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力则学文一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cc2a154431b90d6c85c7de.png)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弟子规及其译文
![弟子规及其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067b8717fd5360cba1adbc3.png)
弟子规译文一、〈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圣贤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讲求信用。
和众人相处时时要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
如有余下的时间精力,则应学习六艺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二、〈入则孝〉〈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译文〉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缓慢答应。
父母交待事情,要赶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应恭敬聆听。
父母责备教训时,应恭顺地虚心接受。
〈原文〉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译文〉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冬天寒冷时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睡前为父母铺床扇凉。
早晨起床,应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晚上伺候父母安睡。
外出时,须告诉父母去处,回家以后,也要当面禀报父母,让他们心安。
平常起居作息,要保持规律,做事有规矩,不任意改变世代相沿的事业。
〈原文〉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译文〉纵然是小事,也不能擅自做主,不禀告父。
如果任性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是不孝的行为。
公物虽小,也不可私自收起站为己有。
如果这样,品德就有缺失,父母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原文〉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译文〉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做子女的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去除。
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之受到伤害,让父母忧虑。
要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不可以做出有违道德的事情,让父母蒙羞。
当父母喜爱我们时,孝顺不难做到;当父母不喜欢我们时,或者管教过于严厉时,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反省自己,体会父母心意,努力改过并做得更好,这样的孝顺才最为难能可贵。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cdb68558e9951e79b8927ce.png)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一、《弟子规》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二、《弟子规》入则孝【原文】: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译文】: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
早晨要向父母请安。
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
【原文】: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译文】: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
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
不要因为小事情,就不禀告父母而擅自去做。
假如自作主张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道理了。
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
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尽力替他们准备好;凡是父母所讨厌的东西,一定要小心地处理掉。
【原文】: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译文】:如果身体有所不适或受到损伤,就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忧;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会使父母感到丢脸。
父母亲喜欢我,做到孝顺并不难。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20046d30722192e4436f609.png)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一.《弟子规》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博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译文】: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弟子规》是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导而编成的生涯规范,它划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起首在日常生涯中,要做到孝敬怙恃,友好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涯中行动要当心谨严,言语要讲信誉.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进修,这些都是很主要非做不成的事.假如做了之后,还有过剩的时光精神,就应当好好的进修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二.《弟子规》入则孝【原文】:怙恃呼应勿缓怙恃命行勿懒怙恃教须敬听怙恃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译文】:怙恃亲叫你的时刻,要连忙答应,不克不及迟缓;怙恃亲让你做事的时刻,要立时去做,不克不及迁延偷懒.对怙恃的教导,要恭顺地凝听;对怙恃的责怪,要服从地接收.后代照顾怙恃,冬天要让他们暖和,炎天要让他们清新凉爽.凌晨要向怙恃存问.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怙恃安眠.【原文】: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酸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译文】:出门要告知怙恃一声,回来也要传递一声,以免怙恃牵挂.日常平凡栖身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尽力去完成,不要随意马虎转变.不要因为小工作,就不禀告怙恃而私自去做.假如自作主意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后代的道理了.器械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不然,一旦被发明,怙恃必定会异常悲伤朝气.凡是怙恃所爱好的器械,必定要尽力替他们预备好;凡是怙恃所憎恶的器械,必定要当心肠处理掉落.【原文】: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友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译文】:假如身材有所不适或受到毁伤,就会让怙恃为我们担忧;假如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会使怙恃觉得难看.怙恃友爱好我,做到孝敬其实不难.怙恃亲不爱好我,我还能居心尽孝,那才是难能宝贵的!假如怙恃有了过掉,后代应当耐烦地劝告使其纠正.劝告时立场必定要平易近人,声音必定要严厉.假如怙恃不肯接收劝告,就等到心境好时再劝.假如怙恃照样不听,还要呜咽要求,即使是以而遭到鞭打,也毫无牢骚.【原文】:亲有疾药先尝日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逝世者如事生【译文】:怙恃亲病了,吃的药本身要先尝一尝,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并且应日夜侍奉在他们的身边,不克不及分开一步.怙恃亲逝世后,要守丧三年,有孝心的,提起怙恃会惆怅呜咽,哀思怙恃养育之恩.居处要力图俭朴,不准酒肉.情欲等事.凶事要完全按照礼制去办,祭奠要完全出于诚心.看待逝世的怙恃亲,要如同他们活着时一样.三.《弟子规》出则悌【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译文】:作哥哥的要爱护弟弟,作弟弟的要尊敬哥哥.兄弟之间可以或许和气相处,对怙恃的孝心也就包含在个中了.假如彼此都把财务看的轻一些,不妄想财帛,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仇.措辞时都可以或许互相谦让一点,多替对方着想,恼恨天然会清除.不管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应当谦逊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原文】: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父老勿呼名对父老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译文】:听到年长者叫人时,应连忙替他去叫.假如被叫的人不在,本身就连忙到年长者那边去,看看有什么工作须要做.称呼父老,不成以直接叫他们的名字.长辈见识多,经历深,要多听他们措辞,不要本身夸夸其谈,表示出很有才干的样子.在路上碰到父老时,要快步迎上前往施礼问候.假如父老一时还没说什么,就要退在一旁必恭必敬地站立,等候指导.碰到父老时,骑马时要下马,乘车时要下车.等父老走过百步以外后,本身才干上马或上车分开.【原文】: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父老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译文】:假如长辈站着,晚辈就不成以坐下.长辈坐下今后,让你坐时,你才可以坐下.在父老面前,措辞声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父老听不清晰的程度,那也是不合适的.在见父老时,要快步走上前往,告退时,要迟缓退出.长辈问话的时刻,要站起来答复,眼睛看着长辈,不要东张西望.看待本身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辈时,应像看待本身的父亲一样;看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长时,也应像看待本身的兄长一样.四.《弟子规》谨【原文】: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译文】:凌晨要夙兴,晚上要迟睡.人的平生很短暂,转眼间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小我都要珍爱此刻的珍贵时光.凌晨起床后,必定要先洗脸刷牙,每次大小便完后都要洗手.这种优越的卫生习惯应当在小时刻就养成.帽子必定要戴正派,衣服纽扣要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整洁,鞋带要系紧.【原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安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喝酒喝酒醉最为丑【译文】:脱下来的衣服和帽子,要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克不及到处乱丢,以免把衣帽弄脏.穿衣服贵在整洁大方,而不在于华美.不单要相符本身的身份,还要和本身的家庭前提相合适.对于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会养分不良;吃器械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过量会毁伤脾胃.年轻的时刻,万万不要喝酒.因为一旦喝醉了,就会丑态百出而难看.【原文】:步从容立正派揖深圆拜恭顺勿践阈勿跛倚勿盘蹲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若有人【译文】:走路时要不急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身材要庄重竖立.作揖是要把身子躬下去,礼拜时要必恭必敬.进出门时,脚不要踩到门槛上;不要用一条腿支持身材斜靠着;蹲坐时不要叉开两腿;更不要摇摆大腿.不然,就会显得你没有教化.进出门时,要迟缓地揭开门帘,尽量不要发出响声.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着器械的棱角,以免造成不须要的损害.手里拿着空的器具,要像拿着装满器械的器具一样当心.走进没人的房间,要像进到有人的房间一样谨严,不克不及乱走乱动.【原文】: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典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译文】:做工作不克不及太匆忙,匆忙时最轻易消失错误.不要畏惧艰苦,应当知难而进,也不要纰漏草率,即使是小事,也要卖力看待.凡是打架嬉闹的场合,必定要远离而不去接近.凡是不合法.不合情理的工作,必定要远离而不去干预干与.预备进入他人家门时,应当先敲门,问一声有人在吗?主人许可后才干进入.将要走进厅堂时,声音要进步一些,以便让里面的人知道.当里面的人问是谁时,要将本身的姓名告知对方.假如只答复“是我”,那对方就弄不清晰你是谁了.【原文】: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实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译文】:想要应用他人的器械时,必须当面向人家提出要求,以便征得他人赞成.假如不问一声就拿走,这就是偷窃.借他人的器械,要在商定的时光内清偿,迁延时光人家今后就不信任你了.他人向你借器械时,假如本身有,不成以小气不借.五.《弟子规》信【原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译文】:凡是说出的话,起首要真实不虚.讲究信誉.说假话哄人.胡言乱语都是不成以的.【原文】: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巧诈语秽污词街市商人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译文】:措辞多不如措辞少,因为言多必有掉.说的话要适当在理.相符现实,万万不要花言巧语.不然人家只会憎恶你.虚假狡猾.繁言小气.下贱肮脏的话,万万不克不及说.阿谀阿谀等粗俗的奸商习惯,都要完全戒除掉落.看到的工作没有弄可以或许清晰,不要随意胡说,随意马虎揭橥看法;听来的工作没有根据,不要随意乱传,以免造成不良效果.对于本身以为不当当的工作,不克不及随意地答应他人.假如你随意马虎承诺,就会进退掉据.【原文】: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隐约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译文】:措辞的时刻,吐字要清晰.迟缓,不克不及讲得太快,也不克不及讲得暧昧不清,使人家听不明确.店主说长,西家说短,他人的长短很难弄清晰;与本身的正经事没有关系的,不要去多管.不然,不单搅乱了他人,也有损本身的德行.看到了他人的善行,就要想到本身也应当尽力去做到.即他和他差距很远,只要肯尽力,逐渐也能赶上他.看到了他人的罪行,要连忙检查本身.假如发明本身也有,就要立时纠正;假如没有,也要引起当心,防止本身犯同样的错误.【原文】: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译文】:做人最要紧的是本身的道德.学问.才干和身手,这些方面不如人家,就要不竭鼓励本身,尽力赶上.假如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着忧闷哀痛.这不是什么不但彩的事,因为做人最主要的是品格的教养.听到他人说本身的错误就朝气,听到他人赞扬奉承本身就愉快,那么,有损德行的同伙就会来与你接近,对你有益的同伙就会和你远离.听到他人赞扬本身就觉得惊恐不安,听到他人指出本身的错误就欢乐接收.经常如许做,那些正派说谎的人,就逐渐与你亲近起来.【原文】: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盖增一辜【译文】:假如是无意中做了错事,这就叫“错”.假如是有意去做的,那就叫“恶”.有了错误,要能勇于面临,并完全纠正过来.如许,他人就照样把他当大好人看;假如不肯承认,还要逝世力掩盖,那就是错上加错了.六.《弟子规》博爱众【原文】: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译文】:不管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干怀.爱护和尊敬,因为我们配合生涯在统一片蓝世界,统一块地盘上.【原文】: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信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译文】:一个行动崇高的人,名声天然会高.因为人们敬佩的是一小我的操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副好的边幅.一个才学丰硕的人,名望天然会大.因为人们所信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本身有才干,不要只想着为本身谋私利,也应当做些对社会大众有益的事.他人有才干,不要心生嫉妒,随意歧视.诽谤.不要阿谀凑趣富有的人,也不要对穷汉清高无礼.不要厌弃曩昔的同伙,也不要只爱好新交友的同伙.【原文】: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等于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等于恶疾之甚祸且作【译文】:当他人正忙着没空时,不要因本身有事儿去打搅.当他人身心不安时,不要跟人家措辞而去打搅他.他人有短处,万万不要到处宣传.他人有隐私,绝对不克不及说出去.赞扬他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因为他人知道后,就会是以受到鼓励而加倍尽力地去积德.宣传他人恶性,本身就是一种罪行.假如因为过火的厌恶仇恨而一味地去宣传,就会招来祸害.【原文】: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抱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译文】:同伙之间互相规过惩恶,则彼此都能成就优越的德行.假若有错不克不及互相劝戒,两小我在道德上就都邑出缺点.拿人家器械和给人家器械,特殊要分得清清晰楚.给人家的器械要多一点,拿人家的器械要少一点,这是情面交往的道理.想让他人做一件事,起首要问一问本身愿不肯意做.假如本身都不原意去做,你赶紧也不要让他人去做.受人恩情,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并不时想着酬报;他人有对不起本身的事,曩昔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应当广大为怀,尽快把它忘掉落.【原文】: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译文】:看待家里的佣人,最主要的是自身操行要正派.操行正派虽然主要,对人还要善良宽厚.用势力去胜过他人,他人就会口服而心不服.用道理去说服他人,他人才会无话可说.七.《弟子规》亲仁【原文】: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译文】:同样活着为人,操行高下各个不雷同.跟着潮流走的通俗俗人许多,而有仁德的人却很稀疏.【原文】: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穷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穷害小人进百事坏【译文】:真正操行崇高的人,人们都心存敬畏.因为仁者措辞时直言不讳,也不阿谀阿谀.可以或许亲近品格崇高的仁者,就会得到无穷的利益.与仁者亲近,德行就会一天比一天促进,而过掉就会一天比一天削减.不亲近品格崇高的仁者,就会有无穷的害处.如许一来小人就会乘机接近,许多工作都是以而不克不及成就.八.《弟子规》余力学文【原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念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译文】:假如所学的不实践力行,一味读逝世书,轻易养成脆而不坚的习惯,不克不及成为一个真正有效的人.假如只晓得负责去做,不肯念书进修,而执拗于本身的看法,就不会明确道理的真假与否,这也是不合错误的.念书的办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确切都异常主要.正在读着这本书时,不要去想着那本书.这本书还未读完,不要再去读另一本书.念书要居心专一,才有成就.【原文】: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译文】:无妨把进修的刻日安插得裕如一些,但在进修时要抓紧时光.只要工夫到了,不懂的地方天然就通晓了.念书时,假如心中有疑问,就要随时做笔记,以便向他人就教,求得精确的意义.房间里要整顿整洁,墙壁要保持干净.桌子要保持干净,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摆放正派.假如您把墨磨偏了,解释心不在焉.假如字写得潦草.不工整,解释你急躁不安,心没定下来,思惟不分散.进修要收视反听.【原文】: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出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愚蠢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译文】: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浏览完一本书,必定要放回原处,如许便于下次查找.念书的人要爱护书本.即使有急事不看书了,也要把书本整顿好.发明书本有破坏,应当随即修补完全.无益身心健康的书刊,应当避而不看,因为书里面不合法的事理会蒙蔽人们的愚蠢.废弛人们的心志.应当多读圣贤的著作.措辞不讲道理叫“自暴”,做事任性妄为叫“自弃”,做人毫不成如许.一小我不克不及不知自爱;也不克不及甘于腐化.圣人和圣人境界虽高,都是可以经由过程循序渐进的尽力修学而达到的.。
弟子规24篇全文
![弟子规24篇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4f6c3c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06.png)
《弟子规》24篇全文【全文】《弟子规》〔清朝〕李毓秀(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第一章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则告,反必面,居有长,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恶色,柔吴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礼尽,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第二章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第三章章谨朝早起,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至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捡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务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闻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明,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第四章章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宁巧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且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第五章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归,道两亏凡取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望,抱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第七章而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第八章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涩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凊,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爆,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全文翻译】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弟子规典故之《董遇三余读书》
![弟子规典故之《董遇三余读书》](https://img.taocdn.com/s3/m/d72f2132650e52ea55189899.png)
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董遇三余读书,出自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董遇,字季直。
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又好学。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靠朋友将军段煨。
董遇和哥哥收集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还是依旧读书。
原文(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董遇三余读书编辑当以“三余" 以:用讷(ne四声):口齿不流利。
性质讷:秉性纯朴而不善言辞。
采稆负贩:稆:一种自生的谷物。
负,背。
贩,卖。
这里的意思就是采集谷物背去卖掉。
岁:年。
其义自见的见:“见”不读“jiàn”而读"xiàn". 通假字,“见”通“现”,整个句子的翻译是(文章或书中的)意思自然而然就会体现出来。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遇善治《老子》的治:遇善治《老子》的治...遇:董遇。
善:善于、喜欢(这里指对……有研究)。
治:学习。
董遇善于学习《老子》。
或问“三余”之意的或:或问“三余”之意的或...或问三余之意的或“或”是(有的人)。
句子翻译:1.苦渴无日:(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冬天,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晚上,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是临时的空闲时间。
译文/董遇三余读书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季中便投靠朋友段煨。
弟子规全文翻译
![弟子规全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13c7f8ba0116c175f0e48e8.png)
弟子规全文翻译总叙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
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
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易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
弟子规原文(5篇)
![弟子规原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fe9a5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b.png)
弟子规原文(5篇)弟子规原文1弟子规原文总叙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若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对_有余力_则学文_的新解读_路炳明
![对_有余力_则学文_的新解读_路炳明](https://img.taocdn.com/s3/m/c417c4d66137ee06eff9182d.png)
学研究odern chinese2012.03文《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被清代学者、教育家李毓秀用作《弟子规》的总则,改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讲解《论语》和《弟子规》的书籍文章不可胜数,但笔者目力所及,“有余力,则学文”都被翻译成“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或“这些做到之后还有剩余精力,就可以学习文献典籍”,或“这些做好之后还有剩余精力,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或“这些事如果做好之后,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还应该好好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
文字虽有差异,但意思基本相同,都是说在孝、悌、谨、信、仁、爱这些方面做好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精力、能力的话,就可以学习文献典籍或文化知识和学问了。
这样翻译就意味着只有先把弟子教育成道德完人,才可以学习典籍文献或知识学问。
事实上,这是极端违背学习和教育的规律、常识的,在理论上没法讲通,在实际中更是从没有发生过。
如何理解“有余力,则学文”,并把它解释得文通义顺、合乎情理,了解相关的教育历史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孔子办学以前都是“学在官府”,即学校由官府办,主要供贵族子弟学习,一般平民很少接受到学校教育。
但是到了春秋时代,社会发生剧变,王室衰微,官学基本上荒废停办,垄断在王官(即有知识的贵族阶级)那里的文化典籍也散失四方,不少过去在官府教书的王官、巫祝、礼乐件,而且私学的产生也适应了当时文化下移、平民知识分子兴起的需要。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以孔子为代表的民间私学开始兴起。
在西周的贵族学校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授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幼小弟子和初入学校的弟子学习小学课程,具体内容为初级“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包括个人礼仪、行为规范、宗教仪式等;“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指射箭技能;“御”指驾驭车的技能;“书”是识字、书写教育;“数”指基本的数学、自然知识。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https://img.taocdn.com/s3/m/83945f24aaea998fcc220e4b.png)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对弟子的交会,也是古人对今人的教诲——只要有余力得要去学习!弗拉蒂尼提出建设“学习型企业”的目标,真爱大势所趋,也是营造弗拉蒂尼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生活、工作节奏飞快,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稍不留神就会甩到在时代的后面。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在工作之余汲取新的知识养分,是完善与提升自己的最佳选择,营造全员学习氛围,提高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而读书,则是获取新知没穿件学习型企业的一条捷径,其效果与古人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有异曲同工之妙。
固然,部署社会,忙于工作,读书不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时代。
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繁忙、交际活动的各种矛盾与冲突随之而来,有时都会压得喘不过气来,无心于读书、无暇于读书、无激情于读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甚至冲击了读书的时间、质量和效果。
实则不然,只要有心,满怀热情和坚持,时时处处皆可读书。
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很多人都会抱怨工作太忙,根本没时间读书。
其实这只是为逃避读书而寻找的借口罢了。
只要充分利用,懂的积累,时间还是如“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还是能挤出来的。
享受学习过程本身,而不是在乎结果!许多人读书就是为了取得证书,却是,这是读书的目的之一,也是学习力求达到的完美结果,更是自己寻找工作、晋级加薪的一种凭证。
但是如果只为证书而学习,读书将变成一件很痛苦、无聊、苍白的事情。
也失去了他对我们工作本身的意义。
其实每一本书都有非常精辟独到的一面,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它的精髓,从而找到自己使用之处,快乐地投入到学习状态,汲取自己所需的营养。
争取协调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不可否认,读书确实是一项艰苦的工程,有时难免会用作产生摩擦。
当矛盾产生后,又该如何抉择呢?其实更多的人选择读书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工作技能,更加出色地投入工作状态。
弟子规之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之有余力,则学文](https://img.taocdn.com/s3/m/62bc2056e45c3b3567ec8bf5.png)
弟子规之有余力,则学文【原典】:有余力,则学文【释义】: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的话,就该学习有益的知识。
好员工工作,学习两不误《弟子规》中这两句的本义是指,在做好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之后,还有多余的精力的话,就要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了。
我们从中至少可以领悟到两点:第一点,“学文”之前的那些内容比“学文”要重要。
如果前面的没做好,那就暂时不具备“学文”的条件,因为古人认为,相对于学文,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更需要一个人去好好地揣摩和实践;另一点,则有点反过来的意味,光做好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是不够的,一定要继续学习的意识。
按照古人的本意,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更接近于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智慧,后面的“学文”则更侧重于文化知识,有人解读“弟子规”,直接把“学文”解释成“学习和诵读经典”或者是“学习文化知识”之类,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当然,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很多经典也就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所以像本书把“学文”解释成“学习有益的知识”,也是可以的。
而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再过一百年或者一千年,可能“学文”的解释也会有一定的变化。
不过,不管怎么变化,无论在那个时代,在知识上还是实践上,我们都能从经典中获得有益的指导,这也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回到本书最初的问题,“有余力,则学文”,我们分析它至少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如果放到职场之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做好工作的前提,是先要做人。
不管是孝,还是悌、谨、信还是泛爱众、亲仁,都属于做人的标准,前面的孝悌谨信侧重于自我修养,后面的两条则侧重于一些实践做法,总体形成一个训练自己的方法,同时,也是每个人做人所应该达到的标准。
以“悌”为例,我们在平时多多训练自己关爱他人,而最后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让关爱他人成为自己的一个习惯,成为个人优秀品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哪一种好的品质,我们都应该不断地训练,最终让那些品质真正成为我们内在的东西。
有余力则学文
![有余力则学文](https://img.taocdn.com/s3/m/da24da6631b765ce05081451.png)
有余力则学文“有余力,则学文”出自《弟子规?总叙》,其源头则须追溯到《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规》也正是在《论语》经典教义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引申,列述弟子居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原则与规范。
该文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更名为《弟子规》,全篇在“总叙”之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共有360句、1 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虽短短千余字,却精要地阐明了洒扫、应对、进退之礼,成为近代以来童蒙养正的经典。
《弟子规》开篇,即依托《论语?学而篇》中的教义,向弟子们发出了倡导―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那么,何谓“有余力”?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有“余力”之后,才“学文”呢?这里就关涉教育的次第问题。
古人教育重视循序渐进,强调德行的养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弟妹。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一切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笃守信用。
进而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平等友爱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而对有学问道德之人,则要主动地去亲近,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所有这些,都是立身行事的根本,是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由此可见,这里的“有余力”,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养成基础之上的。
在儒家看来,学问的根本,在于培养孝悌仁爱之心。
一个人,文采斐然、知识渊博、技艺娴熟固然好,但如果缺失了做人之道,还是没有真正抓住学问之本。
《弟子规》倡导德才兼备,但“德”是首要和根本,立德方能树人,培德方能启智,正所谓“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
故《弟子规》前面的六门主课侧重的是“德”,之后的一门辅修功课则关乎的是“才”,即才艺的习得,而在才艺和书本知识的习得中,也尤为强调“力行”: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倡导知行合一,注重对圣贤之道的践行,从而去除偏见,辨明道理,不做浮夸虚华、愚痴冥顽的伪君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f100e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1.png)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原文】1.6子曰:“弟子入则孝①,出则弟②,谨而信③,泛爱众,而亲仁④。
行有余力⑤,则以学文⑥。
”【解释】①弟子:有二义,一是指年幼之人,弟系对兄而言,子系对父而言,故曰弟子:二是指学生。
此处取前义。
入:古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
人是人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②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出则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③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④仁:指具有仁德的人,即温和、善良的人。
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⑤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或剩余的精力。
⑥文:指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翻译】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解读】学习做人的途径作为教育家,孔子极其重视道德教育,他不仅有高深的思想,也有平易近人的教法。
人生启蒙,怎样从一个无知的孩童成长为对社会群体有用之才,这是一个教育策略和途径问题。
针对人生第一课,孔子给出了浅近明了的回答,那就是,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
也就是说,对于弟子的教育,孔子认为应当从伦理教育入手,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其次,学习待人接物,做到严谨守信;这些根基打好后,再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
关于“孝”,前文已有所述,这里不再多谈。
但需要指出的是,可以适当对孝作较为宽泛的理解。
在我国古代,学生或晚辈皆称为“弟子”,师生间的关系仿若父子,师父一词就是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中演变出来的。
老师是传经授道之人,对弟子德行才识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故而,做弟子的应该按孝的原则对待老师,要对自己的老师尊敬有礼。
在这一点上,古人做得很好,弟子中了进士,做了大官,可是只要他回到家乡,见到自己的老师,做学生的都要对他行跪拜之礼,与当年从师时一样。
弟子规《总叙》注解
![弟子规《总叙》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068cbfc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9.png)
弟子规《总叙》注解弟子规《总叙》注解弟子规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弟子规《总叙》注解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弟子规《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全文注解释义:这三个字,可以很清楚地明了,“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
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
无论老少,都应该来学学看什么叫《弟子规》。
“规”的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懂的道理,做人应遵循的规范。
【总叙】一本书,它的开头总是会有提要,提要就是总纲领。
看到总纲领,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内容所讲解的.是什么。
所以,“总叙”就是勾勒出《弟子规》这一本书,最主要的纲领有哪几项。
【弟子规,圣人训。
】刚刚有提到《弟子规》就是从《论语·学而》所摘录出来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的经典重要所在。
此地讲的“圣人训”,我们狭义地来讲,可以说就是孔老夫子;广义来讲,都晓得凡是古圣先贤、列祖列宗,只要他们有好的典范,他们有立教于后世的,值得后人学习的,都可以称为训诲、训勉。
【首孝弟,次谨信。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明了要从“孝弟”着手。
都晓得,身体是来自父母,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既然已经深深地明白,是从父母那里所来,就应该要知恩感恩。
能知恩感恩,这个孝心才会生得起来。
【泛爱众。
】孟子说到人皆有恻隐之心。
《三字经》一开端就讲“人之初,性本善”。
也就是说,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
原来都是因为后天环境的习染才造成的。
所以当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后,还要更进一步去帮助、去爱一切大众。
有道是“施比受更有福”。
当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财物。
如果有多余的,应该要及时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
不但你自己得到快乐,同时也帮助更多人,可以得到你这个欢乐的分享。
《弟子规》第一课
![《弟子规》第一课](https://img.taocdn.com/s3/m/bc84b6a8fe4733687f21aa87.png)
第一课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注解]:《弟子规》为清朝康熙年问秀才李毓秀所作。
“总叙”共8句,对孔子在《论语》中的一段论述作了缩减,全书的内容就是以这段话为中心思想展开的,先后有序地讲解了学童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基本生活规范。
[原文]:弟子①规②,圣人③训④。
首孝⑤弟⑥,次谨⑦信⑧。
[注释]:①弟子:指学生。
②规:规范,准则。
③圣人:指孔子。
④训:教训,教导。
⑤孝:侍奉父母为孝。
⑥弟:同“悌”,与兄弟友爱的意思。
⑦谨:小心谨慎。
⑧信:信用。
[今译]:《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在生活中,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言语行为中要谦虚谨慎,对人要讲讲信用。
[原文]:泛爱众①,而亲②仁③。
有余力④,则学文⑤。
[注释]:①泛:广泛。
泛爱众:博爱众人。
②亲:亲近。
③仁:有仁德的人,品德高尚的人。
④有余力:在品行修养之余,有多余的时间精力。
⑤学文:学习其它有意的知识。
当时特指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和各种经典。
[今译]:对大众要平等博爱,亲近品德高尚人,向他学习。
这些都是必须做的事,如果做了以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文化知识。
[拓展]: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叫规矩吗?规是画圆用的圆规,矩是画直线用的尺,没有圆规和尺作为工具,也就画不好直线,更画不成圆。
从规和矩的本身意思引申开来,凡是可以用来做依据和标准的,都叫规矩。
《弟子规》一书讲的就是古代学童要遵守的规矩,跟今天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用差不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不按照《弟子规》去做就是没有做人的本分。
没有德行的人,越有科学知识就越危险,在社会上是不受欢迎的人。
《弟子规》这本书,都是圣人先哲的训诫,它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通过学习、落实《弟子规》,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形成优良的品德;然后好好学习其他更多有益的学问,成为有德有才的好孩子。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1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1](https://img.taocdn.com/s3/m/588360737fd5360cba1adb20.png)
第七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刘军今天我们学习《弟子规》的最后一讲“余力学文”。
其主要内容是要我们抓紧时间学习知识和技能,树立良好的学风,强调学习只有重在落实,才能学有所成。
一、读书的重要性通过前几讲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弟子规》是根据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生活规范。
《弟子规》要求我们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讲信誉,修和睦;第三,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把这些做人方面的要求,都学到了,做好了,有多余的时间了,再去学文。
因此说,从儒家的学习观来讲,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是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品格,加强道德的修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弟子规》才讲“有余力,则学文”。
当然,这绝不是说书本学习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孔子和儒家历来也很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因为,书本毕竟是人类知识传承的最重要的载体。
关于学文,很早以前古人就在《论语集注》里讲到“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你自己的人格还没有培养好,你的品格没有培养好,你还要不顾一切地去读书。
那么,也许你的知识很丰富,学问很渊博,但是你的本质有问题,你所学的知识反而埋没了你的本质。
如果你的确有余力,但你不读书,那么你就不具备知识,就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就会显得有点野蛮,不够文明。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你的综合素质还不高,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对有余力而不学文的危害,朱熹讲的更加直截了当,他说:“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得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朱熹的话是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一味地去实践去培养自己的品格,去锻炼自己的行为等等,而不去读书的话,那么你就不会知道历来的圣贤有哪些经验,你就不会认识到事情的规律,你的行为有时候就难免出于私义。
有余力则学文每个字意思
![有余力则学文每个字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cffc8e3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4.png)
有余力则学文的意思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有余力则学文的注释
1. 有:表示存在、拥有。
2. 余:剩余、多余。
3. 力:作名词使用,指的是力量、精力。
4. 则:作连词使用,表顺承关系。
5. 学:指学习知识。
6. 文:文章,知识。
有余力则学文的感悟
“有余力,则学文”讲教育孩子的次序是“孝、弟、谨、信、爱众、亲仁”,这是基本的道德修养,在这个基础之上,有空余的时间与精力,就要努力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学问,在童蒙阶段导正孩子人生的方向。
“有余力,则学文”体现了《弟子规》对学习的重视。
它强调只要有空余的时间与精力就应该用来学习,这既对学习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又对学习的方法提出了指导。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ff0238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7c.png)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家就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就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说话言而有信,广泛的爱护所有的人,格外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到这些,还有多余的气力,就可以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1—入则孝,出则弟孔子一直教导大家要仁爱,最后世界大同,如何做到仁爱呢?孔子提倡由近及远,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先从家里做起。
对待父母要孝敬,不要忤逆顶撞父母。
如果身边的人都不爱护,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人都不爱,那还能爱谁呢?好多人在外面受了气,回家就对家人乱发脾气;对外面的人恭恭敬敬,对家人颐指气使,呼来喝去;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外人,把最差的一面留给家人。
这样的人是一丝一毫的仁爱也没有了。
对待兄长要敬爱,不要出言顶撞。
小时候父母在外面忙工作,家里可能就是哥哥姐姐照护弟弟妹妹,或者父母在家里面,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一起去外面上班打拼,在这个时候,作为年龄较小的,应该配合年龄较大的哥哥姐姐,听兄长的教导,毕竟他们的知道的比自己多。
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家人,把温柔留给家人。
—2 —谨而信做事情谨慎,言而有信。
很多青少年做事情毛毛躁躁,沉不住气。
总是以为自己天下无敌,做事情粗心大意,最后得不偿失,终究没有落得好结果。
真正的高手无论是面对怎样的处境总是很谨慎。
面对顺境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面对逆境时,从容镇定,小心翼翼。
孔子一直非常讲信。
前面孔子说治理千乘之国,需要“敬事而信”,这里又说要“谨而信”。
春秋时期晋文公因为守信而得到原卫。
晋文公派兵攻打原国,只带了10天的粮食,所以与文官武将约定10天之内攻下原国,如果攻打不下,那么撤兵。
10天过后,还是没能攻打下原国,所以晋文公下命,撤兵回国。
手下的将士纷纷劝晋文公,说:现在原国已经到了力竭之时,攻下城池指日可待,只需再给三天的时间,必定能攻打下原国。
可是晋文公说:我跟大家约定10天,如果我不撤兵,那将不守信用,我为了得到了原国而不守信用,我办不到。
行有余力则已学文
![行有余力则已学文](https://img.taocdn.com/s3/m/8a21210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7.png)
行有余力则已学文
"行有余力则已学文"是一句孔子的名言,出自《论语·里仁篇》,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它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具有鲜明的意义。
首先,“行有余力则已学文”强调了个人技能的重要性。
行动是一切伟大事业的前提条件。
不仅仅要有梦想,而且要勤奋努力,拼搏奋斗,才能实现梦想。
只有在“行有余力”的情况下,才能“学文”,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才能实现成功。
行有余力则已学文,强调了具有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
此外,“行有余力则已学文”也提示我们,要善于发展自己的潜力,把握机会,去探索新的领域,拓展自己的视野,创造新的价值。
从另一方面说,应该积极探索自己的潜能,找到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才能,以便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行有余力则已学文”,也是一种正能量的提醒,强调了肯定自己的重要性。
当我们尝试新的事物,并且失败的时候,不要气馁,要积极思考,不断尝试,从失败中学习,坚持不懈,终有一日能够获得成功。
最后,“行有余力则已学文”也提醒我们,要有责任心,要有远见,要有社会责任感。
学习文化,要做到不仅
仅是为了个人发展,而是为了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为社会服务,以此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总之,“行有余力则已学文”,有着极其深刻的正能量含义,它不仅仅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提醒,也是一种对社会的正能量提醒。
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运用它,为自己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出一份力。