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 第五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知识梳理!
第18课苏州园林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

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三、生词识记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丘壑(hè)
模样(mú) 斟酌(zhēn zhuó)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阑干(lán)
镂空(lòu) 蔷薇(qiáng wēi) 回廊(láng)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嶙峋:枯瘦的样子。

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点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方案。

阅历: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zhàng)):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性构思)。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

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四、知识拓展
(一)说明文的结构特点分析法:
1.明确说明文的结构形式:总分式(分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

2.抓中心句及连接词:“首先”“其次”“还”“也”等。

(二)题型:
1、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方法:(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来源:学.科.网Z.X.X.K]
2、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方法:(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表程度的词进行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格式:不能,“……”词在原句中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了……,删掉了“……”一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与实际不符;“……”词,符合实际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

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