鞋,这一动作让冷空气瞬间侵入我背后,刺激得我打了个寒战。

”(赏析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②“爸,晚上有雨。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章写到“一些生命的片刻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将你与过去连在一起”,简要分析“十一岁”、“十五岁”这两个片段为什么会“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

(4)选出与梭罗的“谢天谢地,世界并不仅限于这里”这句话在本文中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 随着时光的流逝,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到最后会让你觉得特别滑稽可笑和微不足道,对此你会投去孩子般的目光。

(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
B.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

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

(余秋雨《洞庭一角》)
C. 孩子们懂得了怀念:以往的铃声,它到哪儿去了?惟有一点是确定的,它随着记忆走进了未来。

(史铁生《庙的回忆》)
D. 一旦作出决定,实际上便坠入了一股巨大的洪流之中,这洪流会把你带到一个你作决定时从来没想到的地方去。

(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答案】(1)①妈妈为睡梦巾的家人做早餐;②“我”和爸爸在沙发上睡觉(睡觉时“找”把脚搁在爸爸的啤酒肚上取暖);③爸爸用粗糙的手指认真地摆卉玩姐上的小轴承;④妈妈要帮“我”脱被雨淋湿的鞋子;⑤雨天,妈妈牵挂并担心远在北京的哥哥有没有伞;⑥爸爸在手机主页里设置了哥哥所在地的天气预报;⑦远方的哥哥短信提醒父母晚上有雨。

(2)①“本能地”意思是不知觉的、无意识的,写出了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呵护自然而然,已成习惯,表现了母爱之深。

②“呼应上文对雨的描写;暗示哥哥一直关注家乡的天气情况;表现了哥哥对家人的牵挂和爱。

(3)因为“十一岁”这个片段让“我”感受到了“责任”和“爱”,“十五岁”这个片段处处传达出家人间的“牵挂”、“爱”和“期待”。

这些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会让人终生怀念,所以这两个片段被“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

(4)C
【解析】【分析】⑴此题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概括出文章中所写小事即可。

人物+事件。

注意要求:至少四件。

⑵①“本能地”这是母爱的一种表现,不假思索。

②联系上文父亲将手机主页的天气预报设置成哥哥所在的城市,可知“哥哥也在关心着家人”,这是照应的。

⑶对比分析十一岁观察到内容和十五岁感受到的内容有何不同。

通过年龄的增长,是读者感受到爱与责任的内容的变化,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

所以这两个片段被“烙印在时光的尘
⑷结合题目分析“谢天谢地,世界并不仅限于这里”,“关爱”还留在记忆中、怀念中、祖祖辈辈的传承中。

故选C。

故答案为:⑴①妈妈为睡梦巾的家人做早餐;②“我”和爸爸在沙发上睡觉(睡觉时“找”把脚搁在爸爸的啤酒肚上取暖);③爸爸用粗糙的手指认真地摆卉玩姐上的小轴承;④妈妈要帮“我”脱被雨淋湿的鞋子;⑤雨天,妈妈牵挂并担心远在北京的哥哥有没有伞;⑥爸爸在手机主页里设置了哥哥所在地的天气预报;⑦远方的哥哥短信提醒父母晚上有雨。

⑵①“本能地”意思是不知觉的、无意识的,写出了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呵护自然而然,已成习惯,表现了母爱之深。

②“呼应上文对雨的描写;暗示哥哥一直关注家乡的天气情况;表现了哥哥对家人的牵挂和爱。

⑶因为“十一岁”这个片段让“我”感受到了“责任”和“爱”,“十五岁”这个片段处处传达出家人间的“牵挂”、“爱”和“期待”。

这些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会让人终生怀念,所以这两个片段被“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

⑷C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⑵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词语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手艺
颜庭会
父亲祖籍山东东平,爷爷是做小买卖的,1957年带领父亲的哑巴哥哥和年幼的弟弟逃荒来到晋南,一家人艰难维生。

已经结婚的父亲当时在山东淄博一个矿上工作,每月收入能达几十元。

为了整个家庭的生存,他听从父母的召唤,辞掉工作,回到一贫如洗的“家”,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

靠着手艺和技能,父亲慢慢在人生地不熟的晋南立足。

他上了夜校,学会了读书写字和打算盘。

我小的时候,父亲成为队里的会计,后来管理生产队的骡马店——给过往赶车拉货的客人提供住宿休息并给骡马吃喝的店。

那时我们还能沾上年幼妹妹的光,父亲给她从饭店买的熟猪蹄,我们偶尔可以吃上一点。

父亲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宠爱妹妹,当初她在外地上学,父亲每个礼拜都给她零花钱,高中时我还问妹妹拿过钱花。

1979年,我家盖起了五间北房,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地基是父亲带领兄弟四个到处
捡半截砖打的。

1981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后,父亲利用农闲时间做起了豆腐。

那是一门辛苦又需要手艺的活,尤其到了冬天,更是痛苦的事情。

头天夜里,泡好几缸脱干净壳的黄豆,早上四五点就必须起床磨豆子,在家里还没买上驴等牲口拉磨之前,全靠人一圈一圈地用石磨推,磨成带渣的豆浆,然后在一个大锅中过滤去渣,煮沸后按比例配以石膏水。

这是最考验技术的活,点得老了出来豆腐斤两太少;点得“嫩”了,豆腐一炒就烂,没人要。

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因此在村里很是畅销。

在凛冽的寒风中,滴水成冰的时候,父亲要将豆腐一块一块从冷水中捞起,放在卖豆腐的大盘子中,然后推着手推车(后来换成自行车),边推边吆喝,他要在大家八九点吃早饭前将豆腐卖掉,所以一切工作必须赶早。

我还在睡梦中,他已经把豆腐做好。

过年的时候,他一天要做五六锅豆腐,直到七十多岁,他依然能将压豆腐的几十斤重的石头搬上搬下,我自愧不如。

靠着辛勤劳动和父亲的手艺,我们五兄妹一个个长大,结婚生子。

父母重视教育,再苦再累也从没有让我们几个提前辍学帮助他们干活,正是因着他们的坚持,我才得以大学毕业。

在我家还未买电视之前,父亲的业余爱好是听河南豫剧、听评书以及看书。

父亲和母亲的共同爱好是喝茶,终生未变。

他俩都能喝泡得很浓的花茶,会在午饭和晚饭前先喝上几杯,邻居们也经常串门一起喝,家长里短很是惬意。

我家很早就买了收音机,午饭时就听评书,他听的评书很多,因此会讲的故事也多,跟人聊天时常常说起评书中的人物,秦琼、薛仁贵等等。

他有好多话至今深深印在我脑海里,“好汉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肩上能跑马。

”我很小就囫囵吞枣地看完了《水浒传》,这也是受父亲的影响。

母亲去世后,我专门给父亲买了《隋唐演义》《薛刚反唐》等好多章回体小说,有一次我回家,父亲指着一堆书说他读完了让我带走,我没拿,他就借给别人看,后来我又陆陆续续给他买了一些。

父亲信奉“知识改变命运”。

他是“复圣”颜回的75世孙,我们家到现在还一直按家谱起名字。

(1)读了本文,请用简要的文字分点概括父亲的手艺和技能。

(2)请根据文章的内容,理解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具体含义。

那是一门辛苦又需要手艺的活,尤其到了冬天,更是痛苦的事情。

(3)根据全文内容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4)文章末段提到“复圣”颜回,以此作为结尾,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答案】(1)①父亲上夜校,学会了读书写字和打算盘,成为队里的会计;②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③父亲会讲很多故事,跟人聊天常常说起评书中的人物。

(2)辛苦:早上四五点钟就必须起床磨豆子,冬夜寒冷,全靠人一圈一圈地用石磨推。

手艺:点得老了出来豆腐斤两太少;点得“嫩”了,豆腐一炒就烂,没人要。

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

(3)放弃工作听从父母召唤可以看出父亲有孝心有责任心;从对妹妹的态度可以看出父亲不重男轻女,观念新;从父亲做豆腐可以看出父亲心灵手巧,聪明勤劳;从父亲的业余爱好看出父亲信奉知识,推崇文化。

(4)“复圣”颜回是古代文人的代表人物,呼应了父亲身上的优秀品质;表明父亲对文化的信仰的传承,是家风的传承。

由此可见父亲对知识的信奉,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家族的精神传承,这样写丰富了人物形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分析】(1)根据第②段“他上了夜校,学会了读书写字和打算盘。

”第③段“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后,父亲利用农闲时间做起了豆腐。

那是一门辛苦又需要手艺的活。

”第⑤段“他听的评书很多,因此会讲的故事也多,跟人聊天时常常说起评书中的人物,秦琼、薛仁贵等等。

”作答即可。

(2)“那是一门辛苦又需要手艺的活”指的是做豆腐的活,“辛苦”体现在起得早,“早上四五点就必须起床磨豆子”,然后“全靠人一圈一圈地用石磨推,磨成带渣的豆浆,在一个大锅中过滤去渣。

”“技术”体现在“煮沸后按比例配以石膏水。

这是最考验技术的活,点得老了出来豆腐斤两太少;点得‘嫩’了,豆腐一炒就烂,没人要。

”“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因此在村里很是畅销。

”说明父亲做豆腐的技术好。

(3)本本文通过“父亲上夜校,学会了读书写字和打算盘,成为队里的会计;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父亲会讲很多故事,跟人聊天常常说起评书中的人物。

”三件事突出父亲的手艺好和技能高。

“再苦再累也从没有让我们几个提前辍学帮助他们干活,正是因着他们的坚持,我才得以大学毕业。

”写出父亲重视教育;“父亲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宠爱妹妹”写出父亲信奉新观念,思想进步;“为了整个家庭的生存,他听从父母的召唤,辞掉工作,回到一贫如洗的‘家’,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

”写出父亲是个有责任感的人。

(4)颜回,字子渊,又被称为颜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

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被称为贤者,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学生。

他勤奋好学,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跟随孔子,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结尾“父亲是‘复圣’颜回的75世孙”意味着父亲身上有颜回的品质,颜回的影子。

父亲信奉“知识改变命运”不仅仅是个体的信奉,而是受家族的影响,是优良家风的传承,更有助于突出父亲的形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故答案为:⑴①父亲上夜校,学会了读书写字和打算盘,成为队里的会计;②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③父亲会讲很多故事,跟人聊天常常说起评书中的人物。

⑵辛苦:早上四五点钟就必须起床磨豆子,冬夜寒冷,全靠人一圈一圈地用石磨推。

手艺:点得老了出来豆腐斤两太少;点得“嫩”了,豆腐一炒就烂,没人要。

父亲做的豆腐有浓浓的豆味,滑嫩可口,经得起翻炒。

⑶放弃工作听从父母召唤可以看出父亲有孝心有责任心;从对妹妹的态度可以看出父亲不重男轻女,观念新;从父亲做豆腐可以看出父亲心灵手巧,聪明勤劳;从父亲的业余爱好看出父亲信奉知识,推崇文化。

⑷“复圣”颜回是古代文人的代表人物,呼应了父亲身上的优秀品质;表明父亲对文化的信仰的传承,是家风的传承。

由此可见父亲对知识的信奉,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家族的精神传承,这样写丰富了人物形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结合题意,找准答题区域,找准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尽量用文中的语句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点是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词意,结合句子的内容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