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问题
农家参谋
-11-
NONG JIA CAN MOU
浅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贾光辉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农林畜牧水产局,河北唐山,063299)
【摘 要】2013年,农业部将“阳光工程培训”全面转型升级为“新
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并进行试点,2014年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

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培育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对策
我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了工业飞速发展的辉煌,极大的带动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伴随着产生的副产物之一就是大面积“空心村”“老人村”迅速形成。

同时,我国农业的发展也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期,亟需大量有文化、懂生产经营、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一代农民投入农业发展行列。

为解决这一农业发展与人才后劲不足的矛盾,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旨在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以唐山市曹妃甸区为例,曹妃甸区是在原唐海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唐海县农业具有较为辉煌的发展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唐海县就是华北水稻主产区,所产大米享誉全国乃至日本20世纪80年代,水产业快速发展,对虾养殖夺得单产、总产、规格、效益、创汇、亲虾越冬六项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养虾先进县”;20世纪90年代,综合实力跻身全省20强、在全国农垦系统中排名第二,成为全国8大科技兴海示范区之一,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河蟹之乡”。

2012年,曹妃甸区成立,下辖四大板块,即工业区板块,南堡开发区板块,唐山湾生态城板块,垦区板块(原唐海县)。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曹妃甸区承接京津唐转移产业和工业区相关配套产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同时也为原唐海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问题之一就是大批高素质、有文化的年轻人迅速投入工业建设的大潮,农村出现了“无人种地”的尴尬局面。

种养殖农民80%以上年龄超过50岁,40岁以下不足5%。

原有的农业村沦为了“老人村”。

38万亩耕地谁来种、21万亩养殖水面谁来养?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成为了全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 在实际培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自2014年全国开始全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来,各地均认定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但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学员遴选困难
由于大多数农民日常只顾低头生产,对国家形势、政策关心不足,加之政府部门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这个新的身份和职业还非常陌生。

经常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招生困难,为完成上级培育任务数量,降低学员要求等现象发生。

学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或者是村里留守照顾老幼的妇女。

2.2 师资力量薄弱
各地培训主要依靠农广校和地方农业主管部门的师资力量,缺乏与重点大学院校的合作交流,受工作经验和地域限制,很难把一些先进高端的技术零距离的带给农民。

2.3 缺乏长效培训机制
按照目前的培育要求,参训学员三年内不能重复参加培训,由于资金
或师资等多方面限制,后续跟踪服务基本没能做实,导致部分新型农业经
营主体的后期需求解决不到位,影响了学员的参训积极性。

2.4 政府重视有待加强
与工业及其它产业相比较,农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地方政府重工轻农现象普遍,专门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力度明显不够。

3 针对存在问题的意见建议
3.1 加大宣传范围,拓宽宣传渠道
宣传范围上,在进村入地头宣传的基础上,一是把宣传重点放在农业园区、种植、养殖、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村经纪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二是把宣传范围扩大到进城务工的年轻人集中的区域,让有回乡务农愿望的年轻人能够接受到专业的引导。

在宣传渠道上,在传统的村级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宣传。

3.2 精准培育典型,强化示范带动
在培育培训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正面典型,在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家庭农场主、规模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中重点培养扶持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典型,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现代农民。

同时,加强典型事迹宣传,大力推介新型职业农民典型,树立发展标杆,引导他们对周边农户进行示范带动。

多渠道多形式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投身发展现代农业的热情。

3.3 丰富教学形式,全方位培养农民
一是从课程设置上,侧重于生产经营理念的渗透,真正激发起农民学员创业、发展农业的强烈愿望。

二是从师资配备上,加强与高等农业院校或综合性院校的交流合作,让有发展愿望的农业骨干直接接触到新鲜事物,甚至是世界级的高精尖技术,然后示范带动,使其在农村推广应用。

三是培训期限上,打破三年不重复的政策限制,允许部分有需求的优秀学员根据实际情况重复学习,重复培训。

四是注重分阶段培训。

建议农业主管部门及早下达培育方案,使培育能够按照农时分阶段参观、实训。

五是强化后续跟踪服务。

建立专家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对一”长期帮扶制度,随时解决好参训学员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3.4 保障政策扶持,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政府部门要提高重视程度,积极创设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引导土地流转、产业扶持、人才奖励激励、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探索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增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职业感、获得感。

二是建立长效机制,鼓励引导农民把农业作为终身职业。

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人才培养规划,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培育农村学得精、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保障农村实用人才量的需求。

对新型职业农民实行跟踪管理,分级认定,能进能出,对不再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条件的,按规定程序予以退出,保障农村实用人才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J].农村工作通讯,2013(24):17-20.
[2]张伟利,林雄,丁中文.试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构建[J].台湾农业探索,2013(4):38-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